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39讲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讲义
课标解读:
1.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
2.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3.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认识工业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必然性;把握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推动作用及其产生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其对资本主世界体系形成、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梳理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与发明等基本史实,从而深刻理解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特点。
【史料实证】充分利用史料信息,分析和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家国情怀】通过利用历史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培养自身对科技创新、科教兴国的重视,提高人文追求与家国情怀。
考情考向:
年份 试卷 考点
2025 甘肃卷 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
四川卷 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
黑吉辽蒙卷 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
山东卷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评价
湖北卷 工业革命影响(主观题)
云南卷 工业革命影响(主观题)
贵州卷 工业革命影响(主观题)
2024 全国新课标卷 工业革命的条件
湖南卷 工业革命推动标准化生产
甘肃卷 英国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
全国甲卷 工业革命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2023 安徽卷 德国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湖北卷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海南卷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辽吉黑卷 法国工业化
考向分析:
1.考查方向:
本讲内容工业革命是高考高频考点,重点考查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特点和影响。
2.考查方式: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涉及,开放性试题比重增多,以文字资料、表格、曲线图、漫画、地图等多种载体创设学习情境、生活。
复习备考:
1.重点关注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进程、特点。
2.关注选择性必修的内容,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生活方式、城市化进程、居住条件、交通运输及世界市场等的影响。
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
考点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一)概念:
1.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
①含义:是由一系列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
②方式: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
③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
④动力:由人力、畜力(自然力)到蒸汽力、电力。
⑤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2.工业文明:
①含义:
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器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形态。
②主要特征:
大致表现为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与民主化、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等。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知识拓展: 关于圈地运动(15-19世纪上半期)
历史纵横: 圈地运动
大约从15世纪开始,在英国等西欧国家,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强行圈占公有土地和农民份地,将其变为私有的大农场或大牧场,形成了所谓的“圈地运动”。其中,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英国的制呢业发达,对羊毛的需求激增,土地所有者在被圈占的土地上养羊,获取高额利润。与此同时,大批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这种现象被形象地比喻为“羊吃人”。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提示:
(1)背景:
①新航路的开辟后,贸易中心西移到大西洋沿岸,使英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
②15世纪末,羊毛出口的增长和毛织业的发展,推动了羊毛价格不断上涨。
(2)影响:
(1)进步性:
①推动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③为英国工业革命准备了劳动力条件,加快了英国城镇化的进程;
④靠圈地发家的贵族地主成为资产阶级新贵族,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
(2)局限性:
在圈地运动中,无数农民倾家荡产,流离失所,是一场“羊吃人”的运动。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重点探讨: 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的中国为何没有发生工业革命。
高考真题:
1.(2024·全国新课标卷)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这可用于说明( )
A.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
B.机器大生产强化对工人管理
C.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D.工业革命促进女性地位提升
正确答案:A
变式训练:
1.有学者指出,16世纪的技术进步并没有导致意大利的工业革命,而英国后来居上。正是德意志、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等先进地区的工匠带来了必要的技术,英国才得以建立一系列崭新的工业。这表明( )
A.技术进步并非工业革命的决定因素
B.技术发明都是科学发现的结果
C.技术进步并非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
D.技术发明带来生产方式的变化
正确答案:A
考点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765—19世纪中期)
选择性必修2: 工厂制度
(1)原因:为提高效益、加强管理,人们将机器、工人集中起来进行生产。
(2)标志: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第一家水力纺纱厂。
(3)影响: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
(4)特点:
①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
②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
③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品;
④实行细致的分工和严格
重点探讨: 你怎样看待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利弊。
材料 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它提供了控制和利用热能为机械提供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实际上,可以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提示:
(1)利:
①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标志,也是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
②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
③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④摆脱了生产动力受自然限制,工厂大量集聚,形成工业城市。“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
(2)弊:
①体积大,噪音大;
②造成环境污染。
考点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765—19世纪中期)
4.第四阶段:扩展
(1)原因:
①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政局稳定 美国的《1787年宪法》稳定了美国政局。 ②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禁令;
③各国政府通过税收、立法、直接投资等方式推动工业发展。
(2)概况: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
知识链接1: 世界近代交通的发展 选择性必修3 第12课
(一)火车与铁路交通
1.条件: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的变革;
