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11-04 09:4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小华透过眼镜镜片、空烧杯和玻璃片观察报纸上的文字,其中具有放大功能的是( )。
A.近视眼镜 B.老花眼镜 C.空烧杯 D.玻璃片
2.人类研制的“蝇式气味分析监视仪”,模仿了苍蝇的( )。
A.触角 B.鼻子 C.复眼 D.口器
3.人们在观察流感病毒时,最理想的工具是( )。
A.凸透镜 B.手持式显微镜 C.光学显微镜 D.电子显微镜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大镜的镜面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B.把整个洋葱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C.把橘皮、馒头等放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就可以进行霉菌培养
D.水中的微生物不是由细胞构成的
5.把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步骤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固定; ②准备两个放大镜
③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 ④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A.②①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③④① D.②④①③
6.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了( ),为医学界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方法,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A.抗生素 B.青蒿素 C.青霉素 D.红霉素
7.小华在观察自己培养的微生物时,下图是草履虫的是( )。
A. B. C. D.
8.下图是制作洋葱表皮切片标本的一部分过程,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④③② D.①②④③
9.小科从冰箱里拿出一朵蘑菇,全家对蘑菇展开了讨论,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科:蘑菇是一种肉眼可见的微生物 B.妹妹:蘑菇会开花,也会结果
C.爸爸:蘑菇是一种生长在阴暗环境下的植物 D.妈妈:蘑菇都是有毒的
10.细胞是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人体中运输氧气的细胞是( )。
A.血小板 B.肌肉细胞 C.白细胞 D.红细胞
11.下列有关模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时,需要地球结构的相关名称和数据
B.模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实物、装置,也可以是数学公式、图示等
C.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
D.制作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只要用橡皮泥捏一个圆形的球即可
12.去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是北半球的(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在规划城市住宅楼群时,为了使底层住户全年正午都能见到阳光,楼群间距依据( )的楼影来测。
A.冬至日 B.春分日 C.夏至日 D.秋分日
14.春节快到了,除夕这天的杭州昼和夜的时长相比是( )。
A.昼比夜长 B.夜比昼长 C.一样长 D.无法比较
15.下列节日中,按杭州的正午太阳位置从高到低排列的是( )。
A.国庆节、劳动节、教师节、元旦 B.元旦、教师节、劳动节、国庆节
C.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 D.劳动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
16.小科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知道了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变化(如下表所示),从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 )。
A.地球上四季温差变化与距离太阳的远近有关
B.利用距离太阳远近的方法可以推算具体的公历时间
C.地球上一天温差变化与距离太阳的远近有关
D.地球的公转轨道不是正圆
17.关于地球运动的观点,正确的是( )。
A.证实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托勒密
B.哥白尼的“日心说”和现在的天文理论观点完全一致
C.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
