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 正 音橘子洲( jú )百舸( gě )怅(chàng)寥(liáo)廓(kuò)峥嵘(zhēng róng)挥斥方遒(qiú)浪遏飞舟( è )沁园春·长沙古人言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树为霜。
—— 曹 丕《燕歌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杜 甫《登高》肃杀、萧瑟、寂寥一、关于词的知识词:
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原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曲子、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依据字数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阕”。
词牌:
词的格式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不同的规格。词牌决定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的声韵。解题:
沁园春------词牌名
长 沙------题目
(毛泽东在长沙求学工作13年之久,长沙记忆了毛泽东青春飞扬的峥嵘岁月。文章内容写长沙之景,忆长沙之人,有着深深的长沙印迹。)结构:
本词,从字数来说,属于长调,分为上下两片(阕)。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xié)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chóu)。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chì)/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 /飞舟?
二、鉴赏课文(一)上阕鉴赏:
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思考1:开头三句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时间(寒秋)、地点(湘江 橘子洲头)、人物(作者)
用自己的话把开头三句的大意说说,并思考一下:这三句是按正常语序写的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理解“独立”二字: 表明独自一人来此游览;
展现出一个远望、深思的伟人形象。思考2:一个“看”字总领了后文哪几句话?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如果你是导演,你将如何变换角度拍摄这些景物呢? (静景)
(静景)
(动景)
(动景)
(动景)
说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文中有没有哪句话概括了这些特点?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群山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江中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长空 →鹰击长空水底 →鱼翔浅底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4—10句 小结:
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旧体诗讲究炼字,往往能一字传神,同学们找一找,在描写这些景物时,那几个字用得特别传神?试着找出一例并赏析。“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染”字,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程。
“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
“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击”字,而不用“飞”,形象地描绘了雄鹰展翅的迅猛有力,拍打翅膀的矫健以及勇猛的雄姿。
“翔”字,原指鸟不扇翅膀盘旋而飞,这里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的状态,形象生动。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思考3:假如是你,面对生机勃发的秋景,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时间:1925年
背景:
1、中国社会现状。
2、作者个人遭遇。
正是景的美好、物的自在,让毛泽东更加感受到了人的不自由,激发了诗人要救民于水火,为他们创建幸福生活的壮志。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上阕小结眼 前 景山林江舸鹰鱼万类霜天万 红遍,
层 尽染;漫 碧透,百 争流。击长空,
翔浅底,竞自由。
秋景 生机勃勃的心 中 情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壮 志胸怀博大的时间 地点 人物立看问(二)下阕欣赏:
开头两句: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想一想:
这两句话在全诗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鉴赏课文鉴赏课文总写往事,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作于17岁)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追忆—峥嵘
岁月 感怀—壮志
豪情过渡下阕小结上阕——记今游:
主要写景,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忆往昔:
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抒发了包括作者在内的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精神,含蓄地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即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青年来主宰这个世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中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