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三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目录
CONTENTS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壹·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概念解析
“ 民国”分期
民国时期(1912-1949)
南京临时政府(1912.1-1912.3)
北洋军阀政府(1912.3-1928)
包括1、袁世凯独裁(1912.3-1916)
2、军阀混战:①皖系军阀 段祺瑞(1916-1920)
②直系军阀 曹锟、吴佩孚(1920-1924)
③奉系军阀 张作霖(1924-1928)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3月)
1.中华民国建立
时间 1912年1月1日
标志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__________在中国的诞生
国旗 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
纪年 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共和制度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911年12月3日公布
第二条 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权。
第三条 临时大总统有统率海陆军之权。
……
第十八条 行政各部设部长一人为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11日实施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
第三十一条 临时大总统为执行法律或基于法律之委任,得发布命令并得使发布之。
……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到《临时约法》,有何变化?
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3月)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为防止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
(1)目的
(2)原则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各项之自由权。
第四十五条: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①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②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3)内容
参议院
总 统
总理内阁
法 院
参议院多数党
经参议院同意任免
选举 弹劾
对参议院立法有一次否决权
经参议院同意任命
立法权
司法权
行政权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3月)
材料: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局限性:
①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
②职权不明,导致政治纷争不断、政局动荡。
积极作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评价
为今之计,须亟组织完善政府,欲政府完善,须有政党内阁。今国民党即处此地位,选举事若得势力,自然成一国民党政府。兄弟非小视他党,因恐他党不能胜任,故不得不责之国民党员。
——宋教仁《在国民党湘支部欢迎会上的演说》1913.1.9
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其中,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为三大党,共和党拥戴袁世凯,统一共和党接近同盟会。
——《选必一》·历史纵横《民国初期的党派》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
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者之一,被称作为“中国宪政之父”。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
在参众两院选举中,国民党分别获得123票和269票,占据国会中多数席位。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材料 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党团体就曾出现300多个。……各个政党纷纷采取公开发表演说的方式开展竞选活动,使得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一时蔚然成风。
——郑炳凯《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实证研究》
材料 民国初年,这些政党进行着无穷无尽的党争,不会受到制度上的有效监督。每当召开国会期间,那些议员们前呼后拥地先住到甲党招待所,得到各种好处与红包,承诺投该党的票,然后再到乙党招待所住下,同样再得到好处费,并答应投该党的票。
——萧功秦《第二次选择:辛亥革命后的多党议会民主》
特点:(1)政党数量多;(2)参政意识强;(3)党争激烈,不受监督;(4)腐化严重。
【思考】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1913年7月
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
遭袁世凯镇压,旋踵失败。
10月
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
1914年初
国会解散,成立由袁钦定的参政院。
1914年5月
“袁记约法”出台,确立总统制,任期十年,可无限期连任。
1915年8月
美国学者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
同月,“筹安会”成立,以筹安名义鼓吹帝制。
1916年1月
袁世凯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同月,“护国运动”首先在云南发起,席卷大半个中国。
3月,袁世凯取消帝制。
6月,袁世凯病亡。
1913年3月
宋教仁遇刺身亡
1920年代初期中华民国形势图
民初政象纷乱,与辛亥政制鼎革,中国以民主取代君主,却未具备起码条件有关,现代政治制度建构必须具备的人的主观条件尤其不成熟。因为“早熟”,民众(甚至精英分子)都还不知道怎样过现代政治生活,而革命却把“皇帝的尊严”打倒了,只得挂个“民治的招牌”出来,结果造成“群雄争长”的局面。
——《恽代英文集》
1916年6月
袁世凯病亡
黎元洪接任大总统位,实权掌握在北洋皖系军阀段祺瑞手中。
双方矛盾不断,最终酿成张勋复辟。
1920年7月
皖系军阀与直系军阀发生战争,直系奉系合作击败皖系,段祺瑞下台。
1922年4月
直系军阀与奉系军阀发生战争,直系获胜。
1924年9月
直系军阀与奉系军阀第二次发生战争,奉系获胜,张作霖入主北京。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材料 当年的革命党人满心以为只要实行了西方民主议会政治、政党内阁的政治制度,中国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可是,那些说起来很动听的东西,在西方国家也取得过一些成效,如果不顾中国国情,硬搬到中国社会中来,却全然变样。一开始,普选徒具形式,而且弊端丛生;多党制成了拉帮结派,党同伐异;国民党在国会竞选中取得了多数席位,对国民的实际利益却一无所补。等到袁世凯代表的旧势力做好了准备,猛扑过来,就连那点形式上的东西也毫不费力地抛到九霄云外了。种瓜得豆,这是创业者始料所不及的。
——摘编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①政党仓促成立,党争不休;
②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
③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④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准备不充分;
⑤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
⑥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
【思考】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24年—1927年
国共合作,发起国民大革命
1925年3月12日
孙中山罹患肝癌,憾然去世
蒋介石接管国民党,成立国民革命军,这支部队是国民党和共产党混合军队
1926年,打倒列强,除军阀
从北洋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时期(1927-1949)一党专政
1927年4—7月, 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南京、武汉国民政府成立
1927年9月,宁汉合流,国民党专制统治建立
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完成形式统一,北洋政府统治正式结束。
1928年8月,国民党宣布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1928年10月3日,国民党中常会通过《训政纲领》。
孙中山革命程序论:军政、训政、宪政。
军政时期(1924—1928)
训政时期(1928—1948)
宪政时期(1948年以后)
“以军治国”时期,国民党通过暴力革命,建立统一国家,实现民族独立。
“以党治国”时期,国民党训导国民,开启民智,培育民主意识,为宪政做准备。
“还政于民”时期,制定宪法,强调主权在民,民众是宪政的主要力量。
这是孙中山先生的理想,可是国民党的现实如何呢?