2.发明: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3.影响:19世纪上半期,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二)汽车的出现和发展:
1885年,德国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内燃机汽车。但20世纪前还不够普及。
(三)交通与社会变迁:
1.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
经济和文化发展。
2.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四)轮船与航运业的发展:
1.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2.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3.蒸汽机、内燃机成为驱动船舶的动力,吨位大、速度快、航距远的轮船出现了。
知识链接2: 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 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1.近代中国铁路交通的发展:
(1)原因: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②政府政策的推动;
③先进中国人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
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成就:
①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建成(唐胥铁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②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詹天佑主持修建。
(3)局限:中国的铁路建设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
2.近代中国航运业的发展:
(1)19世纪20年代,西方的轮船开到中国
(2)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3)1872年,官督商办企业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3.铁路建设对中国的影响:
(1)积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促进了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①经济:加强了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城市化:铁路沿线城市兴起,推动了中国城市化。
③交通:推动了铁路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带动了相关工矿业的发展。
④政治:加速了近代中国的一体化,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⑤社会:有利于破除封建陋习。
(2)消极:近代铁路掌握在列强手中,成为列强侵略和征服中国的工具。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知识拓展: 诺贝尔奖
指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奖项,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旨在表彰在上述领域中“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发,诺贝尔奖的甄选委员会通常在每年10月公布得主。颁奖典礼于每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由国王举行授奖仪式。
重点探讨: 比较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并归纳其各自的特点。
高考真题:
1.(2024·湖南卷)1830年,一位法国人发明的缝纫机获得专利,尽管这种缝纫机是用木头制作的,运转缓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应用于军用制服生产。这表明当时( )
A.制服生产实现了科学化管理 B.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
C.机器生产全面取代了手工劳动 D.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
正确答案:B
2.(2023·河北卷)有学者研究指出,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英国输往法国商品的60%—70%为原材料和半成品,包括羊毛、煤、钢铁等。法国出口英国商品的半数以上集中在传统工业部门生产的制成品和食品方面。由此可知,当时( )
A.英国对法贸易处于逆差地位 B.英国国际贸易垄断地位动摇
C.英法工业化的进程各具特色 D.欧洲商业格局逐渐发生变化
正确答案:C
变式训练:
1.在18世纪后期,英国的棉纱厂主纷纷出资在紧靠工厂的河流上新建水利工程。1776年,在扩建棉纱厂的过程中,工厂主专门在邦萨尔河上修了一座水闸。1779年,工厂主特意斥巨资在泰晤士河上开挖了一条通向厂房的引水渠。这一现象缘于( )
A.英伦三岛干旱少雨 B.机器生产蓬勃发展
C.提高农田灌溉能力 D.环境保护意识增强
正确答案:B
2.1887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标注“德国制造”字样,以此将价廉质劣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区分开来。之后德国大力发展教育,鼓励科研创造,提倡德国工匠精神——严谨、规范、一丝不苟。不到五十年时间,“德国制造”逐步成了制作精巧和质地优良的标志。这体现德国( )
A.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B.政治经济制度较为先进
C.重工业推动德意志统一 D.务实理念助推工业发展
正确答案:D
考点三: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知识拓展: 垄断组织
(1)含义:
大企业间,就产量、产品价格和市场范围达成协议,以获取更大的利润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
(2)背景:
①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生产产力的发展,对生产组织提出新要求。
②直接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加剧了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③条件: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发展。
(3)方式: 兼并或联合
(4)表现: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销售。
(5)形式:流通领域:卡特尔(销售领域)、辛迪加(采购与销售领域)等 生产领域:托拉斯等。
(6)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表现出资本主义制度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7)特点:
①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②依靠科技提高生产效率;
③资本家不直接经营管理;
④规模大,大企业。
(8)评价
积极:
适应了大工业生产的需要,加强企业经营管理;
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利于科学与技术结合和发展;
消极:
①垄断资产阶级控制市场,阻碍竞争,导致某些停滞和腐败;
②利用经济手段干预国家政治;
③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输出,瓜分世界,加紧扩张。
10.社会问题:(消极)
(1)问题:
①贫富分化加剧、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
②经济危机:工业革命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成为规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破坏力越来越大,成为新的经济问题。
(2)解决:
①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欧美各国开始通过社会立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②欧美各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选必1)。
知识拓展: 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结合选择性2 第5课)
高考真题:
1.(2025·四川卷)1838年,英国利物浦港卸载的美棉占进口总量的五分之四。1850年后,英国70%以上的原棉进口依赖美国。美国南部南卡罗来纳州棉花种植园主称:“我们的种植园已完全为英国纺织机而运转。”这反映出( )
A.英国高度依赖外资
B.美国种植园经济扩张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美国自由贸易的实行
正确答案:B
2.(2025·甘肃卷)工业革命之前,人们的工作场所和家庭住所间没有明显界限,家庭成员往往从事相似的工作。工业革命后,随着工厂的兴起,在许多城市家庭中,丈夫需要早晚往返于工作场所和家庭住所之间,妻儿则待在家里。上述变化反映出( )
A.生产技术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B.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的改善
C.贫富分化和阶级差异的形成
D.生活空间和劳作方式的改变
正确答案:D
变式训练:
1.下表为英国工业革命期间颁布的相关法令。这说明当时英国( )
A.工人生活条件异常恶劣
B.政府不断完善治理体系
C.儿童权利得到有效保护
D.城市病有了明显的改善
正确答案:B
2.德国首相卡普里维执政期间(1890~1894年)颁布《青工保护法》,禁止工厂雇佣未满13岁的童工,规定13岁以上的少年工人每天劳动不能超过10小时,女工不得超过11小时,还建立劳资仲裁法庭,来处理工人和雇主之间的纠纷。该法令旨在( )
A.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
B.推动工业发展,提高生产效率
C.顺应民主潮流,扩大政治参与
D.提升工人地位,构建和谐社会
正确答案:A
思维导图:
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8讲 讲义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