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顶与绝响:登临诗中的壮志与绝唱——登临诗三首整合复习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绝顶与绝响:登临诗中的壮志与绝唱——登临诗三首整合复习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3 21:2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大单元复习
绝顶与绝响:登临诗中的壮志与绝唱
——《登飞来峰》《观沧海》《登幽州台歌》整合复习
学习目标
01
梳理三篇登临诗的相关内容,明确“登临诗”的共性特征。
对比三篇诗的核心意象、写作手法,分析“景”与“情”的关联。
02
体会三位诗人的情感,掌握登临诗的精神内涵。
03
班级将制作“登临诗精神手册”,收录最具代表性的登临诗及其精神内核,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本节课需以《观沧海》《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为素材,小组合作依次完成“诗题信息卡”“意象手法对比表”“景情关联图”“精神标签”的制作,然后汇总成小组手册进行展示,最后在班级内进行评选,选出最佳“精神手册”。
目 录
任务一:制作“诗题信息卡”
任务二:填写“意象手法对比表”
任务三:绘制“景情关联图”
任务四:提炼“精神标签”
任务一:制作“诗题信息卡”
小组合作填写下表,明确三篇诗的基本信息,思考它们为何是登临诗。
篇目 地点 动作 触发的情思
《观沧海》
《登飞来峰》
《登幽州台歌》
碣石山 “东临”“以观” 一统天下的豪情
飞来峰(千寻塔) “登”“见”“望” 革新变法的壮志
幽州台 “登”“望” 怀才不遇的孤愤与哲思
三篇均为登临诗,共性是诗人登临某处(山、亭、楼、台、阁等),因情思涌动,由此赋诗兴叹,抒发自己的胸怀。
任务二:填写“意象手法对比表”
1.逐篇分析三篇诗的核心意象、手法,填写下面表格。
篇目 意象 意象特征 写作手法 手法作用
《观沧海》
沧海、山岛、洪波、日月、星汉 壮阔、雄浑 ①白描(“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②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白描勾勒实景的壮阔,想象拓展意境,凸显“一统天下”的豪情。
篇目 意象 意象特征 写作手法 手法作用
《登飞来峰》
《登幽州台歌》
千寻塔、鸡鸣、日升、浮云 高峻、开阔 ①夸张(“千寻塔”写塔高);②用典(“鸡鸣见日升”化用“天鸡报晓” 典故);③象征(“浮云”象征奸邪小人) 夸张与用典突出登高所见之阔,象征手法强化“不畏阻挠”的壮志。
幽州台、天地、古人、来者 苍茫、孤寂 ①直抒胸臆(“独怆然而涕下”);②时空对比(“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时空对比凸显天地之阔与个人之孤,直抒胸臆强化“怀才不遇”的愤懑。
2.登临诗的常见意象和手法有哪些呢?
登临诗常见意象:自然景观(山、海、天地)、人文建筑(台、塔)、时间符号(古人、来者)—— 这些意象或壮阔、或高峻、或苍茫,为情感表达提供载体。
登临诗常见手法:借景抒情(用景物特征烘托情感)、虚实结合(实景与想象结合,如《观沧海》)、用典/象征(增强情感厚度,如《登飞来峰》)、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情感,如《登幽州台歌》)。
任务三:绘制“景情关联图”
1.以“所见之景→景物特征→所抒之情”为逻辑,为每首诗绘制关联图,思考登临诗中景和情有着怎样的关联?
示例:《观沧海》
所见之景(沧海澹澹、山岛竦峙、洪波涌起)→景物特征(壮阔雄浑)→所抒之情(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
《登飞来峰》:
所见之景(千寻塔高、鸡鸣见日)→景物特征(高峻开阔)→所抒之情(革新变法的自信无畏)
《登幽州台歌》:
所见之景(幽州台、天地茫茫)→景物特征(苍茫孤寂)→所抒之情(怀才不遇的孤愤与坚守)
登临诗中,登高所见之景是情感产生的源头,景物是情感的寄托与表达媒介—— 诗人通过登高所见的特定景物(如沧海、高塔、高台),抓住其“壮阔、高峻、苍茫”等特征,将个人情感(豪情、壮志、愤懑)融入其中,使情感表达更具体、更有感染力。景为情设,情因景生,景物特征与情感基调高度契合。
任务四:提炼“精神标签”
结合诗歌创作背景,看看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为每首诗提炼1个“精神标签”。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观沧海》
情感:诗人以通过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将眼前沧海的浩渺与自己“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观沧海》
雄心壮志
29岁的王安石在返回故乡江西的途中,经过飞来峰,登上峰顶,极目远眺,创作《登飞来峰》。此时他已怀抱革新变法的志向,虽未正式推行新法,但却始终坚信自己的政治理想。后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实行新法,与保守派进行坚决斗争。
《登飞来峰》
坚定无畏
情感:通过描写诗人登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蕴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此诗约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当时陈子昂随军征伐,因不被采纳反遭降级,登幽州台写下了这首诗。
《登幽州台歌》
失意孤愤
情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以时空的浩渺反衬个人的孤独,
“独怆然而涕下”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失意、惆怅和孤寂之情。
登高望远时,诗人总会将目光所及的山川天地,与自我的境遇、心中的理想交融在一起。曹操观沧海,以波澜壮阔的景象激荡起统一天下的豪情;王安石登飞来峰,借高瞻远瞩的视野坚定了革新变法的壮志;陈子昂临幽州台,在天地悠悠的苍茫中倾泻出怀才不遇的愤懑,这些情感看似不同,却都源于诗人对人生理想的执着。
小组合作完成手册内容(含信息卡、对比表、关联图、精神标签),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限时1分钟。
评价量表 评价维度 评价标准
内容准确性(40分) 所有内容均准确无误,信息卡完整、对比表精炼、逻辑图清晰、精神标签贴切。
逻辑清晰度(30分) 手册页结构合理,逻辑链条清晰,能直观呈现“景情关联”及“精神内涵”。
创意与美观(30分) 排版新颖,图文搭配和谐,具备美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