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测试题 (含解析)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测试题 (含解析)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11-05 16:3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合成氨工作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人类生存具有重大意义。合成氨反应的历程和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已知:① ,② ΔH,则反应②的ΔH为
A. B. C. D.
2.硫酸甲酯()是制造染料的甲基化试剂,在有存在的条件下,和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分子间的作用力用“…”表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和反应的 B.由d转化为f过程中,有碳氧键的生成
C.该反应活化能为6.62eV D.a、b、c三种中间产物中,a最容易生成
3.知乙腈(CH3CN)发生异构时热化学方程式:CH3CN(l)(1) △H,断裂1mol有关化学键所需的能量数据如表所示:
化学键 C-H C-C C-N C≡N C=N
能量/kJ a b c d e
则△H为(用含a、b、c、d、e的代数式表示)
A.(d-e)kJ mol-1 B.(d-c-e)kJ mol-1
C.(-d+c+e)kJ mol-1 D.(e-d)kJ mol-1
4.氢气是人类最理想的能源。已知在25℃、101kPa下,1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热量142.9kJ,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B.
C.
D.
5.血红蛋白结合后的结构如图所示,CO也可与血红蛋白配位,它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约为的230~270倍。二者与血红蛋白(Hb)结合的反应可表示为:
① ;
②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血红蛋白结合后,Fe(Ⅱ)的配位数为6
B.CO中毒患者可进入高压氧舱治疗
C.相同温度下,反应②的平衡常数大于反应①
D.已知反应③ ,则
6.下列化学变化中,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 B.氢氧化钠与稀硝酸反应
C.高温煅烧石灰石 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7.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 B.浓硫酸溶于水
C.铝热反应 D.石灰石分解制备氧化钙
8.常用于有机合成,其合成原理为,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该反应中每生成放出热量
C.形成中的化学键吸收热量
D.所具有能量比所具有能量低
9.空间站是一种可以提供多名航天员巡防、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空间站补充的一种方式是通过化学反应来生成。电解水可以生成和,其中可以直接供人类呼吸使用。在一定条件下与人类呼出的反应生成和,然后又可以电解产生。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循环的反应链。在人体内,与葡萄糖反应生成和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吸热反应 B.断开氧气中的化学键会放出能量
C.形成键吸收能量 D.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10.已知:①,
②,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向含0.1molNaOH的溶液中加入一定体积的乙二酸,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B.
C.氢气的燃烧热
D.和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大于形成分子中的化学键所释放的总能量
11.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焓变是指1mol物质参加反应时的能量变化
B.应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
C.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总焓小于生成物的总焓时,为负值
D.同温同压下,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不同
12.已知:
其他数据如下表:
化学键 C=O O=O C-H O-H C=C
键能/() 798 x 413 463 6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烯的燃烧热为
B.
C.
