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题型专练(含解析)2025-2026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题型专练(含解析)2025-2026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11-03 20:25:11

文档简介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题型1】时间的测量 1
【题型2】时间的估测 3
【题型3】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 4
【题型4】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5
【题型5】长度的估测 6
【题型6】刻度尺的使用 7
【题型7】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9
【题型8】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综合 11
【题型9】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13
【题型1】时间的测量
【典型例题】如图所示是某种机械秒表的实物图,图中记录的时间为(  )
A.337.5s B.336.5s C.335.5s D.334.5s
【举一反三1】国际计量大会规定,(  )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定义为1秒。
A.氢
B.锂
C.铯
D.铍
【举一反三2】在使用秒表测量时间时,指针指示位置如图所示,该读数是(  )
A.3min7.5s B.4min7.5s C.3min37.5s D.4min37.5s
【举一反三3】如图所示是某种机械秒表的实物图,图中记录的时间为(  )
A.337.5s B.336.5s C.335.5s D.334.5s
【举一反三4】图中停表的示数是________ s。
【举一反三5】小李测得自己1min钟脉搏跳动次数为75次,由此,他计算出自己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是_________s,在回家乘电梯上楼时,他用脉搏作计时工具,测得从楼底到自己家楼层的脉搏跳动了60次,那么,他乘电梯所用的时间大约为_________s。
【举一反三6】如图所示,停表的读数是_________秒。
【题型2】时间的估测
【典型例题】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下列哪项运动是不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  )
A.人的脉搏
B.日出日落
C.地球绕太阳公转
D.人的生长
【举一反三1】一名初三学生以正常的步行速度从一楼登三楼所需的时间大约为(  )
A. 1 s B. 1 h C. 0.5 min D. 10 min
【举一反三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播放一遍的时间大约为(  )
A.12s
B.46s
C.2min
D.20min
【举一反三3】下列各种运动所经历的时间最接近于1 min的是(  )
A.健康人的心脏跳动70次
B.时钟的秒针转70圈
C.健康人正常呼吸70次
D.健康的中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跑70米
【举一反三4】关于生活中涉及时间的表述不合理的是(  )
A.正常人一分钟脉搏跳动约为70次
B.奏唱一遍国歌的时间约为50s
C.中学生跑100m的成绩约为40s
D.目前研究发现太阳的寿命约为100亿年
【举一反三5】实验室的常用秒表,长针走一圈是________ s,估计一下自己的身体的“生物钟”——脉搏跳动10次大约________ s.
【举一反三6】伽利略在教堂做礼拜时,发现了悬挂着的吊钟,在摆动时具有等时性,根据这一性质制成了测量时间的钟表.现在人们常用的计时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
【举一反三7】由于脉搏跳动速度较快,一次跳动的时间难以直接测量,小明用电子秒表测出脉搏跳动30次的时间如图所示,计算出他脉搏跳动一次的平均时间约为   s。(保留一位小数)
 
【题型3】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
【典型例题】要学好物理得熟记一些物理上的“专业术语”,比如物理量,每个物理量都有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这个物理量的基本单位是(  )
A.m B.s C.h D.m/s
【举一反三1】时间的国际单位是(  )
A.秒
B.米
C.千克
D.摄氏度
【举一反三2】半天等于多少秒(  )
A.600 B.720 C.43 200 D.86 400
【举一反三3】要学好物理得熟记一些物理上的“专业术语”,比如物理量,每个物理量都有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这个物理量的基本单位是(  )
A.m
B.s
C.h
D.m/s
【举一反三4】一天等于(  )
A.24s B.60s C.3600s D.86400s
【举一反三5】中学生一节课45 min=________ h=________ s.
