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亲情 寻踪故事》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5-2026 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单元总览:
于文字间寻踪,在岁月中悟情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以 “挚爱亲情” 为人文主题,精选四篇风格各异、情感醇厚的经典文本 ——《秋天的怀念》藏着深沉隐忍的母爱,《散步》映着尊老爱幼的温情,《散文诗二首》(《金色花》《荷叶 母亲》)绘着孩童与母亲的亲昵,《〈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透着魏晋名士的家庭教育与亲情氛围。
本单元以 “寻踪亲情” 为核心线索,串联 “朗读感知 — 细节品读 — 写法探究 — 真情书写 — 实践延伸” 五大环节,既强化朗读训练、语言鉴赏等语文素养,又引导学生唤醒自身亲情体验,懂得感恩与担当,传承美好家风,让亲情这一永恒的主题,在文本研读与生活实践中落地生根。
单元教学目标(基于 2022 版语文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语言运用
能正确认读、书写本单元生字词(如 “瘫痪、憔悴、分歧、匿笑、絮叨” 等),掌握汉字笔画与笔顺规则,做到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不同文本的感情基调(如《秋天的怀念》的深沉悲痛、《金色花》的活泼温馨),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培养文言语感。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赏析细节描写、景物描写、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提高语言表达的生动性与感染力。
思维能力
通过比较研读不同体裁文本,归纳亲情类文章的选材特点(如真实事件、日常细节)与抒情方式(如深沉含蓄、显豁直白),锻炼比较思维与归纳能力。
能通过关键词句与细节描写,捕捉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主题,挖掘文本深层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
审美创造
感受不同文本营造的亲情氛围与审美意境,体会亲情的多元表达(母爱、祖孙情、手足情等),丰富自身情感体验与审美素养。
尝试运用文本中学到的表达技巧,书写自己的亲情故事,做到叙事具体、情感真挚,初步形成个性化的表达风格。
(四 )文化自信
从《〈世说新语〉二则》中感知魏晋时期的家庭文化与教育理念,结合《散步》等现代文,理解尊老爱幼、诚信友善等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重视家庭与亲情的价值,学习与亲人的相处之道,承担家庭责任,传承美好家风,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于细微处品情,于实践中践行
(一)教学重点
聚焦文本细节:赏析《秋天的怀念》中母亲 “悄悄地躲出去”“眼圈红红的” 等细节,《散步》中 “分歧” 的解决过程,体会亲情藏在细微处的温度。
2. 掌握表达技巧:区分不同文本的抒情方式(如《荷叶 母亲》借物抒情、《秋天的怀念》直抒胸臆),学习细节描写、对比衬托等手法在传情达意中的作用。
3. 落实读写结合:能借鉴文本选材与写法,围绕 “亲情” 主题写一篇记事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情感真实,有明确的叙事重点。
4. 传承传统美德:从文本中提炼尊老爱幼、诚信待人、和谐相处等美德内涵,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其现实意义。
(二)教学难点
1. 情感共鸣的深度:引导七年级学生从 “读懂文本情感” 走向 “关联自身体验”,理解《秋天的怀念》中母亲深沉的痛苦与隐忍的爱,突破情感理解的表层化。
2. 表达技巧的迁移:将文本中学到的细节描写、抒情方式等技巧,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避免 “只会赏析、不会运用” 的脱节问题。
3. 文化内涵的理解:从《〈世说新语〉二则》的简短故事中,体会古代家庭的教育氛围与文化底蕴,建立古今亲情文化的联结。
4. 知行合一的转化:让学生将对亲情的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如主动关心家人、承担家务等,实现 “读懂亲情 — 感恩亲情 — 践行亲情” 的闭环。
四、单元课时安排(共 13 课时)
板块 课时 核心任务 对应内容
现代文感知 1-2 初识亲情,把握朗读基调 《秋天的怀念》《散步》《金色花》《荷叶 母亲》
整体感知 现代文精读 3-8 品读细节,探究表达技巧 分篇精读 + 群文对比阅读
文言文研读 9-10 疏通文意,感知古典亲情文化 《〈世说新语〉二则》分课时学习
写作实践 11-12 书写亲情,锤炼表达能力 学会记事(方法指导 + 提纲拟写 + 习作完成)
综合实践 13 拓展延伸,践行亲情美德 “亲情 + 交友” 主题实践活动
五、课堂活动框架:寻踪亲情的十二步旅程
板块一:现代文感知(1-2 课时)
第 1 课时:初见亲情 —— 走进 “时光便利店”
活动 1:情境导入(8 分钟)
播放短片《时光便利店》:小镇戚爷爷经营着一家特殊的便利店,专门回收和保管人世间的亲情片段 —— 一句叮嘱、一个拥抱、一次等待。
提问引导:“短片中哪些画面让你想起了自己的家人?如果让你为便利店捐赠一个‘亲情片段’,你会选什么?”
