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自 然 笔 记杨文丰1、领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2、领悟自然与人生息息相通的道理。学习目标:作者简介杨文丰(1957—),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家。已出版散文集、写作学和创造学著作等10部(4部合作),曾获国家科普奖二等奖、散文奖、省和部级教材奖等。
解题
自然:自然界,一般指无机界和有机界。有时也指包括社会在内得整个物质世界
笔记: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得著作体裁,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
这篇文章出自一位科学家笔下。他凭卓越的想象力,以美妙而丰富的联想,华丽而灵动的笔触,将自然界种种令人叹为观止的瑰丽雄奇的景观,描绘得美轮美奂,在传授自然科学常识的同时,又给读者一无限美好的享受。
作者用小标题的形式结构全文,对象明确,有条不紊地向我们描述了地球地色彩,晨昏的更替,空气的流动,分级的设定,年轮和位置的关系,降雨的异象等自然现象的种种奥秘,每一段落既保持了全文一以贯之的文风,寓科学性于文学性之中,又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文章结构第一部分:“蓝地球”。第l段指出围绕地球的大气层是蓝色的;第2—3段介绍大气的蓝色是阳光与空气相遇而成;第4段表达了在蓝色天宇下人类能和平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
第二部分:“‘晨昏线’寓言”。第1段说明晨昏线是白天与黑夜在地球表面上的交界线;第2段指出由于自然因素的复杂,晨昏线对光与暗的划分并不均匀;第3段揭示晨昏线的社会意义:昭示光明与黑暗永远共存的道理。
第三部分:“包容一切的空气”。第1—3段首先说空气的无处不在;第4—5段以“古老”而又“年轻”说明了空气的无时不在;第6—7段以“勤劳”的“园丁”和“永恒的流浪者”解读了空气对地球的意义;第8—12段揭示空气是平凡而伟大的。
第四部分;“蒲福风级”。第1—9段介绍了风的级别;第10段说明现已编出现代性与传统性相结合的蒲福风级表;第11段则联想到人类社会的森严等级。梳理每一节阐述的自然科学知识蓝地球:由于太阳光的波长不同,遇到空气中的微型物质形成散射和漫射,形成“蓝地球”。在这一段,作者将比喻和比拟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把光学的一些知识描写得灵动飘逸,使七色阳光、空气与地球具有了人格化的含义。
蓝 地 球蓝 地 球笼罩地球的一片蓝,是阳光与空气精心协作的“魔术” 光线的散射、漫射 雨水滴石 水花四溅“晨昏线”寓言:“晨昏线”寓言:白天和黑夜在地球表面上的交界线。作者在这里的用意并不仅仅局限于解释自然现象,他还从晨昏线引申出了光明与黑暗相互依存、互有攻守的哲理,由于有自然宇宙的大境界作铺垫,因此,文章极具感染力。“晨昏线”寓言 光明与黑暗
互相依存
互有攻守
包容一切的空气:包容一切的空气:空气无处不在,她的特征和作用。以比喻领起每一段,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空气与地球的关系,与人类的关系,也使文章对包容一切的空气的神情赞美显得水到渠成,合情合理,字里行间充满了人类对“空气”的赞美和感恩。包容一切的空气 空气的性质、作用以及对其人格化的升华。
平凡而伟大的象征 蒲福风级:蒲福风级:英国海军大将蒲福1805年以海陆之上的自然景物的“表现”来划分的风级。作者在蒲福分级的基础上加以浓墨重彩的渲染,引入大量人文典故和景物描写,将简略的风级分类表扩充为一篇声情并茂的散文,同时又赋予“风”以极为丰富的社会学寓意,令人掩卷长思。蒲 福 风 级 以海陆上自然景物的“表现”来划分风级,
并由此联想到人类社会的森严等级。《九 级 浪》 风暴中漂泊的人们,他们栖居在帆船的残余物上,为了生存,拼命挣扎,狂风巨浪,呼啸而来。暴风雨中的船与人,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抗衡,表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与不可抗拒性。
位 置树木位置不同所引起生存环境的差异,
人类的出身贵贱也许有同样的意义。龙卷风黄花雨列举历史上一些令人惊奇的怪雨
并指出这都是龙卷风的“杰作”领会文章引申的哲理 自然是精神的象征。 ——〔美〕爱默生:《自然沉思录》
我写《自然笔记》,追求科学性、思想性、社会性和诗性的融合。
——杨文丰:《自然笔记》
《自然笔记》一书最具价值的地方不是它的文字表达,而是文字背后所承载着的那种思想的力量。 蓝地球:表达了在蓝色天宇下人类能和平宁静的美好愿望。