【举一反三6】一天等于________秒。
【举一反三7】(1)45 min=________ h;(2)3 h=______ min;
【题型4】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典型例题】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
A.米
B.千米
C.分米
D.秒
【举一反三1】在物理学习和计算中常常要进行单位换算,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15cm=15cm×0.01=0.15m
B.15cm=15cm×0.01m=0.15m
C.15cm=15×0.01m=0.15m
D.15cm=15×0.01=0.15m
【举一反三2】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1.7km=1.7km×1000m=1700m
B.1.7km=1.7km×1000=1600m
C.1.7km=1.7×1000m=1700m
D.1.7km=1.7km×100=170m
【举一反三3】我们使用的八年级上册物理课本的宽度大约是185(  )
A.m B.dm C.cm D.mm
【举一反三4】下列各式中表达正确的是(  )
A.7.2m=7.2×100=720cm
B.7.2m=7.2m×100=720cm
C.7.2m=7.2×100cm=720cm
D.7.2m=7.2m×100cm=720cm
【举一反三5】单位换算:
(1)0.56 km=_______ μm;
(2)8.9×103 nm=______ m。
【举一反三6】某同学用“累积法”测得他自己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约50 m,若用米作为标准量,则合   m。
【举一反三7】5×1010 μm=______ m=______ nm;
0.72 km=______ m=______ dm。
【举一反三8】完成下列单位的换算:
(1)0.38毫米=________微米
(2)45厘米=________米;
(3)5×103米=________千米
(4)4.6分 米=________毫米
【题型5】长度的估测
【典型例题】教室照明灯管的长度大约是(  )
A.1cm B.1dm C.1m D.1km
【举一反三1】我国殷墟出土的一支骨尺,约合中等身高人的拇指至中指之间一拃的长度(约17cm),下列物体的尺度约为1支该骨尺长度的是(  )
A.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
B.乒乓球的直径
C.课桌的高度
D.粉笔的长度
【举一反三2】在体育活动中,同学们经常使用到下列球类器材,其中直径最接近4cm的是(  )
A.乒乓球 B.实心球 C.排球 D.篮球
【举一反三3】如图是人单手拿砂糖橘的图片,则砂糖橘的直径大约是(  )
A.2cm B.5cm C.2mm D.5dm
【举一反三4】对下列尺度的估计中,跟事实相差较远的是(  )
A.学生用课桌的高度大约70 cm左右
B.一张普通CD光盘的直径大约30 cm
C.操场上一个篮球场的长度约28 m
D.教室门的高度大约有2 m
【举一反三5】给下列数据填上单位:某同学身高1.65_________,课桌的高度是75.0_________。
【举一反三6】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2.5μm=_________ m;一支铅笔的长度为18_________ ;一个人的身高是165_________ ;
【举一反三7】给下列数据填上单位:某同学身高1.65_________,课桌的高度是75.0_________。
【举一反三8】小明裤子吊牌上标注的型号是“(L号)175/80”。国家标准规定,裤子型号斜线前后的数字分别表示人体身高和人的腰围,则该裤子表示的尺码适合身高为175_________(填单位),腰围是_________cm的人穿。
【题型6】刻度尺的使用
【典型例题】小明同学用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放法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种放法都能正确测出物体的长度
B.两把刻度尺分度值和量程均相同
C.实验中可以避免错误但一定会有误差
D.刻度尺A测量时可以避免误差的产生
【举一反三1】小明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某物体长度,三次测量结果分别是L1=4.80cm、L2=4.81cm和L3=4.79cm。取其平均值4.80cm作为测量结果。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L1=4.80cm的测量结果没有误差
B.L1=4.80cm 也可以记录成L1=4.8cm
C.L2=4.81cm中0.01cm是准确值
D.物体长度可能略大于4.80cm
【举一反三2】某同学使用皮卷尺测量跳远运动员的成绩时,若测量时将皮卷尺拉得太紧,其他测量操作均符合标准,则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  )
A.不变
B.偏大
C.偏小
D.都有可能
【举一反三3】我国古代曾用张开的大拇指与中指间的距离作为长度单位,称为“拃”。如图所示,利用刻度尺测量某人“一拃”的长度。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测量时,必须从零刻度线量起
B.观察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
C.读数时,视线可以从甲方向观察
D.记录下,“一拃”的长度为19.0cm
【举一反三4】某同学利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46cm、2.47cm、2.47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5cm
B.2.467 cm
C.2.47 cm
D.2.46 cm
【举一反三5】甲、乙两人用两个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甲测得结果是6.50dm,乙测得结果为0.649m,两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如图所示,硬币的直径为_________cm。
【举一反三6】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测量一小段铅笔长度的实验.他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为________,他分别从A、B两个角度来读数,你认为这段铅笔的长度应是_______ cm.
【举一反三7】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钢笔的长度,三次测量的结果分别是14.0cm、14.1cm、14.0c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钢笔长度最接近_________cm。
【举一反三8】如图所示铅笔的长度为________ cm。
【题型7】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典型例题】要测量一个圆柱体的直径,图中最准确的测量方法是(  )
A.
B.
C.
D.
【举一反三1】要想比较准确的量出地图上两点间铁路线的长度,比较好的办法是(  )
A.用三角板直接去测量
B.用量程较大的直尺直接去测量
C.用弹性不大的软棉线跟曲线重合,拉直后再用直尺测出线的长度
D.用分度值较小的直尺直接去测量
【举一反三2】在图中,圆筒的直径d为______ cm.
