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测试)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测试)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11-04 09:4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测试)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具有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的地形特点的是( )。
A.高原 B.丘陵 C.盆地
2.关于地球内部的描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内部在不停地运动
B.地球内部是静止不动的
C.地球内部有大量的岩浆
3.海拔在6 0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在地形图上( )表示。
A.白色 B.蓝色 C.褐色
4.上课时如果发生地震,正确的做法是( )。
A.迅速向外跑。
B.双手保护头,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C.打开窗户从楼上跳下去。
5.莫霍面指的是地球的( )。
A.2200米处 B.2900米处 C.33千米处
6.“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写了我国( )地形的景色。
A.峡谷 B.平原 C.山地
7.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实验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要检查有植物覆盖和无植物覆盖两边的地形是否一样
B.“降雨”的量不同
C.要从相同高度“降雨”
8.由岩浆凝固冷却形成的岩石是( )。
A.岩浆岩 B.冷却岩 C.沉积岩
9.雨量对土地侵蚀的影响的对比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 )。
A.雨量的大小 B.小山丘的坡度 C.土壤的成分
10.地球由( )组成。
A.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
B.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
C.大气层
11.2020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登顶珠穆朗玛峰,为世界第一高峰重新测量“身高”。近些年,珠穆朗玛峰仍在升高,珠穆朗玛峰升高的原因是( )。
A.火山喷发 B.大地震 C.大陆板块碰撞挤压
1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是由( )造成的。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人类活动
13.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温度最高的是(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14.资阳的地形特点是( )。
A.周围较高、中间低平 B.低平而宽广 C.坡度较缓,地势较低
15.沙漠地区会出现“石蘑菇”和“风蚀拱门”的景观,它们的形成主要是( )的作用。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作用
二、填空题
16.地球结构由厚到薄依次是 、 、 。
17.在喜马拉雅山发现了菊石化石,说明几亿年前这里曾经是( )。
18.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三大类。其中 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是地壳岩石经过风化后沉积形成的; 由岩石在高温和高压下发生变化形成的。
19.地面的岩石、沙土在( )、( )、( )等作用下被破坏和侵蚀。
三、判断题
20.中国西部高山较多,东部平原较多。( )
21.风化作用、河流沉积、火山和地震不能让地表形态发生变化。( )
22.发生地震前常伴有一些异常现象。( )
23.火山喷发只会发生在陆地,海洋中不会发生。( )
24.地震产生的原因是地壳运动,没有地震的地方,地壳是静止不动的。( )
25.地球表面的地形只有平原、山地、高原和盆地。( )
26.人类的活动不会引发地震。( )
27.人类各种活动会对地表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
28.长白山天池是由于地震形成的堰塞湖。( )
29.火山喷发是地下水和泥土在地壳压力作用下喷射出的现象。( )
四、连线题
30.把下列地形地貌与形成主要原因用线连起来。
岩层弯曲
雅丹地貌 火山喷发
三角洲 风的作用
天池 地震
沙漠 水的作用
山区沟壑
五、排序题
31.为了推测地震的成因,我们可以模拟地震实验。下列是模拟地震实验的步骤,正确的先后顺序是: → → → 。(只填字母序号)
A、将小盒子剪成两半,分别用塑料薄膜包裹
B、准备模拟实验材料
C、等泥变干后,将这个小盒子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观察发生的现象
D、小盒子的两半拼接起来,用水、土和成泥,铺在小盒子里
六、简答题
32.从地球仪(地形图)上,你有何发现?(至少给出两点)
33.在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实验中,是什么力量使“岩石”发生了改变?
