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核心考点押题密卷一(素养达标)2025-202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卷及参考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中核心考点押题密卷一(素养达标)2025-202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卷及参考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4 12:0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2025-202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期期中核心考点押题密卷(素养达标)
期中模拟卷一
(测试范围:七年级上册1-3单元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积累运用(共22分)
一、阅读以下文段,完成各小题。(6分)
校园之景各有风情。春日的校园,柳枝轻摇,花苞初绽,阳光透过叶缝洒下,洒下( )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青草与花香的沁香,让人沉醉。夏日的校园,蝉鸣阵阵,树荫浓密,课间时,同学们坐在树下分享故事,笑声与蝉鸣交织,满是青春的活力。秋日的校园,银杏泛黄,枫叶变红,风吹过时,落叶如蝴蝶般翩跹起舞,地面仿佛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随手拾起一片落叶,都能感受到时光的韵味。冬日的校园,若遇下雪,天地一片洁白,教学楼的红墙与白雪相映,格外醒目;即便无雪,寒风中的松柏也依旧挺( ),传递着坚韧的力量。这四季的校园美景,怎能不让人心生喜爱呢?
1.(2分)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和依次填入文段括号内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洒(sǎ) 沁(qìn) 韵(yùn) 斑 拔
B.洒(shǎ) 沁(xīn) 韵(yùn) 班 拨
C.洒(sǎ) 沁(qìn) 韵(yùn) 班 拨
D.洒(shǎ) 沁(xīn) 韵(yùn) 斑 拔
2.(2分)文段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在横线上。
这四季的校园美景,怎能不让人心生喜爱呢?
二、(8分)七年级(3)班开展“漫步文学世界,与经典同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2分)【活动一:设栏目】班级计划制作“文学经典伴成长”主题黑板报,请设计两个栏目名称。
栏目一:
栏目二:
2.(3分)【活动二:谈感悟】阅读下面三则关于文学阅读的名言,结合七年级上册1-3单元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初中生为什么要读经典文学”的看法。
①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②文学的使命是帮助人了解自己本身,提高他的自信心,激发他对于真理的企求。——高尔基
③经典文学作品能给人以心灵的滋养,帮助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朱光潜
3.(3分)【活动三:荐经典】在“我推荐的经典篇目”环节,请从以下三篇课文中选择一篇,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推荐理由。
参考篇目:①《春》(朱自清) ②《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③《论语》十二章
三、(8分)补写出空缺的部分。
读经典诗文,品四季风情。我们随曹操观沧海:① ,洪波涌起。和李白赏峨眉山月:② ,影入平羌江水流。与王湾赏时序之美:海日生残夜,③ 。同马致远感秋日乡愁:④ ,小桥流水人家。
读经典诗文,悟人生真谛。《<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⑤ ,不舍昼夜;强调学习与思考结合:⑥ ,思而不学则殆。《江南逢李龟年》里,杜甫用“⑦ ,落花时节又逢君”抒发时光易逝的感慨。《夜雨寄北》中,李商隐以“⑧ ,却话巴山夜雨时”寄托对团聚的期盼。
阅读与理解(48分)
四、阅读理解(共48分)
(一)诗歌鉴赏(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2分)诗歌题目中“次”的意思是 ,诗人在诗中描绘了 (季节)的景象,为后文抒情做铺垫。
2.(2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被历代文人称道,请从哲理或情感角度简要分析其妙处。