【举一反三3】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_______,其中错误的步骤是C,应将C步骤改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______。
【举一反三4】小亮在用刻度尺做“长度的测量”实验:
(1)使用前首先应观察刻度尺的_______、分度值和零刻度线。
(2)甲图中,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_____(选填“A”“B”或“C”),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_____ mm,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 cm。
(3)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乙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是  ______  (用D1、D2和n表示)。
【题型8】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综合
【典型例题】下列估计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要的时间约为45秒
B.我们所用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35cm
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0.008mm
D.课桌的高度约为1.5米
【举一反三1】下列说法与日常生活接近的是(  )
A.教室的长约900dm
B.和平区南京桥(工农桥)长大约是0.55km
C.某普通中学男子百米赛跑纪录约13min
D.正常中学生心跳一次约2s
【举一反三2】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新华字典的厚度约为3.5cm
B.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mm
C.课桌的高度大约是0.8dm
D.做一遍中学生眼保健操的时间约需5s
【举一反三3】 “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家庭生活中,下列估测最符合实际的是(  )
A.正常人的脉搏每分钟跳动75次
B.餐桌的高度约为150cm
C.中学生100m短跑成绩约为8s
D.某同学的身高是167m
【举一反三4】国家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广大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以下是小明在锻炼中的记录,请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三级跳远的距离为8     ;
(2)百米跑步的时间为13.8     。
【举一反三5】如图甲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如图乙是测量时间的工具叫停表,它的示数是_________s。
【答案】 2.14cm 337.5
【解析】 如图,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端所对刻度为3.00cm,右端所对刻度为5.14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5.14cm﹣3.00cm=2.14cm;
如图,停表小盘读数为5min,指针接近“6”,大盘读数为37.5s,所以停表的示数为5min+37.5s=337.5s。
【难度】 基础题
【举一反三6】如图1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则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mm,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cm;如图2停表的读数是_________分 _________秒。
【题型9】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典型例题】李明同学测量课本宽度的4次结果:18.0 cm、18.1 cm、18.2 cm、18.3 cm,则课本宽度真实值较接近下列哪一个(  )
A.18.1 cm B.18.15 cm C.18.2 cm D.18.3 cm
【举一反三1】在学习交流活动中,小组同学就“误差”进行了讨论。以下是四位同学发表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太大就成了错误,所以有时误差就是错误
B.测量时多估计几位数字就可以减小误差
C.测量时,误差一定不可避免
D.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将能完全消除误差
【举一反三2】在“练习使用刻度尺”活动中,小明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物理课本的一端,正确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如图所示。同桌的小亮用相同的刻度尺正确重复测量3次物理课本的宽度,记录的结果为18.50cm、18.49cm、18.51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的测量结果为18.5cm
B.两人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C.小亮最终测量结果应为18.5cm
D.小亮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举一反三3】有关误差的说法中,下列正确的是(  )
A.只要认真测量有时可能不会出现误差
B.测量可以做到没有误差,只要测量正确,仪器足够精密
C.用同一测量工具进行多次测量同一长度时,每次产生的误差通常都一样
D.人们读数时估测所产生的误差有时偏大而有时又是偏小的
【举一反三4】用一把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数据有5.72cm、5.73cm、5.93cm、5.732cm和5.74cm,其中有错误的数据是     cm,无意义的数据是     cm,可以采用     的方法减小误差。
【举一反三5】物理课上,小明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他将课本的左侧边缘对准零刻度线,右侧边缘如图所示,则物理课本的宽度为     cm;同桌的小华用同一刻度尺测量了4次物理课本的宽度,这样多次测量是为了减小     。
【举一反三6】测量时,测量工具越精密,误差就越________,但是误差是________避免(填“可以”或“不可”)的,为了减小误差,可以采用多次测量的________作为测量结果.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题型1】时间的测量 1
【题型2】时间的估测 4
【题型3】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 6
【题型4】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8
【题型5】长度的估测 10
【题型6】刻度尺的使用 12
【题型7】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6
【题型8】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综合 19
【题型9】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22
【题型1】时间的测量
【典型例题】如图所示是某种机械秒表的实物图,图中记录的时间为(  )
A.337.5s B.336.5s C.335.5s D.334.5s
【答案】A
【解析】  由图示知,秒表的小表盘为分钟,指针偏过5和6的中间刻度,读数为5min,大表盘为秒钟,分度值为0.5s,指针指向37.5s,读数为37.5s,秒表的示数
t=5min37.5s=337.5s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1】国际计量大会规定,(  )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定义为1秒。
A.氢
B.锂
C.铯
D.铍
【答案】C
【解析】 一秒在科学上界定为,从微波激发铯原子,使其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
