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大单元复习
剑与笔的双重奏:
辛弃疾词中的壮志与彷徨
——辛弃疾词四首整合复习
1.梳理四首词的创作背景,把握每首词的核心情感。
2.分析四首词中意象和常见表现手法,理解“剑”与“笔”在四首词中的具体表现,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3.把握辛弃疾“壮志”与“彷徨”背后统一的精神内核。
学习目标
如果给辛弃疾祠堂塑铜像,你会选“武人造型”,还是“文人造型”?
武将:率五十骑闯敌营
文人:大诗词作家
目 录
任务一:梳理背景与情感基调
任务二:聚焦“剑”的痕迹
任务三:品味“笔”的倾诉
任务四:探究“双重奏”的内涵
回顾九年级学过的辛弃疾词作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九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九下第六单元《诗词曲五首》
九下第三单元《词四首》
九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弃
疾
辛
任务一 梳理背景与情感基调
1.辛弃疾的生平可以分为哪几个重要阶段?
少年侠气:烽火淬剑(1140-1162)
出生背景:1140年生于金占区济南府,祖父辛赞任金朝县令却暗授抗金之志。
传奇起兵:22岁(1161年):聚2000义军加入耿京抗金队伍,任掌书记。
23岁(1162年):奉命联络南宋时,闻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率50骑突袭5万金营生擒张安国,押至建康处决。
南归困局:剑锋渐锈(1162-1181)
初入朝堂:献《美芹十论》《九议》力主北伐,提出“无欲速,审先后,能任败”战略,被朝廷搁置。
地方实干:任滁州知州:赈灾兴商,半年复苏荒城。
创“飞虎军”(1179年):组建2000人精锐步骑混成旅,雄震湖湘,
却遭弹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
42岁(1181年):被劾罢官,退居江西上饶带湖。
闲居(1181-1203)
20年间两度罢黜,长期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1181-1192;1195-1203),仅短暂复出。
暮年悲歌(1203-1207)
64岁(1203年):权相韩侂胄启动北伐,起用辛弃疾任镇江知府。
献良策:主张“谍报先行、精兵突袭”,反对冒进,遭韩党排斥。
北伐惨败(1206年),词人悲愤成疾。
68岁(1207年):病逝铅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抗金大业,呼喊 “杀贼!杀贼!”
辛弃疾一生是“主战理想与南宋现实的持续对抗”,是少年擒叛南归,壮年谏战被贬,四十年壮志难酬,临终犹呼“杀贼”向北。他以武起势,却以文名世,最终以志殉国,一生北伐之志终败于偏安之朝。
2.辛弃疾写这四首词时,人生经历有何不同?这些不同又让词有怎样情感基调?请同学们完成下表。
词作名称 创作 时期 背景经历 核心情感基调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1204年 (64岁) 任镇江知府,登北固亭 壮志(追慕英雄,渴望收复中原)+ 悲叹(时局艰难)
1188年 (48岁) 被贬江西,闲置多年 壮志(渴望杀敌报国)+ 悲愤(壮志未酬)
1174年秋(34岁) 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未被采纳 壮志(扫清障碍,收复中原)+ 无奈(时光流逝)
1181-1192年间 遭弹劾罢官,闲居带湖 彷徨(愁绪深沉,难以言说)
四首词横跨辛弃疾青年至晚年,尚有机会奔走军政,《太常引》里含着“斫桂”的壮志;被迫闲居,《破阵子》中“可怜白发生”的慨叹里,藏着壮志未酬的彷徨。战场热血催生“壮志”,贬谪闲居催生“彷徨”,人生起伏中,“壮志”与“彷徨”交织,最终酿成既豪放又婉约,既刚健又沉郁的独特词风。
弃
疾
辛
任务二 聚焦“剑”的痕迹
“剑”是什么?
这四首词里,哪些词句能让我们看到他藏在文字里的“剑”(壮志)?
小组合作:从四首词中找出体现“剑(壮志)”的词句,分析意象与手法,完成表格。
“剑”是武器,更是词人“报国壮志”的具象化。
词作名称 体现“壮志”的词句 核心意象/ 手法 情感解读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生子当如孙仲谋” 用典(赞孙权抗曹) 以英雄自比,渴望像孙权一样建功立业,收复中原。
“醉里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 意象(剑、沙场) 借“看剑”“点兵”的梦境,直抒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
词作名称 体现“壮志”的词句 核心意象/ 手法 情感解读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象征(“桂” 喻投降势力) 以“砍桂树”的想象,表达扫清投降障碍、恢复中原失地的决心。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回忆早年登高抒怀:胸怀壮志、意气风发
早年投身抗金、渴望收复中原(暗藏青年时的壮志)
“而今识尽愁滋味
……‘天凉好个秋’!”
——深沉、复杂、难以言说的现实
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理想幻灭
对比
反衬
辛弃疾的“壮志”为何从《太常引》的“斫桂”演变为《南乡子》的“英雄追慕”?
本质是现实压迫下的精神转向:中年时他虽已遭贬谪,但仍有短暂机会参与军政事务,他仍渴望亲力亲为,扫清阴霾;但晚年闲居多年,再无亲上战场的可能,只能通过追慕历史英雄(孙权),寄托对“抗金领袖”的呼唤,这是壮志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精神延续。
辛弃疾的“壮志”是立体而动态的:青年时“扫清障碍”的政治锋芒(《太常引》“斫去桂婆娑”),中年时是“剑指金营”的实战冲动(《破阵子》“挑灯看剑”),晚年时是“呼唤英雄”的历史担当(《南乡子》赞孙权)。这些壮志始终扎根于“收复中原”的核心诉求,即使从 “行动”退为“精神”,其爱国底色从未褪色——“剑” 的锋芒或许被现实磨钝,但“剑”的精神始终在笔下燃烧。
弃
疾
辛
任务三 品味“笔”的倾诉
“笔”是什么?
