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成武县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太原市成武县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3 17:0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2026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考试用时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本题共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 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 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 年前 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 出了时代之问:“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又无比坚定地回答,是“风华正茂” 的“ 同学少年”,
因为他们是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
1936 年 2 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 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 素裹,分外妖娆” 。当时,红军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 人物?毛泽东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 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历史观、英 雄观、时代观。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 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长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 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比如大革命 时期的《沁园春·长沙》、五次反“ 围剿” 时期的《西江月·井冈山》、红军长征时期的《七律·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的《五律·挽戴安澜将军》、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水调歌头·游泳》等等,随着岁月的流转,有些诗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 详的名篇佳句。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 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 次反围剿,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 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艰 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 泥丸”“ 细浪”, 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 熊罴” 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 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 太久,只争朝夕” 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 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 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 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 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重重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 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 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 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 和成吉思汗等封建帝王进行评说。1958 年年底,他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道:“ 雪,
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 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些人吗?别的解释是错的。”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 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 道:“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 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
1
指挥艺术非常推崇:“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 其是“一代天骄”。
而在审视整个中国历史时,毛泽东认为他们虽有武功,但文治明显存在欠缺。毛泽东的“批 判” ,既洋溢诗情,也充满理性。这是对封建帝王代表人物的评判,批判也只是着重一个侧面, 况且“ A ”“ B ”和“ C ”处在不同阶段,分寸掌握也有所区别, 并未一概否定其历史作用。这些功业显赫的封建帝王尚且如此,其他人物也就更不足挂齿了。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革命诗词往往记录着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
B.《沁园春·长沙》中“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的壮丽秋景是革命者浪漫主义精神的表现。
C.毛泽东诗词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名言佳句。
D.《菩萨蛮·大柏地》中当年壁头的弹洞后来成了英勇无畏的共产党人眼里关山好看的装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发出了时代之问,十年后又在《沁园春·雪》中给予了回应。
B.毛泽东诗词内容丰富,既有对革命实践的描写与回忆,也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与展望。
C.《沁园春·雪》下片以“惜”字领起对封建帝王的评说,表达了毛泽东对他们的失望与否定。
D.读毛泽东诗词,了解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创造未来。
3.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所引用的《沁园春·雪》中的诗句内容,填写第三段中空缺的部分。(3 分) A B C