D.当生成4molO-H键时,该反应放出热量一定为akJ
二、非选择题
13.已知反应:2HCl(g)=H2(g)+Cl2(g) ΔH=+183kJ·mol-1
(1)该反应为______(填“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2)又已知1molH2(g)、1molCl2(g)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分别需要吸收436kJ、243kJ的能量,则1molHCl(g)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吸收的能量为______kJ。
14.回答下列问题
(1) 的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1所示,则图中A表示_______。该反应的逆反应的活化能为(用E、表示)_______。
(2)已知:298K时, kJ mol 1
kJ mol 1
①的燃烧热_______ kJ mol 1。
②以太阳能为热源分解,经热化学铁氧化合物循环分解水制的过程如图2。
过程Ⅰ: kJ mol 1
过程Ⅱ:……
请回答:ⅰ.过程Ⅰ中能量转化的形式是_______。
ⅱ.过程Ⅱ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50 mL 0.50 mol L 1盐酸与50 mL 0.55 mol L 1 NaOH溶液在量热计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温度为20.1℃,反应后最高温度为23.2℃。(假设反应前后溶液的比热容均为4.18 J·g·℃、溶液的密度均为1.00g·cm)则反应的_______ kJ mol 1。(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15.发射卫星时可用肼(N2H4)作燃料,二氧化氮作氧化剂,两者反应生成氮气和气态水。已知:N2(g)+2O2(g)=2NO2(g) ΔH=+67.7kJ mol-1
N2H4(g)+O2(g)=N2(g)+2H2O(g) ΔH=-534kJ mol-1
H2(g)+F2(g)=HF(g) ΔH=-269kJ mol-1
H2(g)+O2(g)=H2O(g) ΔH=-242kJ mol-1
肼和二氧化氮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16.甲烷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工业中。
(1)已知:①CH4(g)+H2O(g)=CO(g)+3H2(g) H1
②2CO(g)+O2(g)=2CO2(g) H2=-566kJ mol 1
③H2(g)O2(g)=H2O(g) H3=-242kJ mol 1
相关化学键的键能数据如下:
共价键 H O C≡O H H C H
键能/(kJ mol 1) 463 1076 436 413
由此计算 H1=_______kJ mol 1,CH4超干重整CO2技术得到CO和H2的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17.研究、、CO等大气污染气体的处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处理含CO、烟道气污染的一种方法是将其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和单质S。已知:


则CO和气体反应生成固态硫和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2)氮氧化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的一个重要原因。已知:
①△H =-a kJ/mol(b>0)
②△H =-b kJ/mol(b>0)
若用标准状况下3.36 L CO将还原至(CO完全反应),整个过程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mol,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_______kJ(用含有a和b的代数式表示)。
(3)用催化还原也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例如:


若1 mol 将还原至,整个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为867.0 kJ,则△H2=_________________。
18.低碳经济成为人们一种新的生活理念,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利用是能源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结合下列有关图示和所学知识回答:
(1)用催化加氢可以制取乙烯:。若该反应体系的能量随反应过程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该反应的_______(用含a、b的式子表示)。又知:相关化学键的键能如下表所示,实验测得上述反应的,则表中的x=_______。
化学键
键能/ 803 436 x 414 464
注:乙烯结构如图:
(2)用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在(气态)完全燃烧生成和液态水的反应中,每有个电子转移时,放出的热量。其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是我国能源领域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
①科学家提出由制取C的太阳能工艺如图所示。
已知“重整系统”发生的反应中,则的化学式为_______。“热分解系统”中每分解,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mol。
②工业上用和反应合成二甲醚。已知: , ,则 _______。
19.用50mL0.25mol·L-1H2SO4溶液与50mL0.55mol·L-1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重要仪器为_______。
(2)已知:中和后生成的溶液的比热容为4.18J/(g·℃),溶液的密度均为1g/cm3,某学习小组三次实验测得温度平均升高3.3℃。写出该反应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计算保留三位有效数字):_____
(3)实验中若用70mL0.25mol·L-1H2SO4溶液跟50mL0.55mol·L-1NaOH溶液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所求中和热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4)中和热测定实验中,下列操作能保证实验准确性的是_______(填字母)。
a.为节省时间,只做一次实验
b.两烧杯夹层间碎纸条没有填满
c.记录混合液的最高温度作为终止温度
d.用铁制容器代替烧杯进行实验
e.测量HCl溶液的温度计用水洗净擦干后才用来测NaOH溶液的温度
