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新部编版期中综合知识检测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新部编版期中综合知识检测作业(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3 22:4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新部编版期中综合知识检测作业
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①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身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②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zào,养不过夜的。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菜畦( ) 性子很zào( )
2.选文中画直线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喻 拟人 B.排比 比喻 C.夸张 拟人 D.拟人 拟人
3.选文中画曲线的词语(鉴赏、荒园)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动词 动词 B.动词 名词 C.数词 名词 D.形容词 动词
4.选文①②两处应填写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分号 分号 B.顿号 顿号 C.分号 逗号 D.顿号 分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魏晋人物的言谈、逸事。
B.“咏絮之才”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用来形容女子特别有才华,富有智慧。
C.王凝之,字叔平,书圣王羲之次子,曾任左将军。
D.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
6.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记录的是被尊称为“圣人”的孔子的言行,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B.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C.“不亦乐乎”的“乐”和“不亦说乎”中“说”是同义词。
D.“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圣人认为古稀之年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道德修养将达到最高境界。
7.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xíng) B.尊君在不(fǒu)
C.友人惭(cán) D.太丘舍去(shè)
8.学校拟开展以“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拟写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一:交友之道名家说
活动形式二:
活动形式三:
(2)【任务二交友之道我分享】
古今中外的诗文中有很多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诗句等,请你任选其一作答。(成语典故写故事名称即可)
二、名句名篇默写
9.古诗文可以和文字、歌曲、图片、生活等联结,从而帮助我们加深记忆和理解。
①以文解诗 杨花已经落尽,子规不停地啼叫,听说你仕途很不得意,要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上段文字对应诗句: ,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以歌解诗 小语同学听到“夕阳西下;萧索秋风说话,思念的人在寂寞里挣扎……”的歌声时,想到了“ ,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③以用解诗 小金同学暑假跟随父母登上碣石山,看到山岛上草木茂盛的景象,不禁脱口而出:“ , 。” (曹操《观沧海》)
10.用课文原句填空。
(1)《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元方对父亲的朋友是这样批驳的: , , , 。
(2)文中表明元方不能原谅父亲友人的句子是: 。
11.次北固山下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 , ”,写青山绿水令人赏心悦目。
(2)我们看到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江面开阔,风平浪静的景象,不禁会联想到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 , ”。
(3)在论及“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时,小吴脱口而出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名句: , 。
(4)《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的“ ? ”两句,通过对鸿雁传书的想象,表达了诗人王湾对亲人的思念。
三、名著阅读
12.在你的推荐下,小田同学重读了《朝花夕拾》。关于鲁迅对作品中人物的独特情感,小田记录了以下阅读心得。你认为哪一个说法有误?理由是什么?
①《琐记》中的衍太太,非常热心,也非常理解小孩。她帮助“我”解决困难,曾给予“我”很大的帮助,给童年的“我”带来了温暖。
②《范爱农》中的范爱农,内心充满爱国热情,但当时的环境使不肯随波逐流的他穷困潦倒,一腔热血的他以白眼示人。回忆起他,鲁迅内心充满了同情和痛惜。
四、综合性学习
13.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内容。为响应党的号召,我校开展了“缤纷阅读周”系列活动。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完成活动任务。
【材料一】
4月23日,我国首届全民阅读大会正式开幕。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2022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年龄分布情况》。
【材料二】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尝试或者已经适应了数字化阅读方式。与去图书馆查找书籍,或者在书中、文章里查找内容相比,阅读者在数字阅读器里可以轻松检索到自己想要阅读的内容。数字阅读终端不断升级,阅读资源不断多元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这些有色彩、有声音、动态的超文本形成一个生动、丰富的新文本世界。有声阅读,让书籍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听,阅读者可一边“阅读书籍”,一边忙手头的工作。数字阅读满足了阅读者的社交需求。阅读者可以在线与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分享读书体验,向他们推介书籍,这种无障碍无距离的“奇文共赏”,可以形成阅读社交图。
【材料三】
同学们在阅读《朝花夕拾》时,制作了如下的“读书卡片”,请完成相应内容。
地点 篇目 主要内容
故乡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
《 A 》 盼望迎神赛会的急切心情,被父亲强迫背《鉴略》的痛苦感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百草园玩耍的时光,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南京 《 B 》 回忆隔壁衍太太和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
日本 《藤野先生》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探究材料一的内容,写出你的结论。
(2)根据材料二,概括数字阅读的优点。
(3)材料三空白处分别是A 、B 、C 。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两小题。
【甲】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①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②。
注释:①荆门:即荆门山,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②渝州:今重庆一带。
14.李白是四川人,这两诗都是诗人初离故乡,沿着长江一路东下时所作,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李白写这两首诗的先后顺序。
15.请从修辞或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甲】诗尾联的妙处。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
【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③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④?”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值:适逢。②郡:这里指城。③一:整个。④独止:一个人留下。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尊君在不 (2)友人语巨伯曰
(3)子可去 (4)不忍委之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18.新考向学完本课后,小语和小文对【甲】文中的元方这一人物的认知产生了分歧。你支持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小语:我觉得元方不懂礼貌,当友人惭,要拉元方时,他却入门不顾,搞得现场很尴尬。
小文:我觉得元方已经做得很好了,他不仅面对友人的谩骂据理力争,而且极力维护父亲的荣誉。
19.【甲】【乙】两文都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甲】文中的对话描写表现了陈太丘之友 的性格;【乙】文中的对话描写表现了荀巨伯 的性格。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列散文, 完成下面小题。
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
①盛夏的阳光,火一样炙烤着大地。山坡上的庄稼地,因春旱而大片缺苗,原来的良田竟然变成了荒地。我汗流浃背地在前面刨地开垄,母亲在后面撒播荞麦种补苗。
②七月的天空像个大火炉,把我十七岁的青春曝晒成村夫般的沧桑,我的心情就像这燥热的天气一样暴怒无常。请原谅一个因三分之差而名落孙山的少年,在生命之初的沉重打击下,我不仅没得到安慰和鼓励,反而要像个农夫一样在庄稼田里拼命劳作。
③我心情烦乱地嚷道:“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来补种荞麦,不是白来遭这个罪吗 你看这满地的草,将来荞麦还不荒死!”