【举一反三2】在使用秒表测量时间时,指针指示位置如图所示,该读数是(  )
A.3min7.5s B.4min7.5s C.3min37.5s D.4min37.5s
【答案】A
【解析】  如图所示的秒表,分针所指的刻度在3、4之间,偏向3,应读3min;秒针对应的读数为7.5s,所以停表的读数为3min 7.5s,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3】如图所示是某种机械秒表的实物图,图中记录的时间为(  )
A.337.5s B.336.5s C.335.5s D.334.5s
【答案】A
【解析】  由图示知,秒表的小表盘为分钟,指针偏过5和6的中间刻度,读数为5min,大表盘为秒钟,分度值为0.5s,指针指向37.5s,读数为37.5s,秒表的示数
t=5min37.5s=337.5s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4】图中停表的示数是________ s。
【答案】368
【解析】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 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 min,分针在“6”和“7”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6 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 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 s,秒针在8 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8 s,即停表的读数6 min 8 s=368 s。
【举一反三5】小李测得自己1min钟脉搏跳动次数为75次,由此,他计算出自己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是_________s,在回家乘电梯上楼时,他用脉搏作计时工具,测得从楼底到自己家楼层的脉搏跳动了60次,那么,他乘电梯所用的时间大约为_________s。
【答案】 0.8 48
【解析】 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是;
乘电梯所用的时间大约为t′=69次×0.8s/次=48s。
【举一反三6】如图所示,停表的读数是_________秒。
【答案】 337.5
【解析】 由图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所指时间在5min与6min之间(且超过5.5min);
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即停表的读数为5min37.5s=337.5s。
【题型2】时间的估测
【典型例题】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下列哪项运动是不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  )
A.人的脉搏
B.日出日落
C.地球绕太阳公转
D.人的生长
【答案】D
【解析】人的脉搏1 min跳动的次数基本相同,所以可以利用脉搏计时.不符合题意;日出日落说明经历了24 h左右,可以利用日出日落计时.不符合题意;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就是1年,可以利用地球绕太阳公转计时.不符合题意;人从出生到死亡相当于1个周期,没有循环,所以不能利用人的成长过程计时.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1】一名初三学生以正常的步行速度从一楼登三楼所需的时间大约为(  )
A. 1 s B. 1 h C. 0.5 min D. 10 min
【答案】C
【解析】人在平直的路面上正常步行的速度为1.1 m/ s,爬楼时要克服自身重力,所以速度要小得多,在0.2 m/ s左右,从一楼爬到三楼需要的时间大约为t=30 s=0.5 min。
【举一反三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播放一遍的时间大约为(  )
A.12s
B.46s
C.2min
D.20min
【答案】B
【举一反三3】下列各种运动所经历的时间最接近于1 min的是(  )
A.健康人的心脏跳动70次
B.时钟的秒针转70圈
C.健康人正常呼吸70次
D.健康的中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跑70米
【答案】A
【解析】人的脉搏在每分钟60次多一点,即心脏在1 min内跳动的次数为60多一点,70次符合实际,故A正确;时钟的秒针转1圈的时间为1 min,即秒针1 min转1圈,故B错误;人的正常呼吸频率在每分钟16~20次,故C错误;健康的中学生用最快的速度大约为8m/ s,则1 min(60 s)跑的路程大约为480 m,远远大于70 m,故D错误。
【举一反三4】关于生活中涉及时间的表述不合理的是(  )
A.正常人一分钟脉搏跳动约为70次
B.奏唱一遍国歌的时间约为50s
C.中学生跑100m的成绩约为40s
D.目前研究发现太阳的寿命约为100亿年
【答案】C
【举一反三5】实验室的常用秒表,长针走一圈是________ s,估计一下自己的身体的“生物钟”——脉搏跳动10次大约________ s.
【答案】30 7.5
【解析】实验室的常用秒表,长针走一圈是30 s,在60 s内脉搏跳动的次数大约是80次,脉搏跳动一次所用的时间为0.75 s/次,搏跳动10次大约为:0.75 s/次×10次=7.5 s。
【举一反三6】伽利略在教堂做礼拜时,发现了悬挂着的吊钟,在摆动时具有等时性,根据这一性质制成了测量时间的钟表.现在人们常用的计时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钟表 电子表
【解析】由于吊钟每次摆动时间相同,即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测量时间的钟表.现在人们有许多测量时间的根据,例如钟表、电子表等。
【举一反三7】由于脉搏跳动速度较快,一次跳动的时间难以直接测量,小明用电子秒表测出脉搏跳动30次的时间如图所示,计算出他脉搏跳动一次的平均时间约为   s。(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0.7
【解析】由图得,脉搏跳动30次的时间为21.06s,则他脉搏跳动一次的平均时间约为
【题型3】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
【典型例题】要学好物理得熟记一些物理上的“专业术语”,比如物理量,每个物理量都有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这个物理量的基本单位是(  )
A.m B.s C.h D.m/s
【答案】B
【解析】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故A错误;
在国际单位制中,秒和小时都是时间的单位,但时间这个物理量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故B正确,C错误;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符号是m/s,故D错误。
【举一反三1】时间的国际单位是(  )
A.秒
B.米
C.千克
D.摄氏度
【答案】A
【举一反三2】半天等于多少秒(  )
A.600 B.720 C.43 200 D.86 400
【答案】C
【解析】一天有24小时,一小时等于3 600秒,半天=12小时=12×3 600秒=43 200秒,故C正确。
【举一反三3】要学好物理得熟记一些物理上的“专业术语”,比如物理量,每个物理量都有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这个物理量的基本单位是(  )
A.m
B.s
C.h
D.m/s
【答案】B
【解析】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故A错误;
在国际单位制中,秒和小时都是时间的单位,但时间这个物理量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故B正确,C错误;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符号是m/s,故D错误。
【举一反三4】一天等于(  )
A.24s B.60s C.3600s D.86400s
【答案】D
【解析】1天=24h=24×3600s=86400s。
故ABC错误,D正确。
【举一反三5】中学生一节课45 min=________ h=________ s.