D.如果地轴不倾斜,地球上也会产生四季变化
18.下列现象中,( )可以作为推断地球是球形的证据。
A.影子的方向在一天中会发生变化 B.月球东升西落
C.我们向前跑动时,发现路边的树向后移动 D.航海家一直往西航行,最终又回到出发地
19.下面四种假说,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是( )。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地球绕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③地球绕着太阳转但不自转 ④太阳自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我们看到大多数的星星东升西落,原因是( )。
A.这些星星在自西向东转 B.这些星星在自东向西转
C.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 D.地球在自东向西自转
二、连线题
21.连线题。
贴有地名和方位标志的同学 地球转动
围成一圈的同学 地球
红色纸片 太阳
看到红色纸片 迎来黎明
按某个方向转动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人们
三、综合题
22.小科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了地球内部结构模型,请在下面剖面图中将模型补充完整,并标注地球内部其余结构的名称。
23.小科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遇到一些问题,请你帮忙解答
(1)小科把洋葱片直接放在载玻片上,想用显微镜观察,好朋友欢欢看到了,告诉小科,在观察植物标本时,得将洋葱片制成 。
(2)小科在对光过程中,需要调节 。(如图,填序号)
(3)发现光线过暗,他应选择( )。
A.大光圈;平面镜 B.小光圈;平面镜 C.大光圈;凹面镜 D.小光圈;凹面镜
(4)显微镜调焦时,应先将镜筒 ,眼睛观察 ;然后慢慢 镜筒,眼睛观察 。
A.抬升 B.降低 C.目镜 D.物镜
(5)小科发现这台显微镜的目镜有10×和20×,物镜有10×和40×。放大倍数为 倍时最容易找到洋葱表皮细胞,这时候显微镜下的视野最大。
(6)成成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洋葱表皮细胞后,很兴奋,并把显微镜轻轻挪动给同组同学去观察,别人却看不清物像,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没有旋转调节旋钮 B.没有重新对光 C.光圈的大小改变了 D.物镜脏了
(7)如果从目镜当中看到的物体图像为“P”,请问标本中实际图像是 。
(8)小科在一个视野中看到了2个细胞,此时显微镜镜头的示数是10×和40×。如果此时将镜头换成10×和10×,那么在这个视野中最多可以看到的细胞数目是 个。
24.为了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小科决定自己培养微小生物,他设计了以下四种培养方法。
①号烧杯,加入50毫升纯净水,放在窗台上;
②号烧杯,加入50毫升池塘水,放在窗台上;
③号烧杯,加入50毫升纯净水,并放入一些稻草,放在窗台上;
④号烧杯,加入50毫升纯净水,并放入一些稻草,放在冰箱冷藏室里;
(1)一个星期后,小科用滴管从4个烧杯中各取了一滴水,分别用显微镜观察,有可能观察到微小生物的是 。
(2)小科把制作好的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观察到如图所示,为了能看到更多的微小生物,他可以( )。
A.向左移动玻片 B.向右移动玻片 C.向上移动玻片 D.向下移动玻片
(3)在观察微小生物玻片时,发现这些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我们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这是为了 。
(4)在显微镜下,小科观察到如图所示的微小生物,这可能是( )。
A.草履虫 B.衣藻 C.变形虫 D.喇叭虫
(5)通过进一步观察和查阅资料,小科发现这种微小生物前端有两根“细毛”,这两根“细毛”具有( )功能。
A.繁殖 B.进食 C.感光 D.运动
25.小科为了研究地球的运动规律,制作了圭表(如下图)。
(1)圭表由“圭”和“表”两部分组成,请帮小科在下图两个方框内填写名称。
(2)人们可以用圭表来确定季节,一年中正午时分影子最长的是( )。
A.春季 B.秋季 C.夏季 D.冬季
(3)一天中,圭表上日影长度变化的原因是( )。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太阳公转 D.太阳自转
(4)如下侧模型图所示,O点即将进入( )。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夜晚
四、实验题
26.如图所示,是地球公转和自转示意图。
(1)请用箭头在图中标出地球公转方向。
(2)小科家在北半球,如果小科在家楼下固定一个木棍,他每天同一时间去观察木棍的影子长度,地球从①位置移动到③位置过程中,他每天观察到的影子长度会 (选填“逐渐变长”、“逐渐变短”或“先变长再变短”)。
(3)小科通过实验发现地球公转会产生 ,他发现这种变化对生物有很大影响,请举例说明这种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
