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职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1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职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1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高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3 17:0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甘谷职校2025~2026学年第1学期
25秋语文第1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适用班级:25秋年级)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4分,共24分)
1. 对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裸露(lù) 艄公(shāo) 起哄(hòng) 拐弯抹角(mò)
B. 叮咛(níng) 夜幕(mò) 阔绰(chuò) 十恶不赦(shè)
C. 憎恶(zèng) 亵渎(xiè) 煞白(shà) 众目睽睽(kuí)
D. 附和(hè) 投奔(bēn) 接种(zhòng) 龇牙咧嘴(zī)
2. 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炫耀 渎职 推陈出新 大相径庭
B. 遐想 震摄 志同道合 浮想联翩
C. 盘桓 暮霭 绿草如荫 各行其
D. 报负 矗立 疾风劲草 出其不意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重庆市举办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镜头”摄影大赛,向社会各界专业摄影人士和摄影爱好者______摄影作品。
②李老今年75岁,王老今年71岁,王老比李老______。
③中国人“有容乃大”,曾______地“吸纳百川”,拿来了很多外国文化融进了民族文化之中。
A. 征集 年轻 真诚 B. 征求 年轻 忠诚
C. 征集 年青 真诚 D. 征求 年青 忠诚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喜讯传米,首都北京万人空巷,人们兴高采烈地到广场举行庆祝。
B. 李明同学对这道数学题冥思苦想,终于妙手偶得,有了答案。
C. 写一篇小说并不太难,但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在擢发难数的小说中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就不那么容易了。
D. 2022年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社会各界都不期而遇地发出了“城市普及阅读,城市充满关爱”的倡议。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根据防疫要求,疫情期间,本校师生出入校门一律凭出入证或健康码。
B. 通过一个多月的政治理论学习,使同学们的思想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C.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D. 出现该错误的原因,是对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运用得不熟练所造成的。
6.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B. 她带走了落叶、果皮、纸屑和尘土,留下了洁净的大地。
C.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D. 王老师走进教室,问道:“作业写完了吗?同学们。”
二、古诗文阅读(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一)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7.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垒西边 故垒:古战场的陈迹
B. 卷起千堆雪 雪:比喻雪白的沙石
C. 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指曹操水军
D. 一尊还酹江月 酹: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
8. 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浪淘尽”,形象而传神地反映出那些“风流人物”当年的业绩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逐渐褪色,终成历史的陈迹。
B.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表明这里就是当年曹操与周瑜大战的赤壁。
C.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出了大敌当前,周瑜谈笑自若,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
D.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作者从“神游”“故国”之中跌回到现实,从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转到慨叹自己空怀报国壮志却理想落空的悲哀。
9. 下列对词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即景抒情,起笔颇有气势,构建了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
B.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既点出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又为下阕歌颂周瑜做了铺垫。
C.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是为了突出小乔貌美,足以与英雄相配。
D.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突出了周瑜的自信和才略。
(二)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C. 文章第三段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而“圣心备焉”的结论,从正面说明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
D. 文章第三段作者用蚯蚓“用心一也”和蟹“用心躁也”设喻,从正面充分论证了学习要成功,就必须用心专一而不能浮躁。
13.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善假于物也 取之于蓝
C. 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
D. 蚓无爪牙之利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0. 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吾尝跂而望矣 跂:提起脚跟站着 B. 假舆马者 假:利用
C. 锲而不舍 锲:雕刻 D. 而绝江河 绝:断绝
