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顾不暇,却见不得人间疾苦——知人论世谈杜甫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自顾不暇,却见不得人间疾苦——知人论世谈杜甫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3 21:3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大单元复习
自顾不暇,却见不得人间疾苦
——知人论世谈杜甫
学习目标
通过梳理杜甫初中学段的序列组诗,了解诗人生平经历,建立杜甫的“人生坐标”。
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杜甫诗歌内容及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成因。
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创设情境
央视推出大型文化综艺节目《走近大唐诗人》,本期节目主持人将带领探访团穿越时空回到唐代,带大家去认识这样一位诗人:他出生即在“罗马”,是个天资聪颖的“官二代”。可本该一帆风顺的他后来却形容清瘦,总是眉头紧皱。这究竟是个人的悲剧还是时代的丧歌?诚邀各位同学加入探访团共探原因!
任务三:感悟,为什么杜甫的眼里常含泪水
活动四:分析杜甫诗文中的情怀
活动五:总结杜甫的家国情怀
任务二:探究,“裘马轻狂”为何走向“孤苦仓皇”
活动二:掌握杜甫人生不同阶段的境况
活动三:探讨杜甫人生陡转的重要原因
任务一:走进,跌宕起伏的杜甫的一生
活动一:绘制杜甫的人生轨迹图
目 录
任务一
走进,跌宕起伏的杜甫的一生
活动一:绘制杜甫的人生轨迹图
梳理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杜甫诗作
册别 篇名 写作时间
七(上)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江南逢李龟年 》 唐代宗大历五年 770年
七(下) 20.古代诗歌五首《望岳》 唐玄宗开元24年(736年)
八(上) 26.诗词五首《春望》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
八(下) 24.唐诗三首《石壕吏》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
九(上)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月夜忆舍弟》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
根据六首诗歌的创作时间及内容,补充杜甫的人生轨迹图。
杜甫一生的四个重要时期:
读书漫游时期(712-746)
困居长安时期(747-756)
战乱流亡时期(756-759)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读书漫游时期
困守长安时期
战乱流亡时期
漂泊西南时期
1.712年,杜甫出生
2.7岁,始作诗文
3.14岁,开始漫游
4.23岁,举进士不第
5.24岁__25岁,登泰山,作
1.45岁,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作《望》
2.47岁,被贬华州,思念 亲人, 作 石
壕吏》《月夜忆舍弟 》
3.49岁,大风破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1.36岁,参加科举,不第
2.37-39岁,干谒求汲引,不得
3.44岁,授河西尉,不就
1.57岁,思乡归途
2.59岁,遇李龟年,作《江南逢李龟年 》
3.舟中长逝
1.712年,杜甫出生
2.7岁,始作诗文
3.14岁,开始漫游
4.25岁,举进士不第
5 登泰山,作《望岳》
1.45岁,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作《春望》
2.47岁,被贬华州,思念亲人,作《石壕吏》《月夜忆舍弟》
3.49岁 大风破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57岁,思乡归途
2.59岁,遇李龟年,作《江南逢李龟年》
3.舟中长逝
任务二
探究,“裘马轻狂”为何走向“孤苦仓皇”
盛唐是出“狂人”的时代,杜甫又和李白、高适、岑参这样的“狂人”交往,可为何他的作品从充满浪漫精神的盛唐气象不断走向沉郁顿挫呢?
活动二:掌握杜甫人生不同阶段的境况
《望岳》
01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杜甫赴洛阳应进士举,落第,开始过“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当时他的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借省亲之机到山东各处游历。
《春望》
02
头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又纵火焚城。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
《石壕吏》
03
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在洛阳到潼关一带实行毫无章法的拉夫政策。诗人杜甫757 年时任左拾遗,因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出任华州司功参军,是个七品小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05
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一座茅屋。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接踵而至,栖身之所遭到破坏。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万方多难。
《月夜忆舍弟》
04
乾元二年七月,杜甫由华州弃官,携家客居秦州。同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杜甫的几个弟弟当时正分散在战乱中,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江南逢李龟年》
06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大历四年三月杜甫离开岳阳到潭州,居留到第二年春天,和流落江、潭的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邸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感慨万千。
活动三:探讨杜甫人生境遇陡转的重要原因
“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755 年)十一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安史之乱”前
“安史之乱”后
任务三
感悟,为什么杜甫的眼里常含泪水
活动四: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情感
小组合作探究杜甫诗歌中抒发的情感。以“从杜甫《 》这首诗中的 这一句/这一字词/这一意象,我读出了杜甫 。”为模版试着说一说。
示例:
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的“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一诘问式的感叹,我读出了杜甫既盼雨停、又盼天明的急切心情。
篇名 主旨情感
《江南逢李龟年 》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表达了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的飘要之感。
《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总结杜甫诗歌中的情感
篇名 主旨情感
《石壕吏》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揭露官吏的残暴,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穷苦人们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从而产生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强烈愿望。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月夜忆舍弟》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表达了诗人在战乱年代对离散兄弟的深切思念与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活动五:总结杜甫的家国情怀
补充阅读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756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760年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763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766年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768年
杜甫的一生虽曲折、漂泊,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生!
24岁的杜甫,壮志满怀,立于泰山,他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6岁的杜甫,在残破的长安城里,他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9岁的杜甫,在成都茅屋依然心系天下,他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56岁的杜甫,漂泊荆湘,来到岳阳楼,他诵: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喜怒哀乐,皆与国家息息相关。他以诗人的敏感和良知,记录了时代的苦难,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