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第13课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导入新课:
56个民族火炬手共同点燃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主火炬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爱我中华》
设问:“一首歌,一幅图,共同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信息?”
(民族团结、大家庭、平等友爱等)
总结:正如歌词所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如何管理好、发展好这个庞大的大家庭?如何确保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权利与繁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其核心,就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习目标:
1、制度之立: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背景与过程。
2、制度之兴: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发展与优势。
3、制度之果: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伟大成就与新时代完善
(1)历史渊源: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2)现实情况: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个相对落后。
◎解放前刀耕火种的独龙族群众与西藏农奴
第一篇章:制度之立——背景与探索
被剥下的人皮
——为何选择民族区域自治?(背景)
(3)党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
因尊重边疆人民的自主,促成蒙古、西藏、回疆三自治邦,再联合成为中华联邦共和国,才是真正民主主义的统一。
——中共二大宣言
民族自决及联邦制
抗战时期
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的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毛泽东
民族区域自治
第一篇章:制度之立——背景与探索
——为何选择民族区域自治?(背景)
史实:
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
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实行区域自治。
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省级自治区)
(4)民族问题重要性: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5)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和地方自治的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指出“被压迫民族具有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的权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8卷
列宁强调“实行民族和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行彻底的民主主义。保证一切民族和语言的完全平等,取消任何民族特权,不得侵犯少数民族权利,实行广泛的区域自治和完全的地方自治。”
——《列宁选集》第22卷,第139页
建国后,我国在民族问题上遵循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打破了多民族国家必然采用联邦制的固定思维模式,在单一国家结构下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地方政府体制结构》
(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求,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第一篇章:制度之立——背景与探索
——为何选择民族区域自治?(背景)
第一篇章:制度之立——背景与探索
——为何选择民族区域自治?(背景)
(1)历史渊源: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2)现实情况: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个相对落后。
(3)党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4)民族问题重要性: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5)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和地方自治的理论
(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求,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总之:是历史、国情与中国共产党探索的必然结果
1.法律奠基: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第一篇章:制度之立——确立与奠基
——从纲领到宪法
2.宪法保障: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自治机关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
3.实践推广:
五大自治区相继成立(P74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第一篇章:制度之立——确立与奠基
——从纲领到宪法
4
3
2
1
5
西藏自治区
5
宁夏回族自治区
4
广西壮族自治区
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
内蒙古自治区
1
民族区域自治由党的政策转变为现实的政治制 度并获得国家宪法性地位以后,全面的制度构建便 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周平
第二篇章:制度之兴——法制化进程
——走向法制化与制度化
1.里程碑: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意义: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
2、配套建设:
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3.理论升华:1990年,提出“三个离不开”思想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第二篇章:制度之兴——核心内容
——解读《民族区域自治法》
1.史料阅读(教材P75):
设问:民族自治地方分为哪三级?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设问:自治机关是什么?
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设问:与中央的关系?
是不可分离的部分;人民政府服从国务院统一领导
2、核心特征:
国家的集中统一是前提,行使自治权是核心
第二篇章:制度之兴——独特优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1.结合教材P75进行概括:
①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②有利于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③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新疆达坂城风力发电机组
敦煌至格尔木铁路
少数民族人大代表
第三篇章:制度之果——政治平等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历史纵横
全国人大少数民族代表比例 人口比例
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
人口超百万的少数民族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主任或副主任由自治民族公民担任
结论:从制度上保障了政治平等权利和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
第三篇章:制度之果——经济发展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核心战略:西部大开发(2000年开始)
阅读”学思之窗“思考:国家为什么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就?
具体成就:
新疆的风力发电机组
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绿色经济
西藏墨脱公路
2013年通车,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告别“高原孤岛”和“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历史,就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成就。
原因: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举措: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 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83个自治县(旗)纳入其中,给予政策优惠
第三篇章:制度之果——新时代的完善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指导思想:十八大以来,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
核心目标:增进“五个认同”: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最终归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完善的表现
①2012年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两个共同”,增进“五个认同”。
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共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第三篇章:制度之果——新时代的完善
②2017年十九大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一家亲,努力实现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③威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因素仍然存在——西藏、新疆
2008年达赖集团策划西藏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
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反对民族分裂
④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
⑤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课堂小结:
我们从制度的建立(为何与如何),讲到制度的发展(法治与内容),再讲到制度的成果(政治、经济、新时代完善),都是在围绕着一个核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向一个目标——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如导入时的圣火,由56个民族之手共同点燃,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正是将这56蔟火焰凝聚成一团巨大、温暖、照亮前行之路的圣火,这团圣火的名字,就叫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