揭示主题:这个单元,我们就一起走进六篇文本的 “亲情世界”,收集藏在文字里的亲情片段,存入我们的 “时光便利店”。
活动 2:整体朗读(25 分钟)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 4 组,分别朗读《秋天的怀念》《散步》《金色花》《荷叶 母亲》,教师播放配乐,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语气(如《金色花》要读出孩童的调皮,《秋天的怀念》要读出低沉的基调)。
初步分享:每组读完后,用 1 句话概括 “这篇文章的亲情是什么样子的”(如 “《散步》的亲情是一家人并肩走在小路上的温暖”)。
活动 3:梳理框架(12 分钟)
共同绘制 “亲情地图”:在黑板上画一张地图,将四篇现代文作为 “亲情站点”,标注每篇文章的核心人物与情感关键词(如 “《秋天的怀念》—— 母亲与儿子 —— 隐忍的爱”)。
布置作业:回家后与家人聊一聊 “你印象最深的一次亲情瞬间”,记录下来,为后续写作积累素材。
第 2 课时:感知基调 —— 给亲情 “定个音”
活动 1:技巧学习(10 分钟)
微课导学:播放《朗读技巧小课堂》,重点讲解 “重音、停连、语气” 的运用(如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中 “▲” 为重音,“∧” 为停顿)。
示范朗读:教师范读《金色花》片段,让学生标注停连与重音,体会语气变化如何传递情感。
活动 2:分组练读(25 分钟)
任务驱动:每组选取一篇文章的核心段落(如《秋天的怀念》“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 段落),运用所学技巧练习朗读,每组推选 1 名代表进行展示。
互评点拨:其他小组从 “语气是否贴合情感”“重音停连是否恰当” 等角度点评,教师总结不同文本的朗读基调。
活动 3:思维导图初建(10 分钟)
小组合作:填写简易思维导图,包含 “文章题目 — 核心事件 — 情感基调 — 朗读要点” 四个维度,巩固整体感知成果。
板块二:现代文精读(3-8 课时)
第 3-4 课时:《秋天的怀念》—— 于隐忍中品母爱
活动 1:细节寻踪(15 分钟)
发放 “细节寻宝卡”: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标注 “这个细节让你感受到什么”(如 “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担心又不忍打扰)。
分享交流:学生分享找到的 “宝藏细节”,教师引导:“母亲为什么‘悄悄地躲’?为什么‘眼圈红红的’却不流泪?” 体会母亲的隐忍与深爱。
活动 2:情感探究(20 分钟)
情境设问:“如果母亲没有生病,她会怎样做?如果‘我’当时理解了母亲的心意,会对她说什么?”
角色扮演:两人一组,分别扮演母亲与儿子,还原 “母亲提议去看花” 的对话场景,加入神态与动作,深化情感理解。
活动 3:写法总结(10 分钟)
共同梳理:这篇文章如何通过 “真实事件 + 细节描写” 传递情感?(如选取 “看花” 这一具体事件,用动作、神态细节刻画母亲形象)。
笔记整理:让学生记录 “亲情散文写法小贴士”,为写作积累方法。
第 5-6 课时:《散步》—— 于分歧中悟温情
活动 1:梳理 “分歧”(12 分钟)
小组讨论:“一家人散步时遇到了什么分歧?分歧是如何解决的?” 用流程图梳理事件脉络(起因:散步→分歧:走大路 / 小路→解决:母亲迁就孙子走小路→结局:背母亲、抱儿子)。
重点提问:“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引导学生理解家庭责任与亲情的重量。
活动 2:对比赏析(20 分钟)
对比阅读:将《散步》与《秋天的怀念》中 “亲情表达” 进行对比,填写表格:
文本 亲情类型 表达特点 关键细节举例
《秋天的怀念》 母子情 深沉、隐忍 悄悄躲出去、偷偷听
《散步》 祖孙情、夫妻情 温馨、和睦 走小路、背母亲
讨论总结:不同的亲情,表达的方式也不同,但都藏着 “为对方着想” 的核心。
活动 3:生活联结(13 分钟)
分享交流:“你的家庭中有没有遇到过‘小分歧’?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感悟升华:引导学生明白,亲情往往在相互体谅中更加深厚。
第 7-8 课时:《散文诗二首》+ 群文对比 —— 于意象中抒真情
活动 1:批注阅读(15 分钟)
任务驱动:默读《金色花》《荷叶 母亲》,用不同符号批注:“○” 圈出意象(如金色花、荷叶、红莲),“△” 标出抒情句,“——” 画出体现情感的关键词。
小组分享:“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意象来表达亲情?”(如 “荷叶” 象征母亲的保护,“金色花” 象征孩子的调皮与依恋)。
活动 2:群文对比(20 分钟)
核心问题:“这四篇现代文在选材、抒情方式上有什么异同?”