11. 以喻代议,寓议于文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下列选项中,对第③段文字的议论中心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习全在积累,细水流长,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 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C. 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该提倡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
D. 逆境才能成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从正面设喻,充分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
B. 文章第二段作者通过对比说明了“善假于物也”的重要性。
14. 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
A. 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B.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C.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D. 君子生非异也
15.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三、默写(共2小题,共10分)
16. 诗句默写。
①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侧兮,__________。
②静女其姝,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②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③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7. 下列关于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一位诗人面对悲苦,态度各自有别。
B. 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与各自的才气性情有关。
C. 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因逃避悲苦而毁命丧生。
D. 杜甫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缘于其才性之健全。
18. 下列对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观兼采各种诗歌之长,融会运用,开创变化。
B. 变化运用各种诗体,千汇万状且无所不工。
C. 收罗一切人情物态,随物赋形,内容丰富。
D. 采择古今各种诗歌内容,复杂综合,自成一体。
19.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 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 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 对于天宝末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2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 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做出革新。
C. 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 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五、语言运用(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21. 请重新排列下面6句话的顺序。排列后组成的语段,语意连贯、完整,逻辑严密。
①其实他们的话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指向他人的
②因此,有这种习惯的人最好加以改正,以免影响人际关系
③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给人的印象是喜欢说教
④这些人并没有坏心思,但他们的表达习惯会引起他人的不满
⑤只是他们在讲话时,一定要把话讲完,并较注重说话的逻辑性,因此言谈举止间透着一点说教者的味道
⑥但其实他们并非是在说教,只是没有顾及他人的感受而已
22. 按要求完成题目。
为了更好地推广普通话,请你拟一条推广普通话的公益广告词。要求:节奏整齐或押韵,读起来上口,不超过20个字。
六、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尘封的往事常常在不经意间被点亮,点亮它的可能是一件物品,一种声音,一个画面……唤醒的小确幸、小遗憾鲜活了记忆,顿悟的大爱、大智丰盈了自我。内心充盈的人都是神奇的工匠,眼里有光,心中有爱,不断雕琢着幸福的模样。
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题目一:被__________点亮的记忆
题目二:幸福的模样
写作提示:①如选题目一,请先补全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我却感到一种彻骨的贫瘠。我们拥有了获取一切知识的捷径,却似乎正在丢失知识背后那份最珍贵的重量——那由人的温度、时代的印记、甚至包括其脆弱与易朽共同铸成的文明的质感。
那间地下室,不是一个仓库,是一座关于记忆与告别的课堂。它让我懂得,真正的失去,并非遗忘,而是我们坐在文明的宝藏上,却再也听不懂前辈留在风中那炽热的絮语。
甘谷职校2025~2026学年第1学期
25秋语文第1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适用班级:25秋年级)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4分,共24分)
1. 对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裸露(lù) 艄公(shāo) 起哄(hòng) 拐弯抹角(mò)
B. 叮咛(níng) 夜幕(mò) 阔绰(chuò) 十恶不赦(shè)
C. 憎恶(zèng) 亵渎(xiè) 煞白(shà) 众目睽睽(kuí)
D. 附和(hè) 投奔(bēn) 接种(zhòng) 龇牙咧嘴(zī)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 “夜幕”中“幕”应读作mù。
B.“憎恶”中“憎”应读作zēng。
C.“投奔”中“奔”应读作bèn。
故选A。
2. 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炫耀 渎职 推陈出新 大相径庭
B. 遐想 震摄 志同道合 浮想联翩
C. 盘桓 暮霭 绿草如荫 各行其
D. 报负 矗立 疾风劲草 出其不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B.“震摄”的“摄”应写作“慑”。
C.“绿草如荫”的“荫”应写作“茵”。
D.“报负”的“报”应写作“抱”或者“负”应写作“复”。
故选B。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重庆市举办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镜头”摄影大赛,向社会各界专业摄影人士和摄影爱好者______摄影作品。
②李老今年75岁,王老今年71岁,王老比李老______。
③中国人“有容乃大”,曾______地“吸纳百川”,拿来了很多外国文化融进了民族文化之中。
