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4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课件 (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4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课件 (共5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15 14:4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8张PPT。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公元前
475

221公元前
221

公元
220公元581—907公元960

1368公元1368

1640封建发展趋势年代(开端)(发展)(繁荣)(继续发展)(衰落)社会矛盾
尖锐内阁制度和军机处改
革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的高度推向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状态假如你是皇帝,对于宰相一职,你希望是“废”还是“立”?问题思考:贤相匡扶社稷,丞相制度当“立”。
奸相当权误国,丞相制度该“废”。
材料一 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 唐太宗曾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
一朱元璋画像故事:说是朱元璋称帝后遍召丹青高手给自己画像。第一个进宫的画师十分认真,把像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和真人一样。朱元璋看到自己丑陋的形象,顿时大怒,把画师推出去斩了。第二个吸取了教训,自作聪明,把朱元璋画成美男,一表人材,五官端正,相貌堂堂。朱元璋一看这哪是自己啊,明明是在忽悠他,自然画师难逃一死。第三个是聪明人,揣摩出了朱元璋的心思,追求“神似”:脸型描摹得与真人差不多,其他部位跟着感觉走,就如现在影楼给新郎新娘拍婚纱照,处理得模棱两可,说是也是,说不是也不是。结果朱元璋看到自己满脸仁慈,一副帝王之相,龙颜大悦。不用说,画师获赏,免予一死,被放回了家。材料二:“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宰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頏,不敢相压。事皆朝庭总之,所以稳当。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一:1376年,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三司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那时,掌握实权的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同时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2.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 1.胡惟庸骄恣擅权,宦官专权(直接原因)朱元璋废相原因:一、内阁制度的形成
1、废丞相,权分六部。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事实上兼任了丞相的职责,从而使君权与相权合而为一,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形成了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材料二:明太祖曾写一诗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觉。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皇帝事必躬亲造成政务繁多,身心疲惫,朱元璋认识到“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他模仿宋朝,设置了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办理政务。1、废丞相,权分六部。2、设立内阁。一、内阁制度的形成
设内阁(明成祖)1.创立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2.内阁的设立和演变发展: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内阁首辅—侵夺六部职权==全盛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神宗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X(时期)侍从顾问参与机密事务决策票拟权“六部权尽归内阁”明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法定,制度赋权,能统帅百官非法定;咨询内侍机构,不能统帅百官参与决策无决策权制约皇权不能制约皇权:阅读史料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卷
思考: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1)内阁的性质。(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2)内阁制的实质。(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3)内阁制的作用。(维护君主绝对权力,进一步巩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明代皇帝的秘书处称为内阁。秘书便是内阁大学士。太祖、成祖时代,皇帝自己处决事情,口头吩咐大学士代笔,大学士自然只如一秘书。后来皇帝年轻不懂事,事事要谘询大学士意见。而且皇帝因于自己不懂事,也怕和大学士们时常见面,内外一应章奏,现由大学士看过,拿一张小签条,写出他们意见,附贴在公事上,送进宫里,在由皇帝细阅决定,这在当时叫做“条旨”,就是向皇帝分条贡献意见的意思。又称“票拟”,是说用一个小条子(即票)拟具意见,送皇帝斟酌。待皇帝自己看过,拿这条自撕了,亲用红笔批下,名为“批红”,亦称“朱批”。批好拿出去,这便是正式的谕旨。 3.阅读下列材料,概括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
①参与处理国政(秘书、票拟)
自宪宗成化 以后,到熹宗天启,前后一百六十七年,皇帝都没有召见过大臣。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再由太监交给内阁。内阁有事,也同样送太监,再由太监呈与皇帝。这样,太监就慢慢地弄了权。甚至皇帝嫌麻烦,自己不批公事,私下叫太监批。批红的实权,落到太监手里,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
②受司礼监(太监)牵制
张居正是神宗的师傅,而且又是内阁大学士。然而先生见不到学生面,大学士照政制论,是无法主持政令的。于是张居正只有同司礼监勾结,他才能舒展抱负,来策动当时的政事。但当时朝臣大家都反对张居正,说他不像前朝宰相,不是政府正式的行政首长,不该弄权专政。这批评实在也不错。当时尚书六部才是政府最高行政长官,他们只须听命于皇帝,并不须听命于内阁。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四讲
③无实权(指挥不动六部百司)
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的区别皇帝内阁东厂、西厂、锦衣卫努尔哈赤努尔哈赤“金銮殿”1、1616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后金清朝的建立2 、1636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沈阳故宫 1、1616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后金清朝的建立2 、1636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3 、1644清军入关,顺治帝迁都北京清初,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凡军国大事都由其决定,皇权受到限制。 1、清朝中央政权中枢机构的演变议政王大臣会议
八旗贝勒共议国政
内阁
南书房
军机处①议政王大臣会议:1615年,努尔哈赤设立了议政五大臣与八旗旗主共同商议军国大政,每五日集朝一次,协议国政,处理军务。
议政王大臣会议又称国议,它的成员皆由满洲诸王和总理旗务大臣组成,汉人不得参预。其权势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是清代军机处建立之前的实际决策机构,它体现了满族贵族在政权中的特权地位。
它分散了皇帝的权力,不适应满族入主中原建立全国统治对广大汉族地区统治权力集中的需要。②八旗贝勒共议国政和三院八衙门: 努尔哈赤遗命八旗旗主共议国政,实行四大贝勒按月轮流执政,分掌政事。
皇太极取得汗位,仿明制建立三院八衙门。
三院:内弘文院
内秘书院
内国史院③内阁:1658年,顺治皇帝将内三院改为内阁,班居六部之上,设立内阁大学士代皇帝起草诏书,批答奏章、参预军国大事。
成为清王朝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④南书房: 南书房在故宫乾清门内东侧南屋,是清代皇子的读书之处。
康熙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选调一些翰林等官到南书房值班,人数不固定,他们陪皇帝作诗写字之外,也秉承皇帝的意旨拟写谕旨、发布命令,成为以皇帝为中心的真正的决策机构。
作为一种重用、笼络汉族地主阶级的手段。 后宫甑嬛传雍正帝二、军机处1、设置军机处 军机处内景军机处外景
皇帝 内阁 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的最重要中枢机构读一读: 材料1: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矣。——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1.根据材料,回答军机处设置的原因直接原因: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根本原因: 加强君主专制 材料2: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引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2.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回答军机处的特点:
机构精干(简)、办事效率高(速)、保密性强(密)。 雍正年间
办理西北军务
加强君主专制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
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

