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1.“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词中盛赞的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 )
A.倡导改革开放,实现伟大转折
B.南方谈话,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C.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D.港澳回归,实践“一国两制”构想
2.下面哪个地区不适宜使用“一国两制”政策,请把它找出来( )
A.台湾
B.深圳
C.澳门
D.香港
3.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的第一支海军是( )
A.北海舰队
B.华东军区海军
C.南海舰队
D.东海舰队
4.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 )
A.1970年
B.1971年
C.1972年
D.1979年
5.新中国成立后,共和国的第一任外交部部长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周恩来
D.彭德怀
6.1964年10月,我国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是( )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7.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我国“科教兴国”的坚实基础是( )
A.基础教育
B.职业教育
C.中等教育
D.全日制义务教育
8.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所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制定“八六三计划”
B.恢复普通高校入学制度
C.实施“五个一工程”
D.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
9.下列人物为保障我国充足的粮食供应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
A.邓稼先
B.袁隆平
C.杨振宇
D.容国团
10.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 )
A.1979年
B.1978年
C.1977年
D.1976年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11.请列举邓小平提出的我国教育三个面向的内容。
1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人物
(1)为中国的原子弹研制做出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
(2)为大庆油田的建设做出贡献,被誉为“铁人”;
(3)带领兰考人民治理盐碱地,被誉为“党的好干部”。
13.简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4.多年来,虽然两岸尚未统一,但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实事没有改变,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没有改变。观察如图所示图片,回答问题。
(1)图片中的人物是谁?他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提出了什么构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什么对台方针?
(2)回答“一国两制”构想提出后,中国共产党和台湾方面在缓和两岸关系上作了什么贡献?
(3)综合以上问题,你认为台湾问题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什么?
15.阅读如图所示图片:
请回答:
(1)图一反映了周恩来同志参加的哪次国际会议?他提出的什么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2)图二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召开的地点是哪里?
(3)1971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运动员登上长城,历史上将中国举办的这次活动称之为什么外交活动?它对中美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2015-2016学年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1.“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词中盛赞的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 )
A.倡导改革开放,实现伟大转折
B.南方谈话,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C.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D.港澳回归,实践“一国两制”构想
【分析】本题考查了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及其意义.
【解答】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992年,这一年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一谈话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中国改革向纵深发展.
故选B.
【点评】识记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事件,及其时间内容等.
2.下面哪个地区不适宜使用“一国两制”政策,请把它找出来( )
A.台湾
B.深圳
C.澳门
D.香港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构想的认识和理解.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港澳台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深圳是经济特区,不是特别行政区.
故选B.
【点评】经济特区与港澳特别行政区概念不同,要注意区分.
3.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的第一支海军是( )
A.北海舰队
B.华东军区海军
C.南海舰队
D.东海舰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的第一支海军.
【解答】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的第一支海军.
4.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 )
A.1970年
B.1971年
C.1972年
D.1979年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时间.
【解答】题目直接设问考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时间.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时间.
5.新中国成立后,共和国的第一任外交部部长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周恩来
D.彭德怀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周恩来历史活动的知识点.
【解答】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首次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周恩来历史活动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6.1964年10月,我国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是( )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内容.
【解答】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是1964年10月.
B、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是1960年11月.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1970年.
D、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是1967年.
故选A.
【点评】注意准确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
7.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我国“科教兴国”的坚实基础是( )
A.基础教育
B.职业教育
C.中等教育
D.全日制义务教育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科教兴国”战略.
【解答】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时间、内容和意义.
8.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所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制定“八六三计划”
B.恢复普通高校入学制度
C.实施“五个一工程”
D.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关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都需要大量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所以改革开放后为此做出的重大举措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
故选D.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科教兴国的有关内容.
9.下列人物为保障我国充足的粮食供应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
A.邓稼先
B.袁隆平
C.杨振宇
D.容国团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袁隆平的贡献.