【答案】0.75 2700
【解析】45 min=45× h=0.75 h;45 min=45×60 s=2 700 s
【举一反三6】一天等于________秒。
【答案】86 400
【解析】一天是24小时,1小时=60×60秒=3 600秒,一天=24×3 600秒=86 400秒。
【举一反三7】(1)45 min=________ h;(2)3 h=______ min;
【答案】(1)0.75 (2)180
【解析】(1)45 min=45× h=0.75 h;(2)3 h=3×60 min=180 min;
【题型4】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典型例题】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
A.米
B.千米
C.分米
D.秒
【答案】A
【举一反三1】在物理学习和计算中常常要进行单位换算,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15cm=15cm×0.01=0.15m
B.15cm=15cm×0.01m=0.15m
C.15cm=15×0.01m=0.15m
D.15cm=15×0.01=0.15m
【答案】C
【解析】 15cm=15×0.01m=0.15m,故ABD错误,C正确。
【举一反三2】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1.7km=1.7km×1000m=1700m
B.1.7km=1.7km×1000=1600m
C.1.7km=1.7×1000m=1700m
D.1.7km=1.7km×100=170m
【答案】C
【解析】 1.7km=1.7×1000m=1700m,故ABD错误,C正确。
【举一反三3】我们使用的八年级上册物理课本的宽度大约是185(  )
A.m B.dm C.cm D.mm
【答案】D
【解析】八年级上册物理课本的宽度在18.5cm=185mm左右,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4】下列各式中表达正确的是(  )
A.7.2m=7.2×100=720cm
B.7.2m=7.2m×100=720cm
C.7.2m=7.2×100cm=720cm
D.7.2m=7.2m×100cm=720cm
【答案】C
【解析】 7.2m=7.2×100=720cm,过程中无单位;故A错误;
7.2m=7.2m×100=720cm;过程中7.2后不应有单位m;100后应有单位cm;故B错误;
7.2m=7.2×100cm=720cm;换算过程规范正确,故C正确;
7.2m=7.2m×100cm=720cm;过程中出现两个单位;故D错误;
【举一反三5】单位换算:
(1)0.56 km=_______ μm;
(2)8.9×103 nm=______ m。
【答案】(1)5.6×108 (2)8.9×10﹣6
【解析】(1)0.56 km=0.56×1 km=0.56×109 μm=5.6×108 μm;
(2)8.9×103 nm=8.9×103×1 nm=8.9×103×10﹣9 m=8.9×10﹣6 m。
【举一反三6】某同学用“累积法”测得他自己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约50 m,若用米作为标准量,则合   m。
【答案】5×10-5
【解析】根据1μm=10-6m,可得出他自己一根头发丝的直径50μm=50×10-6m=5×10 5m
【举一反三7】5×1010 μm=______ m=______ nm;
0.72 km=______ m=______ dm。
【答案】5×104 5×1013 0.72×103 7.2×103
【解析】因为1 m=103 mm;1 mm=103 μm,1 μm=103 nm,1 km=103 m,1 m=10 dm。
所以5×1010 μm=5×1010×10﹣6 m=5×104 m=5×104×109 nm=5×1013 nm,
0.72 km=0.72×103 m=7.2×102m=7.2×102×10 dm=7.2×103 dm。
【举一反三8】完成下列单位的换算:
(1)0.38毫米=________微米
(2)45厘米=________米;
(3)5×103米=________千米
(4)4.6分 米=________毫米
【答案】(1)380 μm;(2)0.45 m;(3)5 km;(4)460 mm.
【解析】单位换算的步骤是:物理量前面的系数(数字)乘以换算关系,然后把单位变为要换算的单位,最后化简.(1)0.38 mm=0.38×103 μm=380 μm;(2)45 cm=45×10-2 m=0.45 m;(3)5×103 m=5×103×10-3 km=5 km;(4)4.6 dm=4.6×102 mm=460 mm
【题型5】长度的估测
【典型例题】教室照明灯管的长度大约是(  )
A.1cm B.1dm C.1m D.1km
【答案】C
【解析】教室照明灯管的长度大约是1m。
【举一反三1】我国殷墟出土的一支骨尺,约合中等身高人的拇指至中指之间一拃的长度(约17cm),下列物体的尺度约为1支该骨尺长度的是(  )
A.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
B.乒乓球的直径
C.课桌的高度
D.粉笔的长度
【答案】A
【举一反三2】在体育活动中,同学们经常使用到下列球类器材,其中直径最接近4cm的是(  )
A.乒乓球 B.实心球 C.排球 D.篮球
【答案】A
【举一反三3】如图是人单手拿砂糖橘的图片,则砂糖橘的直径大约是(  )
A.2cm B.5cm C.2mm D.5dm
【答案】B
【解析】人的大拇指和食指围成圆圈的直径大约为4cm,由图可知,两个手指围成的圆圈没有闭合,约5cm。故选B。
【举一反三4】对下列尺度的估计中,跟事实相差较远的是(  )
A.学生用课桌的高度大约70 cm左右
B.一张普通CD光盘的直径大约30 cm
C.操场上一个篮球场的长度约28 m
D.教室门的高度大约有2 m
【答案】B
【解析】课桌的高度大约70 cm左右,该选项数据接近事实,不符合题意;一张普通CD光盘的直径大约12 cm,该选项数据与事实相差较大,符合题意;操场上一个篮球场的长度约28 m,该选项数据接近事实,不符合题意;教室门的高度大约有2 m,该选项数据接近事实,不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5】给下列数据填上单位:某同学身高1.65_________,课桌的高度是75.0_________。
【答案】m cm
【举一反三6】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2.5μm=_________ m;一支铅笔的长度为18_________ ;一个人的身高是165_________ ;
【答案】2.5×10-6   cm   cm
【解析】 [1]颗粒物的直径2.5μm=2.5×10-6m
[2]张开手掌,中指指尖到大拇指指尖大约是20cm,一支铅笔的长度与此差不多,一支铅笔的长度为18cm。
