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表格式)湘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5《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表格式)湘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1-04 15:4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诗韵探黄”——《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教科书 书 名:地理 八年级下册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教材分析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是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五节的内容,包括“自然地理概况”,“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高”三部分。其中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与自然、人类的关系,体现了人类在征服自然同时,也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和约束。人地关系贯穿了这一节的知识的主线,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能力创造条件。探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对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四节区域地理的学习,已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在思维模式上还是有明显的形象思维痕迹,很大程度上仍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材料来理解抽象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引用了视频、国家智慧中小学平台的精品课视频、图文资料、AI赋能等,结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区域认知 能准确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与范围,说出其跨越的主要省级行政区。 2.综合思维 ①结合对照实验与图文资料,分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植被、土质、降水、坡度等)和人为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建立自然要素与人文活动的关联。 ②通过对比黄土高原与儋州蚂蝗岭的水土流失问题,强化知识迁移与类比分析能力。 地理实践力 利用AI工具模拟与当地居民对话,探寻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增强实践应用能力。 4.人地协调观 通过区域生态治理案例(如黄土高原与蚂蝗岭),强化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诗启秘境,导入新课 展示“黄天厚土大河长,沟壑纵横风雨狂”诗句,提问描述我国哪个地区?(学生回答)再播放航拍黄土高原景观的视频,创设情境。提问“为何诗人笔下的黄土高原这般沧桑,这片土地究竟藏着哪些地理奥秘吗?”由此导入本课“诗韵探黄”——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设计意图】:以诗句激发联想,培养区域认知;借航拍视频直观呈现地貌,提升地理实践力。通过追问黄土高原沧桑成因,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探究自然与人文要素关系,渗透人地协调观,自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任务一:寻迹“黄天厚土”——解码位置与范围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99~100页和图8-64、图8-65自主完成导学学习任务单的任务一。 1.学生观察课本99页图8-64“ 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 2.学生独立完成读图的活动,全班交流: ①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 ②了解黄土高原主要包括的省区。 评价学生在描述和指图过程中的优点及不足。归纳:黄土高原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太行山。自西向东主要包括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陕西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 100米,并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3.(图片展示)黄土高原景观图片。提问: 黄土层的覆盖有什么特点 交流小结: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并播放黄土高原形成过程视频,知道黄土主要是由风吹过来的,“风成说”得到广泛的认同。 (图片展示)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形成了哪些典型的地貌类型?认识黄土高原几种不同地貌: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5.通过塬、墚、峁的景观图,可以看出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是什么特征的?(学生回答)又是什么原因造成地表沟壑众横的呢?(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以任务驱动为核心,依托图文资料与视频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与地貌景观,强化区域认知能力。通过读图指图、分析“风成说”及地貌演变过程,培养地理实践力与综合思维,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剖析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联系。结合景观图探讨地表形态与成因,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渗透人地协调观,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素养。 (三)实验探究,剖析水土流失之因 过渡:是什么原因造成黄土高原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呢?下面我们进行本节课的第二个任务,利用国家智慧中小学平台的精品课演示的对照实验剖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任务二:叩问“沟壑纵横”——剖析水土流失之因 根据视频中的4组对照实验,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1.根据视频中的4组对照实验结果分别让4个代表组学生代表上黑板指图发言,从植被、地质、坡度、降水强度方面分析4组变量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2.根据结论并结合“黄土高原的景观图”和“延安的气候类型图”总结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实验探究: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实验名称对比实验实验结果水土流失自然原因实验1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植被( ),水土流失严重实验2土壤性质与水土流失沙土比黏土水土流失更( )实验3地表坡度与水土流失地表坡度( ),水土流失严重实验4降水强度与水土流失降水强度( ),水土流失严重
过渡:造成水土流失不仅仅是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也会破坏地表植被,加剧水土流失,请同学们根据图文材料,分析造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图片展示)分析归纳黄土高原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开垦,采矿、修路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借助智慧中小学平台精品课中的对照实验视频,将抽象的水土流失原理转化为可视化探究,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通过分组分析植被、土壤等变量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强化综合思维;结合景观图、气候图归纳自然成因,深化区域认知。引入图文材料剖析人为因素,渗透人地协调观,让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深度融合。 (四)诗句引思,搭建迁移桥梁 过渡:“山海苍茫藏隐患,绿退土蚀待良方”黄土高原的沟壑因风雨与人类活动而生,而儋州的蚂蝗岭同样面临着土地“伤痕”,根据任务三的图文材料分析儋州蚂蝗岭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任务三:跨越山海寻共鸣 ——从黄土高原到儋州蚂蝗岭的水土之思 黄土高原蚂蝗岭自然因素土壤性质黄土土质疏松,裂隙较多地表坡度地形破碎,坡度大降水强度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人文因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
【设计意图】:以诗句为引,增强课堂连贯性与文化韵味;串联黄土高原与儋州蚂蝗岭,通过对比分析两地水土流失成因,深化区域认知,对水土流失共性与差异性的理解;引导学生迁移知识聚焦海南本土问题,激发学生关注家乡生态的责任感。 (五)AI赋能,解决问题 过渡:黄土高原和蚂蝗岭出现了严重的生态问环境问题,治理任务迫在眉睫。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当地居民是怎样治理的?请同学们用AI问问当地的居民,了解他们采用了哪些方法来治理? (学生活动)手机投屏,学生利用AI与当地居民对话寻找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设计意图】:借助AI对话模拟实践,激发学生主动探寻治理方案,培养地理实践力与综合思维,深化人地协调观念。 (六)总结升华,强调人地协调观 “黄土儋州虽万里,水土同源共护忙”,不同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都是相似的,可以相互借鉴,所以无论黄土高原还是蚂蝗岭,都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设计意图】:以诗句点明区域共性,引导知识迁移,强化人地协调观,助力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思维与责任担当。 (七)智辅云端,完成课后作业 1.利用AI工具制作一份关于黄土高原生态保护的宣传海报。 2.登录智慧中小学平台完成相关课后练习题,并查阅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未来发展规划。 【设计意图】:融合AI与智慧平台,以海报创作与习题探究,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 (八)赛练结合,直击中考 先通过PK游戏强化知识掌握,再利用链接中考真题精准检测学习效果。 【设计意图】:游戏竞学筑根基,真题砺能育地理素养。通过运用知识解决真题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板书设计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概况 跨越省级行政区 地貌类型 地表形态: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