七、实验题
34.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
A.用酒精灯加热“火山”,直到“火山”喷发。
B.用一些土豆泥堆出一座“火山”。
C.从“山顶”往下挖出一个深坑,填入番茄酱后,再用一点点土豆泥封住洞口。
(1)上述实验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
(2)分析“喷发”的火山模型与地球上真正的火山喷发的相似之处:模拟实验中番茄酱代表 ,土豆泥代表 ,酒精灯加热表示 。
(3)自然界的火山喷发是 。
八、综合题
35.美丽的崇明岛,位于上海市北部长江口,是长江三角洲东端长江口处的冲积岛屿,也是中国第三大岛屿,中国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中国最大的沙岛。
(1)根据上述信息,你推测崇明岛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
A.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堆积形成的 B.北方沙尘暴带来的沙子堆积形成的
C.地壳下沉,海平面上升形成的 D.河流泥沙沉积形成的
(2)崇明岛上的地形特点最有可能是( )。
A.四周群山环绕,中间低平 B.地势起伏小,宽广平坦
C.地势起伏较大,山顶浑圆 D.地势起伏很大,有耸立、险峻的山峰
(3)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重庆、安徽、江苏等地区最后流入东海。其中青海、重庆、上海三地的海拔高度从高到低依次是( )。
A.青海、重庆、上海 B.上海、重庆、青海
C.重庆、青海、上海 D.青海、上海、重庆
(4)从长江的流向判断我国地形特点是( )。
A.南高北低 B.西低东高 C.西高东低 D.南低北高
(5)下列做法可以减少崇明岛上的土地被侵蚀的是( )。
A.退林还耕 B.植树造林 C.发展畜牧业 D.造高楼大厦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测试)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A B C A B A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C A B
1.C
【详解】地表形态分为五种基本地形形态,分别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陆地上海拔较低,地面起伏比较小的地区,称为平原;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山地和丘陵的起伏较大,海拔较高。盆地是周围高,中间低的地形。因此,具有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的地形特点的是盆地。故C正确。
2.B
【详解】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故A、C正确,B错误。
故选B。
3.A
【详解】地形图上常常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高度地形。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深浅不同的绿色表示海拔不同的平原。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海拔在6 0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在地形图上白色表示,所以A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考查地球表面的地形,要求学生掌握海拔在6 0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在地形图上白色表示。
4.B
【详解】当地震发生时,遵循“先躲后逃”的原则,首先要就近躲避,地震后马上逃到安全的地方,勿靠近围墙,根据正确的指示采取行动,在震中区,迅速撤离到开阔地带,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紧挨墙根下和坚固的家具旁,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正在用火时,应随手关掉煤气开关或电开关,然后迅速躲避。在楼房,应迅速远离外墙及其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楼梯间等空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惊慌乱跑,不能跳窗逃生,也不能使用电梯,否则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安全。AC做法错误,B正确。
故选B。
5.C
【详解】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
6.A
【详解】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形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写的是三峡,是我国峡谷地形的景色。
7.B
【详解】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实验中,唯一的变量是植物,所以其他条件比如降雨量都要保持相同。
8.A
【详解】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或气孔,所以由岩浆凝固冷却形成的岩石是岩浆岩,故答案选A。
9.A
【详解】探究雨量对土地侵蚀的影响,唯一变量应该是雨量大小,被侵蚀的程度是实验现象。雨量对土地侵蚀的影响的对比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雨量的大小。故答案选A。
10.B
【详解】科学家利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组成。选B。
11.C
【详解】地球岩石圈由板块拼合而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2020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登顶珠穆朗玛峰,为世界第一高峰重新测量“身高”。近些年,珠穆朗玛峰仍在升高,原因是大陆板块碰撞挤压使得该珠穆朗玛峰升高的。
12.A
【详解】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主要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遇到暴雨时,雨水和地表径流会冲刷地表,带走大量泥沙,形成沟壑。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如沙漠,而人类活动虽加剧了水土流失,但并非主要原因。故选A。
13.C