(二)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何晏七岁
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节选自《世说新语·夙惠》)
【注】①明惠:聪明聪慧,“惠”同“慧”。②魏武:指魏武帝曹操。③奇爱:特别喜爱。④庐:房屋,这里指“何家的房子”。
1.(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不期而遇 B.太丘舍去 舍己为人
C.元方入门不顾 顾此失彼 D.魏武知之 知书达理
2.(4分)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
3.(2分)下列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期日中”“过中不至”“舍去”“乃至”等词语,清晰交代了事件发展的时间线。
B.甲文中友人“怒”是因为他认为陈太丘“相委而去”,而元方的反驳直接点明友人“无信”“无礼”,让友人心服口服。
C.乙文中“明惠若神”是对何晏的总体评价,“画地令方,自处其中”的行为具体体现了他的聪慧。
D.乙文中曹操“欲以为子”是因为何晏聪明,而最终“遣还外”是因为何晏不愿做他的儿子。
4.(4分)甲文中的元方和乙文中的何晏都是古代聪慧儿童的代表,结合文段内容,分别概括他们的聪慧之处。
(三)现代文阅读(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亲子阅读,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陪伴孩子一起阅读书籍的活动,是家庭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亲子阅读不仅能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还能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在亲子阅读中,家长的角色至关重要。家长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孩子互动提问等方式,能让孩子更直观地感受故事内容,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例如,阅读《安徒生童话》时,家长模仿不同角色的语气,能让孩子更容易沉浸在故事中,理解人物的情感。同时,亲子阅读的过程也是家长了解孩子内心想法的过程,孩子在阅读中提出的疑问,往往能反映出他们的认知和思考。
【材料二】
①适合初中生的亲子阅读书目,应兼顾文学性与教育性。文学类书籍如《朝花夕拾》,能让孩子感受鲁迅笔下的童年与成长,引发对生活的思考;科普类书籍如《昆虫记》,能满足孩子对自然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精神;经典名著节选如《西游记》选段,能让孩子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学素养。
②亲子阅读的时间安排也需合理。初中生学业逐渐繁忙,家长可与孩子约定每周固定1-2次阅读时间,每次30-40分钟,避免因时间过长导致孩子疲劳。阅读后,家长可与孩子交流读后感,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
【材料三】
①部分家长在亲子阅读中存在一些误区。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自己能读就行,没必要陪伴”,忽视了亲子互动的重要性;有的家长过度干预,在阅读中频繁打断孩子,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理解内容;还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是否“读懂”,而忽略了阅读带来的情感体验。
②要让亲子阅读发挥更好的效果,家长需转变观念。首先,要尊重孩子的阅读节奏,给予孩子自主思考的空间;其次,要选择孩子感兴趣且适合其年龄的书籍,避免盲目跟风;最后,要将阅读与生活结合,例如读完《春》后,带孩子观察春天的景色,让孩子在实践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亲子阅读仅指父母陪伴孩子阅读,其他监护人无需参与。
B.亲子阅读的核心目的是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C.适合初中生的亲子阅读书目,应注重文学性与教育性的结合。
D.只要家长陪伴孩子阅读,就能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2.(3分)下列说法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家长在亲子阅读中只需负责朗读,无需与孩子互动。
B.初中生学业繁忙,应减少亲子阅读时间,优先完成作业。