[3]成年人的身高一般在170cm左右,所以一个人的身高是165cm。
【举一反三7】给下列数据填上单位:某同学身高1.65_________,课桌的高度是75.0_________。
【答案】m cm
【举一反三8】小明裤子吊牌上标注的型号是“(L号)175/80”。国家标准规定,裤子型号斜线前后的数字分别表示人体身高和人的腰围,则该裤子表示的尺码适合身高为175_________(填单位),腰围是_________cm的人穿。
【答案】 cm 80
【题型6】刻度尺的使用
【典型例题】小明同学用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放法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种放法都能正确测出物体的长度
B.两把刻度尺分度值和量程均相同
C.实验中可以避免错误但一定会有误差
D.刻度尺A测量时可以避免误差的产生
【答案】C
【解析】A.图中下边刻度尺的有刻度一侧没有紧贴物体,所以不能正确测出物体的长度,故A错误;
B.图中上边刻度尺中1cm被平均分成10小格,所以分度值为1mm;图中下边刻度尺中1cm被平均分成5小格,所以分度值为2mm,所以两把刻度尺分度值不同;两把刻度尺的量程均为4cm,故B错误;
C.实验中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可以避免错误,但测量中一定会有误差产生,误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故C正确;
D.由于误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所以刻度尺A测量时,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的产生,故D错误。
【举一反三1】小明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某物体长度,三次测量结果分别是L1=4.80cm、L2=4.81cm和L3=4.79cm。取其平均值4.80cm作为测量结果。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L1=4.80cm的测量结果没有误差
B.L1=4.80cm 也可以记录成L1=4.8cm
C.L2=4.81cm中0.01cm是准确值
D.物体长度可能略大于4.80cm
【答案】D
【解析】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所以L1=4.80cm虽然与平均值4.80cm相同,但测量结果也有误差,故A错误;
在4.80cm中“0”是估计值,“8”是准确值,在4.8cm中“8”是估计值,所以L1=4.80cm不能记录成L1=4.8cm,故B错误;
第二次测量值L2=4.81cm中4.8cm是准确值,0.01cm是估计值,故C错误;
通过多次测量求得的平均值为4.80cm,所以物体长度可能略小于4.80cm,也可能略大于4.80cm,故D正确。
【举一反三2】某同学使用皮卷尺测量跳远运动员的成绩时,若测量时将皮卷尺拉得太紧,其他测量操作均符合标准,则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  )
A.不变
B.偏大
C.偏小
D.都有可能
【答案】C
【解析】 用被拉紧了的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时,皮卷尺的刻度之间的距离增大,测量时对应的刻度数就会偏小,因此其读数比真实值偏小,故ABD错误,C正确。
【举一反三3】我国古代曾用张开的大拇指与中指间的距离作为长度单位,称为“拃”。如图所示,利用刻度尺测量某人“一拃”的长度。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测量时,必须从零刻度线量起
B.观察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
C.读数时,视线可以从甲方向观察
D.记录下,“一拃”的长度为19.0cm
【答案】D
【解析】 长度测量时,被测物体的一端如果放在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上会使测量更简单,直接读出末端刻度值即为物体的长度,如果物体测量时没有从零刻度线开始而是从某一刻度线开始也可以测量,故A错误;
该刻度尺每大格代表10cm,每大格内包含10小格,所以每小格代表1cm,即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故B错误;
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故C错误;
大拇指尖在零刻度线位置,中指尖在19.0刻度位置,所以,“一拃”的长度为19.0cm,故D正确。
【举一反三4】某同学利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46cm、2.47cm、2.47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5cm
B.2.467 cm
C.2.47 cm
D.2.46 cm
【答案】C
【解析】 为了减小误差,应该求三次测量的平均值,
则物体的长度应为:,故C正确。
【举一反三5】甲、乙两人用两个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甲测得结果是6.50dm,乙测得结果为0.649m,两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如图所示,硬币的直径为_________cm。
【答案】相同 2.50
【解析】甲测得的结果是6.50dm,最后的一个“0”是估计值,倒数第二位是“5”,表示5cm,所以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乙测得的结果是0.649m,最后一个“9”也是估计值,倒数第二位是“4”,表示4cm,所以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所以两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相同;
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图中左端三角板直角顶点与5.0cm刻度线对齐,读作5.00cm,右端三角板直角顶点与7.5cm刻度线对齐,读作7.50cm,则两个三角板直角的顶点之间的距离,即硬币的直径为:d=7.50cm﹣5.00cm=2.50cm。
【举一反三6】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测量一小段铅笔长度的实验.他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为________,他分别从A、B两个角度来读数,你认为这段铅笔的长度应是_______ cm.