A. 征集 年轻 真诚 B. 征求 年轻 忠诚
C. 征集 年青 真诚 D. 征求 年青 忠诚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能力。
①“征集”,指公开收集(物品、意见等),侧重针对具体事物(如作品、资料)的收集。/“征求”,指用书面或口头的方式请求别人提出意见、建议等,侧重对意见、看法的寻求。句中对象是“摄影作品”,属于具体事物,故“征集”更合适。
②“年轻”,既可形容年纪不大(多指十几岁至三十几岁),也可用于比较年龄大小,强调相对年龄小。/“年青”,通常指处在青少年时期,侧重指年龄处于年轻阶段,一般不用于比较。句中是王老与李老的年龄比较,强调王老年龄更小,故“年轻”更合适。
③“真诚”,指真实诚恳,没有虚假,侧重态度诚恳。/“忠诚”,指对国家、人民、事业、领导、朋友等尽心尽力,侧重忠心。句中形容“吸纳百川”的态度,强调诚恳无虚假,故“真诚”更合适。
故选A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喜讯传米,首都北京万人空巷,人们兴高采烈地到广场举行庆祝。
B. 李明同学对这道数学题冥思苦想,终于妙手偶得,有了答案。
C. 写一篇小说并不太难,但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在擢发难数的小说中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就不那么容易了。
D. 2022年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社会各界都不期而遇地发出了“城市普及阅读,城市充满关爱”的倡议。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万人空巷”,意思是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用在此处形容人们纷纷到广场庆祝喜讯的场景,使用正确。
B.“妙手偶得”,指文学修养很高的人,由于灵感突发而偶然得到妙语佳作,多用于文学创作。不适用于解数学题,使用错误。
C.“擢发难数”,形容罪行多得数不清。不能用于形容小说数量多,使用对象错误。
D.“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意外相遇。不能用于形容“发出倡议”的行为,搭配不当。
故选A。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根据防疫要求,疫情期间,本校师生出入校门一律凭出入证或健康码。
B. 通过一个多月的政治理论学习,使同学们的思想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C.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D. 出现该错误的原因,是对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运用得不熟练所造成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成分残缺。滥用介词“通过”造成主语缺失,应删掉“通过”或者“使”。
C.不合逻辑。“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否定不当,与要表达的意思相反,应删掉“不”。
D.结构混乱。“原因是……”与“是造成的……”句式杂糅,应删掉“所造成的”或者“的原因”。
故选A。
6.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B. 她带走了落叶、果皮、纸屑和尘土,留下了洁净的大地。
C.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D. 王老师走进教室,问道:“作业写完了吗?同学们。”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D.引文内容是个倒装问句,问号应改为逗号,句号应改为问号。
故选D。
二、古诗文阅读(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一)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7.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垒西边 故垒:古战场的陈迹
B. 卷起千堆雪 雪:比喻雪白的沙石
C. 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指曹操水军
D. 一尊还酹江月 酹: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
8. 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浪淘尽”,形象而传神地反映出那些“风流人物”当年的业绩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逐渐褪色,终成历史的陈迹。
B.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表明这里就是当年曹操与周瑜大战的赤壁。
C.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出了大敌当前,周瑜谈笑自若,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
D.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作者从“神游”“故国”之中跌回到现实,从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转到慨叹自己空怀报国壮志却理想落空的悲哀。
9. 下列对词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即景抒情,起笔颇有气势,构建了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
B.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既点出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又为下阕歌颂周瑜做了铺垫。
C.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是为了突出小乔貌美,足以与英雄相配。
D.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突出了周瑜的自信和才略。
【答案】7. B 8. B
9. C
【解析】
【导语】《念奴娇·赤壁怀古》以雄浑笔触勾勒赤壁壮景,借周瑜英姿抒人生感慨。上阕“乱石穿空”三句以动态意象展现江山磅礴,下阕“羽扇纶巾”定格儒将风采。末句“人生如梦”将历史沧桑与个人际遇熔铸一炉,豪放中见沉郁,体现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精神与旷达胸襟。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
A.句意:在古战场营垒的西边。
B.“雪:比喻雪白的沙石”错误。诗中的“雪”运用借喻手法,把浪花比作雪。句意:巨浪卷起时,浪花洁白如雪。
C.句意:船舰像灰和烟一样消散不见。
D.句意:举起酒洒向江水和明月,祭奠这逝去的英雄与时光吧。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表明这里就是当年曹操与周瑜大战的赤壁”错误。“人道是”意思是人们说,表明这里只是传说中的赤壁之战古战场,并非确凿就是当年曹操与周瑜大战的地方。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为了突出小乔貌美,足以与英雄相配”错误。“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周瑜的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而不是为了突出小乔貌美。