主权在民原则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时期(1927-1949)一党专政
2.“训政”时期(1928—1948)
1.“军政”时期:
1924年国民党一大到1928年北伐成功
国民大会
国民政府
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代表、领导
指导、监督
行政
立法
司法
考试
监察
总揽五项治权
“训政”的实质是什么?
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国民党专政)
破
坏
共
和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时期(1927-1949)一党专政
3.“宪政”时期:(1948—1949)
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概况:
实质:披着“宪政”外衣,实行独裁统治。
正副总统就职典礼
制宪国大:1946年11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通过了国民党一党专制的《中华民国宪法》
行宪国大:1948年3月,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在“戡乱时期”,总统“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而“动员戡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
暴露国民党独裁内战的真面目
满足了蒋介石继续独揽大权、个人独裁的愿望。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时期 政治统治 政治特点 宪法
南京临时政府 ①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②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主共和制 (三权分立、内阁)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北洋 政府 ①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宋教仁主持党务; ②1913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多数党领袖; ③1913年春,袁世凯制造“宋案”,并镇压二次革命,1914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1916年元旦袁世凯称帝。 政党政治; 袁世凯独裁统治 《中华民国约法》
南京国民政府 ①1928年,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②1946年11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通过了国民党一党专制的《中华民国宪法》; ③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为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训政、宪政口号下的蒋介石政府的独裁统治 《训政纲领》
《中华民国宪法》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宪政为何如此艰难?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
2.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
3.军阀混战,政局动荡;
4.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5.传统守旧思想根深蒂固。
贰·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一)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建设
背景
政权建设
政权性质
意义
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
(1)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2)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3)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工农民主专政
创建人民政权的尝试;
指导根据地建设和革命。
材料: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二)全民族抗战时期(1937-1945) 抗日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
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中共中央《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
背景
目的
内容
意义
全面抗战爆发,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
(1)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2)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3)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1)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2)设置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3)实行“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二)全民族抗战时期(1937-1945) 抗日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
材料一: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材料二: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1)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随着抗日战争爆发,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2)革命主要任务的变化:由推翻国民政府变为团结一切力量,实现全民族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
(3)中共理论认识的深化:中共斗争理论和政权建设理论不断深化
取消资本家、富农等阶级阶层的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限制民主革命力量的发展,扩大苏维埃政权的对立面。
团结开明地主和民主人士,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设置行政区
1.原因:
战局变化和解放区日益扩大;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目的)。
在解放区设置六大行政区,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沿用至1954年)
有利于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3.意义:
2.措施:
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设立(大行政区)这样一级的有力量的地方机构,才能把事情办好。应该统一的,必须统一,决不许可各自为政;但是统一和因地制宜必须互相结合。在人民的政权下,产生像过去那样的封建割据的历史条件已经消灭,中央和地方的适当分工将有利而无害。
——毛泽东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四)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6)——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内容
意义
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1)是对马克思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2)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旧路不通
指明新路
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时期 制度建设 地区 意义
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探究:比较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制度建设
苏维埃政权
(工农民主政权)
农村革命根据地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开辟人民政权的重要实践,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
边区政府
参议会
三三制原则
(抗日民主政权)
抗日根据地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行政区
解放区
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政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共和国。
(一)制度建设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一)制度建设
1949年
《共同纲领》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意义)
1957年以后 至“文革”十年。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82年宪法
(意义)
初步确立
正式建立
遭到破坏
恢复完善
特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含义: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2)核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949年
新政协召开,代行人大职能
1956年
1978年
八字方针
进一步完善,并提出十六字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制度化轨道。
1954年以前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后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地位:
(一)制度建设
3.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一)制度建设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二)国家治理
1.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经济
政治
社会
文化
党的建设
生态环境
法律法规
政治
社会
文化
经济
生态环境
社会
生态环境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二)国家治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特点——三个有机结合
既: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
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
(1)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2)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3)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二)国家治理
3.总体评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
在根据地和
解放区的制
度探索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袁世凯复辟始末
训政时期的到来
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
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创建人民革命政权尝试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行政区的建立·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缔造共和
破坏共和
走向共和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