C.家长过度干预孩子阅读,会影响孩子的自主思考能力。
D.亲子阅读无需结合生活实际,只要读懂书籍内容即可。
3.(4分)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家长在亲子阅读中应避免哪些误区,并提出两条改进建议。
(四)记叙文阅读(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外婆的竹篮
①我的童年记忆里,总少不了外婆的那只竹篮。竹篮是外婆亲手编的,篮身呈椭圆形,竹条细密均匀,边缘用青藤缠了一圈,摸起来光滑不硌手。篮身上还刻着简单的花纹,虽不精致,却满是岁月的温度。
②小时候,我常住在外婆家。每当清晨,外婆就会挎着那只竹篮出门。我总爱跟在她身后,看着她穿过田埂,走向村头的菜园。菜园里种满了青菜、萝卜、番茄,外婆弯着腰,小心翼翼地采摘,把新鲜的蔬菜放进竹篮里。阳光洒在她的银发上,也洒在竹篮上,竹篮仿佛镀上了一层金光。回家的路上,外婆会从竹篮里掏出一颗刚摘的番茄,擦一擦递给我,酸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那是童年最难忘的味道。
③有一次,我发高烧,浑身无力。外婆急得团团转,她挎着竹篮就往村外跑。过了半个多小时,她才气喘吁吁地回来,竹篮里装着退烧药、生姜和红糖。原来她跑了好几里路,去镇上的药店买药,又去自家地里挖了生姜。那天晚上,外婆用生姜和红糖煮了水,一勺一勺喂我喝,竹篮就放在床边,仿佛也在陪着我熬过难受的夜晚。
④后来我上了小学,不能常住在外婆家了。每次去看外婆,她总会提前挎着竹篮去菜园采摘最新鲜的蔬菜,等我走的时候,把竹篮装满:青菜、鸡蛋、自己腌的咸菜……竹篮被塞得鼓鼓囊囊,外婆还总嫌装得不够多。妈妈劝她:“妈,城里啥都有,别这么麻烦。”外婆却笑着说:“这是自家种的,干净又好吃,孩子爱吃。”
⑤去年夏天,外婆摔了一跤,腿脚不如从前灵便,再也不能去菜园里采摘了。那只竹篮也被放在了墙角,落了一层薄灰。我回家看她时,发现她正坐在椅子上,摸着竹篮发呆。见我进来,她叹了口气说:“以前总挎着它去菜园,现在走不动了,这篮子也没用了。”我拿起竹篮,轻轻擦去灰尘,对她说:“外婆,这篮子有用呢!以后我来陪您,咱们用它装水果、装点心,好不好?”外婆听了,眼里泛起了光,点了点头。
⑥如今,那只竹篮依旧放在外婆家的客厅里。每次我带水果去看外婆,都会把水果放进竹篮里;外婆也会把她织的毛衣、缝的鞋垫放在竹篮里,等我回家时让我带走。竹篮里装的不再是新鲜的蔬菜,却是外婆对我满满的爱。
⑦每次看到那只竹篮,我就会想起外婆在菜园里忙碌的身影,想起她喂我喝生姜水的夜晚,想起她把竹篮装满时的笑容。那只竹篮,早已不是普通的器具,它是外婆爱的载体,是我童年最温暖的记忆。在快节奏的今天,它提醒着我,不要忘记那些简单而真挚的美好,不要忘记那份沉甸甸的亲情。
1.(3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详写的两件事。
2.(3分)请分析文章标题“外婆的竹篮”的妙处。
(4分)请赏析第②段中画直线句子的环境描写。
4.(4分)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外婆却笑着说:“这是自家种的,干净又好吃,孩子爱吃。”
5.(4分)第⑦段画直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那只竹篮,早已不是普通的器具,它是外婆爱的载体,是我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五)整本书阅读(4分)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回忆了许多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经历,塑造了多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请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位,讲述一件与该人物相关的具体事例,并概括其性格特点。
人物:①长妈妈 ②寿镜吾先生 ③范爱农
写作与表达(50分)
五、作文(共5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让我们投入热情,乐此不疲:可能是摆弄花草,在修剪与浇灌中感受生命的成长;可能是练习书法,在笔墨与纸香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可能是陪伴家人,在聊天与互动中享受亲情的温暖……这些事,因为热爱而充满乐趣,因为投入而意义非凡。
请以“_________,让我乐在其中”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在横线上补充适当的词语(如“读书”“画画”“养花”“跑步”等),把题目抄写到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600字左右。