4.毛泽东诗词具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材料一梳理概括。(4 分)
5.毛泽东对帝王将相的评说对我们看人看问题有什么启示?(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肩膀
王愿坚
西天,一抹晚霞正在消退;远处丘陵的后面,淡淡的雾气慢慢地升腾起来。通讯员小秦望 着前面茫茫的草地,忍不住皱起了眉头。现在,整个草地空荡荡的,看不见火光,听不见人声。 他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把扁 担换了个肩,又吃力地向前走去。
这副担子,是两个钟头前落到他的肩上的。
刚过正午不久,一阵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他在离队处理伤口返回时走错了方向。他顶风 冒雨在烂泥里奔跑的时候,猛地撞到了这副担子上。这是两个不大的木箱,被棕绳紧紧地捆在 一根小竹扁担上,里面装着不多的药品、纱布和几件医疗器械。就在担子前一米多远的泥塘里, 它的主人——一位中年红军战士牺牲了,小秦摘下他那顶小小的八角军帽,默默地注视着这位 没走完长征道路的烈士,含着眼泪,挑起了这副担子。
起初,这一切是那么简单:担子,是战友留下的革命财产,必须挑上它。因此,他满怀信 心地相信:他一定能挑着它赶上队伍,走到宿营地。但是,走了两个小时以后他发现,坚持下 去越来越困难了。再加上寒冷和饥饿一齐袭来,他头晕得天旋地转,浑身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就在这时,他脚下被草根一绊,猛然摔倒了。他歪坐在地上,心想:“不行了,我是挑不动 啦!就在这里歇一会儿。只一会儿…… ”这么一想,他觉得浑身的骨头架子都散了,那抓着扁 担的手一松,倒了下去。
小秦睡着了。朦胧间,听见有人在说话。小秦用力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正在一个人的怀 里躺着呢——一位同志一只手把他抱在怀里,另一只手在他额角上轻轻抚摸着。他仰脸望去, 只见这位同志已经不年轻了,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宽阔的额角上刻着几条深深的纹路。尤其吸 引他的,是那两道平直的一字眉下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醒了!”那同志微微一笑,那双眼睛更温和、更慈祥了。他向旁边的战士问道:“做好了 没有? ”
“好了。”一个小战士端着一个小搪瓷碗走过来。
那位老同志接过碗,放在嘴边试了试,又轻轻地吹了吹,然后慢慢送到小秦嘴边。碗里,
是加上青稞面粉煮的野菜汤。小秦吃着却是那样香甜。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那位老同志亲 切地问道:“小鬼,你怎么掉队啦? ”小秦吃着菜汤,简要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说。“对,那是 一个好战士啊!”老同志深情地点了点头,“小鬼,你也是个好同志。看!你接过来,又把它挑 了那么远。”
“可是,”老同志亲切地摸着小秦的臂膀,又问,“你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了呢? ”
“我,我想歇歇。”小秦坦白地说。
“想歇歇? ”老同志指了指木箱,“那么,这东西怎么办呢? ”
“这…… ”小秦觉出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对了,他嗫嚅着说,“我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 “不!”老同志收敛了笑容,慢慢地摇了摇头,“你有劲,知道吗?你有很多很多的劲。”
小秦不解地望着这位老同志。老同志没再说什么,他把小秦扶起来,然后拿出了一架望远 镜。老同志把望远镜拿在手里,调整了一下距离,然后递给了他。
(
C.
小秦吃那碗野菜汤“狼吞虎咽
”,吃得非常香甜,这不但表现出此时小秦已经饥饿至极,
同时也反映了长征路上的艰苦。
D.
小秦只从望远镜里看到了远方的篝火,并没有看
到草地的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但是这
三个目的地层层深化了他对革命目标的认识。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首段的景物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天气状况,说明了草地环境的恶劣,烘托出小秦
饥寒交加之下内心的忧虑。
B.
小说多处运用了心理描写,写出了小秦从起初勇挑重担到后来摔倒不能坚持,最后重燃
革命斗志的过程。
C.
小说运用倒叙手法,交代了小秦遇到这两个装着医疗物资的木箱的经过,避免了
平铺直
叙,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
D.
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构成了这段革命故事的
主体,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也推动了
小说情节的发展。
8.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肩膀
”有何深意?请结合文本简要
分析。(
4
分)
9.
茹志鹃的《百合花》表现了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具有人情美,本文也如此。
请简要分析本文体现出哪些“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
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
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

传》,慨然太息,轼请曰:
“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

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

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
“吾昔有见口
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祐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
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

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
第二;复以《春秋》
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
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
,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
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
已。
)小秦把望远镜举在眼前,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望去。草地顿时变得清晰起来,就在夜幕垂 下的天际,现出了点点火光。他高兴地跳着叫起来:“篝火!”
“对,那里就是今天的目的地。”老同志把一只大手搭在小秦肩头上,轻声地说,“篝火后 边是什么地方呢? ”
小秦仔细地看了半天,摇了摇头:“我看不见了。”
“看不见吗? ”老同志笑了,“那里,是草地的边边。再往前,是陕北革命根据地——那里, 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
“陕北? ”
“对,陕北。”老同志深情地重复了一句,“党中央带着红一方面军,去年就到了那里。现 在,毛主席正等着你,等着我,等着我们大家呢!”他那双搭在小秦肩头上的大手按得更重了, “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啊!”
