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1(表格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5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1(表格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1-04 10:0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5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教材版本: 人教版(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
授课年级: 高一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组成细胞的分子》一章的收官之作,也是连接分子结构与遗传信息的桥梁。教材从DNA指纹技术的实际应用引入,系统阐述了核酸的种类、分布、基本单位(核苷酸)、分子结构(核苷酸链),并深入分析了核酸的多样性与特异性,最终阐明核酸作为遗传信息携带者的功能。本节内容承上启下,既是对蛋白质、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知识的巩固与提升(以碳链为骨架),也为后续学习遗传的分子基础、基因表达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对“单体-多聚体”的概念和“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有了一定的理解。在生活中,学生对“DNA”一词并不陌生,知道其与亲子鉴定、破案有关,但对核酸的具体种类、结构层次、以及为何能携带遗传信息认识模糊。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和空间想象能力,但对于核苷酸连接方式、DNA双螺旋结构等微观结构仍需借助模型和动画来理解。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已有知识,引导其从现象深入本质。
三、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
生命观念 1. 阐明核酸的种类、分布和结构,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如DNA双链结构与稳定性、RNA单链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2. 认同核酸是储存与传递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
科学思维 1. 通过比较DNA和RNA的异同,培养比较、分类和归纳的思维能力。
2. 通过分析核苷酸排列顺序的多样性,推理核酸携带遗传信息的能力,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核苷酸结构模型、小组讨论构建核苷酸链等活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提高模型建构和合作交流能力。
社会责任 了解核酸在刑侦、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如DNA指纹技术),关注生物技术的社会价值,形成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 核酸的种类、结构和功能。
(2)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2. 教学难点:
(1)核苷酸的结构与连接方式(磷酸二酯键)。
(2) 核苷酸排列顺序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1) 问题导学法:以“DNA破案”情境贯穿课堂,驱动学生思考。
(2) 比较归纳法:引导学生比较DNA与RNA的异同,归纳核酸的结构层次。
(3) 模型建构法:通过图示、动画或物理模型展示核苷酸连接成链的过程。
(4) 探究讨论法: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资料,自主构建知识。
六、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PPT):展示DNA指纹技术应用、核酸分布、核苷酸结构、DNA/RNA空间结构图等。
(2) 动画/视频:播放“DNA指纹技术”、“核苷酸脱水缩合形成磷酸二酯键”、“DNA双螺旋结构”等视频。
(3) 模型展示:使用核苷酸模型教具演示连接成链的过程。
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下载或制作相关动画视频,准备核苷酸结构模型(或绘制清晰的板图)。
学生准备: 预习教材P34-P37内容,回顾“单体-多聚体”概念。
八、教学流程
问题探讨(DNA指纹技术)

新知探究一:核酸的种类与分布

新知探究二: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结构、种类、比较)

新知探究三:核酸的结构(连接方式、空间结构、多样性原因)

归纳提升:核酸的功能与“碳链骨架”