(4)地球转到位置②时,太阳直射在 ,我国处于 (节气),这一天全国 。
(5)地球转到 位置(填写图中编号),北极会出现极夜现象。假如地轴的倾斜角度变大,那么极夜的范围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杭州区钱塘区学正教育集团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D C B B B B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A B D D C D A C
1.B
【详解】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能把图像放大,显现人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没有加水的空烧杯没放大功能;玻璃片是透明的平面镜,不具有中央厚,边缘薄的特点,没有放大的功能;近视镜透明,具有中央薄,边缘厚的特点,没有放大的功能;老花镜具有中央厚、边缘薄、透明的特点,具有放大的功能。故选B。
2.A
【详解】仿生学中,人类通过模仿生物的结构或功能来创造工具。苍蝇的触角具有感知气味的器官,能够灵敏地检测气味分子。“蝇式气味分析监视仪”的功能是分析气味,因此模仿的是苍蝇的触角。B选项“鼻子”不符合昆虫的生理结构,苍蝇没有鼻子;C选项“复眼”与视觉相关,与气味无关;D选项“口器”用于进食,与气味检测无关。故选A。
3.D
【详解】流感病毒非常微小,需要高倍显微镜才能观察。凸透镜和手持式显微镜放大倍数不足,无法看清病毒。光学显微镜虽能观察细菌等较大微生物,但病毒更小,需电子显微镜的高倍放大和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利用电子束成像,能清晰显示病毒结构。故选D。
4.C
【详解】A.放大镜的放大倍数由其镜片的凸度决定,而非镜面大小。镜面大仅能扩大观察范围,不会增加放大倍数,因此A选项错误。
B.显微镜观察需要将样本制成薄而透明的切片,否则光线无法穿透,无法看清结构。整个洋葱过厚,无法直接观察,因此B选项错误。
C.霉菌的生长需要温暖潮湿的环境和有机物作为营养来源,橘皮、馒头符合条件,因此C选项正确。
D.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其中细菌、真菌等都具有细胞结构,因此“水中的微生物不是由细胞构成的”说法错误。
故选C。
5.B
【详解】制作简易显微镜时,首先需要准备两个放大镜(②)。接着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④),以确定合适的观察范围。调整后需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③),确保成像效果。最后将调整好的放大镜固定(①),完成制作。正确顺序为②→④→③→①,故选B。
6.B
【详解】青蒿素是从传统草药黄花蒿中分离出来的,能快速而有效地杀死疟原虫,是抗疟疾的首选药物。屠呦呦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从传统草药黄花蒿中分离出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方法,并因此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B
【详解】水中常见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噬菌体、病毒、原生动物、藻类等。草履虫的形状像只鞋子,由单个细胞组成。故选B。
8.B
【详解】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步骤是:(1)先用小刀把洋葱切开; (2)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的中央用滴管滴一滴清水; (3)用刀片在洋葱内表皮轻轻划“#”字,用镊子轻轻撕取内表皮; (4)将撕下的内表皮置于载玻片上的清水中,再将盖玻片倾斜着慢慢盖到洋葱表皮上,注意不要有气泡; (5)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酒,然后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直至整个标本染上颜色,临时装片标本制作完毕
9.A
【详解】A. 蘑菇属于真菌,真菌是微生物的一种,虽然蘑菇的子实体较大,肉眼可见,但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因此A选项正确。
B. 蘑菇通过孢子繁殖,不会开花结果,B选项错误。
C. 蘑菇属于真菌,不是植物,C选项错误。
D. 并非所有蘑菇都有毒,例如可食用的香菇、平菇等,D选项错误。
故选A。
10.D
【详解】细胞是生命体组成的基本单位,目前已知的生物中除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外,其他生物均为细胞构成。生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人体中运输氧气的细胞是红细胞。
11.D
【详解】A. 制作地球结构模型需要了解地球内部各层的名称和厚度等数据,以便准确呈现结构。A正确。
B. 模型的形式多样,实物、装置、公式或图示均可作为模型,符合模型定义。B正确。
C. 不同模型有不同用途,例如三维模型展示结构,图表展示关系,因此C正确。
D. 地球海陆分布模型需体现陆地和海洋的位置及形状,仅捏圆形球体无法准确表达,需进一步区分。D错误。