小秦觉得这些话像只看不见的大手,在推着他,拉着他,向一个新的天地前进。
“ 小鬼,要鼓起劲来,继续前进!要知道,将来,革命的将来,属于你们,也依靠着你们 哪!”话,一下子钻进了这个小红军战士的心里,引起了他深深的思索。
就在他想着的工夫,同志们已经收拾好行装,准备上路了。那位老同志弯腰抄起扁担,放 到 自己的肩上。
这时候,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迎面跑过来,向那位老同志敬了个礼,又朝小秦这边跑来。
小秦不禁向干部问道:“前头那个挑担子的同志是谁呀? ”
“嘿,你这小鬼!”干部笑了,“那是我们的朱总司令啊!”
“啊,是他?!”小秦怔住了。他连忙拔腿向前跑去,紧紧地抓住了扁担。“我说你有劲嘛!” 朱总司令爱怜地摸了摸小秦的肩膀,把扁担搁上去,“好,挑着吧!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 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
小秦挑着担子,望着朱总司令那健壮的背影,踏着前边的脚印,大步走着。就在这时,他 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
(有删减)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这篇小说和茹志鹃的《百合花》都塑造了小战士的形象,他们虽然性格、经历不相同, 但都有极大的革命热情。
B. 小说开头写小秦挑扁担非常吃力,“叹了口气 ”表现出他担起扁担之后的愁烦和后悔之意, 说明他内心十分不情愿。
3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5~
16
小题。
)(选自《宋史 · 苏轼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
虞美人
·枕上
[注]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此词是毛泽东写给新婚不久的夫人杨开慧的,写作时间
1921年。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江海翻波浪
”以比喻、夸张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突出、鲜明地写出“愁
”状。
B. 一个“晓
”字,点出是彻夜未眠;一个“影
”字,写出若即若离的别样之苦。
C. 下阕末两句,作者触景生情,见月怀人,含蓄
地写出了别离之苦。
D. 这首词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革命者也有自己
的离愁别绪。
16. 这首词与毛泽东

《沁园春
·长沙》相比,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看,有何不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
1
分,共
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月亮



象叙事








曹操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来比喻贤才求而难得。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想象器乐奏鸣、众仙现身的奇幻场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诗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呜呼哀哉,公②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 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 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斯文化为异端,而学者至于用夷。 君子以为无为为善,而小人沛然自以为得时。昔其未用也,天下以为病;而其既用也,则又以 为迟;及其释位而去也,莫不冀其复用;至其请老而归也,莫不惆怅失望;而犹庶几于万一者, 幸公之未衰。孰谓公无复有意于世也,奄一去而莫予追。岂厌世溷浊,洁身而逝乎?将民之无 禄,而天莫之遗?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 者,十有六年于兹。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 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
(选自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
【注】①范滂:东汉人,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 岁死于狱中。其母深明大义。②公: 指欧阳修。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吾昔有见 A 口 B 未能 C 言 D 今 E 见 F 是书G 得 H 吾心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顾,难道,与“赢得仓皇北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顾 ”意思不同。
B. 日,每天,与“去日苦多 ”(《短歌行》)中的“ 日 ”意思不同。
C. 欲,想要,与“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欲 ”意思相同。
D. 厌,厌恶,与“海不厌深 ”(《短歌行》)中的“厌 ”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苏轼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苏轼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博通经史。
B. 在礼部考试时,欧阳修怀疑苏轼的《刑赏忠厚论》是曾巩写的,最终将这篇文章评为第二。
C. 材料二中,苏轼把欧阳修比作高山大川,其给予万物的好处无法计算也无法令人详细知道。
D. 当听到欧阳修去世的消息,苏轼十分悲痛,他义无反顾地前去吊唁并写祭文寄托哀思。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2)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
14. 材料二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请根据两则材料概括说明苏轼对欧阳修感情深厚的原因。 (5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总是被各式各样的吉详图案妆点着。蝙蝠就是这类经典的图 案,在建筑、器物和服饰上随处可见。而蝙蝠图案之所以深受欢迎,主要是因为( 甲 )。 蝙蝠还经常与铜钱搭配,因为古代铜钱中间有方孔,俗称为“钱眼 ”,所以这一图案喻意着“福 在眼前 ”。
人们也将面貌同样丑陋的蜘蛛当作吉祥图案的原因是蜘蛛的别称“嬉子 ”中的“嬉 ”与“喜 ” 谐音。常见的图案是一只蜘蛛从蛛网上面垂悬而下,寓意着“ A ”。
以上例子都是用谐音法来创造吉祥图案的。不过,谐音法有可能导致表意不够明确,尤其 是( 乙 )。比如,一幅图上面有莲花、芦笙、桂花和儿童等图案,乍一看不知所云;
再从读音的角度细细琢磨,才 B :“连生贵子 ”嘛!