2025-202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期期中核心考点押题密卷(素养达标)参考答案
(测试范围:七年级上册1-3单元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积累运用(共22分)
一、(6分)
1.(2分)A(解析:“洒”读“sǎ”,“沁”读“qìn”,“韵”读“yùn”;“斑驳”指色彩杂乱,“班”无此义;“挺拔”指直立而高耸,“拨”为“拨动”义,故填“斑”“拔”)
2.(2分)这四季的校园美景,怎能不让人心生喜爱呢?(解析:原句为双重否定表肯定,语义正确,无需修改;若题干提示存在语病,可调整为“这四季的校园美景,真让人心生喜爱啊!”,但结合语境,原句反问语气恰当,无明显语病,以原句正确为准)
二、(8分)
1.(2分)示例:①经典名著品读 ②文学人物剪影 ③成长感悟分享(任选两个,紧扣“文学经典伴成长”主题,简洁明确即可)
2.(3分)初中生读经典文学意义重大:①如歌德所言,经典文学是与高尚的人对话,读《春》能感受朱自清对自然的热爱与积极的生活态度,提升精神境界;②高尔基认为文学能帮助人认识自己、激发对真理的追求,《秋天的怀念》让我们理解母爱与生命的意义,增强面对困境的信心;③朱光潜提到经典能滋养心灵、树立正确价值观,《论语》十二章中“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等语句,引导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与修身习惯。
3.(3分)示例1:推荐《春》(朱自清)。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春日景象,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语言优美,充满生机,既能让我们感受春天的美好,也能学习细腻的写景手法。
示例2:推荐《秋天的怀念》(史铁生)。文章讲述史铁生在瘫痪后,母亲默默陪伴、鼓励他走出低谷的故事,“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等语句真挚感人,让我们体会到母爱的深沉与伟大,学会珍惜亲情、直面挫折。
示例3:推荐《论语》十二章。文中收录了孔子关于学习、修身、处世的经典言论,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语言精炼,富含哲理,能指导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提升文化素养。
三、(8分)①秋风萧瑟 ②峨眉山月半轮秋 ③江春入旧年 ④枯藤老树昏鸦 ⑤逝者如斯夫 ⑥学而不思则罔 ⑦正是江南好风景 ⑧何当共剪西窗烛(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均不得分)
阅读与理解(48分)
四、 (一)诗歌鉴赏(4分)
1.(2分)停宿(或“停泊”);初春(或“早春”)(解析:“次”指旅途中停宿;“江春入旧年”中“春”点明季节,结合“海日生残夜”的早春景象,可知为初春)
2.(2分)示例1(哲理角度):诗句描绘了残夜未退、红日已升,旧年未过、新春已至的景象,蕴含“新旧交替、时序更迭”的哲理,暗示时光流逝,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示例2(情感角度):诗人在旅途中见此早春景象,既惊叹于自然时序的奇妙,又暗含对时光匆匆的感慨,同时“海日”“江春”的生机景象,也悄悄缓解了羁旅的孤独,为后文“乡书何处达”的思乡之情做了铺垫,情感细腻而深沉。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1.(2分)A(解析:A项“期”均为“约定”;B项“舍”分别为“舍弃”“牺牲”;C项“顾”分别为“回头看”“顾及”;D项“知”分别为“知道、明白”“懂得”)
2.(4分)
(1)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走进家门,没有回头看(他)。(“惭”译为“感到惭愧”,“引”译为“拉”,“顾”译为“回头看”,1分;语句通顺1分)
(2)何晏于是在地上画了一个方形,自己站在里面。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乃”译为“于是、就”,“故”译为“原因”,“庐”译为“房子”,1分;语句通顺1分)
3.(2分)D(解析:曹操“遣还外”是因为何晏通过“画地为庐”的行为,委婉表明自己不愿改姓曹、坚守本家的态度,并非单纯“何晏不愿做他的儿子”,选项表述过于直白,未体现何晏的聪慧与委婉)
4.(4分)①元方的聪慧:面对友人的无礼指责,七岁的元方能清晰指出“日中不至则无信,对子骂父则无礼”,逻辑清晰,有理有据,既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又让友人无言以对,体现出他明辨是非、善于言辞的特点。