【答案】1 mm;5.20
【解析】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则视线正确的是B,因为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数值估读到0.1 mm,末端对应的刻度值是19.20 cm,起始位置对应的刻度值是14.00 cm,所以物体长度为5.20 cm。
【举一反三7】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钢笔的长度,三次测量的结果分别是14.0cm、14.1cm、14.0c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钢笔长度最接近_________cm。
【答案】 1cm 14.0cm
【解析】 刻度尺读出的数据,倒数第二位为分度值位置,由题中数据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将三次的测量数据相加除以3,除不开时保留的位数与原测量值相同,则为钢笔最接近的长度,。
【举一反三8】如图所示铅笔的长度为________ cm。
【答案】7.50
【解析】由图可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铅笔左侧刻度读数为1.00 cm,右侧为8.50 cm,所以铅笔的长度为L=8.50 cm-1.00 cm=7.50 cm。
【题型7】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典型例题】要测量一个圆柱体的直径,图中最准确的测量方法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A操作,无法准确锁定圆的直径,故A不符合题意;
B中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圆直径的一端对齐,测量值小于真实值。故B不符合题意;
C中通过三角尺、直尺、平面准确地锁定圆的直径,且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圆直径的一端对齐,测量准确。故C符合题意;
D中三角尺边缘没有刻度线,不能测量圆的直径。故D不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1】要想比较准确的量出地图上两点间铁路线的长度,比较好的办法是(  )
A.用三角板直接去测量
B.用量程较大的直尺直接去测量
C.用弹性不大的软棉线跟曲线重合,拉直后再用直尺测出线的长度
D.用分度值较小的直尺直接去测量
【答案】C
【解析】 找一段棉线与地图上的铁路线逐段重合,记下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拉直后用刻度尺测出长度,乘以比例尺就是铁路线的长度,所以选项D不符合要求。
【举一反三2】在图中,圆筒的直径d为______ cm.
【答案】1.19~1.21
【解析】由图示刻度尺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圆筒的直径d=3.21 cm~2.00 cm=1.21 cm。
【举一反三3】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_______,其中错误的步骤是C,应将C步骤改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______。
【答案】(1)A;用铜丝的绕圈总长度L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2)DBEC
【解析】正确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紧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 。
【举一反三4】小亮在用刻度尺做“长度的测量”实验:
(1)使用前首先应观察刻度尺的_______、分度值和零刻度线。
(2)甲图中,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_____(选填“A”“B”或“C”),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_____ mm,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 cm。
(3)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乙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是  ______  (用D1、D2和n表示)。
【答案】(1)量程;(2)B;1;3.50;(3) 。
【解析】(1)刻度尺在使用前要观察其零刻度线是否磨损、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应该与刻度尺的刻线相垂直,所以B方法是正确的;(2)刻度尺上1 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 cm=1 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物体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读数为3.50 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3.50 cm;(3)由于纸带的厚度太小,所以无法直接用刻度尺来进行测量,因此要用累积法来完成实验,可将纸带紧密绕在铅笔上,直到刚好套入圆环中,然后数出纸带的圈数n,n圈纸带的厚度为圆环内径与圆柱形铅笔的内径差的二分之一,即: 。
【题型8】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综合
【典型例题】下列估计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要的时间约为45秒
B.我们所用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35cm
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0.008mm
D.课桌的高度约为1.5米
【答案】A
【举一反三1】下列说法与日常生活接近的是(  )
A.教室的长约900dm
B.和平区南京桥(工农桥)长大约是0.55km
C.某普通中学男子百米赛跑纪录约13min
D.正常中学生心跳一次约2s
【答案】B
【解析】教室的长约9m,合90 dm,故A不符合题意;
和平区南京桥(工农桥)长大约550m,即0.55km,故B符合题意;
普通中学男子百米赛跑用时约14s,故C不符合题意;
正常中学生心跳一次约1s,故D不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2】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新华字典的厚度约为3.5cm
B.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mm
C.课桌的高度大约是0.8dm
D.做一遍中学生眼保健操的时间约需5s
【答案】A
【举一反三3】 “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家庭生活中,下列估测最符合实际的是(  )
A.正常人的脉搏每分钟跳动75次
B.餐桌的高度约为150cm
C.中学生100m短跑成绩约为8s
D.某同学的身高是167m
【答案】A
【解析】正常人的脉搏每分钟跳动75次,平均跳动一次的时间为0.8s,故A符合题意;
餐桌的高度约为正常成年人身高的一半,约为80cm,故B不符合题意;
中学生100m短跑成绩约为15s,故C不符合题意;
某同学的身高是167cm =16.7dm,故D不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4】国家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广大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以下是小明在锻炼中的记录,请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三级跳远的距离为8     ;
(2)百米跑步的时间为13.8     。