除了谐音法,创造吉祥图案的方法还有象征法、文字法和符号法等。
象征法需要利用具有吉祥寓意的事物。比如,鸳鸯成双成对,象征着婚姻美满;石榴籽多, 象征着多子多孙;松柏长青,象征着健康长寿……
文字法直接用文字来表达吉祥寓意,比如“福 ”“寿 ”“喜 ”等字。经过艺术化加工,这些 图案往往体现书法之美或装饰之美。符号法通过创造出来的符号表达吉祥寓意。第一种方法是 将“喜 ”“寿 ”“回 ”等文字转换成图案。①第二种方法是创造合体字,②比如“招财进宝 ”四 个字,③巧妙组合成一个字。④利用符号法创造各类图案,⑤深受人们喜爱,⑥被广泛应用于 各种喜庆场合。中国传统吉祥图案集中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普遍向往,充分体现中国人民丰 富的想象力及高超的艺术水平,具有深入人心的美学价值。
18.第一段文中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3 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
20.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4 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22.学校举办“中国福文化”展览,你是一名志愿讲解员。请你结合右边这 幅图片,把解说词补充完整,不超过 100 字。(5 分)
同学们,图片正中间的“福 ”,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有“天下第 一福 ”的美誉。结合文字四周的提示,大家能看出这个“福 ”字隐藏 的奥妙吗 _______________ “天下第一福 ”果然名不虚传。
四、 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我现在能脱口而出引用古诗典籍,很多都是小时候背诵的,终身受益。 ”平总书记指出,“ 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 民族优秀文化。 ”
材料二:有些同学认为,高考时古诗文默写只占6 分,而我们却要背诵几十篇,花那么多 时间,不值得。也有同学认为,当你与曹操慨当以慷心念子衿,和李白遍访名山俱欢心颜,与 白居易同赏琵琶泪湿青衫,你将越过眼前方寸之地,在千年时空的漫游中领略到更加丰富的精 神世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5
2025-2026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答案
一、【答案】1.C 2.C 3.A略输文采B稍逊风骚C只识弯弓射大雕
4.①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抒发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
②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书写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
③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
5.①看人看问题应理性分析,切忌盲从。如:毛泽东不主张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人云亦云。
②看人看问题应全面客观,不应只就其一面来肯定或否定。如:毛泽东评价李世民“稍逊风骚”但又推崇他的战争指挥艺术。
③看人看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把人或事放到整个历史中去评说。如:毛泽东说封建帝王“虽有武功,但文治明显存在欠缺”,是在审视整个中国历史时作出的评价。
【答案】6. B 7. C
8. (1)“肩膀”象征着革命者肩负重任。朱总司令说“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强调革命者需要在艰苦斗争中锤炼意志,承担使命。
(2)“肩膀”体现革命精神的传承。小秦从烈士手中接过担子,朱总司令主动分担,最后小秦重新挑起担子,这一过程展现了革命事业代代相传的深意。结尾“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暗示年轻一代必须继承革命事业。
