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大单元复习
古代文人的美景书写与心灵栖居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整合复习
1. 品味诗文,梳理归纳景物特点,学习描写景物的多种方法。
2. 通过比较四篇文言文在景物描写、表现手法及情感表达方面的异同,感受不同作者的审美意趣。
3. 感受作者在山水中寄托的情感。
学习目标
世界那么大,我们总想去看看。
为了丰富假期生活,增长见闻,大家都会有一些出游的计划。那去哪儿呢?古代文人给了我们很多建议,不妨跟着他们去旅行,做一份旅游攻略,探寻文人笔下的风景。
课堂导入
目 录
任务一:最美风景我推荐
任务二:最美风景我会画
任务三:最美风景我来讲
回顾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谁写了哪些景呢?
篇目 作者 朝代 所写景点 景点位置
《三峡》 郦道元 北魏 三峡 湖北、重庆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南朝齐梁 句曲山 (今茅山) 江苏镇江句容市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北宋 承天寺 湖北黄冈县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南朝梁 富春江 浙江杭州桐庐县
承天寺
句曲山(茅山)
三峡
富春江
任务一:最美风景我推荐(描绘美景,推荐景点)
三峡
山:连绵不断、高峻挺拔
水:夏季湍急,春冬清澈清幽
秋季万物萧条,凄凉冷落
文中这些景点景色如何呢?
句曲山(茅山)
山川之奇美——山高水净、
石壁色彩绚丽、树木奇特秀美,猿鸟啼叫、沉鳞跃动,充满生机。
承天寺
环境清幽宁静,月光空明澄澈、竹柏影子斑驳摇曳。
富春江
异水: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水之
深、水之清)
奇山:高山、寒树(树之奇)
互相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横柯、疏条(林之密)
支架:
我推荐______,那里有_______(抓住景物特征,发挥联想和想象将文中景描绘出来)。
小组交流讨论:从这四处景点中选择一处作为假期的出游地点,你会推荐哪一个呢?为什么?
示例:
我推荐三峡,那里有连绵不断、高峻挺拔的山峰,有或水势浩大,或清澈清幽的河流,我能领略到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风光。
任务二:最美风景我会画 (描述画作,品析方法)
如何设计旅游攻略中的插图呢?
请从画面布局、细节呈现等方面作以说明,并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你的设计依据。
组内互相交流,推选代表进行回答,然后集体补充完善。
举例:三峡:我会画一幅长卷,上下画出连绵不断的群山(正面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山顶缠绕着一片片云,隐隐透着阳光(正面描写: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侧面描写: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山上画满翠绿的、形状各异的柏树(静态:绝?多生怪柏),群山中点缀白色的瀑布,飞流而下(动态: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中间画一条河流,河水呈碧绿色,倒映着山影,(静态: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河流里再画几条船,船帆鼓起(侧面描写: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动静结合 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
说一说,依据《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中的描绘,你能画出什么样的美景?
虽然文中有画意,却仍有绘画无法呈现之妙,找一找有哪些?
示例:三峡
第③段,“春冬之时,……良多趣味”
从俯视、仰视的角度描绘出三峡春冬之时清幽秀美的景象
第④段,“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听觉写出三峡秋的凄寒与肃杀
……
观察景物的角度:俯视、仰视、远观、近察
感官的调动:听觉、视觉、嗅觉、触觉
写景的方法:修辞、色彩、动静结合、正侧结合等。
在几位作者的妙笔之下,不同的景物有着不同的美,同样的景物也有着不同的美。对比梳理景物的特点与写景的方法。
篇名 山的特点 写作手法
三峡
答谢中书书
与朱元思书
连绵不断、
高峻挺拔
正面、侧面相结合、动静结合
山高
直接描写
山高
化静为动、拟人
篇名 水的特点 写作手法
三峡
答谢中书书
与朱元思书
湍急、
碧绿、清
四季顺序、
对比突出
清澈
直接描写
碧绿、清澈、湍急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运用比喻
篇名 树木的特点 写作手法
三峡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与朱元思书
形状奇特
色彩青翠
摇曳、交横
茂密、翠绿
直接描写
直接描写
运用比喻
直接描写
绘景有妙法:
视角多样化,时间有跨度;
感官总动员,正侧相结合;
色彩有变化,动静相交替;
修辞巧运用,情景互交融。
任务三:最美风景我来讲 (连古今情思,悟山水情怀)
为了更好地游览体验,让大家在这趟旅行中不仅能看到山川美景,还能体会到人文情怀,你提前做了一些功课。
同中求异——写作背景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
写作背景
郦道元生活于北魏时期,当时南北分裂。
同中求异——写作背景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写作背景
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
同中求异——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作背景
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
同中求异——写作背景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南朝梁文学家
写作背景
因撰《齐春秋》,触犯梁武帝,被免职。
同中求异——人生际遇
作者多为“闲人”
陶弘景:寄情山水的隐士
吴均:仕途不得意之人
苏轼:遭受贬谪之人
郦道元:游历山河之人
同中求异——山水情怀
三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以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复杂而又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与朱元思书: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对名利的鄙弃、对自由和谐的向往以及对生命的礼赞。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山林欤!皋壤欤!使我欣然而乐欤。——《庄子》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
山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文明符号,它勾勒出了中国古代文人或曲折或直达的心路历程,映射出他们超凡脱俗的情操与追求。这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更延伸至画卷中的意境营造,乃至文人胸中的丘壑万千。山水,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成为历代文人精神寄托的至高境界!
实践活动:完成旅游攻略
注意:一份完整的旅游攻略需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旅行线路及时长
2.交通方式
3.每个景点我们要体验什么
4.行装建议
小组合作:每个小组从四处景点中选择一处最感兴趣的,通过讨论,在课后完成一份旅游攻略
通过学习,大家仿佛已置身于书页间跃动的风景之中,《三峡》景色雄奇险拔、清秀幽丽;《答谢中书书》山川景色秀美;《与朱元思书》富春江山水奇异独绝;《记承天寺夜游》中景色清幽宁静。
一切景语皆情语。山川之美的背后是作者深刻的情感体验、独到的审美视角以及丰富的人生阅历。希望同学们在品味这些优美篇章时,不仅能获得美的享受,更能激发自身对于美的独特感知与创造力,在亲临其境时,也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