故选D。
12.D
【详解】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每年的12、1、2月为北半球的冬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此时为南半球的夏季,南极地区有极昼,为暖季。此时是去南极考察的最佳时间,所以D符合题意。
13.A
【详解】北半球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此时楼影最长;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此时楼影最短。要使底层住户的窗台全年都有阳光照射到,则两幢居民楼之间的距离应依据冬至日的楼影来计算,此时楼房影子最长。
14.B
【详解】地球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运动,造成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冬天,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除夕这天属于冬季,因此,位于北半球的杭州夜比昼长。
15.D
【详解】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位置决定。杭州位于北半球,夏至(6月22日前后)太阳高度最高,冬至(12月22日前后)最低。劳动节(5月1日)接近夏至,教师节(9月10日)在夏至后,国庆节(10月1日)接近秋分,元旦(1月1日)接近冬至。因此,按太阳高度从高到低排序为劳动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故选D。
16.D
【详解】A.表格中仅给出了地球在近日点和远日点时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对应的时间点,但并没有任何关于地球上四季温差变化与距离太阳远近关系的相关数据,所以无法得出该结论。
B.表格只是呈现了地球在特定公转位置(近日点和远日点)时的时间和距离,不能由此推断出利用距离太阳远近的方法可以推算具体的公历时间,缺乏足够的依据。
C.表格中没有涉及地球上一天温差变化以及其与距离太阳远近关系的内容,不能得出此结论。
D.因为地球与太阳的近地点距离为1.47亿千米,远地点距离为1.52亿千米,平均距离为1.49亿千米,不同位置距离不同,说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不是一个标准的圆形,而是一个椭圆,所以可以得出地球的公转轨道不是正圆的结论。
故选D。
17.C
【详解】A.托勒密提出的是地心说,而证实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傅科(如傅科摆实验),并非托勒密。A选项错误。
B.哥白尼的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但现代科学证实太阳仅是太阳系的中心,宇宙无固定中心,两者观点不完全一致。B选项错误。
C.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且方向保持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这一描述符合实际。C选项正确。
D.四季变化主要由地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若地轴不倾斜,太阳直射点固定,四季变化将消失。D选项错误。
故选C。
18.D
【详解】A.影子的方向在一天中会发生变化,与太阳的位置有关;
B.月球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转有关;
C.我们向前跑动时,发现路边的树向后移动,与参照物的选择有关;
D.航海家一直往西航行,最终又回到出发地,可以作为推断地球是球形的证据。
19.A
【详解】①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时,地球不同区域会依次被太阳照亮,形成昼夜交替,周期与太阳公转周期相同。
②地球绕太阳转且自转,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周期为一天,符合实际。
③地球绕太阳转但不自转时,若公转导致地球不同位置受光变化,也会形成昼夜交替,但周期为一年。
④太阳自转不会改变地球受光区域,无法产生昼夜交替。
故选A。
20.C
【详解】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星星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21.
【详解】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模拟谁先迎来黎明的实验方法:大家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围成一圈的同学模拟地球;其中在两位同学身上贴上写有地名和方位标志,贴有地名和方位标志的同学代表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人们;再请一个同学站在圈外举一个红色纸片,代表“太阳”;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按某个方向转动代表地球转动;看看谁会先见到“太阳”,看到红色纸片,说明迎来了黎明。
22.
