(共35张PPT)
笔
墨
之
美
基本问题:中国画如何运用笔墨传情达意
湘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笔墨千秋
教师:xxx
情境导入——“古今画家的笔墨对话”
《天王送子图》唐 吴道子 局部赏析
情境导入——“古今画家的笔墨对话”
国画,又称“中国画”古时称为丹青,我国传统绘画,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墨、国画颜料等画在绢授理寅纸、帛上,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绘画。题材可分人物,山小国乌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什么是中国画?
早期的绘画线条主要用于勾勒轮廓来表现物象,随着笔墨技法合后来逐渐与色彩配的丰富和成熟,特别是文人参与,以笔墨抒写胸中意气和体现审美理想的写意画的逐渐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中国画的流变
中国画的传统表现技法
白描
工笔
写意
中国画中完全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称“白描”
工笔画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注重形似与细节刻画,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追求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
写意画俗称"粗笔"。要求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精神内涵,而忽略所描写对象的外貌形态
壹
探究一:用笔——线条里的“状物传情”
中国画通过用笔的轻重缓急和提按,产生线条和 块面来描绘对象的形貌、质地、明暗及情态神韵。笔墨既是状物、传情的手段,其本身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体现了中国画的意趣 。
核心问题:“观察《人物龙凤图》(战国)和《送子天王图》(唐·吴道子)的线条,它们在粗细、流畅度上有何不同?分别表现出人物怎样的情态?”
《人物龙凤图》战国
《送子天王图》 唐·吴道子
这种线条塑造出的人物姿态庄重肃穆,传递出战国时期绘画中对神灵、祥瑞(龙凤)的敬畏感,人物神情带着虔诚、肃穆的意味,体现出早期绘画“状物表意”的功能性,突出神秘、庄严的氛围。
线条特点:线条较细且相对规整,流畅度偏于古朴严谨,属于早期中国画“勾勒轮廓”的典型用笔方式。
核心问题:“观察《人物龙凤图》(战国)和《送子天王图》(唐·吴道子)的线条,它们在粗细、流畅度上有何不同?分别表现出人物怎样的情态?”
核心问题:“观察《人物龙凤图》(战国)和《送子天王图》(唐·吴道子)的线条,它们在粗细、流畅度上有何不同?分别表现出人物怎样的情态?”
线条特点:线条粗细变化丰富,流畅度极高,尤其体现“吴带当风”的笔法特点,线条或轻或重、或疾或缓,富有韵律感。
流畅且富有动感的线条让人物情态灵动鲜活,如天王的威严、侍女的恭谨、婴儿的纯真等都通过线条的节奏变化得以体现,传递出唐代绘画对人物神态、动态的精妙捕捉,使画面充满叙事性与生命力。
“白描、工笔是中国画常用的用笔技法,对比《出水芙蓉图》(白描)和工笔荷花图,线条质感有何差异?分别传递出怎样的审美感受?”
白描
工笔
线条质感差异 传递的审美感受
线条简洁明快、刚劲挺拔,以单一的墨色线条勾勒轮廓,不加过多渲染,线条本身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如荷花的花瓣边缘、花蕊的结构,都以利落的线条直接呈现。
线条细腻柔润、精致繁复,不仅注重轮廓勾勒,还会通过线条的提按、晕染(结合色彩)表现花瓣的层次、质感,如花瓣的厚薄、光影变化都通过细腻的线条和色彩叠加来呈现。
传递出素雅、空灵、简洁的审美感受,强调线条的纯粹性与造型的精准性,给人以“以简胜繁”的雅致感,体现了白描技法“删繁就简,以线立形”的艺术追求。
传递出细腻、华贵、写实的审美感受,强调对物象细节的极致刻画,给人以“精雕细琢,栩栩如生”的真实感,体现了工笔技法“穷形尽相,细腻入微”的艺术特点。
赏析·唐 韩滉《五牛图》
对比五头牛的线条,牛的用笔“轻重、缓急”有何不同?这种差异如何表现出牛的神态和质感?
对比五头牛的线条,牛的用笔“轻重、缓急”有何不同?这种差异如何表现出牛的神态和质感?