【答案】(1)m   (2)s
【解析】根据国际田联的标准,成年男子立定三级跳的满分是13.5m,而8m的成绩已经接近满分。所以三级跳远的距离为8m。
正常成年人100m的速度是13-15s。百米跑步的时间为13.8s。
【举一反三5】如图甲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如图乙是测量时间的工具叫停表,它的示数是_________s。
【答案】 2.14cm 337.5
【解析】 如图,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端所对刻度为3.00cm,右端所对刻度为5.14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5.14cm﹣3.00cm=2.14cm;
如图,停表小盘读数为5min,指针接近“6”,大盘读数为37.5s,所以停表的示数为5min+37.5s=337.5s。
【难度】 基础题
【答案】 2.14cm 337.5
【解析】 如图,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端所对刻度为3.00cm,右端所对刻度为5.14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5.14cm﹣3.00cm=2.14cm;
如图,停表小盘读数为5min,指针接近“6”,大盘读数为37.5s,所以停表的示数为5min+37.5s=337.5s。
【难度】 基础题
【解析】 如图,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端所对刻度为3.00cm,右端所对刻度为5.14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5.14cm﹣3.00cm=2.14cm;
如图,停表小盘读数为5min,指针接近“6”,大盘读数为37.5s,所以停表的示数为5min+37.5s=337.5s。
【难度】 基础题
【举一反三6】如图1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则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mm,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cm;如图2停表的读数是_________分 _________秒。
【答案】1 2.75 5 38.5
【解析】图1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4.00cm对齐,右侧与6.75cm对齐,故物体的长度为L=6.75cm﹣4.00cm=2.75cm;
图2中,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8.5s,因此停表读数为5min38.5s。
【题型9】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典型例题】李明同学测量课本宽度的4次结果:18.0 cm、18.1 cm、18.2 cm、18.3 cm,则课本宽度真实值较接近下列哪一个(  )
A.18.1 cm B.18.15 cm C.18.2 cm D.18.3 cm
【答案】C
【解析】课本的宽度==18.15 cm≈18.2 cm。
【举一反三1】在学习交流活动中,小组同学就“误差”进行了讨论。以下是四位同学发表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太大就成了错误,所以有时误差就是错误
B.测量时多估计几位数字就可以减小误差
C.测量时,误差一定不可避免
D.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将能完全消除误差
【答案】C
【举一反三2】在“练习使用刻度尺”活动中,小明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物理课本的一端,正确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如图所示。同桌的小亮用相同的刻度尺正确重复测量3次物理课本的宽度,记录的结果为18.50cm、18.49cm、18.51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的测量结果为18.5cm
B.两人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C.小亮最终测量结果应为18.5cm
D.小亮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答案】D
【解析】小明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物理课本的一端,正确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如图所示,分度值为1mm,读数为18.50cm,故A错误;
3次数据中最后一位是估计值,倒数第2为是分度值,分度值为0.1cm=1mm,故B错误;
小亮最终测量结果应为,故C错误;
小亮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故D正确。
【举一反三3】有关误差的说法中,下列正确的是(  )
A.只要认真测量有时可能不会出现误差
B.测量可以做到没有误差,只要测量正确,仪器足够精密
C.用同一测量工具进行多次测量同一长度时,每次产生的误差通常都一样
D.人们读数时估测所产生的误差有时偏大而有时又是偏小的
【答案】D
【解析】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的减小,而不可能避免,故A、B错误;用同一测量工具进行多次测量同一长度时,由于每次估计的数字是不一样的,有时偏大而有时又是偏小的,故每次产生的误差都不一样,故C错误,D正确。
【举一反三4】用一把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数据有5.72cm、5.73cm、5.93cm、5.732cm和5.74cm,其中有错误的数据是     cm,无意义的数据是     cm,可以采用     的方法减小误差。
【答案】5.93   5.732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解析】[1]测量数据中,5.93cm与其它数据相差过大,是错误数据,应该剔除。
[2]长度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对比测量数据可知,5.732cm估读到了分度值的下两位,这是没有意义的,属于无意义的数据。
[3]在测量中,估读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可以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举一反三5】物理课上,小明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他将课本的左侧边缘对准零刻度线,右侧边缘如图所示,则物理课本的宽度为     cm;同桌的小华用同一刻度尺测量了4次物理课本的宽度,这样多次测量是为了减小     。
【答案】18.50   误差
【解析】[1][2]图中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理课本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与18.50cm对齐,故物理课本的宽度为18.50cm;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需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故小华用同一刻度尺测量了4次物理课本的宽度,这样多次测量是为了减小误差。
【举一反三6】测量时,测量工具越精密,误差就越________,但是误差是________避免(填“可以”或“不可”)的,为了减小误差,可以采用多次测量的________作为测量结果.
【答案】小;不可;平均值
【解析】测量过程中产生的误差是由测量工具的精细与否、读数的方向、人为因素等情况造成的,所以误差不可避免.测量中为了减小误差可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密的仪器等方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