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4 12:5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思想破茧,制度新生——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他用这武器(笔)进行战斗,他用这武器战胜敌人。……这是一次伟大的战争,是思想反对物质的战争,是理性反对偏见的战争,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他战胜了古老的法典、陈旧的教条,他战胜了封建君主、中世纪式的法官、罗马天主教式的神甫。他把人的尊严赋于黎民百姓。
——维克多 雨果《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1878)
维克多·雨果
(1802-1885)
伏尔泰的“笔”具体指什么?
这些“笔”是如何从“书斋”影响到了“街头”?
本课中还有哪些人的“笔”也曾动摇旧世界的根基?
伏尔泰的“笔”战胜了哪些敌人?
这些“笔”的斗争对象有何变化?
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1、观察两幅画作,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有何变化?受何影响?
中世纪《圣母子》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像》
呆板僵硬
人性光辉
核心:人文主义
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2、根据教材和画作,总结人文主义内涵,并据此思考文艺复兴有何影响?
维度 中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
关注 中心 神
人性观 原罪论,压抑人性
宗教观 教会绝对权威
现世 追求 追求来世救赎
自然观 与 知识论 归因于神意, 依赖神学解释与古典权威
人,提升人的地位
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抨击教会腐败
追求现世幸福
崇尚理性,
提倡探索人与自然
达芬奇《维特鲁威人》
影响:
①解放人性,更多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
②教会权威受到更多质疑
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3、根据教材,补全下列空白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
资本主义兴起
新兴资产阶级出现
创立符合自身需要的新文化
文艺复兴
西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
汲取东方文化养料
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聚集
根本原因
实质
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4、根据材料与所学,思考罗马教廷的长期剥削会引起哪些群体的不满?
德意志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旗手。他的宗教改革思想体现了市民阶层要求建立自己教会的主张。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后,马丁·路德被教皇宣布开除教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为赢得教皇的支持,决定执行教皇通谕,给路德判罪。但由于与会诸侯的反对和路德本人在被审讯时的强硬态度,会议最终决定先放路德离开,然后判罪并下逮捕令。路德在归途中,萨克森选侯以拦劫绑架方式把他送进瓦特堡加以保护。
——根据教材49页与网络资料整理
世俗统治者(王权与贵族)
改革派神学家与知识分子
新兴资产阶级与市民阶层
普通民众与底层信徒
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5、根据教材,总结马丁·路德的主张,并由此分析宗教改革的影响
序号 主张



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因信称义)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洁教会
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上帝
教皇
因行称义
教徒
神职人员
间接对话
马丁·路德
因信称义
教徒
直接对话
上帝
实质:挑战教权垄断
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5、根据教材,总结马丁·路德的主张,并由此分析宗教改革的影响
序号 主张



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因信称义)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洁教会
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①进一步削弱教会权威,解放思想
(1)广大群众
②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③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2)新兴资产阶级与市民阶层
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
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3)世俗统治者(王权和贵族)
有利于王权强化,
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二、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
1、根据教材,完成“科学革命”的相关表格
科学革命 时间 16-17世纪 背景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革命性变化 代表人物或成就 哥白尼 提出“日心说”,建立起新的宇宙观
牛顿 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他 在光学、热学、电磁学、解剖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
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
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2、根据教材49页“历史纵横”和材料,思考“科学革命”有何革命性意义?
当讨论谁是最伟大的人物时,有人回答说,一定是牛顿。这个人说得有道理,因为倘若伟大是指得天独厚、才智超群、明理诲人的话,像牛顿先生这样十个世纪里只涌现一个的杰出的人物,才真正是伟大的。至于哪个世纪都不会少的政治家和征服者,不过是些大名鼎鼎的坏蛋罢了。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伏尔泰《哲学通信》
①冲击了天主教的意识形态和神学体系
②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③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④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二、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


阶段 基本政治思想
17世纪 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
18世纪前中期 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18世纪后期 达到高潮,并拓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 理







天赋人权
平等
自由
法治
分权制衡
所谓“理性”,表达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述求
历史模拟场景:1745年法国的一场沙龙辩论 主题:如何终结君主专制?
角色1:
玛丽·德·夏特莱侯爵夫人
经历:
传播牛顿学说等
身份:
数学家、沙龙主办者
角色2:伏尔泰
出身:市民中产阶级
经历:
流亡英国,司法抗争
身份:
启蒙旗手
角色3:孟德斯鸠
出身:地方贵族
经历:
司法实践、欧洲游历
身份:
法学家、贵族学者
角色4:卢梭
出身:手工业者底层
经历;
贫困流浪、社会边缘人
身份:
平民思想家
二、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
3、根据表演和教材,总结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的政治主张有何分歧?
主张开明改革,
建立君主立宪制
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相互监督制衡
主权在民,社会契约论
二、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辛亥革命
理论准备
舆论宣传
精神武器
课后总结
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封建+教会
阻 碍
束缚思想
解放思想
发展经济
14世纪
17世纪
文艺复兴
16世纪
宗教改革
18世纪
19世纪
科学革命
启蒙运动
提倡人性
反对神性
信仰自由
反对神权
解放思想突破束缚
理性主义反对封建
思想武器
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
提供蓝图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