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名句默写——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解题技巧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名篇名句默写——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解题技巧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4 09:1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高考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解题技巧——
题型六
名篇名句默写
高考二轮复习
新教材新高考
目录
高考题型归纳
了解高考命题趋势
高效备考
总结解题技巧
了解设问方式,明确提分关键
同类题型练习



当堂检测学习成果,灵活运用
第壹部分
高考题型归纳
新高考Ⅰ卷名篇名句默写近三年考点比较:
年份 语料来源 考查形式 课标要求
2022 (1)《荀子·劝学》 (2)《诗经·周南·关雎》中写到乐器的句子 (3)唐宋诗词中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 理解性+开放性 能体味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023 (1)司马迁《报任安书》 (2)李贺《李凭箜篌引》 (3)写“诸葛亮”的诗句 情景+开放性 2024 (1)司马迁《屈原列传》。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与"唐代诗人写时事,常常托之于汉代"有关的诗句。 情景+开放性
新高考Ⅱ卷名篇名句默写近三年考点比较:
年份 语料来源 考查形式 课标要求
2022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杜甫《蜀相》 (3)唐宋诗词里出现“京华”的句子 理解性+开放性 能体味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023 (1)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3)文天祥月下独步于江边,想起前人写景名句 情景+开放性 2024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李白《蜀道难》。 (3)唐诗中“表达离别双方的情思“的诗句。 情景+开放性
综观近几年的新高考卷,名篇名句默写的命题呈现以下几大方面特点:
角度 解说
选材 新高考卷默写篇目范围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附录1指定的“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其中文言文32篇,包括必修10篇、选择性必修10篇、选修12篇;诗词曲40首,共72篇。考核课程标准规定的40首古诗词和20篇文言文,以情景默写的方式出现,有考核开放性默写的趋势。
题型 填空题,3小题,6个空,共6分,最后两空为开放式默写。
备考 策略 (1)提高审题能力,注意题干的内在逻辑和重点。不要急于作答,避免一看到熟悉的内容就轻率作答;而应首先把题干读完,然后梳理其重点,明确问题的指向,再进行作答。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句子意蕴。情境式理解性默写题一般都涉及正确理解文意及句子内涵,反复推敲其词语,揣摩其含意,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近年高考的名篇名句默写题也在向这一目标靠拢。平时积累时要加强理解性记忆,弄清文章内容及句子内涵,切不可死记硬背。
第贰部分
总结解题技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指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2024年新课标卷的名篇名句默写题即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指向作用,命题更重视情境创设,尤其是第3小题,打破原有的命题方式,创设真实的应用情境,让考生联想迁移背诵的古诗词文曲,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由背诵到应用、由理解到分析鉴赏的转变。
高考名篇名句默写是对考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的考查,也是促成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情境式理解性默写”题,考查的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识记能力,而是更重视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考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在识记时注意理清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把握命题特点的基础上提高审题能力,从而提高得分率。
高考命题变化
一、理解性默写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不仅会背诵原文,而且对原文的内容有所理解。要答好这类题,就要根据题干的提示或要求的具体情况来填写句子。如:
[2022·新课标Ⅰ卷]《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022·新课标Ⅱ卷]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叠字,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平静安详之感。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自问自答,点明了诸葛武侯祠所在的位置。
[2023·新课标Ⅰ卷]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编写《史记》“__________”,便遭遇了李陵之祸,因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所以“________________”。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草创未就
就极刑而无愠色
一、理解性默写
[2023·新课标Ⅱ卷]
(1)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记载,李存勖将李克用留给他的三支箭收藏在祖庙中,其后用兵作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在锦囊中背在身上,奔赴战场。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看似闲适恬静,实则透露出诗人由于内心的惆怅而彻夜难眠。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请其矢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理解性默写从命题手法上可分为五类:
一、句意阐释型
对需要默写的文句从句子意思的翻译上有比较明显的提示,题目往往注明了作者和文本出处,在语境的设计上体现了上述特点,用词比较精确,往往是对所默写的句子关键词的翻译,句子有时放在未尾,有时嵌在句子中间,形成一段比较流畅的语境,此类型的默写相对简单,是对识记性默写的一种提升。
一、理解性默写
例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例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二、手法作用型
手法作用型是把理解文意的重点放在了所要默写句子的手法上,以手法来带动对句子语境的理解,以手法来提取对该诗文的储存记忆内容,此种类型的题目还会在手法之后概括出作用,是做题的突破点,这就要求考生要熟练地理解掌握该手法的内涵,同时也可以把手法和诗句内涵天衣无缝地结合。
例1: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例2:《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一、理解性默写
三、意境概括型
意境概括型所默写的诗句离不开景物和情感的融合,此种诗句往往景中含情,抛开了对文句的具体词语的解析,而是从整体上概括句子的意境或者是在文本结构中所起到的局部的或整体的作用。
例1: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
例2:苏轼《念奴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收缩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四、承接下文型
承接下文型给出了所要默写的语境, 但此语境仅仅是默写句的上文内容或者是下文内容而不是本句的内容, 有点声东击西的特点, 是带有迷惑性的提示语。真正的关键词可能只有一个或两个, 暗藏在细节处比如“但是”“下文”“最终”等等, 此种类型的题面较复杂, 需要细致分析句子内容层次。
一、理解性默写
例1:在《离骚》中, 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芷草而遭到贬逐, 也曾被加上采摘芷草的罪名, 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例2: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 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 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是由于行事草率, 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____ ”。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五、因果互组型
因果互组型是在设置的理解性默写的语境中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 或者告知“因”而需要推导出“因”之下的“果”来, 或者预先指出明确的结果, 从而溯求其根源。而在关键词的设计上也会把“因为”“之所以”“缘故”这样的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放在承接的点上。
例1: 韩愈在《师说》中认为, 圣人之所以愈益圣明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 而普通人则相反, 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 ”。
例2:《荀子·劝学》指出, 蚯蚓虽然身体柔弱, 却能“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犹且) 从师而问焉
(而) 耻学于师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二、开放性默写
这种题型通过设置情境考查对古代名句的应用,答案并不唯一,填入的内容只要符合设定场景即可。可分为生活实践情境类和学习探索情境类两类。这类题的答案具有开放性,答题时既可以填写推荐背诵篇目中的相关语句,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积累,用其他所学或课外的语句作答。如:
[2022·新课标Ⅰ卷]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新课标Ⅱ卷]古代京城百业兴旺,精英荟萃,又被称为“京华”,这一美称,在唐宋诗词里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新课标Ⅰ卷]小刚临摹了一幅诸葛亮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很好。
[2023·新课标Ⅱ卷]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正气歌》中写道:文天祥月下独步于江边,眼前壮阔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二、开放性默写
[2024·新课标Ⅰ卷]唐代诗人写时事,常常托之于汉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借汉喻唐,以古方今。
[2024·新课标Ⅱ卷]古代诗人在写离情时,经常在诗的上下两句中分别表达离别双方的情思,如唐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如此。
[答案] 示例一: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长恨歌》)示例二:汉家烟尘在东
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高适《燕歌行(并序)》]
[答案] 示例一: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示例二: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示例三: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燕歌行(并序)》]
示例四: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命题特点
二、开放性默写
开放性默写是 2021 新高考卷中开始出现的新题型,考查内容广泛,覆盖面极大。不仅打破初高中界限,而且突破诗词文曲文体限制,进而完成课内外辐射迁移运用,参考答案也不是唯一的,考生可用背诵篇目中的语句作答,也可用其他课外语句作答。注重考查“名句名篇”中的“名篇”,不仅考查学生名篇名句内容理解和艺术分析鉴赏能力,而且训练学生联想迁移整合能力。可以说是是真正意义上开放性的情境设题。
备考技巧
(1)类比联想:善于联想、归类、比较。把某种类型的名句整合梳理,区分异同。比如杜甫的《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和陆游的《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都是写诸葛亮的诗句,要善于联系上下文,通过押韵区分不同,类比记忆。
