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物,言吾一志——托物言志类文言文三篇整合复习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借我一物,言吾一志——托物言志类文言文三篇整合复习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3 21:2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大单元复习
借我一物,言吾一志
——《爱莲说》《陋室铭》《马说》整合复习
学习目标
理解文章中“物”与“志”的关系,准确概括文章主旨。
能理解“托物言志”的概念,掌握托物言志的手法。
能归纳出“托物言志”类文章的共同特点,培养总结能力。
01
异中求同分文类
同中求异析手法
整合信息做总结
02
03
目 录
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
当然这些物也可以是一所陋室,一株出自淤泥的莲花。
情境导入
01
异中求同分文类
篇目 所托之物
《爱莲说》 莲
《陋室铭》 陋室
《马说》 马
所托之物

陋室

分析题目,找文章中主要描写的事物。
物 描写角度 内在品质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虚心正直,不攀附权贵、不结党营私
德馨远播,保持独立之人格
保持距离,不坠君子之品格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长环境
《爱莲说》
形状特点
气息仪态
赏玩之法
分析特征,挖掘内在
物 描写角度 内在品质
环境清幽·远离尘世
交往不俗·绝尘脱俗
志趣高雅·闲情逸致
生活清闲·无拘无束
品德高尚·安贫乐道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自然环境
人际交往
兴趣爱好
生活状态
人物品德
分析特征,挖掘内在
《陋室铭》
物 描写角度 内在隐喻
《马说》
非常人不可等闲视之
特殊人才要特殊对待
驭才有道
人尽其才
理解人才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食量
待遇
驾驭
饲养
沟通
分析特征,挖掘内在
知人论世,探寻所言之志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周敦颐做南康(今江西庐山市)郡守时写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莲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浑浊,于是写下了《爱莲说》。
刘禹锡出身官宦之家,年轻有为,因参与了“永贞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刺史。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他,给的住房只一间斗室。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在托物言志中,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愿望占据中心位置,事物被用作表达这些情感和愿望的媒介。
托物寓意指在构思文章时,通过事物来暗示作品中更深层次的含义。它侧重于通过描述事物引导读者自行揣测出隐藏在字面之下的深度内涵。
托物言志
具有含蓄性、哲理性和暗示性。


事物典型特征
(形态、色泽、
所处环境等)
抒发思想感情
寄寓胸襟抱负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
存在共通之处
托物寓意
特点
不直接表达想法,借由对事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间接地表达深层次的主旨情感。
要求
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深入挖掘事物包含的意蕴
巧妙地揭示主题
《爱莲说》
托物言志
陋室
表达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情怀
《陋室铭》
托物言志

表明作者洁身自好、正直高尚、不慕功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
《马说》
托物寓意
千里马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针砭和控诉
所托之物
所言之志
“物”“志”关联
02
同中求异析手法
《爱莲说》《陋室铭》《马说》
借对具体事物的描写,间接抒发作者志趣或情感,反映社会现实。
篇目 表现手法
《爱莲说》 ①象征:用莲花象征君子品质;
②衬托:用牡丹和菊衬托莲;
③对比:将作者淡泊名利与世人追逐荣华富贵的人生态度对比。
《陋室铭》 ①类比:用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
②引用:“何陋之有”。
《马说》 ①比喻: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摧残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善于识别人才的人比作伯乐;
②排比:食马者不知马的表现;
③反问:“安求其能千里也”。
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世态的厌恶。
表现了作者对人才被屈辱、被埋没,被摧残的感慨,以及作者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
03
整合信息做总结
托物言志类文章的共同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典型特征,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情感上——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慨等。
表现手法——借物喻人、象征、对比、类比、联想、想象等。
托物言志类文言文学习策略
抓住描写,找准所托之物。
解读外形,挖掘内在品质。
由物及人,探寻所言之志。
托物言志的手法不仅能够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还能够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体会到诗人的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这种手法在中国古典诗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
概括文本的中心主旨。
《爱莲说》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极力表现“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马说》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对封建统治阶级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讽刺、不满和控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