这四首词里,哪些词句藏着他的“彷徨”?
小组合作:从四首词中找出体现“彷徨”的词句,分析意象与手法,完成下面的表格。
现实没能让辛弃疾的“剑”一直挥舞,报国遇阻时,他的“笔”成了倾诉窗口,同时“笔”还是“彷徨”的载体。
词作名称 体现“彷徨” 的词句 核心意象/ 手法 情感解读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反问、意象(神州) 中原沦陷,无处可寻,流露对时局的无奈。
“可怜白发生” 对比(梦境与现实) 梦境的壮志与现实的白发形成反差,悲叹年华老去,理想落空。
“被白发、欺人奈何” 直抒胸臆 感叹时光流逝,功业无成,报国机会渐少。
词作名称 体现“彷徨” 的词句 核心意象/ 手法 情感解读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对比(少年与而今) 愁绪太深,难以言说,暗含“报国无门”的愁苦与无奈。
《丑奴儿》中“欲说还休”的“愁”与一般文人的“闲愁”有何本质区别?
《丑奴儿》中“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家国之痛”:因主战被斥、报国无门而愁,因中原沦陷、朝廷苟安而愁,因壮志未酬、年华空耗而愁。“欲说还休”并非怯懦,而是深知在主和派掌权的时代,“说愁”可能招致政治打压,只能将满腔悲愤压入“天凉好个秋”的平淡语中,含蓄却更显沉重。
“白发”这一意象在《破阵子》《太常引》中反复出现,它为何成为 “彷徨”的代表意象?
一是生理层面,白发是“英雄迟暮”的标志,与“沙场秋点兵”的青年豪情形成残酷对比,凸显“时光不等人”的焦虑;二是时代层面,南宋偏安政策拖延越久,收复中原的机会越渺茫,白发成了“时代拖延”的见证。
辛弃疾的“彷徨”是壮志被撕裂后的痛感集合:《南乡子》“何处望神州”的反问,是山河破碎的绝望;《破阵子》“可怜白发生”的叹息,是年华空耗的悲怆;《太常引》“被白发欺”的无奈,是机会丧失的焦虑;《丑奴儿》“欲说还休”的压抑,是报国无门的无奈。这些彷徨从不是对壮志的否定,而是因壮志太炽热、现实太冰冷而产生的精神挣扎——“笔”写下的每一句愁,都是“剑”未能出鞘的遗憾。
弃
疾
辛
任务四 探究“双重奏”的内涵
对比分析辛弃疾的“壮志”与“彷徨”的核心表现,填写下表。
维度 剑(壮志)的 核心表现 笔(彷徨)的 核心表现 统一的精神内核
核心意象
主要手法
剑、沙场、孙仲谋、桂树(被砍伐对象) 白发、神州、愁、欲说还休 贯穿始终的“中原故土”“抗金理想”
用典(赞英雄)、想象(沙场梦)、象征(砍桂) 对比(今昔 / 虚实)、反问(何处望神州)、直抒胸臆 以“反差”强化情感张力,展现出爱国的执着
维度 剑(壮志)的 核心表现 笔(彷徨)的 核心表现 统一的精神内核
情感逻辑
时代意义
从“实战诉求”到 “精神呼唤”的演变 从“焦虑愤懑”到 “深沉压抑”的递进 无论“刚劲”还是 “柔婉”,均指向 “收复中原”
主战派“积极抗争” 的精神旗帜 南宋爱国志士“理想受挫”的写照 记录了一个时代“想报国而不得”的悲剧
辛弃疾的“壮志”与“彷徨”,是简单的“理想与现实冲突”吗?结合时代与词人的生平经历谈谈。
从时代看:南宋偏安的“大环境”,让主战派的“壮志” 成了逆流,“彷徨”是整个时代对爱国志士的压抑,辛弃疾的词是“个人悲歌”,更是“时代悲剧”的记录。
从个人看:他“武将的骨血”与“词人的灵魂”共生,“壮志”是武将的本能,渴望收复失地、建功立业;“彷徨” 则源于现实的无奈,朝廷的不作为让他只能将满腔抱负诉诸笔端,二者交织,使辛弃疾的词作具有独特的悲壮美。
从精神看:“壮志”从未因“彷徨”而熄灭,反而在挣扎中更显炽热,如《太常引》“斫去桂婆娑”的执着,《南乡子》对孙权的追慕,这是“痛而不屈”的精神,是中国文人“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担当。
辛弃疾的“壮志与彷徨”,是南宋山河破碎的镜像,是爱国志士的呐喊,是“想报国而不得” 的时代悲歌,是最动人的精神力量。
“剑”与“笔”是辛弃疾爱国情怀的双重载体。“剑”是理想的“形”,承载着他作为武将的报国之志;“笔”是理想的“魂”,记录着他作为文人的精神挣扎。从《太常引》的“砍桂” 到《南乡子》的“望神州”,四首词始终回荡着一个声音——即使现实磨钝了剑的锋芒,笔也会为壮志刻下永恒的印记。这种“痛而不屈”的坚守,正是辛弃疾留给后世最珍贵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