故选C。
(二)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C. 文章第三段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而“圣心备焉”的结论,从正面说明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
D. 文章第三段作者用蚯蚓“用心一也”和蟹“用心躁也”设喻,从正面充分论证了学习要成功,就必须用心专一而不能浮躁。
13.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善假于物也 取之于蓝
C. 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
D. 蚓无爪牙之利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0. 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吾尝跂而望矣 跂:提起脚跟站着 B. 假舆马者 假:利用
C. 锲而不舍 锲:雕刻 D. 而绝江河 绝:断绝
11. 以喻代议,寓议于文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下列选项中,对第③段文字的议论中心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习全在积累,细水流长,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 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C. 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该提倡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
D. 逆境才能成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从正面设喻,充分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
B. 文章第二段作者通过对比说明了“善假于物也”的重要性。
14. 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
A. 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B.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C.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D. 君子生非异也
15.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答案】10. D 11. B
12. D 13. C
14. B 15. (1)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2)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解析】
【导语】这篇《劝学》以精妙的比喻和严谨的逻辑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方法。文章结构清晰,三段分别从学习的作用、善假于物和积累坚持三个维度展开论述。作者善用“青出于蓝”“积土成山”等生动意象,将抽象道理具象化,体现了儒家“学以成人”的思想精髓。语言凝练有力,排比句式增强了说理气势,特别是“锲而不舍”等警句,至今仍具启迪意义。全文寓深刻哲理于形象表达,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之作。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我曾经踮起脚远望。
B.正确。句意:借助车马的人。
C.正确。句意:雕刻如果不舍弃。
D.“绝:断绝”错误。“绝”,横渡。句意:却可以横渡江河。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③段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从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强调学习要积累。接着用“骐骥”“驽马”以及“锲而不舍”“锲而舍之”正反对照,说明坚持不懈是学好的关键。最后用蚯蚓和蟹正反对照,说明学习还要用心专一。综上,第③段主要论述了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从正面充分论证了”错误。用蚯蚓“用心一也”和蟹“用心躁也”设喻,是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蚯蚓是正面例子,论证了学习要专心致志;蟹是反面例子,说明学习不能浮躁,并非都是从正面论证。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而”,表顺承关系的连词,就。/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并且。句意:积累善行就养成高尚的道德。/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B.“于”,介词,表对象,对、向。/介词,表出处,从。句意:善于借助外物。/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
C.“者”,均为助词,用在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事,可译为“……的人”。句意: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
D.“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判断句。“者……也”是判断句基本句型。句意: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B.无特殊句式。句意: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C.判断句。“者……也”判断句基本句型。句意: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
D.判断句。“非”判断句标志。句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不是不同。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虽”,即使;“有”,通“又”;“槁暴”,晒干;“然”,这样;“者……也”为判断句。
(2)“锲”,刻,雕刻;“而”,表假设关系的连词;“舍”,放弃;“镂”,雕刻。
参考译文:
①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②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③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用心浮躁。
三、默写(共2小题,共10分)
16. 诗句默写。
①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侧兮,__________。
②静女其姝,__________。
【答案】 ①. 河水清且直猗 ②. 俟我于城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直猗”“俟”“城隅”。
