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关于初学解方程的策略与方法探究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关于初学解方程的策略与方法探究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11-04 14:3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关于初学解方程的策略与方法探究
摘要:解方程是小学四年级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学生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过渡的关键桥梁。本文旨在系统性地探讨四年级阶段解方程的基本策略与常用方法,通过详细的案例解析,阐述如何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和“四则运算逆运算”来求解简单方程,并培养学生检验答案的良好习惯,从而为其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四年级数学;解方程;策略方法;逆运算;等式性质
一、引言:从算术到代数的思维飞跃
在四年级之前,学生主要通过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即已知所有数字进行计算以求结果。而方程引入了未知数的概念(通常用x表示),要求学生逆向思考,根据已知数量和运算关系来求解未知数。这一转变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思维上的飞跃。因此,掌握正确、清晰的解题策略至关重要,它能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内在逻辑,而非机械记忆解题步骤。
二、核心概念:等式与方程
首先,必须让学生牢固建立“等式”的概念。天平是一个绝佳的教具:天平两边平衡,表示两边相等。方程就是一个等待平衡的天平,等号“=”就是天平的支点。我们的任务是通过操作,让未知数x单独留在天平的一边,从而知道它的值。
解方程的所有策略都基于一个基本原则:保持等式的平衡。对等式一边进行的任何操作,必须在另一边同时进行同样的操作,以维持“天平”的平衡。
三、核心方法一:利用加减法的逆运算(求加数或被减数/减数)
这是学生最先接触也是最基础的方法,适用于形如 x ± a = b 或 a ± x = b 的方程。
1. 求加数:x + a = b
策略:加法中,一个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
操作:两边同时减去a。
原理:左边x + a - a = x,右边b - a,等式保持平衡。
【案例1】:x + 15 = 32
第一步:分析关系。x是加数,15是另一个加数,32是和。
第二步:执行逆运算(两边同时减去15)。
x + 15 - 15 = 32 - 15
第三步:简化计算。
x = 17
第四步:检验。将x=17代入原方程:17 + 15 = 32。等式成立,解答正确。
2. 求被减数:x - a = b
策略:被减数 = 差 + 减数。
操作:两边同时加上a。
原理:左边x - a + a = x,右边b + a,等式保持平衡。
【案例2】:x - 2.8 = 10.5
第一步:分析关系。x是被减数。
第二步:执行逆运算(两边同时加上2.8)。
x - 2.8 + 2.8 = 10.5 + 2.8
第三步:简化计算。
x = 13.3
第四步:检验。13.3 - 2.8 = 10.5。正确。
3. 求减数:a - x = b
策略:减数 = 被减数 - 差。
操作:这是一个难点。可以先两边同时加上x,转化为熟悉的类型。
原理:a - x + x = b + x → a = b + x,此时方程变为b + x = a,再用求加数的方法。
【案例3】:20 - x = 13
方法A(推荐):
第一步:两边同时加上x。
20 - x + x = 13 + x
20 = 13 + x
第二步:现在方程变为13 + x = 20。两边同时减去13。
13 + x - 13 = 20 - 13
x = 7
方法B(直接利用关系):
减数x = 被减数20 - 差13
x = 20 - 13
x = 7
检验:20 - 7 = 13。正确。
四、核心方法二:利用乘除法的逆运算(求因数或被除数/除数)
此法适用于形如 ax = b 或 x ÷ a = b 或 a ÷ x = b 的方程。
1. 求因数:a × x = b 或 x × a = b
策略:一个因数 = 积 ÷ 另一个因数。
操作:两边同时除以a。
原理:左边a × x ÷ a = x,右边b ÷ a,等式保持平衡。
【案例4】:5x = 90 (5x即是5 × x)
第一步:分析关系。x是因数。
第二步:执行逆运算(两边同时除以5)。
5x ÷ 5 = 90 ÷ 5
第三步:简化计算。
x = 18
检验:5 × 18 = 90。正确。
2. 求被除数:x ÷ a = b
策略:被除数 = 商 × 除数。
操作:两边同时乘以a。
原理:左边x ÷ a × a = x,右边b × a,等式保持平衡。
【案例5】:x ÷ 6 = 9
第一步:分析关系。x是被除数。
第二步:执行逆运算(两边同时乘以6)。
x ÷ 6 × 6 = 9 × 6
第三步:简化计算。
x = 54
检验:54 ÷ 6 = 9。正确。
3. 求除数:a ÷ x = b
策略:除数 = 被除数 ÷ 商。
操作:这是另一个难点。可以先两边同时乘以x,转化为ax = b的形式。
原理:a ÷ x × x = b × x → a = b × x,此时方程变为bx = a,再用求因数的方法。
【案例6】:42 ÷ x = 7
方法A(推荐):
第一步:两边同时乘以x。
42 ÷ x × x = 7 × x
42 = 7x
第二步:现在方程变为7x = 42。两边同时除以7。
7x ÷ 7 = 42 ÷ 7
x = 6
方法B(直接利用关系):
除数x = 被除数42 ÷ 商7
x = 42 ÷ 7
x = 6
检验:42 ÷ 6 = 7。正确。
五、综合策略与教学建议
1. 循序渐进:从最简单的数字方程开始,逐步引入小数、分数,并过渡到两边都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如2x + 3 = 11,需分两步解)。
2. 说理训练:鼓励学生用语言说出每一步的依据,例如“因为左边加了5,所以右边也要加5来保持平衡”,这能深化对原理的理解。
3. 检验习惯:将检验作为解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不仅能验证答案,更能帮助学生建立严谨的数学态度。
4. 联系实际:多设置应用题场景,让学生列方程并求解,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大工具。例如:“小明买3个笔记本花了24元,每个笔记本多少钱?”(设每个x元,列方程:3x=24)。
总之,四年级解方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等式平衡”的原理,并熟练运用“逆运算”这一核心工具。通过由浅入深的案例教学和持续的练习,学生能够顺利掌握解简单方程的方法,完成从具体算术思维到抽象代数思维的初步转化。这一能力的获得,不仅是应对当前学业的要求,更是为其整个数学学科的学习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