晨昏线语言:昭示光明与黑暗永远共存。
包容一切的空气:空气是平凡而伟大的。
蒲福风级:人类社会的森严等级。
把握文章写作手法:人类社会文化哲理自然现象写作手法:联想与类比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对比、象征、 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以小见大、开门见山等等 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
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但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文本赏析:你最欣赏哪一段?笼罩地球的一片蓝,是阳光与空气精心协作的“魔术”。
作者将比喻和比拟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把光学的一些知识描写得灵动飘逸,使七色阳光、空气和地球具有人格化的含义。 温泉般汩动、往地球泼泻的阳光,总要与拥抱、呵护地球的空气邂逅。
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阳光与空气相遇时极富人情化的动态场景。“泼泻”写出阳光自上而下的动态;“拥抱”、“呵护”写出空气既无所不包,又轻柔飘渺的特点;“邂逅”一词,使得阳光与空气的偶然相遇充满浪漫色彩,予人以美好的想象。晨昏线过处,无非是白绸缎刚刚飘然过去,黑披风就急急拂脸而来。沧海桑田,云去云飞。黑夜和白天,对自己体下的江山万物施行着轮回式的恩泽与压迫。
“白绸缎”与“黑披风”,比喻形象贴切,它让我们感受到面纱下地球的秀丽和高贵。
一黑一白,回环反复,宇宙的游戏规则呈现的大气,使一切小人心智失去重量。而作为人,面对轮回着的恩泽和压迫,该怎么办?作者留下伏笔。作者对于地球形态和内涵进行了科学的庄重的开掘。 她很诗化,抽象得像光,飘渺得如雾,漂泊得如水。
以光、雾、水等具体可见、可感的自然物来描写空气的诗化。
把实在的东西抽象化,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这是艺术联想对万物的诠释,没有丰富的语言组织和想像力是难以做到的。 她的胸襟早就不止于包容一切,她“统一了黑暗和光明,统一了寒冷和温暖,统一了阴电和阳电。”(高士其:《天的进行曲》)
运用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与触觉、外在与内在的统一,突显空气囊括一切的气度和胸襟。微尘的极致是土地。河流的极致是海洋。星辰的极致是星系。——平凡的极致是伟大!
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由近及远,由小及大,强调空气的本质是平平凡凡的伟大,伟伟大大的平凡。
《蒲福风级》中对风的级别的描写,一级是大漠“烟直”。二级是叶儿“轻摇”,三级是海船“微显簸动”,四级是“船涨满帆”,五级变为“清劲风”,而六级则是“强风浩荡”,八级是“大风”……
从对风的级数的递增与之相对应的词语的准确选择,体现出了杨文丰不凡的语言功力。
“风级”的界定对应物的不同形态,让人从中判断风之级数,由此而体现了大自然风云变幻的奇景。精彩的语言(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晨昏线,忠实地做着与地球反向,同速的运动。”把晨昏线的运动的规律性写得亲切形象。
(2)巧用类比:“一旦遭遇空气中的尘埃,冰晶等微型物质,必将共时性的发生类似于故居檐下雨水滴石,水花四溅的散射漫射。”用生活中熟悉的现象来作比,把散射这个陌生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其特征鲜明。
(3)化用概念:“所谓‘银币雨’,该是龙卷风将古墓里的银币戏纳入天空,御风而行,白天而降所形成的‘资本转移’。”化用金融术语,把“银币雨”说得通俗易懂。
(4)整散结合:“(空气)很诗化,抽象得像光,缥缈得如雾,飘泊得似水。”强调空气的各个特点,也使句子读上去朗朗上口。
(5)化用文言:“西班牙降了一场‘橙雨’,一只只橙子,随风跌入夜,砸地响闷声。”化用杜甫名句,把雨描写得诗情画意,又不失幽默。
(6)蕴涵哲理:“人类社会,一直风声不断,而且,新的级别,依然在流动产生。”
小结:善于借助比喻、拟人、排比、对照、引用等修辞手段来描绘自然景象,把原来虚无缥缈的东西具体化。
文字简洁准确,富有诗意。
“将抽象的自然科学知识予以诗性的表达、哲学的表达”,并且这种表达是“形神和谐、启智启美”能够给人艺术上的审美享受。 (杨文丰:《自然笔记·自跋》)
作业:
请你借鉴《自然笔记》的笔法,选择一个你熟悉的自然现象,写一个有情境、有理趣的片断。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