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军旅,诗心壮志 ——边塞军旅诗五首整合复习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边塞军旅,诗心壮志 ——边塞军旅诗五首整合复习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3 21:2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大单元复习
边塞军旅 诗心壮志
——《使至塞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渔家傲 秋思》整合复习
万唯特别策划
1.诵读五首诗词,掌握文学常识。
2.把握边塞军旅诗的常见意象及其内容和主旨。
3.把握边塞军旅诗的语言风格及常用手法。
4.感悟诗人及边疆将士们的家国情怀与英雄气概。
学习目标
在学校组织的“分门别类学古诗”的诗词辑录活动中,我们班抽选的是“边塞军旅 诗心壮志”主题,你觉得我们学过的哪些诗词作品可以辑录到我们的诗集?
今天,我们就通过整合复习诗词内容,共同完成诗集从中感受边塞诗的魅力与精神内核。
任务一:确定诗集栏目
任务二:填充诗集内容
任务三:课外诗词辑录
任务四:撰写诗集后记
任务一:确定诗集栏目
1.什么是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
产生于先秦
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期
隋代开始兴盛
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2.我们所学诗歌中哪些可以收录其中呢?
《渔家傲·秋思》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雁门太守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使至塞上》
收集目录
3.为展现边塞诗特点,诗集需设置哪些核心栏目?
从“基础信息”看,需让读者快速了解每首诗的体裁、创作背景等关键常识
从“内容要素”看,边塞诗最突出的是独特的景物与符号
从“表达技巧”看,诗人常用特定手法
从“精神内核”看,诗歌最终指向情感与情怀
常识
意象
手法
情怀
确定四个核心栏目
常识速览:梳理体裁、创作背景与核心内容的关联
意象归纳:汇总核心意象,分析共性与个性
手法辑录:归纳典型手法,对比差异与作用
情怀解读:提炼情感主题,总结精神内核
任务二:填充诗集内容
活动一:填充 “常识速览” 栏目
1.梳理五首诗词的体裁、创作背景与核心内容,明确背景如何影响主题。
诗词篇目 体裁 创作背景(与主题关联) 核心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使至塞上》 五言律诗 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察访军情(背景决定了诗中“孤寂”与 “达观”并存的情感) 记录出使边塞的沿途见闻,借雄浑景色抒发复杂心境
诗词篇目 体裁 创作背景(与主题关联) 核心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七言古诗(歌行体) 岑参在轮台任职,送别友人归京(背景直接指向“送别”主题) 以咏雪起兴,描写塞外奇寒与饯别场景,抒发惜别之情
《雁门太守行》 七言古诗 李贺为鼓舞平叛雁门郡之乱的将士而作(背景决定了“赞英勇、表决心”的主题) 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赞扬将士的忠勇与报国之志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词(豪放派) 辛弃疾被免官闲居,与陈亮相议抗金却壮志难酬(背景造就 “壮志与悲愤交织”的主题) 以梦境写军旅生活与战斗场景,抒发报国渴望与失意抑郁
诗词篇目 体裁 创作背景(与主题关联) 核心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渔家傲 秋思》 词(边塞词) 公元1040年,边关战事吃紧,年过五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因击退敌军威名远扬。有感于镇守边关军旅生涯,写下此词(背景决定了 “思乡与爱国并存” 的主题) 借塞外秋景写将士的思乡之情与未建功的遗憾,暗含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不满
2.哪首诗词的体裁与其他不同?为何体裁差异不影响 “边塞军旅” 主题?
《使至塞上》是五言律诗(格律严格),其余为古诗或词(格律较自由)。
主题由内容(边塞场景、军旅情感)决定,与体裁形式无关。
3.创作背景如何直接影响情感主题?
辛弃疾因“被免官、壮志难酬”的背景,《破阵子》的情感必然包含“渴望报国”与“现实失意”的矛盾。
范仲淹因“镇守边关、战事吃紧”的背景,《渔家傲》自然融合“爱国守边”与“思乡难归”的复杂情感。
创作背景是诗人情感与主题的“源头”,都是边塞诗歌,但因诗人的身份与所处环境不同,使边塞诗的情感既统一于“家国情怀”的大框架,又因背景差异而呈现独特的情感主题。
活动二:填充“意象归纳”“手法辑录”栏目
环节一:小组分工梳理意象与手法
诗词篇目 核心意象 典型手法及例句
《使至塞上》 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比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蓬、雁自喻漂泊);用典:“萧关逢候骑”(暗指军情传递)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风雪、瀚海、铁衣、胡琴、琵琶 比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喻雪);正侧面结合:“风掣红旗冻不翻”(侧面写严寒)
诗词篇目 核心意象 典型手法及例句
《雁门太守行》 角声、塞上霜、鼓、红旗、易水 用典:“半卷红旗临易水”(化用荆轲刺秦典故,表将士视死如归)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吹角、连营、五十弦、沙场、马、弓 虚实结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现实为虚,梦境为实,反差显失意)
《渔家傲 秋思》 雁、角声、孤城、长烟、落日、羌管 借景抒情:“长烟落日孤城闭”(以孤寂景象写边塞紧张);用典:“燕然未勒归无计”(表未建功的遗憾)
环节二:小组合作整合意象与手法规律
1.边塞军旅诗的核心意象可分为哪几类?每类意象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分类及作用
自然环境类(大漠、风雪、落日):渲染边塞苍凉 / 壮阔的氛围,奠定情感基调;
战事符号类(角声、鼓、红旗):暗示战事状态(紧张 / 惨烈),凸显军旅特征;
情感载体类(雁、羌笛、琵琶):承载思乡、送别等情感,连接景与情。
2.最常用的三种艺术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用典:浓缩历史情感(如“易水”“燕然”),强化报国、壮志等主题;
借景抒情:以边塞之景托军旅之情(如“大漠孤烟”托达观,“长烟落日”托孤寂);
虚实结合:拓展情感维度(如《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以虚写梦境的“壮”反衬现实的“悲”)。
3.补充边塞诗常见意象和手法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及人名: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
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
长云、雨雪、风沙、长城、黄沙、雪山、雁飞、鹰扬
金鼓、旌旗、烽火、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羽书
(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
轮台 、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
凉州、楼兰;单于
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常见意象
常用手法
用典
对比
借景抒情
虚实结合
借古言今
突出强调
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相映成趣,拓展意境
4.在意象与手法下绘就了边塞诗歌怎样的语言风格呢?
