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32张PPT) 高三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32张PPT) 高三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3 19:2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程标准:
1.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意义
2. 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主要原因及其教训
一、秦的统一
二、秦朝的暴政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击破六国
秦朝
前230年
前221年
前202年
前210年
前209年
前207年
统一中国
建立秦朝
秦始皇病逝
陈胜吴广起义
刘邦攻入咸阳
秦朝灭亡
楚汉战争
西汉建立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基本模式。 具体表现 政治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发展,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文书制度;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经济 小农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强化;统一度量衡、车轨、货币,加强经济联系;盐铁官营;丝绸之路。
思想 推崇法家,“焚书坑儒”,思想专制,统一文字。
民族关系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北击匈奴,南抚夷越,与少数民族和多于战,设立机构,加强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阶段特征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4 辽宁卷·18·秦始皇刻石 山东卷·17·汉唐时期江南经济区
湖北卷·2·秦朝延续秦国耕战 广东卷·17·秦乡里制度
湖南卷·2·汉初郡国并行制 甘肃卷·2·秦代行政文书
2023 甲卷25.两汉人口流动与江南开发 新课标26.两汉地方监察 湖南卷·秦朝选官制度 浙江卷·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天津卷·楚汉战争 海南卷·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湖北卷·《史记》对项羽评价
2022 乙卷·42·儒家思想的影响 湖南.2.重农抑商政策.广东.2.汉朝的政治制度
2021 【乙】汉代经济发展 【甲】汉代监察制度 浙江·素纱襌衣;秦兵马俑;儒家思想;郡县制
2020 【Ⅲ】25·东汉屯田制 浙江·著名水利工程(空间布局);秦汉政治沿革
山东·重农抑商政策
考情分析

秦 的 统 一
一、秦的统一
(一)秦统一的原因
1.客观原因(必然性):为什么会统一?
(1)政治:长期战乱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经济:各地区经济发展 ,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3)民族:各民族长期交流融合为统一提供有利条件
(4)思想:大一统思想的影响,统一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5)其他:局部统一的实现,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一、秦的统一
(一)秦统一的原因
2.主观原因(偶然性):为什么是秦统一?
(1)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2)个人才能:历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3)变法革新:商鞅变法后,秦实行法治,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4)军事策略:正确的军事外交策略(远交近攻、合纵连横)
一、秦的统一
(二)秦统一的过程
1.扫灭六国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8年灭赵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前221年灭齐







寿春
临淄
邯郸
大梁










咸阳

前221年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一、秦的统一
(二)秦统一的过程
2.拓展疆域
北起阴山至辽东
西西至临洮羌中
南至南海
东至海暨朝鲜
(1)北击匈奴:
秦击退了匈奴的进攻,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2)南征百越:
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并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知识拓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1)专制主义:
是一种决策方式。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集权:
是一种管理方式。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皇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
【知识拓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经济基础:
(2)理论基础:
(3)政治基础:
(4)自然环境:
(5)前提条件: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维护社会安定,保障生产
法家集权思想
秦的统一
新兴的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疆域辽阔,需要中央集权政权进行管理
2.原因
萌芽 确立 巩固 完善 加强 顶峰 结束
战国
秦朝
汉朝
隋唐
宋元
明清
辛亥革命
3.历程
4.评价
(1)积极方面:
①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②经济: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能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抵御外敌、进行工程建设)
③文化: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④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2)消极方面:
政治:皇权专制容易形成暴政
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束缚生产力
文化:文化专制禁锢思想,阻碍科技发展
【知识拓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秦的统一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地位:
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材料1:“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材料2:“天子独以印称玺”“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材料3:“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特点:
A.皇权至上(核心)
B.皇帝独尊
C.皇位世袭
③本质:君主专制
(1)确立皇帝制度
(2)三公九卿制(中央行政制度)
(军事)虚设
①含义: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②特点:
A.以皇权为中心
B.家天下色彩(家国一体)
C.官职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③作用:
A.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加强皇权
B.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一、秦的统一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
②作用
A.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
B.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①特点:
A.郡县官员由中央任免
B.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C.各级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一、秦的统一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项目 分 封 制 郡 县 制
不同点 盛行时代
建立基础
权力传承
政治体制
与中央的关系
历史影响
相同点 【知识拓展】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地缘)
世袭,终身
皇帝任免,有任期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诸侯在领地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地方分权)
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中央集权)
前期巩固统治,后期成割据势力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统一
性质: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作用:都在维护国家的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知识拓展】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
项目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权力来源
权力动作
权力机构
收入来源
官吏选拔
“世卿世禄”
由皇帝授予
自主性,可以决定治下的一切事情
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很难发挥自己的才干与主动性
比较简单
多个机构相互制约、相互监视,政府机构庞大臃肿
自己的领地
官员的俸禄
由“世卿世禄”产生
皇帝任免,由察举制、科举制等办法产生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
(1)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一、秦的统一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2.经济
度(长度)
量(容积)
衡(重量)
秦半两:圆形方孔钱
(2)统一车轨
(3)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
(4)开凿灵渠
一、秦的统一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2.经济
◎车同轨
一、秦的统一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3.文化
(1)统一文字(小篆)
(2)以法家思想治国
(3)焚书坑儒
一、秦的统一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4.军事
(1)北击匈奴
(2)南征百越
(3)修筑长城
(4)收缴兵器
一、秦的统一
(四)秦统一的意义
1.奠定疆域: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2.大一统观念:建立了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大一统”观念深人人心
3.经济文化:统一货币、度量衡及文字,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4.民族交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秦的暴政与速亡
二、秦的暴政与速亡
(一)秦的暴政
1.穷奢极欲,大兴土木
(建造宫殿、陵墓、长城)
2.兴师动众出外游巡、封禅
3.刑法严苛
4.焚书坑儒
1.秦灭亡的原因
(1)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根本原因)
(2)秦朝缺乏治理统一大国的经验
(3)秦朝对东方六国的旧势力缺乏有效的融合与控制
(4)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与反秦势力的壮大(直接原因)
二、秦的暴政与速亡
(二)秦的速亡
2.农民起义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众在大泽乡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陈胜起义失败,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却日益壮大。
3.秦朝灭亡
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陈胜、吴广起义
二、秦的暴政与速亡
(二)秦的速亡
(1)前206年—前202年,刘邦、项羽四年楚汉战争
(2)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
4.楚汉战争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
刘邦
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
项羽
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秦的暴政与速亡
(二)秦的速亡
1.注重民本思想。秦朝遭遇农民战争的打击迅速崩溃,展示了人民大众的力量,
促使后世君主施政重视民生。如汉初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宽刑简政
2.政治制度的适当调整。一味中央集权和压迫性的民族政策,激化社会矛盾,
后世在制度和政策上改进。汉初统治者吸取教训,与民休息,此后历代王朝建立后大都
采取文治政策。
3.君主权力适度制约。秦朝施行暴政而亡,后代王朝统治阶层以史为鉴,适度
限制君主权力,防范君主权力的失控。如汉武帝天人感应思想,唐太宗虚怀纳谏
4.儒家思想逐渐受到推崇。汉初抛弃法家治国思想,汉武帝时尊崇儒术,此后
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
【知识拓展】秦朝的灭亡,给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什么样的教训?
课堂小结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帝国的建立
帝国的巩固
条件
政治制度
过程
帝国的速亡
其他措施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