四、现代文阅读(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②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③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7. 下列关于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一位诗人面对悲苦,态度各自有别。
B. 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与各自的才气性情有关。
C. 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因逃避悲苦而毁命丧生。
D. 杜甫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缘于其才性之健全。
18. 下列对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观兼采各种诗歌之长,融会运用,开创变化。
B. 变化运用各种诗体,千汇万状且无所不工。
C. 收罗一切人情物态,随物赋形,内容丰富。
D. 采择古今各种诗歌内容,复杂综合,自成一体。
19.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 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 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 对于天宝末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2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 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做出革新。
C. 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 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答案】17. C 18. D
19. B 20. D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从杜甫的才性特质出发,系统分析了其诗歌创作的三大核心优势:集大成的包容性(博采众长、风格多变)、题材的广泛性(包罗万象、笔触细腻)以及面对苦难的辩证态度(严肃与幽默、担荷与欣赏的平衡)。通过具体诗作例证,揭示了杜甫诗歌“健全才性”的深层支撑,论证严谨,层次分明。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信息的能力。
C.“陶渊明……因逃避悲苦而毁命丧生”错误。根据第三段“ 如渊明之任化”“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可知,陶渊明并没有因逃避悲苦而毁命丧生。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D.“采择古今各种诗歌内容,复杂综合,自成一体”错误。原文第二段强调的是杜甫在体式风格上的博采与创新(如古今诗体、五古新貌等),而非直接“采择古今诗歌内容”。且“复杂综合,自成一体”是对其创作特点的概括,并非“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的核心内涵。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都有正面评价”错误。原文第二段说“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说的是“尽得其长”,并不是做出“正面评价”;另外“尽得其长”也说明古今长短各种诗歌还是有不足之处的。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错误。原文第一段说,“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评价杜甫之前的诗人。
B.“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做出革新”错误。原文第二段列举一系列诗人要论证的观点是“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
C.“作者在情感上一视同仁”错误。从第三段的论述看,作者列举“逃避”和“被击败”这两种回应危急的方式,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对杜甫“正面担荷”这种应对方式的欣赏和肯定。
故选D。
五、语言运用(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21. 请重新排列下面6句话的顺序。排列后组成的语段,语意连贯、完整,逻辑严密。
①其实他们的话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指向他人的
②因此,有这种习惯的人最好加以改正,以免影响人际关系
③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给人的印象是喜欢说教
④这些人并没有坏心思,但他们的表达习惯会引起他人的不满
⑤只是他们在讲话时,一定要把话讲完,并较注重说话的逻辑性,因此言谈举止间透着一点说教者的味道
⑥但其实他们并非是在说教,只是没有顾及他人的感受而已
【答案】排序为:③⑥④①⑤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关注句中的关联词、指示代词等,借此确定语句的顺序。六个句子都围绕“说教”展开,③句引出中心话题。⑥句紧承③句,表示转折意味,“他们”指的就是③中的“这些人”。④句进一步阐释这些人不是喜欢说教,而是表达方式令人不满,与⑥句相承接。①⑤相连接,讲的是引起别人不满的具体原因和情况。②句是总结性语句,应放在最后。
故正确的排序为:③⑥④①⑤②。
22. 按要求完成题目。
为了更好地推广普通话,请你拟一条推广普通话的公益广告词。要求:节奏整齐或押韵,读起来上口,不超过20个字。
【答案】推广普通话,沟通你我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广告词的能力。
首先,内容上要突出推广普通话,可以说其意义、好处(如普通话作为沟通的工具,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等。其次,语言要简明、读起来郎朗上口,富有感染力。此外,还要符合字数要求。
六、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尘封的往事常常在不经意间被点亮,点亮它的可能是一件物品,一种声音,一个画面……唤醒的小确幸、小遗憾鲜活了记忆,顿悟的大爱、大智丰盈了自我。内心充盈的人都是神奇的工匠,眼里有光,心中有爱,不断雕琢着幸福的模样。
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题目一:被__________点亮的记忆
题目二:幸福的模样
写作提示:①如选题目一,请先补全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答案】例文:
被旧书点亮的记忆
那个梅雨季的午后,我在省图书馆的地下室,与一整库濒死的旧书相遇。
它们像一群被遗忘老兵,沉默地堆积在昏黄灯光下。空气里浮动着霉菌与纸张腐朽的气息,那是一种知识在时间中缓慢腐烂的味道。我作为志愿者,任务是协助筛选这些被数字化后的旧籍,决定其最终的命运——销毁,或侥幸存留。
指尖划过布面精装的书脊,触到那些烫金已斑驳的标题。我抽出一本厚重的《工程力学》,书页如干燥的落叶般脆弱。翻至扉页,一行清俊的钢笔字蓦然闯入眼帘:“赠爱子,愿以此为基础,筑祖国之未来。父,1956年秋。”
笔迹穿透时光,将我击溃。
我仿佛看见,一位身着中山装的父亲,在物资尚且匮乏的年代,如何省吃俭用才购得这本昂贵的专著,郑重地写下期许;一个年轻的儿子,如何在灯下咀嚼这些艰涩的公式,将家族的嘱托与建设的热情,一同熬进青春的血液。而今,书页泛黄,公式或许早已更新换代,那以“基础”筑“未来”的梦想,是否也已随这本旧书,一同被遗弃在此,静候化为纸浆?