分组探究: 第一组:选材特点(均选取日常小事,如散步、看花、嬉戏)。 第二组:抒情方式(《荷叶 母亲》借物抒情,《秋天的怀念》直抒胸臆,《金色花》寓情于景)。
成果展示:每组用思维导图呈现探究结果,教师总结亲情类文章的共性写法。
活动 3:小练笔(10 分钟)
即时写作:选择一个意象(如灯光、雨伞、一碗热汤),写一个 50 字左右的片段,表达对家人的情感。
随机分享:选取 3-5 个片段进行点评,鼓励学生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
板块三:文言文研读(9-10 课时)
第 9 课时:《〈世说新语〉二则》—— 疏通文意,初识古人家风
活动 1:趣味导入(5 分钟)
提问:“古代的小朋友和家人相处时,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他们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揭示文本:今天我们通过《〈世说新语〉二则》,走进魏晋时期的家庭生活,看看那时的亲情与教育。
活动 2:疏通文意(30 分钟)
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逐句翻译《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遇到疑难问题标注出来,小组内讨论解决。
教师点拨:重点讲解 “俄而”“未若”“期行”“相委而去” 等重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清文意。
复述故事:每组推选 1 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其中一个故事,要求准确、流畅。
活动 3:感知氛围(10 分钟)
讨论:“《咏雪》中谢太傅家的家庭氛围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轻松、儒雅、重视学识)。
小结:古代家庭的亲情,往往与学识、品德教育紧密相连。
第 10 课时:赏析人物,体悟古情
活动 1:人物评说(15 分钟)
发放 “人物名片”:让学生填写《咏雪》中的谢道韫、谢太傅,《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陈元方的 “人物特点”,并从文中找出依据(如陈元方 —— 机智、有礼,依据:“君与家君期日中……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辩论小环节:“陈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体会古代的礼仪文化。
活动 2:古今对比(15 分钟)
讨论:“古代的亲情与现代的亲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关爱家人、重视教育;不同点:古代更注重礼仪与学识传承,现代更注重平等与情感沟通)。
感悟升华:无论古今,亲情的核心都是爱与责任,传统美德需要我们代代相传。
活动 3:积累拓展(15 分钟)
背诵积累:背诵《咏雪》全文和《陈太丘与友期行》核心段落。
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亲情故事(如《孔融让梨》),加深对古代家庭文化的理解。
板块四:写作实践(11-12 课时)
第 11 课时:写法指导 —— 让亲情故事 “活” 起来
活动 1:素材分享(10 分钟)
回顾课前作业:学生分享自己记录的 “亲情瞬间”,教师引导:“哪些素材更适合写成作文?为什么?”(选择有细节、有情感波动的素材)。
活动 2:方法提炼(15 分钟)
回顾文本:从本单元课文中提炼 “记事作文三要素”: 1. 选材:小而具体(如《散步》聚焦一次散步); 2. 细节:有动作、神态、语言(如母亲的 “悄悄躲”); 3. 情感:真实自然(不刻意煽情)。
展示范文:选取学生优秀预习素材,或课文片段,分析其如何运用这三要素。
活动 3:提纲拟写(20 分钟)
发放 “写作提纲表”:要求学生填写 “题目 — 核心事件(起因 - 发展 - 高潮 - 结局)— 关键细节 — 情感主旨”。
小组互评:互相查看提纲,提出修改建议(如 “细节可以补充‘妈妈递牛奶时的温度’”)。
第 12 课时:习作完成与初步修改
活动 1:自主写作(30 分钟)
写作任务:围绕 “亲情” 主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记叙文,题目自拟(如《妈妈的热牛奶》《一次难忘的散步》)。
教师巡视:针对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如细节单薄、叙事混乱)进行个别指导。
活动 2:同伴互评(15 分钟)
制定评价标准:从 “叙事具体、细节生动、情感真挚、卷面整洁” 四个维度进行打分(每项 5 分,总分 20 分)。
交换修改:学生互相批改作文,用波浪线画出精彩句子,用问号标出不通顺或不具体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
板块五:综合实践(13 课时)—— 亲情 + 交友:爱与陪伴的延伸
活动 1:主题探究(15 分钟)
导入:“亲情是家人的陪伴,友情是同伴的温暖。如何才能拥有真挚的友情?”