【详解】A.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最为接近。它相对较薄,主要由岩石构成,温度相对较低。
B.地幔:位于地壳之下,由更热的岩石和矿物组成。随着深度的增加,地幔的温度也逐渐升高。
C.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而内核则是固态的(尽管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地核的温度是地球内部各层中最高的。
故选C。
14.A
【详解】A.资阳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属于四川盆地的一部分。四川盆地的典型地形特征是四周被山脉或高原环绕,而盆地内部地势相对低平。资阳地处盆地内部,因此其地形特点是周围较高、中间低平,A选项正确。
B.低平而宽广更适合描述平原地形,B选项错误。
C.坡度较缓、地势较低描述的是丘陵或低山的特点,C选项错误。
故选A。
15.B
【详解】风能卷起大量尘土和沙粒,磨蚀岩石的表面,也能将尘土和沙粒搬运到其他地方堆积起来。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经常出现大风天气,在风的侵蚀作用下,岩石形状发生改变,形成“石蘑菇”和“风蚀拱门”。因此,“石蘑菇”和“风蚀拱门”景观的形成主要是风力侵蚀的作用。故选B。
16. 地核 地幔 地壳
【详解】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球结构由厚到薄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
17.海洋
【详解】古生物化石指是人类史前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赋存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活动遗迹。菊石化石是一群已经灭绝的海洋生物总称,在喜马拉雅山发现了菊石化石,说明几亿年前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隆起并抬升成为高山。
18.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详解】岩浆岩,是地壳内的高温、高压下形成的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形成的,主要包括花岗岩、玄武岩等;
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由有机物成层堆积而成的岩石,内部含有矿产资源,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变质岩,是岩浆岩、沉积岩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改变了原来的结构、构造形成的新的岩石,主要包括大理岩、片岩等。
19. 水 风 重力
【详解】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作侵蚀。侵蚀作用使高地削低,使低地填平。
20.√
【详解】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在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丘陵占2/3以上,平原、盆地等不足1/3,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题目说法正确。
21.×
【详解】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火山和地震是很猛烈的,对地形造成的影响也很大,时间很短。而岩石的风化,河流的沉积是缓慢进行的,短时间内难以察觉。岩石风化、雨水侵蚀、河流沉积、火山和地震都可以让地表形态发生变化。题目说法错误。
22.√
【详解】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 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发生地震前常伴有一些异常现象,这叫做地震前兆,如出现地光、井水喷涌、鸡飞狗跳、马不进圈等。
23.×
【详解】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地震和火山是由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引起的,包括岩浆活动和板块运动等。地震和火山会在陆地上发生,海底也会有地震和火山现象。故该说法错误。
24.×
【详解】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地震。地震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自然灾害。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可以使地球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的改变,如地震、火山,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地震产生的原因是地壳运动,没有地震的地方,地壳也在缓慢的运动,只是运动及其微小,小到人类都感觉不到,所以本题说法不正确。
25.
×
【详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包括平原、山地、高原、盆地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题目中遗漏了“丘陵”,因此判断为错误。丘陵是海拔较低、坡度较缓的连绵起伏地形,属于常见地形之一。
26.
×
【详解】地震主要由地壳运动等自然原因引发,但人类活动如水库蓄水、地下采矿或油气开采等可能改变地下岩层压力,导致局部地壳失稳,从而引发地震。因此题目说法错误。
27.√
【详解】除了自然力量,地球上的生物也以其独特的方式缓慢地改变着地表。人类各种活动对地表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的利于保护地表,如:植树造林、挖河修渠、平整土地;有的不利于保护地表,如过度耕种、过度放牧、乱砍滥伐。
28.×
【详解】地震和火山是地震和火山是由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引起的,包括岩浆活动和板块运动等,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湖泊的成因有很多种,长白山天池属于古代火山口被堵塞后积水形成的火山口湖。唐家山堰塞湖形成的原因是地震。
29.×
【详解】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火山喷发时,温度极高的岩浆依靠地球内部的压力沿着地壳岩层裂缝向上运动,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喷出地面的,火山喷发时常伴有地震的发生。
30.
