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前言
材料: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席卷武汉,中华民族面临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带来了重大挑战。面对疫情,中央迅速提出“切实落实以社区防控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
——《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疫情工作的通知》
前言
疫情期间,社会治理的基础支撑在基层,其构筑的抵御疫情严密防线,是最终抗疫斗争全局成败的关键;全国各社区无私奉献的工作者和志愿者,是最值得敬重的抗争主力军。但与西方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已发展多年相比,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大陆,社区建设依旧任重道远。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一、从传统到现代: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
(1)古典时代的遗风:
受社会历史条件影响,罗马帝国的治理主体局限在社会上层,采取以议事会为中心、决策与执行分工合作的治理体制,与雅典全体公民参与、以村社为中心、以村社大会为村社最高权力机关的直接治理机制有着明显区分。
1、古代西方基层治理的实践
材料1:
在中世纪的西欧,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封建主主要依靠自己的封建地产生活,所以国王、教会和大封建主都在其领地中建立庄园,……庄园一般都采用了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土地被划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种……庄园设总管,负责庄园的收支、劳动力支配、物资保管等,当时的庄园几乎自给自足,庄园的生产主要是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所生产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材料2:
几乎所有庄园法庭的决议文件,都以“经整个村庄共同体一致同意”,或者“经领主和全体习惯佃农、自由佃农一致同意”等作为开场白,标榜权威性。
——侯建新《西欧中世纪乡村组织双重结构论》
一、从传统到现代: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
1、古代西方基层治理的实践
(2)农村自治的传统:
因蛮族入侵、城市衰落,中世纪早期乡村成为欧洲的中心,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主持庄园的日常生产、司法审判工作,借助村社强化封地治理,为土地与居民提供安全保障。此外,在“混合共同体”的双重管理体制下,拥有一定自治权的村庄与庄园也保持着既妥协又抗争的独特关系,维持农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培育民众的民主、法治意识。二者对现代西欧乡村政权组织机构均产生深远影响,如英国的教区或者社区、法国的市镇、德国的乡镇等。
一、从传统到现代: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
(3)城市自治的兴起:
10、11世纪,欧洲社会重心转向城市,因农奴流向城市而人口激增。到12、13世纪,欧洲城市开始逐渐建立起自治共同体,商品经济持续发展、民众自治意识增强,其所提出的自治理念和实践,对原有封建内涵产生极大冲击。自此,城市享有处理自身事务的权利,市民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身、财产等自由。城市的自治发展不仅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也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人文主义思想传播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西欧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但是,城市自治权源于君主的赐予,稳定性有效。所以,以法为据构建的自治体系才能真正削弱封建割据和世俗王权,进而实现自治。
1、古代西方基层治理的实践
材料1:
城市运动,比任何其他中世纪运动更明显地标志着中世纪时代的消逝和近代的开端。
——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300—1300年)》
材料2:
到11世纪末,一个由市民和官吏团组成的会议开始成形……商界领袖开始要求封建领主给予城市自由特许状……市民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以期达成城市的自由……英国国王给予城市有限的自治权,借此获得它们的支持,以对抗贵族……中央不能直接任免自治市的市政官员……1243年亨利三世曾收回伦敦选举市长的权利,直到伦敦城付出了1000镑的罚金,才把选举权重新授予城市……这种事情在当时曾多次发生。
——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信仰的时代》
一、从传统到现代: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
(4)教会与基层的作用:
中古时期,西欧政治分裂割据、教会世俗权威并存,治理主体分散,王权对地方的控制有限,多以自治为主。尤其是自都铎王朝(1485—1603年)颁布《济贫法》后,教区逐渐转变为地方政府基层组织。其中,教会通过创办社会公益事业、发放许可状、建设大学等活动成为最大的组织力量,是人们精神世界的管理者,在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1、古代西方基层治理的实践
(1)近代自治市、乡镇与自治市镇:
18—19世纪,随着民族国家产生、工业化和城市化深化,中世纪地方自治政府体制难以适应工业革命的时代要求。为此,各国在传统的地方自治基础上加强基层治理管理。其中,英国通过颁布《市政法案》(1835年)创建现代自治市制度,推进地方治理的现代化进程;美国形成以乡镇为基本地方自治单位的公共服务体制;法国构建起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管理制度。至此,近代各国相继实现地方治理民主化与专业化、政府职能服务化与现代化,提高地方政府的权威性,有利于改善民生、缓和矛盾、民主建设。
一、从传统到现代: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
2、近现代基层治理的建设
材料1:
英国自治市的……自治权被城市政治和商业寡头所垄断。被这种自治权所笼罩的市民们虽然能够享有自由,但却难以享受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利益:税收被城市寡头们吃喝玩乐、挥霍一空,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人口膨胀、环境污染、交通阻塞却时时地困扰着市民……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的通过……又进一步加剧了英国人民对民主选举的渴望。
