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 短文两篇 课件(51张)+有关视频:《爱莲说》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 短文两篇 课件(51张)+有关视频:《爱莲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7 11:10:13

文档简介

课件51张PPT。第22课 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资料助读1.作者链接。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有“诗豪”之称。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今天修复的安徽和州刘禹锡陋室2.背景介绍。课文选自《全唐文》卷六○八。刘禹锡曾因触怒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按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知县是个势利小人,他先是安排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岂料刘禹锡不怒反喜,还特撰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又将刘禹锡调到城北河边居住,屋子缩小到一间半。刘禹锡又写了一副对联贴在新居: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再度将他调到城中一间斗室,刘禹锡仍然安心住下,并写下了《陋室铭》,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 3.文体知识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自主学习1.自读课文,找出重点词语,正音或解释。
(1)正音。
德馨( ) 苔痕( )
案牍( ) 鸿儒( )
西蜀( ) 何陋( )
调素琴( )xīntáidúhónɡ rúshǔlòutiáo(2)一词多义名有仙则名著名并自为其名名字之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 入:映入。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劳累往来无白丁 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3)积累重点词语2.结合注释译文,教师重点点拨。(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合作探究1.朗读指导
(1)找出文章的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有延长音。
(2)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意。
(3)“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句(“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4)“南阳”二句读后,要停顿一下,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最后两句。2.研读课文,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山水写起。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有什么作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喻起兴山 仙
水 龙陋室
德馨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的?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了作者高雅、超凡脱俗的情致以及不受世俗羁绊、安闲适意的情怀。
“”照应“”,“”照应“”。(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致和情怀?写作角度有何不同?调素琴无丝竹之乱耳阅金经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正面——实写反面——虚写从容雅静对世俗生活的厌弃(4)作者为什么要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作者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自己的陋室不也如此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 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南洋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山——仙名水——龙灵(5)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孔子道:”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疑难解答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性格、志趣的产生与时代是密切相关的。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权;朝廷上,牛、李两党互相倾轧,妒贤害能,任人惟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独善其身,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特立独行,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疑难解答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各抒己见归纳总结1.主题聚焦
本文通过对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描写,极力表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要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写作借鉴?
(1)托物言志的写法?
借陋室,颂扬“惟吾德馨”
(2)句式整齐,对仗工整。
除末句外,全篇都是骈句。陋室铭设喻引题山仙水龙喻陋室德馨陋室不陋环境清幽(景)生活恬适(趣)引古贤以自况诸葛庐
子云亭交往高雅(友)安贫乐道 高洁伟岸小结课文反问
点题拓展延伸 写 作 铭
写不在多,有字则灵。词不在好,能用则行。斯是作文,惟吾真心。段落巧安排,构思有创新,叙写中外事,感慨古今情。可以用记叙,抒真情。无文体之规范,无语法之束缚。议论说明文,叙事抒情篇,学子云:好文妙文。试仿写《陋室铭》 交友“铭”
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则灵。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难。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嫉之劳形。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云:君交如水。爱莲说周敦颐资料助读1.作者链接。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屈,他酷爱莲花,亲自率领属下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爱莲说》。2.文体知识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咏志讽世的散文。听录音(注意字音、停顿、语气等)
反复诵读听读,熟悉课文自主学习1.自读课文,找出重点词语,正音或解释。
(1)正音。
蕃( ) 出淤( )泥
濯( ) 亵( )
噫( ) 隐逸( )者
鲜有闻( ) 不蔓不枝( )fányūzhuóxièyìyìxiǎnmàn(2)一词多义。远香远益清
可远观不可亵远焉形容词,远距离地动词,远播之水陆草木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3)词类活用。①不蔓不枝
②香远益清名词作动词,蔓:生枝蔓;枝:长枝节形容词作动词,远:远播;清:显得清幽合作探究1.朗读指导
(1)第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气读;第二段发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应读出不同的语气来。
(2)第一段首句是总说,当用提顿的语气读;“可爱者甚蕃”要读得分明。以下依次说菊、牡丹、莲,其间应有明显的停顿,“牡丹”后的停顿应长一些。
(3)“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要轻读,后面的内容应读出层次感,即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表示品格的句子宜读得稍重一些。
(4)“菊之爱”应读出惋惜之意,“莲之爱”读出慨叹之意,“牡丹之爱”应读出讽刺意。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初读课文,语句品析(1)请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①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②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③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3)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歌颂那些具有莲花一样高尚品质的人。愿生命化作那朵莲花(4)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反问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
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感叹句3.整体感知,文本探究(1)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陶渊明世人“予”(2)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花之隐逸者花之富贵者花之君子者正面反面背诵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世俗。(3)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叹惋鄙薄赞美归纳主题本文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它坚贞不屈、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爱 莲 说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惜?
世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 赞美 托物言志拓展延伸1.如何看待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出的那种孤芳自赏,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 高洁如莲2.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选择其中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我赞成兰花。
兰花无论位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地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2.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选择其中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我赞成梅花。
“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2.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选择其中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我赞成桂花。
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入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