【详解】地球表面地貌是多样的,形成的原因也不相同。弯曲的岩层是地震(岩层受到挤压)形成的;长白山天池是一座休眠火山,火山口积水成湖,所以是火山喷发形成的;敦煌的雅丹地貌和沙漠的主要成因都是风的作用;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和三角洲都是水的作用形成的。
31. B A D C
【详解】为了推测地震的成因,我们可以模拟地震实验。下列是模拟地震实验的步骤,正确的先后顺序是:B.准备模拟实验材料→A.将小盒子剪成两半,分别用塑料薄膜包裹→D.将小盒子的两半拼接起来,用水、土和成泥,铺在小盒子里→C.等泥变干后,将这个小盒子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观察发生的现象。正确的先后顺序是:B→A→D→C。
32.从地球仪(地形图)上我们能发现:(1)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陆地被海洋包围着;(2)在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地形;(3)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4)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都是平原。
【详解】地球表面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在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丘陵占2/3以上,平原、盆地等不足1/3,中国的西部多高原,东部多平原。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常见的地形主要有:高原、山地、盆地、平原、湖泊等。不同的地形有各自的特点。
33.答:在实验中砂纸进行打磨岩石模拟风化作用,因此是风化作用使“岩石”发生了改变。
【详解】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分析实验可知,实验中需要用放大镜观察岩石表面的痕迹,用砂纸打磨是模拟风卷起沙子从岩石刮过的过程,打磨越快表示风越大。因此是风化作用使“岩石”发生了改变。
34.(1)BCA
(2) 岩浆 地壳 地球内部的能量
(3)释放地球内部能量的一种活动
【分析】地球内部的岩浆在高温高压下的作用下,压力也越来越大,岩浆会从下往上运动,当遇到地壳薄弱的地方时就会喷发出来,形成火山。
【小题1】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步骤是:先用一些土豆泥堆出一座“火山;再从“山顶”往下挖出一个深坑,填入番茄酱后,再用一点点土豆泥封住洞口;最后加热“火山”,直到“火山”喷发。所以正确的步骤是BCA。
【小题2】模拟实验中番茄酱代表岩浆,因为番茄酱在被加热后具有流动性。土豆泥代表地壳,包裹着内部的“岩浆”(番茄酱)。酒精灯加热表示地球内部的能量或者岩浆受热温度高的力量。
【小题3】自然界的火山喷发是释放地球内部能量的一种活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向上运动,当岩浆上升到一定程度,压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浆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
35.(1)D
(2)B
(3)A
(4)C
(5)B
【分析】流水对于地表物质有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小题1】崇明岛位于长江下流入海口,是中国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中国最大的沙岛,所以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河流泥沙沉积,故选D。
【小题2】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地处长江口,由长江携带的泥沙冲积而成,是一个典型的冲积平原。所以它地势起伏较小,地形宽广平坦,故选B。
【小题3】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这是长江的源头。青藏高原是中国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青海作为长江流经的第一个省份,其海拔高度相对较高;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山城,地势起伏较大,但整体上属于丘陵和山地地形。与青藏高原相比,重庆的海拔高度要低得多。重庆市区的海拔高度大约在100-400米之间,部分山区可能更高;上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长江的入海口。上海的地形以平原为主,海拔高度非常低,市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5米之间,是中国海拔最低的城市之一。故选A。
【小题4】从长江自西向东的流向可以判断,中国的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长江发源于西部的青藏高原,然后向东流经多个省份,最终注入东海,这一流向直接反映了中国地势从西向东逐渐降低的特点。故选C。
【小题5】为了减缓崇明岛上土地的侵蚀,可以采取的措施是植树造林。植树造林能够增强土壤的稳固性,减少水土流失,从而有助于保护崇明岛免受自然力量的侵蚀。退林还耕、发展畜牧业和造高楼大厦都可能加剧土地侵蚀的风险。故选B。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