——陈国申《从传统到现代:英国地方治理变迁》
材料2:
地方政府即议会由普选产生,直接对当地居民负责,无需经中央任命或认可程序……它将司法和治安职能剥离出去,转交给独立的法院系统和警察系统,自己专注于地方行政,兼管少量地方立法,内部的专业分工也更加细致……体现在治安职能上的政治统治色彩销声匿迹,民生服务成为地方政府的主导职能。
——程汉大《英国地方自治:法治运行的三个阶段》
一、从传统到现代: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
2、近现代基层治理的建设
(2)现代社区的出现与发展:
经历二战尤其是经济危机后,受新自由主义和“第三条道路”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开始减少对基层治理的干预,在促使基层治理走向市场化的同时,扩大社会参与力量,调动公民参与积极性,社区治理是其中多方合作、去机构化的多元主体服务体系代表,即政府主导、监督和支持,企业、公共服务组织等非政府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如此,政府不仅能减少管理成本,也能提升服务效率,推动实现社会健康、进步与发展。
材料: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受新自由主义影响,西方发达国家第三条道路兴起……社区重新进入政府的决策视野,积极的公民权利和社会融合成为公共政策的主旋律。“政府大幅削减公共开支,积极推进公共部门的私有化,政府对社区服务的投入急剧下降。”“政府逐渐从服务供给的垄断者身份转变为服务购买的最大雇主,形成了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照顾政策”。发达国家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空间得以扩大,在美国发展出一些以发展经济为重点的“社区发展公司”……在英国,一些社区志愿者组织相继出现,陆续进入社区治理领域。
——吴晓琳、郝丽娜《“社区复兴运动”以来国外社区治理研究的理论考察》
材料:
自从光荣革命后,地方治理进入了一个充分的自由发展期……早期守夜人国家对地方政府的放任导致地方腐败和贫困、失业及卫生等问题逐渐恶化……19世纪末地方政府法颁布后,现代地方政府体系确立,地方政府完全被纳入了地方居民的监督中;20世纪50年代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后,上述社会问题逐渐得以解决……20世纪80年代地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后,企业活力获得了提升,但却付出了(社区治理)两极分化,服务质量下降、公民监督不力等代价。
——陈国申《从传统到现代:英国地方治理变迁》
综上,地方自治手段法制化、政府职能公共服务化、基层治理市场化已然成为新世纪的基层治理发展潮流,与国家政体政策的沿革关系紧密。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基层治理的演进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对推动国家政策完善、强化公民参政意识、提升公民参政能力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西方地方基层治理也因政府职能转型、社区资金不足等因素引发服务质量下降、政府监督不力、治理参与不足等难题,并伴随工业化、市场化形成更多的挑战。
一、从传统到现代: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
3、西方基层治理的启发
材料:
16世纪英国济贫法制度……给老弱病残者等所谓的“值得救济者”提供必要的生活救济,对流民等所谓的“不值得救济者”予以惩罚并强制其进行劳动……16、17世纪的济贫法制度除了提供现金救济以外,还提供相关的实物救济……甚至还向身患疾病的人提供少量的药物救济。18世纪,英国济贫法制度……对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麻风病人、精神病人等提供专项救助。
——丁建定《试论英国济贫法制度的功能》
二、从济贫到保障: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1、西方近现代保障制度
(1)近代济贫制度:
在中古时代,家庭是社会成员的保障主体,教会慈善机构是救助贫困人群的主要社会力量。不过,教会慈善救济制度随着教权衰落而逐渐瓦解,家庭保障功能也在圈地运动后逐渐丧失,失业、贫困、流浪成为西欧各国普遍的社会现象。为此,英国通过颁布《济贫法》(1601年)确立近代济贫体制,以维护统治阶层、稳定社会秩序。之后,西欧各国也纷纷仿效,建立起近代济贫制度。
材料:
19世纪70年代以后……疾病、伤残、失业和生活无保障时刻威胁着劳动人民的生存……政府经办的济贫已成杯水车薪,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劳动人民维持生存的需要,且这种济贫因过于苛刻的条件而剥夺人的尊严,使得许多贫民不能接受或不敢接受……民间、私人的互助保险组织虽能提供较体面的救助,但因其义务在先原则,广大需要救济的贫民因付不起互助金和保险金,享受不到互助救助……自19世纪80年代开始,欧洲各国相继制定了一些社会保障立法。
——胡威《社会保障制度及其政治价值原则研究——以社会正义为视角》
二、从济贫到保障: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1、西方近现代保障制度
(2)现代社会保险:
19世纪,西方国家逐渐加大反贫困力度:政府持续改革救济法,通过扩大对象和范围、丰富方式和手段以提升救济功能。针对传统体制和民间互助等手段失灵、社会矛盾和贫富加剧的现实挑战,各国政府还进一步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原有保障机制:19世纪80年代,德国俾斯麦政府通过先后一系列法律规章构建起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美国通过颁布1935年《社会保障法》确立起美国近代社会保障制度,苏联借助1977年宪法推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通过规定雇主、雇工和国家共同分担责任与风险,不仅实现社会自主管理与国家统一管理的结合,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也在客观上为劳工利益和社会公平提供保障,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缓和社会矛盾。
二、从济贫到保障: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1、西方近现代保障制度
(3)现代福利国家制度: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其中,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认为,政府可以实行福利国家政策,由国家财政承担社会保障和福利补贴,加大社会服务开支,进而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福利国家政策的推行,在缩小贫富差距、缓和阶级矛盾、稳定战后体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均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材料1:
英国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或者说“从出生到死亡”的社会保障项目,投保人在怀孕、残疾、工伤、失业到妇女丧偶、退休,死亡都可以申请得到补助。另外,新生婴儿和儿童受到教育时期,也可以获得补助金。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2:
一名叫汉斯的德国公民,现年56岁,由于长期失业成为社会救济对象。他每月可从社会保障局领到 1255欧元的现金作为生活费。750欧元的房租和医疗健康保险均由政府支付。每年换季时,汉斯还能再得到几百欧元的服装补贴。如果生活上仍有困难,可以申请额外资助。
——柴野《高福利让“老欧洲”骑虎难下》
二、从济贫到保障: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3)现代福利国家制度:
但是,福利国家制度的高福利政策也给国家造成更大的财政压力,其不仅使人们工作积极性降低,甚至还会诱发深层的社会道德危机,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危机的直接诱因也与该制度相关。为维持制度执行,政府被迫实行高税收的政策,却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加剧社会阶层的分裂与对立,2011年“占领华尔街”是其中的社会现象反映。可见,福利国家制度只是剥削制度的一部分,无法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
1、西方近现代保障制度
材料:
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就不能保全少数富人。
——肯尼迪,前美国总统
二、从济贫到保障: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自1951年颁布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来,新中国政府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日益完善,形成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等全方位社会保障体系,为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2、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
“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公共投入规模年均增长在15%以上。然而,伴随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民经济增速已从上世纪的两位数下降到7%左右,财政收入增幅也从曾经的20%以上降低到个位数。……一方面,一些人渲染所谓“福利病”“福利国家病”“福利陷阱”和社会保险财政崩溃论调,主张限制甚至削减公共福利、基本养老保险采取大账户制、社会医疗保险实行商业保险化等等。另一方面,公众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期望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持续提高养老金、医保等社会保障待遇,而且要求免费医疗、普遍性福利的呼声高涨。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面临四大问题与五大挑战》
后记
实现“整体福祉”是国家兴盛的重要基石,毕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因此,中央政府唯有有机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规避西方社会治理的制度性缺陷,不断进行基层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满足人民对现实生活持续增长的新期待。
1、西欧中世纪庄园中设有教堂、法庭等。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B、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经济组织
C、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
D、庄园是领主统治农奴的工具
2、16世纪的伦敦,一百年来(每年选举一次)有24个市长是绸缎、丝绒商,17个是呢绒商,14个是食品杂货商,其他每个同业联合会都有六七个人当选过。此外,伦敦市政参事和众议院议员也往往是12个大型同业联合会的成员。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最深刻的是( )
A、市民通过行会控制市政
B、市民通过选举开始参政
C、市民与君主开始共施政
D、行会是城市经济的灵魂
C
A
3、撒切尔夫人执政后,英国政府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教育等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人资本参与到地方自治中,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这反映出英国政府( )
A、削弱了市场竞争
B、调整了经济运行的体制
C、废除了福利制度
D、加强了干预经济的力度
4、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它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救济,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这一“修正”主要是因为( )
A、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的需要
B、机器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
C、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表现
D、受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
B
5、1883年,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国家社会保障立法《疾病保险法》,对广大劳动者进行强制保险,其中工人所交的保险费用很少,只占每天工资的1.5%;1905年,德国实行高温工作限制,若超过28 ℃,每班工作不得超过6小时。这表明统一后的德国( )
A、带有普鲁士专制传统
B、君主立宪政体正在逐步建立
C、具有其历史的进步性
D、统治阶级极力维护自身利益
6、1950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将退休工人养老金平均增加了77.5%,1952年又增加12.5%。美国的上述举措意在( )
A、扩大社会保险以缓解经济危机
B、缓和社会矛盾以促进社会发展
C、稳定社会秩序以对抗苏联等国
D、规范保险行业以赢得大众好感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