小组讨论:“结合本单元亲情故事中‘相互体谅、真诚相待’的道理,说说交友的秘诀是什么?”(如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活动 2:实践任务(20 分钟)
任务选择(二选一): 1. “亲情访谈”:采访家人 “他们年轻时的交友故事”,记录下来并分享; 2. “友情行动”:为好朋友做一件体现 “真诚” 的小事(如写一封感谢信、帮他解决一个小困难),并记录过程与感受。
小组合作:选择同一任务的学生组成小组,交流计划与思路。 活动 3:成果分享与单元总结(10 分钟) 成果展示:每组推选 1 名代表分享访谈记录或友情行动故事。
单元总结: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 “亲情寻踪之旅”,强调 “亲情需要珍惜,友情需要呵护,爱与责任是永恒的主题”。
单元评价体系:多元维度,全程追踪
(一)评价维度与标准
评价维度 核心评价要素 评价等级(★★★为优秀)
识字与写字 生字词认读准确,无错读; 书写规范、笔画清晰,无明显错别字; 3. 卷面整洁,书写姿势正确
阅读与鉴赏 朗读流利有感情,把握情感基调; 能提炼文本核心信息,概括主旨; 3. 能赏析细节与表达技巧
表达与交流 口头表达清晰流畅,有逻辑; 作文叙事具体、情感真挚,运用所学表达技巧; 3. 乐于倾听,尊重他人观点
思维与创新 能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主题; 作文有个性化表达,选材新颖; 3. 小组讨论中能提出独到见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古今亲情文化的内涵; 能践行尊老爱幼、诚信友善等美德; 3. 积极参与亲情实践活动
(二)评价方式
过程性评价(60%):
课堂表现记录表:记录学生朗读展示、小组讨论、细节赏析等环节的参与度与表现; 习作修改档案:收集学生的写作提纲、初稿、修改稿,追踪写作能力的提升;
小组互评表:在阅读、写作、实践活动中,由小组成员互相打分,记录合作与成长。
终结性评价(40%):
单元测试:涵盖生字词、课文理解、阅读理解、作文等题型,全面检测语文素养;
实践成果评价:对 “亲情访谈”“友情行动” 等实践任务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估综合运用能力。
作业设计:让亲情在生活中延伸
必做题
亲子共读:将自己的亲情作文声情并茂地朗读给家人听,与家人交流感受,根据家人的反馈再次修改作文。
积累背诵: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课文片段(如《金色花》《咏雪》),默写重点生字词与名句。
选做题(三选一)
亲情短片:以小组为单位,拍摄一部 5 分钟左右的亲情短片,记录家人的日常瞬间(如一起做饭、散步),撰写简单脚本,后期可在班级展示。
家风调查:采访家人,了解自己家的家风(如 “勤俭节约”“诚实守信”),整理成一篇短文(300 字左右),分享家风背后的故事。
3. 书信往来:给家人写一封信,表达平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感谢或歉意,亲手交给家人并记录他们的反应。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单元以 “寻踪亲情” 为线索,串联文本研读、技能训练与生活实践,力求实现 “文” 与 “情” 的统一、“读” 与 “写” 的结合。但七年级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表达能力存在差异,可能出现部分学生情感理解不深刻、写作细节单薄等问题。
改进方向:
分层指导:对情感理解薄弱的学生,多提供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如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对写作能力不足的学生,提供更具体的细节描写支架(如 “用‘五感’写细节”)。
延长实践周期:将 “亲情实践” 作业延长至两周,鼓励学生用照片、视频等形式记录过程,让亲情感悟真正转化为长期行动。
丰富评价主体:邀请家长参与评价,如对学生的亲子共读、亲情行动进行打分与留言,形成 “教师 — 学生 — 家长” 的多元评价共同体。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等待,亲情的感悟或许不会立竿见影,但相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心中会埋下一颗 “爱与感恩” 的种子,在未来的岁月里,终将在生活的滋养中生根发芽,让他们懂得珍惜家庭、关爱他人,以温暖的姿态面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