我怔在原地,环视这浩如烟海的“废墟”。每一本沉默的书,都曾是一双灼热的眼睛,一个滚烫的头脑,一段倾注了生命重量的求索。它们曾是灯塔,是阶梯,是通往更广阔世界的航船。可此刻,它们只是占据物理空间的、过时的“信息载体”。
老管理员踱过来,看着我手中的书,了然一笑。“舍不得?”他轻声问,粗糙的手掌抚过书脊,像在安抚一个老友。“都过去啦。电子版清清楚楚,查起来快得多。”
他说的在理。可那份由笔墨承载的温度,那跨越两代人的精神托付,是冰冷屏幕上清晰的字节所能替代的吗?便利的进步,是否必然要以记忆的格式化、情感的荒漠化为代价?
最终,那本《工程力学》因“具有特定年代捐赠签名的版本学意义”被留了下来。它幸存了,却像一位被送入无菌玻璃展柜的老人,失去了被翻阅、被呼吸、被传承的生命力。
我走出图书馆,城市在夏日暴雨后焕然一新,霓虹闪烁,数据洪流在看不见的维度奔涌。我却感到一种彻骨的贫瘠。我们拥有了获取一切知识的捷径,却似乎正在丢失知识背后那份最珍贵的重量——那由人的温度、时代的印记、甚至包括其脆弱与易朽共同铸成的文明的质感。
那间地下室,不是一个仓库,是一座关于记忆与告别的课堂。它让我懂得,真正的失去,并非遗忘,而是我们坐在文明的宝藏上,却再也听不懂前辈留在风中那炽热的絮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半命题/命题作文题。
(1)分析材料和要求:材料以“尘封往事被点亮”为情感触发点,指出“物品、声音、画面”等感官媒介可唤醒“小确幸、小遗憾”,进而升华为“大爱、大智”,最终指向“雕琢幸福模样”的成长轨迹。写作时无论选择半命题“被____点亮的记忆”还是全命题“幸福的模样”,都必须:①聚焦“点亮”瞬间——由蒙尘到透亮的转折;②呈现“唤醒—回味—顿悟”的层级,把“小情绪”提炼成“大认知”;③落脚“幸福”的再定义,体现“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的工匠式自我丰盈。若选半命题,补题宜“小切口、可感知”,如“被粽叶香点亮的记忆”“被手风琴声点亮的记忆”;若选全命题,则需把抽象“幸福”具象成画面、动作或仪式,让读者“看见”幸福。文题适合创作记叙文。
(2)写作思路:①开头:以冬日傍晚“巷口烤红薯的焦甜气味”突现切入,写自己被一缕香气瞬间击中——“像有人轻轻擦亮火柴,黑暗的记忆轰地亮了”,引出“幸福原来是有味道的”这一中心。②正文:第一部分,写“点亮”——回到六年级的放学路,描绘外婆把烤红薯掰成两半、用搪瓷缸焐热的细节,以“红薯裂开的金黄”呼应材料“画面被点亮”,定格第一重幸福:被疼爱的笃定。第二部分,写“唤醒与遗憾”——升初中后外婆离世,烤红薯摊消失,香味成为“找不到的坐标”,由甜转涩,完成“小遗憾”到“思念”的过渡。第三部分,写“顿悟与雕琢”——高一时参加志愿活动,给留守儿童买烤红薯,看到孩子脸上“与我当年同款的满足”,顿悟幸福可传递;于是自学烘焙,在班级义卖“红薯酥”,把收入捐回志愿队,实现“大爱、大智”的升华,回扣“工匠”意象:用重复的小动作雕刻世界的一寸暖。结尾呼应开头:再次路过巷口,主动买下两个烤红薯,一个给陌生小女孩,一个留给自己——“蒸汽升起,像给夜色加了一层柔光滤镜”,点明幸福的样子就是“把曾经收到的光,再递出去”。
立意:
1.被香气点亮的记忆,照见幸福的模样。(深夜备考时,从厨房飘来妈妈炖煮的莲子羹那清甜的香气,瞬间让你想起每一个被悉心照料的夜晚。)
2.幸被老相册点亮的记忆,在过往温暖中学会珍惜当下。(翻看老相册时,一张父母年轻时在简陋居所前的灿烂合影,让你恍然领悟到幸福与物质无关。)
3.被外婆的童谣点亮的记忆,童年的声音里藏着幸福的密码。(在异乡疲惫的夜晚,窗外传来依稀的童谣调子,瞬间将你拉回外婆摇着蒲扇哼唱、满天星斗的夏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