圆润的线条表现牛腹皮肤的光滑柔软和张力感
刚劲的线条表现牛蹄的坚硬
轻巧细腻的线条表现毛发的柔软
以粗劲的线条勾勒牛的外形,筋骨肌肉的转折精准有力,凸显牛的健硕体态。
传达出对农耕生活的赞美,对牛的勤劳质朴的歌颂,体现出古朴、写实的生活情怀。 |
视频赏析·《五牛图》
用笔是状物传情的手段,更是独立审美对象,体现中国画“以线立骨”的意趣,从早期勾勒轮廓到写意主流,用笔技法的发展映射着审美理想的演变。
小结:
贰
用墨——墨色中的“赋彩传情”
中国画的用墨,主要是运用墨色变化的技巧。墨中调入水分的多寡,运笔的急 缓及笔触的长短大小,形成了画面上线条与墨色的丰富多变。墨还可以与色结合,形成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墨色互补的多样性。
中国画的墨色变化——教师演示
“不同墨色给你带来了怎样的视觉与情感体验?”
国画破墨法是一种通过墨色相互渗透、掩映来创造丰富层次和意境的技法,常见类型及特点如下:
赏析·徐渭 明代 《墨葡萄图》与黄宾虹 现代 《晴峦暖翠》
任务:
围绕《墨葡萄图》(明·徐渭)和《绿嶂叠幽》(现代·黄宾虹),探究“墨色变化(水分、笔触对墨色的影响)”“墨色与色的结合”“画面情感与意境”。
《墨葡萄图》墨色赏析
积墨,使枝干厚重
淡破浓
浓破淡
卧锋,一笔下 去有浓有淡
干墨
淡墨
浓淡干湿
各种墨法 的运用
徐渭的《墨葡萄图》是水墨大写意的巅峰之作,其墨色运用堪称一绝。
1.墨色层次丰富
2.破墨法的运用
3.墨色与情感的融合
4.留白与墨色的呼应
5.墨色的节奏与韵律
通过浓淡干湿焦五种墨色的巧妙搭配,营造出葡萄与叶片的立体感和质感。墨色的交织,使画面既有层次感,又充满灵动的气韵。
采用破墨法,先以淡墨点染葡萄轮廓,再用浓墨破其边缘,模拟果皮的光泽与透明感。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与写意性。
以狂放的笔墨和淋漓的墨色,抒发了自己半生落魄、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孤寂。墨色的浓烈与淡雅,恰似他内心的激荡与沉郁。
画面中的留白与墨色相互映衬,形成虚实相生的意境。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画面既有视觉冲击力,又蕴含着深远的哲思。
以草书笔法入画,笔墨的提按、顿挫、疾徐形成独特的节奏。墨色的浓淡变化与笔触的轻重缓急相呼应,如同一首激昂的乐章。藤蔓的蜿蜒、叶片的错落、葡萄的垂挂,都在墨色的韵律中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体现了画家对笔墨节奏的精准把握。
视频赏析·徐渭的一生
黄宾虹
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生于浙江省金华市。中国近现代国画家,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自少即喜绘画、篆刻,六岁能临摹家藏沈廷瑞(樟崖)山水册,十三岁应童子试,名列前茅。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
黄宾虹先生的“七墨”论,他总结墨法分七种:浓墨、淡墨、破墨、泼墨、渍墨、焦墨、宿墨。基本上包含了墨色变化的各种层次。
《晴峦暖翠》墨色赏析
远山、云雾以多水分的湿墨、淡墨铺陈,显朦胧悠远;墨色明暗层次变化分明,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礡。
少水分的干墨、焦墨皴擦,叠加“积墨”,显厚重苍劲,墨色由淡到浓、由湿到干过渡自然,层次丰富
笔触以“皴擦点染”结合,短皴山石时笔触沉稳缓慢,墨色逐渐堆积显质感;点染树叶时笔触轻快,墨色疏密交错,墨色的浓淡干湿随笔触的缓急、轻重精准把控,尽显“五笔七墨”的精妙。
《晴峦暖翠》墨色赏析
小结
用墨通过水分、运笔等产生丰富变化,墨与色互补更显多样性,墨色的层次是画家抒发情感、营造意境的关键。
叁
综合探究:“笔墨对话”成果辩论赛
辩论赛:“正方(支持吴道子):用笔(线条)是中国画传情达意的核心;反方(支持徐渭):用墨(墨色)是中国画传情达意的核心。” 结合本节课分析的作品,请各抒己见。
小结:用笔与用墨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国画的笔墨之美,是传情达意的灵魂所在。
作业:课后选择一幅自己最有感触的中国画(古今皆可),从笔墨角度撰写一篇鉴赏短文(300字左右),下节课分享。
谢
谢
欣
赏
主讲: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