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两则《陈太丘与友期》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世说新语两则《陈太丘与友期》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6 19:32:43

文档简介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能讲译,能理解课文的主旨。
2、积累文言词语,提高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咏雪》,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中主要赞颂的人物是谁?(东晋才女谢道韫)赞美了她什么呢?(聪明有才学。)我们现在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看主人公是谁?主旨是什么?
二、老师范读,学生齐读,然后再叫一个学生单独读,读后让学生评论正误优劣
三、学生自学课文并讨论
(可让学生先分组讨论,再全班讨论)
1、读懂课文并翻译。
2、讨论“研讨与练习”中一、二两题中属这课的内容。
3、学生提问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若学生没有提出以下问题就由老师提问:
⑴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主旨是什么?
⑵ 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⑶ 在《世说新语》中《咏雪》列入“言语”,《陈太丘与友期》列入“方正”,这是为什么?
四、先让学生读无标点的原文,再叫学生自读课文,看谁能先背诵。
五、学生课堂做练习,如有时间就课内订正或留作课外作业。如有时间可让学生即兴表演。(共25张PPT)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
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
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
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
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
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
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约定
中午时分
不再等候就走了

年龄
尊称,您的父亲
通“否”
等待
离开
嬉戏
当时
尊称,“您”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
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
门不顾。
语气词,“啊”
丢下,舍弃
离开
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信用

