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二、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家园,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世外桃源”。这个名词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所写的一篇千古美文《桃花源记》。在这篇美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和平安宁的社会。世外桃源的理想世界一经陶渊明笔下流出便成了我们中国人共有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陶渊明以及他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欣赏他的另一篇作品,再次感受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文学魅力。
二、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介绍了作者,疏通了字词。这节课我们的学习重点是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齐读全文,整体感知一下诗人的情感。
学生齐读。
教师对没读准的字予以纠正。
三、粗识田园白描
1、诗的题目叫《归园田居》,诗人要归到什么样的园田呢?
学生齐读“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
2、从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诗人的田园生活是快乐的,他有没有直抒胸臆说我多么快乐?(没有)但是他通过自己在乡村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所感受到的来表述出自己的快乐。大家能不能用诗句告诉我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板书:
田 见: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园 村庄、炊烟
生 闻:狗吠、鸡鸣
活 感:无尘杂、有余闲
这些景物没有任何特别之处,都是农村司空见惯的,是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但诗人却把它描绘得有近(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有远(村庄/炊烟),有声(狗吠/鸡鸣)(我们能不能听到狗吠、鸡鸣?早上四五点听得到。不是白天他们不叫,而是城市的白天太喧闹。诗人天天听得到狗吠、鸡鸣,说明他们那儿非常宁静)有色(榆柳/桃李/炊烟),有生机。“无尘杂、有余闲”仅仅指家里干净、农活不多,还有空闲吗?(存疑)
陶渊明显然对这种生活非常喜爱。
我们久居都市的人,可能出于新鲜感,偶尔会去农村小住,调整一下生活节奏,但大多不会长住。久居乡村的人,或者因为缺乏审美情趣,或者因为已经审美疲劳,也可能厌倦这种生活。
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如此喜爱这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呢?我们只能到他的内心世界中去寻找——
四、赏析归园之志
1、学生齐读“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部分。
2、课文解读:
(1)、“少无适俗韵”的“流俗”是什么?
——做官求禄
(2)、“性本爱丘山”的“本性”是什么?
——热爱自然
(3)、“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既然是“少无适俗韵”,又为何“落网”?
(展示)
——贵族后裔,理当继承先贤;
儒家学子,义当大济苍生;
一家之主,情当求禄养家。
“一去三十年”: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闲居;五六年后又做幕僚,为时不长。41岁(405)辞去彭泽令,直至63岁去世,再未做官。
陶渊明早年有“大济苍生”的理想,但当时的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4)、“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池鱼”指什么?“旧林”、“故渊”又指什么?
——“羁鸟”、“池鱼”:“官场”中的诗人。
“旧林”、“故渊”:诗人久违的园田。
(5)、“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守拙”并不仅仅是诗人自谦的话,“愚拙”,也是流俗对他的讥讽。面对流俗讥讽,仍然“坚守”不变,很有一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战斗意味。
由此我们知道,正因为诗人是逃脱官场投奔园田而来,所以他笔下的“园田”便充满了真挚热烈的情感。
五、细品田园情趣
在陶渊明看来: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茅檐草舍远胜____)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树环花绕远胜____)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朴素村落远胜____)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鸡鸣狗吠远胜____)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清净悠闲远胜____)
学生交流,老师点评。
参考: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茅檐草舍远胜官府高堂)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树环花绕远胜前呼后拥)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朴素村落远胜繁华闹市)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鸡鸣狗吠远胜车喧马嚣)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清净悠闲远胜摧眉折腰)
由此,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无尘杂”更多地指内心的纯净,“有余闲”更多地指内心的清闲,不被烦杂事情骚扰,不用干自己不愿干的事情,简单纯朴,悠游自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小结:
因为对官场的极端厌恶,所以平淡的田园便有了盎然的诗意,充满了真挚的喜爱之情。
六、深味卒章之志
诗人最后以这样两句作结:“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1、“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樊笼”指什么?“自然”指什么?“返自然”又指什么?
学生答。
——回归“田园与本性”(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
2、学生再带着感情读全文。
七、教师小结
(展示)
陶渊明人性光辉:
拒绝沉迷物欲,坚守精神;
拒绝摧眉折腰,坚守节操;
拒绝随波逐流,坚守本性。
身处乱世
积极抗争,固为上策;
随波逐流,才是下策;
洁身自好,不失良策。
我们身处“追星”泛滥的时代:有人追“名星”,有人追
“官星”,有人追“财星”……明星滚滚,钢丝碌碌,又有几人能坚守自我的“本星”?!
孟子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可以相信,倘若陶渊明遇此“追星”大潮,依然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希望我们都能从陶渊明的这首诗得到人生的感悟!
八、迁移拓展
1、陶渊明与我何干?
2、陶渊明与我同行。
要求:真诚、精炼、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