(2)寻找共情:扩大视野、善于整合情境。该题型关注整体,又有所侧重,切入角度巧妙,主题鲜明突出。备考时可分为意象主题、思想感情主题、手法主题等情境,分类记忆。意象主题默写可就江河湖海、日月星辰、风雪雨霜、花草树木、地理名词等积累归纳;思想情感主题默写可就思亲怀乡、人生感慨、壮志豪情等积累归纳;手法主题可就比喻、夸张、拟人、借代、想象等积累归纳。
三、情境化默写
高考评价体系要求下的名句默写考查情境,更重视情境的设计,情境化命题对审题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使得名句默写的备考和应考更具技术和思维含量。
2019年11月印发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高考评价体系还规定了高考的考查载体——情境,以此承载考查内容, 实现考查要求。“情境化的命题设计成为语文高考命题的大趋势。在情境设计中考查名句默写是高考评价体系的必然要求。在此命题背景下, 作为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 名句默写题更加强调具体语境,增强命题的综合性。
以2024年新课标卷为例:
[2024·新课标Ⅰ卷](1)作文课上,房老师使用《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引导学生描写寻常事物以表示宏大意旨,列举浅近事例来传达深远意蕴。
(2)乡村民宿“爱陶居”开业了,房屋周围按照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意,栽种了多种树木,受到游客喜爱。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三、情境化默写
[2022·新课标Ⅱ卷](1)同学们到郊外春游,阳光下树木葱郁,水流淙淙,小慧不禁想起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文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快过年了,于老师牵挂在成都旅行的女儿,给她发短信息时用了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希望她不要贪玩,早点儿回家。
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
以上题目把名句默写和语言运用相结合, 创设了和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实现了把静态的知识储备转变为动态的知识运用, 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学科素养的要求, 即注重思维的培养提升与在复杂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型,可以说是难度系数低、容易得分的题目。这本是道“送分”的题,然而很多考生却屡屡失分。细究起来,这道看似简单的题目中却暗藏玄机,也就是有很多命题者挖的“陷阱”,需要考生具有“探雷”的机敏性和“挖雷”的干脆性。
那么, 在名句名篇默写中, 我们需要掌握哪些规避“陷阱”的策略呢?
三、情境化默写
情景默写八大策略
记住生僻难写字: 如“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
区分同音异义字: 如①“惟江上之清风”;②“唯见江心秋月白”
区分同义异形字: 如①“一尊还酹江月”; ②“举匏樽以相属”
区分形近异义字: 如①“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②“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留心语句的顺序: 如“今年欢笑复明年, 秋月春风等闲度”
留意具体的语境: 应联系上下文,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分析
留意句中的通假字: 如“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注意不遗漏虚词: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第一步, 理解语境: 揣摩提示信息, 准确理解情境
第二步, 理解句意: 理解文章内容, 把握句子意蕴
第三步, 把握关键: 紧扣关键词语, 选择恰当语句
情景默写三大步骤
四、72篇必背古诗文
32篇必背文言文
[《论语》十二章] 《劝学》 《屈原列传》 《谏太宗十思疏》 《师说》 《阿房宫赋》《六国论》 《答司马谏议书》 《赤壁赋》 《项脊轩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报任安书》 《礼运·礼记》
《陈情表》 《归去来兮辞(并序)》 《种树郭橐驼传》《五代史伶官传序》 《石钟山记》 《登泰山记》 [《老子》八章] 《季氏将伐颛臾》
《大学之道》 《中庸·礼记》 [《孟子》一则] 《逍遥游》 《谏逐客书》 《兰亭集序》 《黄冈主楼记》 《上枢密韩太尉书》 《毛诗序》
《典论·论文》 《诗品序》 《与元九书》 《题画》 《人间词话》
四、72篇必背古诗文
40首必背古诗词曲
《静女》 《无衣》 《离骚》 《涉江采芙蓉》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拟行路难》(其四)] 《春江花月夜》 《山居秋暝》 《蜀道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 《将进酒》 [《燕歌行》(并序)] 《蜀相》 《客至》 《登高》 《登岳阳楼》
[《琵琶行》(并序)] 《李凭箜篌引》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锦瑟》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望海潮》(东南形胜)] 《桂枝香·金陵怀古》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念奴娇·赤壁怀古》 《登快阁》
[《鹊桥仙》(纤云弄巧)] [《苏幕遮》(燎沉香)] [《声声慢》(寻寻觅觅)]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临安春雨初霁》 《念奴娇·过洞庭》 《青玉案·元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扬州慢》(淮左名都)] [《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 《朝天子·咏喇叭》
第叁部分
同类题型练习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电视剧《甄嬛传》中,皇帝为废妃甄嬛回宫拟定了“熹”作为封号,并释义“往事暗沉不可追,来日之路光明灿烂”。这与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橹”在古代有很多含义。如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樯橹灰飞烟灭”一句中指船桨,在贾谊的《过秦论》中指大盾牌,文中相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李最近读一本历史小说,其中有一个画面让他印象深刻:主人公一边照着镜子一边抒发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他不禁想起前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1)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2)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
