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3 19:2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部编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姓名:朱元璋
(别名:朱重八)
籍贯:濠州钟离
(今安徽凤阳)
家庭出身:贫农
前半生:放牛,出家,乞讨,起义
“传奇皇帝”
部编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大明之变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368年
明朝建立
元朝灭亡
14、15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5C末16C初
新航路开辟
14-17C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1640年
英国爆发
资产阶级革命
1644年
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
近代科学产生
目 录
一、制度之变:政治建设
二、边疆之变: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
三、政权之变:清朝崛起与明清易代
秦朝 汉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设宰相 三公九卿制 抑宰相 中外朝制 众相 三省六部制 限宰相 二府三司制 独相 中书省 废宰相
皇帝管六部
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变化:
一、制度之变:政治建设
(一)废丞相制度
废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皇帝
中书省
枢密院
御史台
军事
行政
监察









五军都督府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载张德信、毛佩琦主编:《洪武御制全书》
思考:朱元璋为何对废丞相一事态度坚决?
一、制度之变:政治建设
思考:废丞相原因?
①根本原因:宰相制度影响君主专制
材料一: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材料二: (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元朝政府架构
③直接原因:宰相胡惟庸专权
②历史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
(一)废丞相制度
1.原因
一、制度之变:政治建设
明太祖
六部
皇帝
呈送奏折
据载在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至二十一日的八天之内,诸司奏章即多达1660件,共3391事。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政务繁多
力不从心
一、制度之变:政治建设
(二)设内阁
思考:废除宰相制度后引发了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
思考:阅读教材思考皇帝如何解决废除宰相带来的问题?
明成祖在位,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
“奏章先由大学士看过,拿小签条写出意见,送入宫中,称作“票拟”。皇帝看过后撕下签条,用红笔抄批,成为正式的谕旨,称为“批红"。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一、制度之变:政治建设
(二)设内阁
内阁无决策权,不能正式统领百官,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杨士奇、杨荣、杨溥时人合称“三杨”,三人均历事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先后位至台阁重臣,正统时以大学士辅政,权倾一时。
【明】谢环《杏园雅集图》
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明史·职官志》
地位在不断提升,出现首辅专权。
人主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荒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亦听命矣。——《廿二史札记》
宦官专权,政治黑暗
(三)宦官专权
一、制度之变——政治建设
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司礼监还控制著东厂、西厂、锦衣卫等机构。其职则是掌管侍卫、缉捕、刑狱之事。
思考:他们权力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他们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实质:君主专制的强化
宰相 内阁大学士
地位 法定的最高行政官员 不是法定的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秘书机构
权力来源 制度赋予 皇帝
权力 统领百官,参与决策 票拟权(无决策权)
对皇权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皇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一、制度之变——政治建设
宰相与内阁的不同点
二、边疆之变——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
思考: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实质?郑和最远到达了哪里?
1.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
(一)海疆形势
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
实质:朝贡贸易
二、边疆之变——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
(一)海疆形势
1.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
消极: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成本高于收益,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思考:梁启超说“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如何理解这句话?
(P72思考点,如何看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殊域周咨录》
自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对于南方的航行,更为熟悉,华人移殖海外的渐多。 ——吕思勉
虽宣威异域,普及南洋,为中国历史所未有。——蔡东藩
积极:加强中国与南洋的联系,宣扬国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
2.海防新局——抗倭与西方殖民者的到来
抗倭斗争
海禁政策
(经济封锁)
(台州、福建、广州)
东南沿海形势稳定
朝廷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思考:“倭寇”由什么人组成?为何明初以来倭患愈演愈烈?
东南民间走私猖獗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明】谢杰《虔台倭纂》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嘉靖大倭乱
二、边疆之变——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
迁都、修长城、
册封 、互市
册封、
设立宣慰司、
委任上层
册封、
设奴儿
干都司
二、边疆之变: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
(二)边疆
区域 措施 效果
北部 蒙古 迁都、修长城、册封 、互市 关系得到缓和
西南 西藏 册封、设立行都指挥使司、 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 与中央关系密切
东北 女真 册封、设奴儿干都司 威胁始终没有解除
1.特点:
2.影响:
形式多样、恩威并施、 因俗而治、 多元一体
①利于边疆稳定、开发与发展;
②促进民族交融;
③加强中央集权,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固。
二、边疆之变: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
(二)边疆
1.请按照时间线索梳理明清易代的历史进程
三、政权之变:清朝崛起与明清易代
快速阅读课文“清朝崛起与明清易代”,思考以下问题:
明代马市复原图
清军入关图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亡;
请按照时间线索梳理明清易代的历史进程
16、17世纪之交,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开始进攻明朝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此后20多年:清陆续消灭明残余势力,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1644年,顺治帝时期,清朝多尔衮统军入关,迁都北京。
三、政权之变:清朝崛起与明清易代
中西对比
1351年
1368年
15C前期
16C中期
1571年
1616年
1636年
1644年
元末农民起义
明朝建立元朝灭亡
郑和
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占澳门
俺答汗
议和
努尔哈赤建后金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
中国
世界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5C末16C初
大航海时代
新航路开辟
14、15C
14-17C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1640年
英国爆发
资产阶级革命
近代科学产生
形势发生巨大变化
封建专制空前强化
强大,但逐渐落后于世界的明朝!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错失海权
世界大变,大明何变
一、制度之变
二、边疆之变
三、政权之变
1、废除宰相
2、设立内阁
3、宦官专权
1、官方:郑和下西洋
2、民间:海禁政策
3、海防危机
4、边疆管理
1、明清易代
强大,但逐渐落后于世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