④母亲直起腰擦一把头上的汗水,望着荒芜的田地说:“这片地浪费了多可惜,只要下半年雨水调和,荞麦会很快长起来,等冬天给你做饸饹面吃。”
⑤在那个贫穷的旧时光里,能吃上一顿面食多么令人向往啊,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盛开的荞麦花。我又有了力气,继续在烈日下挥汗如雨。
⑥傍晚时分,荒芜的山坡都种完了,我和母亲已累得筋疲力尽,但我却看到母亲欣慰地笑了。下山的路上,母亲看着狼狈的我,心疼地说:“你看种地的活又苦又累,一辈子也别指望有出息了,你还是去复读吧,你一直学习那么好,放弃可惜了,我和你爹再累也能供你上完学。”
⑦我心灰意冷,摇摇头说:“不上了,我还是在家帮你们种地吧,不能再拖累你们了。”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农村的很多苦,希望我能有出息,能走出大山。但我没有听母亲的劝,决意留在家中务农。
⑧一个多月后,到了秋季开学的日子,我的心里也长了草。失魂落魄的我整天跟着父母亲在农田里辛苦劳作,【甲】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有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
⑨一天傍晚,发现母亲没在家。趁着月色,我在荞麦地里找到了母亲。【乙】月光下,荞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氲。我沉醉于如此静好的月夜,此时忽然想起一句诗“月明荞麦花如雪”,真的好美啊!
⑩月光下,母亲弯腰弓背,在地里拔草。看着母亲辛勤劳作的身影,我刚才欣赏美景的兴致荡然无存,心酸得几乎要落泪,母亲为了这点荞麦的收成,为了给我吃一顿美味的饸饹面,竟然在月下坚持劳作!
母亲发现了我,直起腰兴奋地对我说:“你不是说怕种晚了荞麦熟不了吗 你看现在已经开满了花,有的已经结籽,我们就等着收荞麦了!”
母亲的自信,让我感动,她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中,仍然能够坚定信念,充满希望地生活,在这片面临绝收的土地上,播种了希望,让荞麦花开遍了田野,而我年纪轻轻怎么就轻言放弃了呢
几天后,我终于下定决心重返校园,临走前,母亲竟然激动而自豪地说:“我就说我儿子不会窝在这个山沟里,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那一刻我也一样激动万分,暗暗下决心发奋读书。后来终于在第二年榜上有名,满足了母亲的心愿,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从此,每当生命中再遇到挫折和痛苦时,我都会想起那个“月明荞麦花如雪”的夜晚,那一片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和在荞麦地辛苦劳作的母亲。
20.请结合全文内容,补全“我”的情感变化过程。
(1) (2) (3) (4)
21.有感情地朗读利于融入文本,请仿照示例,完成朗读设计。
示例:朗读1
【甲句】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有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
【朗读设计】应该用缓慢低沉的语气来朗读。“驱逐”“没有用”“仍然”要重读,突出了作者想要用劳累改变心灵的空虚,但希望落空了,要读出作者的无力感和失望之情。
朗读2
【乙句】月光下,葬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氲。
【朗读设计】
22.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盛开的荞麦花。”(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2)《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含义丰富,意味隽永。(请你结合全文内容对标题进行赏析)
23.天下的母亲都是相似的,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两篇文章中母亲形象的相同点,并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作者是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链接材料】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24.这段文字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哪些地方表现了小雪的“小”?