(3)示例一: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示例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示例三: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示例四: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写秦军追击九国败兵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惨败之状,衬托秦国兵力之强大。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比较谦逊,只谈小国“足民”,还特意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是主动表达了谦逊的态度。
(3)“鹿”音同“禄”,世人常将其作为“长寿安康、仕途美好”的象征;“鹿”幽居山林,生活习性恬淡安静,文人也常借其表达隐逸与超脱,或其他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 (2)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3)示例一: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示例二: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
示例三: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暑假期间,小明到天姥山游玩,他看到山中的古迹和美景,听到猿猴的啼叫声,马上想到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老师希望同学们实事求是、言必有据、不要捕风捉影、信口开河,就像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所批评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在写诗词时,往往采用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手法以拓展诗歌的审美空间,试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2)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3)示例一: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示例二: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示例三: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示例四: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汪老师指导朗读时说:《山居秋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要注意静态的读轻缓,动态的读活泼。要读出事物,读出画面,读出人物的境界。
(2)“项脊轩”不仅是间书斋,更是间精神小屋。归有光在这儿时而“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聆听万籁之声,看那小鸟啄食、桂影珊珊之态,为精神找到了寄托之所。
(3)古代很多节日记录着先民们的农事劳动生活,如社日,社日有春社和秋社。“社”这个词语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2)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
(3)示例一: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
示例二: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
示例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王驾)
示例四:柘柳阴浓春社罢,牛羊日夕牧童来(张素)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古代诗人惯于用颜色修饰意象,进而表达自己的情感,而青色又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颜色之一,如《短歌行》中的“______”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都不约而同提到了这种颜色。
(2)观看春晚时,一曲《上春山》引发了小刚对山水美景的热爱,就像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对晚秋时节江流及峰峦壮美之景的喜爱之情。
(3)暑假里小刚到杭州游玩,欣赏西湖美景“曲院风荷”时,不禁吟诵起前人咏荷的诗词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青青子衿 身登青云梯(青冥浩荡不见底/云青青兮欲雨/且放白鹿青崖间)
(2)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3)示例一: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示例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示例三: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父亲迎客就餐,频频劝饮,说着为酒菜欠丰盛而感到抱歉的话语。小刚见此情景,不由得想起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小刚喜欢随意转发各类网络信息,包括一些假新闻,从不认真求证,老师用苏轼《石钟山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批评他。
(3)诗人往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来寄托思想情感,三国人物故事就经常被提及,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2)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3)示例一: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示例二: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示例三: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示例四: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高考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解题技巧——
感谢观看
高考二轮复习
新教材新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