(3)“肩膀”象征革命引路人的关怀与激励。当小秦因疲惫动摇时,朱总司令通过描绘革命远景——“陕北”“毛主席正等着我们”,给予了小秦克服困难的精神动力。
9. ①小秦脱帽含泪作别牺牲的红军战士,表现出对战友牺牲的痛惜之情。
②朱总司令怀抱晕倒的小秦,亲自喂他野菜汤,又挑起扁担,表现了革命领袖对战士的关怀爱护之情。
③朱总司令引导小秦重燃革命斗志,表现出革命领袖对战士的鼓励和教导之情。
④小秦知道了朱总司令的身份后,又勇敢上前把扁担接了回来,表现出战士对革命领袖的崇敬、爱戴之情。
二、【答案】10. ADG 11. D 12. D
13. (1)我如果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
(2)君子有了依靠而不会惊恐,小人有所畏惧而不敢放纵。
14. ①欧阳修对苏轼的才华十分赏识,把苏轼推荐给秘阁。
②苏轼受教于欧阳修门下十六年。
③欧阳修对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德高望重。
【答案】15. C 16. ①本词选取的景物具有凄清、冷寂的特点,其抒发的是作者的思念之苦;②而《沁园春 长沙》选取的景物则充满生机、色彩绚丽,其抒发的是作者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
【答案】 17. ①. 明明如月 ②. 何时可掇
③. 虎鼓瑟兮鸾回车 ④. 仙之人兮列如麻
⑤. 狗吠深巷中 ⑥. 鸡鸣桑树颠
三、18.第一处:“详”改为“祥”;第二处:“妆”改为“装”;第三处:“喻”改为“寓”。
19.A:喜从天降B:恍然大悟
20.④在“利用”前加“由此产生的图案”;⑥在“被”前加“并”。
21.甲:蝠与福谐音乙:当元素组合复杂时
22.这个"福"字暗藏玄机:左侧形如"才"和"多",右侧似“子”和"寿"字,下方藏"田"字,整体蕴含"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之意,将五福合一,既有着书法之美,又体现构思之妙,堪称汉字艺术的巅峰之作。
(指出合体字及寓意,2分;指出构思巧妙与书法之美,3分。共5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听到古今成败得失,(苏轼)常能说出其中要害。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我如果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的见解,嘴里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主司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将它评为第二名;但是苏轼又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听说的人刚开始都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服母丧。嘉祐五年,苏轼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识兼优,举荐他进秘阁。考试做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
材料二:
哀伤啊!欧阳公生在世上,活了六十六岁。有了您,民众好像有了父母,国家有了决策的贤臣,古文得以流传推广,求学的人有了老师,君子有了依靠而不会惊恐,小人有所畏惧而不敢放纵。如同大川高山,见不到它在运动,可是它给予万物的利益,是无法计算和详细周知的。如今您去世了,忠心的人没了荫庇,朝廷也没了释疑决断的贤臣,儒家文化成为异端学说,以致读书人学夷奉佛。君子认为清静无为才好;小人纷纷庆贺,认为有了作恶的时机。以前没起用您时,天下都感到很遗憾;到了任用您时,又认为起用得太迟了;等到您解职离京,人们无不希望朝廷能再起用您;等到您告老还乡,人们无不惆怅失望;可是还怀着一线恳切的希望,期待您能健康长寿。谁能料到您无意留在世上,突然离去,使我不能再追随您。难道您是厌恶当世的混浊,为了保持自身的纯洁而逝世么?还是民众没有福气,上天也不愿留您在世上吗?以前我的父亲,胸怀经纶,隐居在世上,不是得到您的推荐就不能发挥他的才能。我是个不肖的人,能有机会出入您的门下,受教于您,到现在已有十六年了。我听到噩耗,原则上应当尽力前往吊唁,可是由于官职的牵累,不能前往,真叫我愧对古人,惭愧啊!只好在千里之外寄一封祭文,用来寓托我的哀思而已。上为天下失去贤人而悲恸,下为失去恩师而痛哭。哀伤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