【解答】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为保障我国充足的粮食供应作出了重大贡献,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袁隆平的贡献.
10.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 )
A.1979年
B.1978年
C.1977年
D.1976年
【分析】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答】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故选B.
【点评】重点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与影响.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11.请列举邓小平提出的我国教育三个面向的内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提出的我国教育三个面向的内容.
【解答】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故答案为:
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邓小平提出的我国教育三个面向的内容.
1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人物
(1)为中国的原子弹研制做出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
(2)为大庆油田的建设做出贡献,被誉为“铁人”;
(3)带领兰考人民治理盐碱地,被誉为“党的好干部”。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两弹元勋”邓稼先;
(2)本题主要考查“铁人”王进喜;
(3)本题主要考查“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解答】(1)邓稼先担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的负责人,1963年由他主持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形成.第二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接着他又参加了氢弹的研制,为中国的原子弹研制做出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
(2)王进喜在大庆石油会战中,组织全队职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他常说:“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为大庆油田的建设做出贡献,被誉为“铁人”.
(3)20世纪60年代,面对严重自然灾害,焦裕禄担任兰考县委书记,他以强烈的责任心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兰考人民服务,带领兰考人民治理盐碱地,最后积劳成疾,不幸病逝,被誉为“党的好干部”.
故答案为:
(1)邓稼先;
(2)王进喜;
(3)焦裕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先进模范人物﹣﹣邓稼先、王进喜和焦裕禄,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对比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13.简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故答案为: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义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对新中国成立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成立的时间与影响.
14.多年来,虽然两岸尚未统一,但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实事没有改变,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没有改变。观察如图所示图片,回答问题。
(1)图片中的人物是谁?他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提出了什么构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什么对台方针?
(2)回答“一国两制”构想提出后,中国共产党和台湾方面在缓和两岸关系上作了什么贡献?
(3)综合以上问题,你认为台湾问题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什么?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一国两制”构想和对台方针的知识点.
(2)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台湾方面在缓和两岸关系所做贡献的知识点.
(3)本题考查的是台湾问题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的知识点.
【解答】(1)题干中的图片是《邓小平》的图片.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为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一国两制”构想提出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以推进祖国统一大业.1987年,据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政策.
(3)海峡两岸的人们都是炎黄子孙,同根同祖,血脉相连.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海峡两岸人们的共同心愿,符合两岸人们的共同利益.历史上国共两党曾进行过两次合作,国共两党的合作推动了当时中国历史的发展.因此说:台湾问题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必将实现统一大业.
故答案为:
(1)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和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台湾方面开始调整对大陆的某些政策,逐步放宽对两岸交流的限制.
(3)中国必将实现统一大业.
【点评】本题以海峡两岸关系为依托,考查了学生对“一国两制”构想、对台方针和中国共产党和台湾方面在缓和两岸关系所做贡献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阅读如图所示图片:
请回答:
(1)图一反映了周恩来同志参加的哪次国际会议?他提出的什么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2)图二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召开的地点是哪里?
(3)1971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运动员登上长城,历史上将中国举办的这次活动称之为什么外交活动?它对中美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万隆会议的知识点.
(2)本题考查的是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召开的知识点.
(3)本题考查的是“乒乓外交”的知识点.
(4)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知识点.
【解答】(1)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即万隆会议.图一反映的正是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的历史.在万隆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
(2)图二是《身着中国民族服装的革经济体领导人在上海科技馆前》的图片,反映的是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召开的历史.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中国的上海举行.
(3)1971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中国,并登上万里长城.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美国代表团访问中国,历史上将中国举办的这次活动称之“乒乓外交”“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之间友好往来的大门,促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
(4)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毛泽东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世界宣告:“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政府,本政府军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故答案为:
(1)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2)中国上海.
(3)“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之间友好往来的大门.
(4)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点评】本题以亚非会议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的图片为依托,考查的是学生对新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2016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