【详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模型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其中最里层是地核,最外层是地壳,中间层是地幔。
23.(1)薄而透明的玻片
(2)⑤
(3)C
(4) B D A C
(5)200
(6)B
(7)d
(8)8
【详解】(1)显微镜观察的标本必须是薄而透明的,这样光线才能透过标本进入显微镜,从而在视野中看到物像,所以要将洋葱片制成薄而透明的玻片。
(2)对光时,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因此小科在对光过程中,需要调节⑤反光镜。
(3)当光线过暗时,应选用大光圈,让更多的光线进入镜筒,同时选用凹面镜,因为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使视野变亮,所以选C。
(4)显微镜调焦时,先将镜筒降低(B),眼睛观察物镜(D),防止物镜压碎玻片标本;然后慢慢抬升(A)镜筒,眼睛观察目镜(C),直到看到物像。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 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越容易找到目标细胞。10×10 = 100倍,10×40 = 400倍,20×10 = 200倍,20×40 = 800倍,所以放大倍数为200倍(10×和20×组合)时最容易找到洋葱表皮细胞,此时视野最大。
(6)把显微镜挪动后,光线角度可能发生变化,需要重新对光才能看到清晰的物像,B选项正确。旋转调节旋钮是在已经对好光但物像不清晰时操作;光圈大小改变只是影响光线强弱,不是挪动后看不清的主要原因;题干未提及物镜脏了,且一般挪动不会直接导致物镜脏。故选B。
(7)显微镜成的像是倒立的像,即上下、左右都颠倒,“P”旋转180°后是“d”。
(8)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原来放大倍数为10×40=400倍,后来放大倍数为10×10=100倍,放大倍数变为原来的1/4,则视野中细胞数目变为原来的4倍,原来看到2个细胞,现在最多可以看到2×4=8个细胞。
24.(1)②③
(2)B
(3)控制微生物的运动
(4)B
(5)D
【详解】(1)微生物的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如水分、有机物等。①号烧杯只有纯净水,缺乏微生物生长所需的丰富有机物等营养,一般很难有微生物生存;②号烧杯是池塘水,池塘水中本身就含有各种微生物,且有适宜的温度等环境条件,所以可能有微生物;③号烧杯加入了稻草,稻草会腐烂产生一些有机物等营养物质,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条件,也有可能有微生物;④号烧杯放在冰箱冷藏室,温度较低,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很难有微生物生存。所以有可能观察到微小生物的是②③。
(2)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图中微小生物在视野的右侧,要将其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右移动玻片标本,答案选B。
(3)脱脂棉纤维比较细密,放在载玻片上可以阻挡微生物的运动,从而便于我们在显微镜下更清楚地观察它们,即控制微生物的运动。
(4)图中生物细胞呈杯状,有一根鞭毛,符合衣藻的形态特征。草履虫形状像倒置的草鞋;变形虫身体形状不固定,会不断变形;喇叭虫形状像喇叭。所以这可能是衣藻,答案选B。
(5)衣藻前端的两根“细毛”是鞭毛,鞭毛的摆动可以使衣藻在水中运动,具有运动功能,答案选D。
25.(1)
(2)D
(3)B
(4)A
【详解】(1)圭表是中国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表”是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圭”是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
(2)冬季时太阳直射点离北半球最远,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物体的影子最长,所以一年中正午时分影子最长的是冬季,选D。
(3)一天中,由于地球自转,太阳相对地球的位置不断变化,导致圭表上日影长度发生变化。地球公转主要引起四季变化等长期现象;太阳不存在公转和自转对地球上圭表日影一天内变化的影响,所以选B。
(4)从模型图可以看出,O点即将进入被太阳光照亮的区域,也就是即将进入上午时段,选A。
26.(1)
(2)逐渐变长
(3) 四季变化 例如一些动物会在冬季来临前储备食物、迁徙等
(4) 赤道 秋分 昼夜等分
(5) ③ 变大
【详解】(1)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图中表现为逆时针方向,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画逆时针箭头即可。
(2)地球从①位置(夏至)移动到②位置(秋分)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北半球影子逐渐变长;从②位置(秋分)移动到③位置(冬季)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北半球影子继续变长,所以逐渐变长。
(3)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四季更替对生物的影响比如鸟类会在春季迁徙回来繁殖,冬季一些动物会冬眠等。
(4)地球转到②位置时,太阳直射赤道,此时我国处于秋分节气,这一天北半球昼夜等长。
(5)地球转到③位置(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处于极昼现象,因此北极会出现极夜现象。地轴倾斜角度变大,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会变大,那么极夜的范围也会变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