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大单元复习
中国文人的精神乌托邦
——《北冥有鱼》《桃花源记》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整合复习
1. 概括文中所构建的理想世界形态,明确作者的精神追求。
2. 分析作者构建理想世界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3. 体悟作者构建理想世界背后蕴含的核心情感与思想。
学习目标
同学们,生活中难免遇到挫折、困顿、不如意。当现实让你感到压抑、束缚甚至痛苦时,你会如何寻求内心的慰藉和解脱?是否会在心中构建一个美好的、理想的世界?
课堂导入
乌托邦
指理想中完美无缺、现实中可能并不存在的地方或社会状态。
精神乌托邦
指文人在文学作品中创造的,用以超越现实困境、寄托人生理想、安顿疲惫心灵的想象性或象征性的理想境界。
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文人也曾在现实的夹缝中,用文字精心构筑他们的‘精神乌托邦’。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庄子的《北冥有鱼》、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探寻他们笔下各具特色的心灵栖息地,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精神追求。
目录
一
【绘梦者】—— 勾勒乌托邦的“理想蓝图”
二
【溯因者】—— 探寻乌托邦的“诞生密码”
三
【联结者】—— 破译乌托邦的“共性基因”
四
【思辨者】—— 乌托邦:幻梦还是灯塔?
分组讨论:三篇课文中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理想世界”?
提示:
分别找出《北冥有鱼》《桃花源记》《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三篇课文中描绘“理想世界”的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绘梦者】—— 勾勒乌托邦的“理想蓝图”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塑造了一个突破物理极限的生命形态。鲲化鹏的过程,象征着个体从物质束缚向精神超越的蜕变。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鹏从幽暗深邃的“北冥”(象征现实困境)飞向光明浩瀚的“南冥”(象征精神乐土),既是对物理空间的跨越,更是对精神维度的无限拓展,象征着对绝对自由的追寻。
《桃花源记》
让人仿佛想到桃花盛开,漫天飘飞,丛丛芳草,生机盎然的景象。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盛开
花繁叶茂
一派生机
环境优美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内自给自足、
自得其乐的生活状态。
生活安闲
一幅平和、宁静、淡远的景象。
桃花源内田园风光之美
一幅和谐、幸福、安康的景象。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村民纯朴和美、热情好客的性情。
民风淳朴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村民选择避世不出,已经与世隔绝很久。
桃花源村民并不想与外界相通,想继续过远离喧嚣、与世隔绝的生活。
远离喧嚣、与世隔绝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如波涛翻滚的云,天快亮了,千帆如梭逐浪漂荡。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三山”是理想境界的象征,反映了诗人对美好、自由、光明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三山: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是神话中的永生仙境。
文中描绘的“理想世界”形态是怎样的?又分别象征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追求
篇目 理想世界形态 精神追求
《北冥有鱼》
《桃花源记》
《渔家傲》
天池
桃源
三山
绝对自由,超越世俗束缚
安宁平等,反对战乱苛政
精神解脱,摆脱人生困厄
三位作者是基于怎样的境遇才构想出这样的“精神乌托邦”的?
【溯因者】—— 探寻乌托邦的“诞生密码”
提示:
回顾三篇课文的创作背景,追溯作者构想“精神乌托邦”的源头。
《北冥有鱼》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那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
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北冥有鱼》(选自《逍遥游》)。
背景资料
《桃花源记》
晋宋易代之际,统治阶级腐败、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作者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仍的环境里,对人民的苦难有切身体会,他无法改变,只能借助创作抒写情怀,作者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的生活,构想一个人民生活宁静快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
背景资料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南渡后,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就作于建炎(南宋皇帝宋高宗的第一个年号)四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背景资料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由此见得,三位作者都是对现实困境的深刻不满与痛苦体验有感而发:
庄子面对精神束缚与价值混乱,追求绝对自由;
陶渊明面对政治黑暗与战乱,追求避世安宁;
李清照面对家国破碎与个人孤苦,追求精神解脱与归宿。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三位作者是如何构建他们的“精神乌托邦”的?
《北冥有鱼》
在想象中夸张。
如对鲲、鹏形象的描写,“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显现出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在想象中进行对比。
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
作者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桃花源记》
虚实结合
对桃花源的出现、进出桃花源的路径以及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等描写都是虚写,“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对渔人的经历描写是实写,“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同时,历史人物刘子骥的事迹也是真实的,作者将其引入文中,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运用对比手法
桃花源内的安宁祥和、自给自足与外界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形成对比,突出了桃花源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桃花源中的人热情好客,对渔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而渔人却违背了桃花源中人的叮嘱,向太守报告了桃花源的存在,这种对比体现了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善良和渔人的世俗功利。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词的一开头便写梦中所见景象。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
篇目 表现方式
《北冥有鱼》
《桃花源记》
《渔家傲》
虚实结合、对比
夸张想象、对比
梦境、神话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三位作者是如何构建他们的“精神乌托邦”的?
【联结者】—— 破译乌托邦的“共性基因”
三部作品中描绘的“精神乌托邦”有何异同?
篇目 异 同
《北冥有鱼》
《桃花源记》 《渔家傲》 都是对现实困境的超越与否定;都寄托了作者最核心的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都具有某种程度的虚幻性;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象征手法
侧重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
侧重社会群体的和谐安宁
侧重个体命运的解脱
【思辨者】—— 乌托邦:幻梦还是灯塔?
通过对以上三篇课文的整合复习,相信大家有颇多感触,现在请大家分为两大组,结合课文内容探讨“精神乌托邦”的价值与局限。
核心辩题:
中国文人构建的精神乌托邦,其主要价值在于树立理想的灯塔,还是在于提供虚幻的避难所?
正方:主要价值是“树立理想的灯塔”(激励、指引、寄托希望)
反方:主要价值是“提供虚幻的避难所”(脱离现实、无法实现、可能麻痹斗志)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庄子以鲲鹏化育喻绝对自由;陶渊明用世外桃源批判黑暗社会;李清照以星河梦境对抗现实的不满。这些瑰丽想象既是文人刺向现实的剑,却也是无力改变现实的盾。
当我们礼赞其精神超越性时,亦需清醒认知其历史局限性:庄子之“无待”可慰藉心灵,却难改民生疾苦;桃源之“乐土”可寄托理想,但终成失落的符号;易安之“天问”可宣泄悲怆,却未解家国危局。
因此,真正的乌托邦精神,不是沉溺幻境,而是以理想之光烛照现实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