回头看
二、疏通文辞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时间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来,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离开以后,友人才到。他儿子元方当时只有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友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家么?”元方答道:“他等了您很久您也没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去了。”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您还不到,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父亲,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方径直走向家门,没有再回头看那个无礼的人。
答问:“君”“尊君”“家君”这三个称谓各表示什么意思
君:对别人的敬称,犹今之“您”。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期]
[舍去]
[乃]
[不]
[委]
[引]
[顾]
[尊君]
[家君]
约定。
不再等候就走了。
才。
通“否”。
丢下、舍弃。
拉。
回头看。
对他人父亲的尊称,你父亲。
谦词,我父亲。
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
古今异义:
1.陈太丘与友期 古:约定
今:日期
2.太丘舍去 古:去,离开
今:前去,前往
3.下车引之 古:拉
今:引用
4.元方入门不顾 古:回头看
今:照顾或顾客
词类活用:
陈太丘与友期
约定(动词)
日期(名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词多义:
俄而雪骤
不久
相委而去
就,然后
文章层次
起因:
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过程:
友人发怒,元方对答
结果:
友人惭引,元方不顾
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 )去,( )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陈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2、你能说出这三种称谓有什么不同吗?
尊君 :
君:
家君:
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对别人一种有礼貌的称呼,相当于“您”。
谦词,对人称自己父亲。
感知文意2、3
3、你能解释以下的句子吗?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小延伸
哪些是敬辞,哪些是谦辞?
1君 2 尊君 3 家君
4敝人 5卑职 6 陛下
7令尊 8寡人 9足下
10令郎 11老朽 12犬子
断 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
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
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
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
元方
无信 无礼
勇于自责
聪颖
机智
诚信
礼貌
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两个人?各有什
么性格特点?
2、友人惭,元方仍不顾,是否过份?
思考并讨论: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1、不失礼
第一点全文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元方不失礼,懂得为人之理“无信”、“无礼”是全文的核心,从反面说明“信”和“礼的重要。
第二点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2、失礼
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
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
许人家道歉。
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你是)
友人:
1、 先道歉,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
2 、求得别人的原谅,今后注意改正。
3、 不应该在孩子面前骂人,更不应该骂人家的父亲。
4、 找别的机会向陈太丘父子道歉。
5、今后一定要遵守时间,言而有信。
元方:
1、和元方一样有理有据,指出友人的错误。
2、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
3、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也就是说诚信的重要。
作为我们学生,重信守诺,努力做到诚实守信,礼貌待人。
一诺千金(季布一诺)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朋友不但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秧祸。最后刘邦只好特赦了季布,并升他为江东太宗。由此可见,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你能阅读并理解下面的小故事后
将它讲给同学们听吗?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实录及点评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
2、掌握重点文言词汇。
3、分析人物性格。
二、教学重、难点
1、对人物性格的分析。
2、把握故事情节,掌握重点词汇。
3、背诵文章。
三、教学设想
文言文学习应让学生充分预习,提出疑问,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根据学生所疑所问,设计教学重点。另外,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强化加以把握,而后通过勾画线连的方式强化背诵。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请同学们在我的叙述中抢答出这是什么书。
它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部书籍。 它记录的是晋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被鲁迅评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生)《世说新语》
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世说新语》里的一篇文章,他介绍的就是古代一个聪明孩子的故事。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整体感知
(师)首先,老师为同学们范背一下这篇课文。
(师范背全文。)
请同学们为老师点评一下。
我们一起把这篇文章读一遍。
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生先讨论,后点名复述。)
三、新课教学:
〈一〉齐读第一句。
1、解字
师:有同学问我,“期行”和“期日中”中的“期”是不是同一个意思?同学们,你们的意见是什么?
生:不是。一个是约定,一个是约定的时间。
师:很好。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名词。
2、品句
“去后乃至”是一个省略句,你能补出省略的部分吗?
生:太丘去后,友人乃至。
师:太丘离开是不是不对呢?
生:不是。因为是友人先不讲信用,“期日中”,“过中不至”。
3、理结构
期行----日子-----不至-------去--------至
4、引导背诵:
对着上述重点字是背一遍。
闭上眼背一遍。
齐背。
〈二〉我们把元方与客的对话读一遍。男生读客的话,女生读元方的话,老师读叙述性语言。
1、解字
师:我来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怎样,来进行一个小比赛,看男女生谁抢的分数多。
(生抢答)
(1)去:离开 (2)委:舍弃 (3)君:您
(4)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5)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2、品句
师: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客的两处语言应该分别用怎样的语气读?
生:第一处:询问,很客气。第二处:愤怒,音调很高。
师:元方会用怎样的语气说话呢?
生:第一处:很有礼貌,客气的说。第二处:声调不高,但义正词严。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请三个同学用这种语调读一下。
他们读的怎么样?
(生评议。在评议中引导学生把握住人物的性格)。
3、理结构
元方:七岁、戏 待、不至、去 无信、无礼
╱ ╲ ╱
客:在不 怒,非人
4、趣背诵。
对板书背---试背---离板书背诵。男女生比赛背----点名背。
〈三〉师:对于元方的回答,客的反映是什么?
生:“惭”,“下车引之”。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元方的话很有说服力,客知道自己错了。要表示歉意。
师:元方接受了客人的歉意了吗?
生:没有。他头也没有回就进去了。
师:你对元方的行为是怎么看的?赞同还是反对?我们先来统计一下大家的意见。
看来,有大部分同学认为支持元方,不过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元方做的不好,我们先来听听反对的同学的意见。
生1: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一个大人能放下架子主动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不应该不给别人台阶下.
生2:我不同意,客人做得很过分,古代讲究孝,在儿子的面前辱骂父亲就是不对的.
生3.我们还要注意到元方只有七岁,心里是不能原谅就怎样做,不知道虚伪,是很正常的.我们应为他的坦率而鼓掌.
师:我应为你们的精彩辩论而鼓掌!我们应该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己的看法.元方的行为,是符合他的年龄特点的,当然,我们也希望元方能够宽宏大量的原谅客人,因为人家知道错了,我们就可以给别人一个改正的机会吗。
四、巩固把握
下面我们根据刚才学习的内容,请几个同学把文章情节表演一下,好吗?
(生快速组合,积极要求表演)
学生即兴表演。
师:非常精彩!尤其是对人物语言的把握很到位,我们为他们鼓掌。
五、背诵全篇课文
1、对照板书背诵。
2、闭上眼睛,一边回忆情节,一边慢慢背诵。
3、自由巩固背诵。
4、自我推荐背诵。
六、总结课文。
今天,我们以背诵为主要手段,学习了这篇文章,大家觉得背诵它很难吗?
对,不难。只要我们充分预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心投入,再加上使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就会成为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了。当然,希望同学们课下还要趁热打铁,把文章熟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