课堂小结与练习巩固

布置作业
九、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5分钟) 1. 展示DNA指纹技术破案的图片和简短视频。
2. 提出问题探讨:
“为什么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根据DNA指纹图,谁是罪犯?”
3. 引导学生得出初步结论:DNA携带遗传信息,且不同个体的遗传信息有差异(特异性)。 1. 观看并思考,对DNA的神奇作用产生浓厚兴趣。
2. 讨论并回答问题,初步感知核酸(DNA)的功能。 1. 创设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2. 直击核心功能,为后续学习核酸为何能携带遗传信息设下悬念。
(二)新知探究1:核酸的种类与分布
(5分钟) 1. 讲解核酸概念:介绍核酸的发现历史(从细胞核中提取的酸性物质)。
2. 讲解种类与分类依据:依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脱氧核糖)和RNA(核糖)。
3. 讲解分布: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拟核),少量在线粒体、叶绿体。
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4. 提问深化:“所有生物都同时含有DNA和RNA吗?”引出病毒只含一种核酸。 1. 了解核酸的由来和基本分类。
2. 记忆DNA和RNA的主要分布场所(口诀:DNA-核里呆不住?需修正:DNA主要呆在核里,RNA主要呆在质里)。
3. 思考并回答,理解病毒核酸的特殊性。 1. 构建基础知识框架。
2. 联系旧知(原核真核细胞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3. 辨析易错点,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新知探究2:核酸的基本单位
(15分钟) 1. 组织【探究活动1】:展示核苷酸结构图,引导学生分析其组成(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含氮碱基)。
2. 讲解核苷酸通式与元素:明确元素组成为C、H、O、N、P。
3. 讲解核苷酸种类:
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脱氧核苷酸(4种)和核糖核苷酸(4种)。
介绍碱基种类:DNA(A、G、C、T),RNA(A、G、C、U)。提供记忆口诀(如“爱他超过姑”)。
4. 组织【探究活动2】:引导学生对比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异同,完成表格。 1. 观察结构图,归纳核苷酸的三部分组成。
2. 理解并记忆核苷酸的种类和命名方式。
3. 小组讨论,比较DNA和RNA的异同,完成表格。 1. 培养观察和归纳能力。
2. 夯实核心概念,为理解核酸结构打下基础。
3. 通过对比学习,清晰掌握DNA和RNA的区别,突破重点。
(四)新知探究3:核酸的结构
(15分钟) 1. 讲解连接方式:结合动画,讲解核苷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磷酸二酯键,连接成核苷酸长链。
2. 讲解空间结构:
DNA:通常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 C-G)通过氢键形成双螺旋结构。强调其稳定性。
RNA:通常是单链结构,易变异,功能多样。
3. 分析多样性与特异性:
多样性原因:核苷酸数目多、排列顺序极其多样。
特异性:每个DNA分子有其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即特定的遗传信息。
4. 解释导入问题:回顾DNA指纹技术,正是利用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1. 观看动画,理解磷酸二酯键的形成过程。
2. 观察空间结构模型,理解DNA双螺旋的稳定性和RNA单链的灵活性。
3. 思考讨论:从结构层面理解核酸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并解释DNA破案的原理。 1. 突破难点,将抽象的化学连接和空间结构直观化。
2. 建立“结构决定功能”的深刻观念(DNA稳定利于遗传,RNA灵活利于功能多样)。
3. 首尾呼应,解决导入悬念,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五)归纳提升
(5分钟) 1. 总结核酸功能: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起作用。
2. 构建“碳链骨架”观念:
- 回顾多糖、蛋白质、核酸的单体和多聚体关系。
指出单体均以碳链为基本骨架,从而阐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的结论。
3. 介绍应用与价值:简要介绍核酸在刑侦、医学诊断、基因工程等领域的应用。 1. 归纳核酸的核心功能。
2. 将核酸知识融入已有的生物大分子知识体系中,形成更宏观的“碳链骨架”观念。
3. 感受生物科技的社会价值。 1. 巩固核心知识。
2. 实现章节知识的整合与提升,构建大概念。
3. 落实社会责任,开阔学生视野。
(六)巩固练习
(5分钟) 1. 投影“当堂训练”选择题和判断题。
2. 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重点讲解易错点(如核酸分布、DNA/RNA组成鉴别、生物遗传物质判断等)。 独立完成练习,积极思考,提出疑问。 及时反馈,查漏补缺,强化对核心概念和易混淆点的掌握。
(七)课堂小结
(3分钟) 引导学生从“功能→种类→基本单位→结构→多样性/特异性”的线索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在教师引导下,回顾、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构建系统化知识网络,强化核心概念。
(八)作业布置
(2分钟) 1. 基础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列表比较DNA和RNA的异同点。
2. 拓展作业:查阅资料,了解PCR技术在新冠病毒检测中的应用,并简述其原理与核酸知识的联系。
3. 预习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记录作业要求。 1. 巩固基础知识。
2. 联系科技前沿,深化理解,培养科学探究兴趣。
3. 承前启后。
十、板书设计
第5节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一、功能:携带遗传信息(遗传、变异、蛋白质合成)
二、种类与分布:DNA(脱氧核糖核酸):细胞核(主)、线粒体、叶绿体
RNA(核糖核酸):细胞质(主)
三、基本单位:核苷酸
(1) 组成:磷酸 + 五碳糖 + 含氮碱基
(2) 种类:脱氧核苷酸(4种):碱基 A, G, C, T 核糖核苷酸(4种):碱基 A, G, C, U
(3) 元素:C, H, O, N, P
四、分子结构
(1)连接方式:脱水缩合 → 磷酸二酯键 → 核苷酸链
(2)空间结构:DNA:双螺旋(双链,氢键,稳定)、RNA:通常单链(易变,功能多)
(3) 特性:多样性:核苷酸数目、排列顺序多样、 特异性: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代表特定的遗传信息
五、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单体(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 多聚体(多糖、蛋白质、核酸)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概念精准,逻辑链条长,从化学组成到生物学功能跨度大。
成功之处:利用DNA破案导入,能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通过对比DNA和RNA、分析结构多样性,有效落实了“结构与功能观”;最后提升到“碳链骨架”,完成了本章知识的整合。
待改进之处:核苷酸种类和碱基名称记忆量较大,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枯燥;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和空间结构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要求较高。
调整思路:对于记忆内容,可设计趣味性的课堂快速抢答游戏。对于空间结构,除了动画,可以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或纸片模拟不同碱基,动手制作一段简单的DNA双链模型,加深理解。课后提供结构式的简图供学生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