提高行政效率,集军政大权于皇帝,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军机大臣均由皇帝任命,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将皇帝的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清政府在中央设军机处,在地方上则推行“密折制”目的: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影响:中央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二、军机处1、设置军机处2、密折制3、政治趋势3、政治趋势: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整合三、明清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1、八股取士:2 、文字狱:严重地阻碍了我国文化的发展.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2.(2011·江苏省苏北四市高一通考)“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  )
①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②降低了行政效率 
③参与国事决策 ④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C三、清朝的边疆政策(阅读)2、措施:
①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管理蒙古、新疆和西藏事务③改土归流:西南地区(元→明→清)1、基本原则:尊重各自社会习俗和民族信仰,笼络上层,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②交通建设:加强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
理藩院与宣政院有什么区别?
 理藩院是清代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行政机构;
宣政院是元代管理西藏、四川的地方行政机构。此变化反映出清政府对民族问题的重视。
右图是《云南丽江木氏土司府》,请查阅资料,分析改土归流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
①土司在同一地方任职,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统治。
②为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和有效管辖。
(2)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②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
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4、影响:(1)边疆稳定,基本上奠定了近代中国版图。
(2)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造了成功的经验。
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据此回答1—6题:
1、“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这里的高皇帝指的是
A.朱元璋 B.明神宗 C.明成祖 D.雍正帝
2、正式确立内阁制度的明朝皇帝是
A.明太祖 B.建文帝 C.明成祖 D.明神宗
3、军机处的设立表明我同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是因为
A、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高度完善
C、中央机构办事效率显著提高 D、专制皇权受到一定限制
4、清朝设置的中央机构理藩院主要职能是
A.管理全国宗教事务 B.管理全国所有少数民族事务
C.管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 D.主管边疆地区的军政机构
5、中国历史上的帝制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
A.公元前3世纪至l9世纪末 B.公元前2世纪至2O世纪初期
C.公元前4世纪至19世纪末 D.公元前3世纪至2O世纪初期
6、1380年明太祖废除丞相,将权力分给
A.中书省 B.六部 C.殿阁大学士 D.内阁7、明朝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当权时,“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下属机构了。对此评说正确的是
A.明朝中期宰相制度又“借尸还魂”
B.张居正擅自专权,加重明朝政治腐败
C.明朝中期,六部变成内阁下属机构
D.内阁设置后,地位日益提高,权力日益增大
8、当看到电视剧中出现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的场面时,我们知道这一场景最早出现在
A.努尔哈赤统治时期 B.皇太极在位期间
C.康熙帝亲政时期 D.雍正帝在位时期
9、清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归流”是
A.作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治
B.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清朝版图
C.少数民族事务归属理藩院掌管
D.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直接管治
10、土司制度形成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回顾一下秦朝: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两汉:隋唐:元:宋:明: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清:设立军机处、推行密折制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缩小发展线索本课结束谢谢!胡惟庸案大捕杀明宦官彩塑锦衣卫印东厂胡同 批红: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亦称“批朱”。本来是皇帝职权,后由宦官掌握,导致宦官专权。 批红幻灯片 19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