②何晏的聪慧:面对曹操“欲以为子”的意图,何晏不直接拒绝,而是“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以“何氏之庐”委婉表明自己的立场,既避免冒犯曹操,又坚守了本家身份,体现出他年纪虽小却心思缜密、善于委婉表达的特点。
(三)现代文阅读(10分)
1.(2分)C(解析:A项“仅指父母”错误,材料一明确“父母或其他监护人”;B项“核心目的是提高成绩”错误,材料一强调“增进情感交流、培养阅读兴趣”;D项“只要……就……”过于绝对,材料三指出需避免误区才能有效培养兴趣)
2.(2分)C(解析:A项“无需互动”错误,材料一强调“互动提问”的重要性;B项“减少阅读时间”错误,材料二建议“合理安排固定时间”;D项“无需结合生活”错误,材料三提出“阅读与生活结合”)
3.(4分)
误区:①认为“孩子自己能读,无需陪伴”,忽视亲子互动;②过度干预,频繁打断孩子,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思路理解;③只关注“是否读懂”,忽略阅读的情感体验。(2分,答出两点即可)
建议:①尊重孩子的阅读节奏,给予自主思考空间,不随意打断;②选择孩子感兴趣且适合年龄的书籍,如结合孩子的爱好选读《昆虫记》或《朝花夕拾》;③阅读后与孩子交流感悟,或结合书籍内容开展实践活动(如读《春》后观察春日景色)。(2分,答出两点即可)
(四)记叙文阅读(18分)
1.(3分)①小时候,外婆每天挎着竹篮去菜园采摘新鲜蔬菜,回家路上会给“我”递刚摘的番茄;②“我”发高烧时,外婆挎着竹篮跑好几里路去镇上买药、挖生姜,用生姜红糖水煮给“我”喝,陪伴“我”熬过难受的夜晚。
2.(3分)①线索作用:“外婆的竹篮”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外婆采摘蔬菜、为“我”买药、装满土特产等事件,使文章结构完整;②象征意义:竹篮不仅是外婆的工具,更象征着外婆对“我”的疼爱与深沉的亲情,凸显文章主题;③吸引读者:标题以具体物件“竹篮”为核心,暗含亲情,能引发读者对“竹篮背后故事”的好奇。
3.(4分)(以第②段“阳光洒在她的银发上,也洒在竹篮上,竹篮仿佛镀上了一层金光”为例)
环境描写(1分),通过描写阳光洒在外婆银发和竹篮上的景象,营造出温暖、祥和的氛围(1分);“镀上一层金光”既写出竹篮在阳光下的视觉效果,也暗含外婆的慈爱与竹篮承载的美好回忆(1分),为后文抒发对外婆的感激之情做铺垫(1分)。
4.(4分)运用神态描写与语言描写(1分):“笑着”体现外婆面对妈妈劝说时的温和与固执,“这是自家种的,干净又好吃,孩子爱吃”直白地说出装满竹篮的原因(1分),生动展现外婆对“我”的疼爱,以及她朴实、无私的性格(2分)。
5.(4分)①内容上:点明竹篮的深层意义——从“普通器具”升华为“外婆爱的载体”“童年温暖的记忆”,深化“亲情珍贵”的主题;②结构上:总结前文关于竹篮的往事,呼应标题“外婆的竹篮”,使文章结构严谨;③情感上:直接抒发对竹篮的珍视与对亲情的怀念,引发读者共鸣。
(五)整本书阅读(4分)
示例1:长妈妈(《阿长与〈山海经〉》)
事例:长妈妈虽粗俗、迷信(如喜欢切切察察、睡相不好、讲“长毛”的故事),但当“我”渴望得到《山海经》时,她主动记在心上,最终跑遍多个地方为“我”买来绘图版《山海经》。
性格特点:善良、朴实,虽有小缺点,但对孩子充满真诚的关爱,重视孩子的心愿。
示例2:寿镜吾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事例:寿镜吾先生是“我”在三味书屋的老师,他戴方巾、穿长袍,治学严谨,读书时会“摇头晃脑”“声音洪亮”,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不苛刻,当“我”问“怪哉”虫的故事时,他虽未解答,却也未严厉斥责,仍保持着传统学者的温和。
性格特点:方正、质朴、博学,有传统文人的严谨与温和,对学生既有要求又不失宽容。
示例3:范爱农(《范爱农》)
事例:范爱农与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相识,起初因“发电报”事件产生误会,后在故乡重逢,两人成为朋友。他不满黑暗社会,正直倔强,却因现实的压抑与生活的窘迫,最终落水身亡(或“在困顿中挣扎”)。
性格特点:正直、爱国、倔强,有进步思想,但内心敏感,受时代局限,最终被黑暗现实吞噬,充满悲剧色彩。
写作与表达(50分)
五、 评分标准
等级 分数区间 评分标准
一等 45-50 分 补题恰当,紧扣 “乐在其中”;选材真实新颖,细节生动,能具体展现 “乐” 的原因与过程;情感真挚,语言流畅优美;结构完整,条理清晰;不少于 600 字,无抄袭套作。
二等 38-44 分 补题较恰当,符合主题;选材较真实,有一定细节,能体现 “乐” 的感受;情感较真挚,语言通顺;结构较完整,条理较清晰;字数达标,无明显抄袭套作。
三等 30-37 分 补题基本恰当,与主题关联不紧密;选材普通,描写简单,“乐” 的体现较模糊;情感平淡,语言基本通顺;结构基本完整;字数基本达标,无严重抄袭套作。
四等 29 分以下 补题不当,偏离主题;选材不当,内容空洞,无 “乐” 的体现;情感虚假,语言不通顺;结构混乱;字数不足,或存在抄袭套作。
示例作文 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