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不起故园情——羁旅思乡类诗歌三首整合复习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何人不起故园情——羁旅思乡类诗歌三首整合复习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3 21:2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大单元复习
何人不起故园情
——《夜雨寄北》《天净沙·秋思》《次北固山下》整合复习
1. 对比三首羁旅思乡诗歌异同,掌握其在主题表达、表现手法及意象典故运用等方面的特点。
2. 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羁旅思乡诗歌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与深刻内涵,提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学习目标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些诗人,他们或因贬谪,或因在外做官,或长期漂泊,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于是,一首首动人的羁旅思乡诗便应运而生。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他们的世界,共同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乡愁。
课堂导入
缘何羁旅
羁旅何思
情何以传
以何寄情
创作缘由
所抒情感
所用手法
意象典故
目 录
缘何羁旅——了解创作缘由
环节一:搜集三位诗人个人经历资料,了解其羁旅起因,这些因素对他们创作诗歌有怎样的影响?
《夜雨寄北》
诗人李商隐因仕途不顺,身处巴蜀之地,远离长安的亲友,加之夜雨绵绵,触发了对妻子的深深思念,遂写下此诗。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此曲创作于元代,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文人仕途无望,漂泊成为常态。词人一直未能得志,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此曲就是在羁旅途中写下的。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因客居他乡、长期漂泊;因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因远离亲友、久不能归
环节二:听范读(听字音、听节奏、听语调、听感情)
羁旅何思——分析所抒情感
《次北固山下》
《夜雨寄北》
《天净沙·秋思》
朗读基调:
深情、含蓄、期待
朗读基调:
壮阔、思乡、期盼
朗读基调:
孤寂、愁苦、凄凉
环节三:在羁旅思乡诗中,题目或内容中常出现能够鲜明体现漂泊客居之意或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的字词。请结合三首诗歌进行具体分析。
题目
《次北固山下》
《夜雨寄北》
《天净沙·秋思》
动词:能够体现漂泊客居之意的动词,和思念相关的动词。
内容
客路青山外
“客”是诗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定,表明自己与异乡的格格不入。
环节四:分析三首诗歌抒发诗人的情感有何异同?
《次北固山下》 《夜雨寄北》 《天净沙·秋思》

同 共同表达了羁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在思乡之余,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旅途的期待和乐观态度
侧重于对妻子的深情思念和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更多地抒发了漂泊天涯的游子思念家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旅途漂泊的孤寂、凄凉、惆怅之情;或抒发强烈的思乡怀亲之情
情何以传——探究所用手法
环节五:探究三位诗人分别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运用对偶的修辞,“客路”暗含旅途奔波之意,先写“客路”后写“行舟”,流露出作者的漂泊羁旅之情,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运用对偶的修辞,“两岸阔”“一帆悬”对仗精整,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象征了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生”和“入”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情态,蕴含了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的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游子的孤寂悲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肠人”直抒胸臆,抒发了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通过白描手法,直接而深刻地传达了游子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表现了诗人无边的思念和想见而不得见的悲凉。
流露出诗人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夜雨寄北》
对比
借景抒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想象
诗人描绘出了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诗人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又用来日团聚的欢乐反衬今日思念的愁苦,表现了诗人渴望团聚的美好愿望。
常用手法总结: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羁旅思乡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怀想,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温馨家庭生活的憧憬。
反衬: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虚实结合(想象)
其它:如对偶、设问、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以何寄情——总结所用意象典故
环节六:思考这几首诗歌中运用了哪些意象、典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借“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
“归雁入胡天”比拟自身、表漂泊无依之感。
“衡阳雁去无留意”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
知识拓展
夕阳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氛围。
知识拓展
“夕阳西下几时回”人世沧桑的感伤。
“长烟落日孤城闭”壮丽雄奇的苍凉。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闲适隐逸的恬淡。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
“夜雨”渲染孤独凄凉的羁旅氛围。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表达对雨的喜爱之情。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渲染离别气氛,寄寓着诗人浓浓的离愁别绪。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烘托重大事情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由自然界的风雨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暗寓诗人报效祖国的壮志。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象征邪恶势力,表现诗人的凄苦生活。
知识拓展
常见意象 (1)自然天象:月亮、秋风、秋霜、浮云、烟、暝色、日暮、暮霭、落日、夕阳等。
(2)植物草木:衰草、梧桐、征蓬、浮萍、落花、黄叶。
(3)鸟兽哀鸣:杜鹃、猿啼、沙鸥、孤雁、寒蝉等。
(4)登楼寄怀:驿站、客馆、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等。
(5)特殊节日:元宵、社日、寒食、清明、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端午、七夕等。
(6)物件工具:马、舟、征铎等。
本节课,我们一同走进了《夜雨寄北》《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三首经典的羁旅思乡诗歌,感受了诗人们跨越时空的深情与哀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情感的分析,共同领略了羁旅思乡诗的独特魅力。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家的依恋、对亲人的牵挂是不变的。而这种情感,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让我们在品味古人情感的同时,也应反思和珍惜自己当下的生活与情感。
课堂小结
创作一段简短的诗句,
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实践应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