25.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加点词语的妙处。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26.文段中的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7.作者在描写济南冬天的景色时,处处流露出自己的情感。这种写法我们称作______。那么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8.古代诗歌中关于冬天的诗歌有很多,你都知道哪些呢?请写出完整的两句诗。
29.请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其主要介绍了关于“冬至”的哪些信息。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每年的12月21、22或23日。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这一天,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间最长。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我国北方地区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南方地区则有吃汤圆的习俗。
八、作文
30.任务型表达
班队课上,老师安排的主题是“我们一家人”,目的是增进班级同学互相了解,其中一个环节是互相推介,请你选择一个同学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来推介他(她)。
要求:1.符合他(她)的特点,不要出现名字;2.适当运用人物描写手法,并且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3.字数600字左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新部编版期中综合知识检测作业》参考答案
题号 5 6 7
答案 A A D
1. qí 躁 2.D 3.B 4.A
5.A
6.A
7.D
8.(1) 交友故事我来讲演讲比赛 我的好友印象手抄报展览、最佳友谊瞬间摄影作品征集活动等
(2)伯牙绝弦 割席断交
9.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10. 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元方入门不顾
11.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2.①有误。理由:衍太太怂恿别人的孩子在冬天比赛吃冰,比赛打旋子,唆使“我”去偷母亲的首饰,还散布谣言,是个心术不正的人。
13.(1)2022年中国数字阅读的用户主要集中在19—25岁和26—45岁。
(2)①数字阅读信息检索便捷;②数字阅读资源丰富,使用便捷;③数字阅读能满足读者的社交需求。
(3) 《五猖会》 《琐记》 示例:在日本的学习生活,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14.根据诗中的地名来看,结合地图,乙诗中的峨眉山、渝州应在四川重庆一带,甲诗中的荆门、楚国已经到了湖北,所以两诗写作的先后顺序应该是乙甲。 15.示例一: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示例二: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16. 同“否” 告诉 离开 丢下 17.(1)正午时分还没有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2)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入侵了一个讲仁义的国家。 18.(示例)我支持小文的说法,作为一个仅有七岁的孩子,在友人谩骂自己父亲的时候,能够据理力争,而且维护了父亲的荣誉,最后入门不顾的做法虽然有些草率,但作为一个只有七岁的孩子来说,这种率真是可以理解的。 19. (示例)傲慢无礼 仁义诚挚(意对即可)
20. 暴怒无常 心情烦乱,心灰意冷 失魂落魄,心灵空虚 心酸,感动 21.应该用舒缓的语气读,“雪白”“淡淡的“氤氲”要重读,突出了荞麦花颜色的雪白,花香的淡雅,景色的诗意美好,要读出作者对月下美景的陶醉和享受之情。 22.(1)夸张,作者才开始准备种荞麦,就“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盛开的荞麦花”,属于超前夸张,表现了麦苗长势之好,能预见到麦子丰收的景象,展现了作者的喜悦与期盼之情。
(2)“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写母亲为了让我早日吃上饸饹面,在月色中拔草,并坚信养麦会有好收成,母亲的自信和乐观就像在我心灵上播撒出一片美丽的荞麦花,播撒出浓浓的爱;“荞麦”贯穿全文,是文章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3.母亲形象的相同点:两位母亲都深爱孩子,展现出伟大无私的母爱;两位母亲的生活都很艰难,但她们以自己的方式帮助孩子走出人生困境。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都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如本文母亲兴奋地说“你看现在已经开满了花,有的已经结籽,我们就等着收荞麦了!”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中,母亲仍然能够坚定信念,充满希望地生活,作者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坚强自信的母亲形象。《秋天的怀念》中母亲昏迷前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母亲自己病入膏肓,心里却只有生病的儿子和还未成年的女儿,作者为我们刻画出一个伟大无私,深深关爱孩子的母亲形象。如果写到其他人物刻画手法,且能结合文章进行合理分析也可以。
24.空间顺序。雪后的矮松;披雪的山尖;露出草色的山坡:微微露出点儿粉色的薄雪。 25.“镶”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出雪后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秀美景观。 26.(示例)比喻。把树尖儿上落有雪的矮松比喻成“日本看护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披雪的矮松秀美的形态。 27.情景交融 对小山的怜爱与赞美之情,以及对冬天的济南的赞美之情。 28.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9.①冬至时间的确定;②冬至名字的由来;③冬至的气候特征:④我国南北方地区冬至的习俗。
30.示例:他胖乎乎的身体,又圆又大的脑袋,短而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对机灵的大眼睛,总让人感到是那样的机灵、俏皮、活泼。如果他发现一件有趣的事,立刻发出一阵欢叫,那欢叫声是那样清脆、响亮。一次,他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了,老师让他到前边站着。他挺起胸脯,来到教室中央,向全班同学做了个鬼脸,然后似羞似愧地笑着。窗外明媚的阳光斜照在他的脸上,看,怪有趣的,他多么像一只调皮的小企鹅!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