《使至塞上》诗人以“大漠、长河”等壮阔意象,用“直、圆”等简练有力的动词勾勒画面,情感中蕴含达观,故风格雄浑;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新奇比喻写雪,用“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夸张写严寒,送别场景中融入边塞奇景,故风格奇丽;
《雁门太守行》用“塞上霜、易水”等冷色调意象写战事惨烈,情感中含悲壮感,故风格苍凉;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以“可怜白发生”的现实击碎“沙场秋点兵”的梦境,故豪迈悲怆;
《渔家傲 秋思》用“孤城、羌管”等孤寂意象,借“燕然未勒”的典故写未建功的遗憾,思乡与爱国交织的复杂情感使其风格沉郁。
诗词篇目 语言风格
《使至塞上》 雄浑磅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奇异瑰丽
《雁门太守行》 苍凉悲壮
诗词篇目 语言风格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豪迈悲怆
《渔家傲 秋思》 沉郁苍凉
共性:均带有“边塞语境”特有的苍凉感
活动三:填充“情怀解读”栏目
小组合作:归纳五首诗词的情感主题共性与差异
情感主题类型 对应诗词(举例) 核心表达
报国壮志与英雄气概 《雁门太守行》《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报君黄金台上意”
“了却君王天下事”
思乡之情与离愁别绪 《渔家傲 秋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羌管悠悠霜满地”
“山回路转不见君”
壮志难酬与现实感慨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渔家傲 秋思》 “可怜白发生”
“燕然未勒归无计”
情感主题类型 对应诗词(举例) 核心表达
孤寂达观与复杂心境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首诗词情感主题共通的点是什么?
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无论直接写报国,还是间接写战事,都围绕对国家、对边疆的关切)。
①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②叙写戍边将士的乡愁、与亲人的别离之情;
③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孤独凄苦、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
④表达对朝廷不满。
补充边塞诗歌常见情感主题:
任务三:课外诗词辑录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在编纂《边塞军旅 诗心壮志》诗集时,第三组同学发现王昌龄的《出塞》与课内五首诗词风格相似,提议纳入诗集。现在请大家分组讨论:这首诗是否适合加入?请从意象、手法、情感三个角度说明理由。
分析角度 《出塞》具体表现 与课内边塞诗的共性
核心意象 明月、关、胡马、阴山 共性:“关”“阴山” 是边塞地标标示,“胡马” 暗示战事,凸显边塞诗“地域特色”与“战事背景”。
主要手法 用典(“龙城飞将” 指李广,代指良将)、借景抒情(“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永恒的明月与关隘,写边塞历史的厚重与战事的持久) 共性:用典、借景抒情均为边塞诗高频手法
情感主题 渴望良将守边、国家安定的爱国情怀 共性:与课内五首诗词的“家国担当”一脉相承
任务四:撰写诗集后记
至此,我们的这本诗集还差后记,请根据右侧词云图的提示(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英勇无畏等),创作一份后记,150 字左右。
示例:翻开这本诗集,大漠孤烟的壮阔与羌笛悠悠的愁思交织,将士的铠甲与诗人的笔锋共铸“家国”二字。王维在孤寂中寻得达观,岑参于风雪中藏送别谊,李贺以笔墨赞将士忠勇,辛弃疾借梦境抒壮志,范仲淹融思乡与报国……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边塞,是战场,是故土,更是精神的丰碑。这份“英勇无畏”的担当、“家国情怀”的赤诚,恰是我们今日当传承的火种。
“边塞军旅 诗心壮志”诗集编纂已近尾声,我们为它保留了部分空白页,邀请同学们将日常阅读中偶遇的课外边塞诗辑录于此。收录的诗歌可以进行批注:摘出最具边塞味的意象,点明最鲜明的手法,提炼藏于字间的情感,让这本诗集在课内与课外的交融中,真正成为大家读懂边塞魂的窗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