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17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
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二课时
1.熟读课文,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重点)
2.从具体句段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之美和作者对双龙洞的赞美之情。(重点)
学习目标
双龙洞风景
双龙洞风景
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文学作品。《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的一篇游记。今天,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吧。
自读课文
00
同学们在朗读这篇课文时,要在注意作者描写的顺序、景物的特点,品味作者对壮丽自然奇观的赞美。
理解课文
01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时间
地点
事件
人物
交待了游双龙洞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一部分 1自然段
交代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时间及地点。
‖
①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②
[拟人]“有精神”写出了山上的映山红生机勃勃。
路上
交待了路线
“眼前一片明艳”总体概括了金华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之所以感觉“明艳”,是因为有“粉红色的山”,有“油桐开的花”,有“各色的映山红”,还有“或浓或淡的新绿”,真是令人赏心悦目!
[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山上的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裁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花儿开在大自然中,能够充分吸收阳光、雨露,可以自由生长,充满了勃勃生机。这样写,表明了作者对自然的崇尚与赞美。
【看到的】
路上风景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③
【听到的】
路上
“迎”点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排比、拟人]四个“时而”构成了排比句式,形象地描写了溪流的宽窄不一,流速的缓急不同。 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现出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游兴正浓,不时流露出赞叹之情。
[仿写]用“时而”写一段话。
夏日的风像个调皮孩子,时而轻吻脸颊,带来丝丝凉意;时而追逐落叶,卷起一片缤纷;时而抚过树梢,奏响沙沙乐章;时而掠过湖面,荡起粼粼波光 。
暗线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洞口
外洞
从“抬头望”的角度写出山的高度和气势,表现出洞口的特点——宽。
[比喻]形象地说明洞口呈巨大的拱形。
“周围”“头上”表明是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外洞的。
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外洞的宽敞、空旷,让人如同身在洞中。
【宽】
暗线
④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过渡句
[设问]具体说明了孔隙很小。“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以船的小来突出表现孔隙的小。
孔隙
写小船是靠工人来回拉进出溶洞的。这种特殊的出入方式,一方面说明了孔隙的狭小,一方面也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
“贴”说明仰卧的姿势没法再低了,突出了孔隙的窄小、低矮。
“要是……准会…… ”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从这句话中我们体会到了孔隙窄小的特点。
【窄、奇、险】
⑤
暗线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内洞
“蜿蜒”让我们感受到了两条龙弯弯曲曲的姿态,一“黄”一“青”的色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暗示了“双龙洞”名字的由来,间接点明了课文题目
“即使……也…… ”强调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形态万千,色彩各异,值得欣赏。表达出作者对这自然景观的喜爱之情。
用“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来作比较,写出内洞的大。
暗线
前后呼应
⑥
⑦
第二部分 2~7自然段
具体描写游览的过程。
‖
【黑、奇、大】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作者只用了一个“又”字就说明了自己出洞和进洞的方式是相同的。详略得当,也避免了内容上的重复啰嗦。
第三部分 8自然段
用一句话简述出洞。
‖
金华城
罗店
洞口
(宽)
外洞
(大)
孔隙
(狭、奇、险)
内洞
(黑、奇、大)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明艳)
游览顺序
泉水路线
课文结构
02
课文主旨
03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映山红、油桐、粉色土、溪流
热爱
外洞:宽广、大
洞口:像桥洞、很宽
孔隙:窄、奇、险
内洞:黑、奇、大
出洞
双龙洞
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按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神奇的赞叹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小 知 识
04
石钟乳,又称钟乳石,是指碳酸盐岩地区洞穴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石钟乳的形成往往需要上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时间,由于形成时间漫长,钟乳石对远古地质考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石钟乳由碳酸钙和其他矿物质的沉积形成,石灰石是一种碳酸钙岩石,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分解后,生成碳酸氢钙溶液。水溶液顺岩石而下,直到抵达边缘。如果岩石在洞穴顶部,水将滴下。当溶液和空气接触,产生逆向的化学反应,碳酸钙被沉淀出来
课堂练习
05
学习完了本文,说说本文的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一条是游览的顺序,即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另一条泉水流经的路线,即漆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
本文”内洞”的特点是什么?重点写了哪一个特点?
内洞的特点是:黑、奇、大;重点写了“奇”这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