20.某化学兴趣小组要完成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1)实验桌上备有大、小两个烧杯、泡沫塑料、泡沫塑料板、胶头滴管、环形玻璃搅拌棒、0.5 mol·L-1盐酸、0.55 mol·L-1氢氧化钠溶液,实验尚缺少的玻璃用品是_____、_______。
(2)实验中能否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___(填“能”或“否”),其原因是___。
(3)使盐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是______(填序号)。
a.用温度计小心搅拌
b.揭开硬纸片用玻璃棒搅拌
c.轻轻地振荡烧杯
d.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地搅动
(4)他们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用品 溶液温度 中和热
t1 t2 ΔH
a 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 50 mL 0.5 mol·L-1HCl溶液 20 ℃ 23.3 ℃ ______
b 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 50 mL 0.5 mol·L-1 HCl溶液 20 ℃ 23.5 ℃
已知:Q=cm(t2-t1),反应后溶液的比热容c为4.18 kJ·kg-1·℃-1,各物质的密度均为1 g·cm-3。
①计算完成上表。
②根据实验结果写出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
(5)若用氢氧化钾代替氢氧化钠,对测定结果________(填“有”或“无”,下同)影响;若用醋酸代替盐酸做实验,对测定结果________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由图可知,氨气分解生成氮气和氢气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ΔH=+(500—308—100) kJ/mol=+92kJ/mol,故选A。
2.B
解析:A.由图可知,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ΔH<0,A正确;
B.由图可知,由d转化为f过程中,有硫氧键的生成,B错误;
C.由图可知,该反应最高能垒(活化能)的过程是d→e,该反应的最高能垒(活化能)为3.66eV-(- 2.96eV)=6.62eV,C正确;
D.物质所含有的能量越低越稳定,根据图中可知,a、b、c三种中间产物中,a物质的能量最低,生成需要放热,a最容易生成,D正确;
故选B。
3.B
解析: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生成物成键释放的总能量,故选B。
4.C
解析:已知在25℃、101kPa下,1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热量142.9kJ,则2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142.9×4=571.6kJ,根据放热反应,焓变为负值分析,该热化学方程式为: 。
故选C。
5.D
解析:A.由图可知,Fe(Ⅱ)与周围的6个原子结合,配位教为6,选项A正确;
B.CO中毒,将病人移入高压氧舱,浓度增大,反应②平衡逆向移动,从而缓解CO中毒,选项B正确;
C.CO也可与血红蛋白配位,它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约为的230~270倍,可知反应②正向进行的程度比①大,故相同温度下,反应②的平衡常数大于反应①,选项C正确:
D.根据盖斯定律,反应③=反应②-反应①,则,则,故,选项D错误;
答案选D。
6.C
【分析】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解析:A.硫在氧气中燃烧是放热反应,故A不选;
B.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故B不选;
C.高温煅烧石灰石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故C选;
D.呼吸作用是和氧气发生的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故D不选;
故选C。
【点睛】大多数的化合反应、燃烧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活泼金属跟水或酸的置换反应、铝热反应等都是放热反应;大多数的分解反应、Ba(OH)2 8H2O和NH4Cl的反应、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碳和CO2的反应、碳和水蒸气的反应等都是吸热反应。
7.C
解析:A.碳与CO2反应属于吸热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热量,但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不属于化学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铝热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C符合题意;
D.石灰石分解属于吸热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C。
8.B
解析:A.由图可知,该反应为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的放热反应,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反应的焓变ΔH=—(180kJ/mol—104kJ/mol)=—76kJ/mol,则反应生成2mol NOCl(g)放出的热量为76kJ,故B正确;
C.形成NOCl(g)中的化学键会释放能量,故C错误;
D.由图可知,2molNOCl(g)所具有能量比2mol一氧化氮和1mol氯气的能量之和要低76kJ,但不一定比2mol一氧化氮所具有的能量要低76kJ,故D错误;
故选B。
9.D
解析:A.从图中看出:反应物的能量高于生成物的能量,所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故A错误;
B.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断开氧气中的化学键会吸收能量,故B错误;
C.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形成H-O键放出能量,故C错误;
D.该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10.A
解析:A.乙二酸属于弱酸,其电离是吸热过程,向含0.1molNaOH的溶液中加入500mL0.1mol/L乙二酸(HOOC-COOH),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故A正确;
B.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生成硫酸钡沉淀时放热,所以H2SO4(aq)和Ba(OH)2(aq)生成1molH2O(l)时,即,故B错误;
C.H2O(g)→H2O(l)是放热过程,,则氢气的燃烧热,故C错误;
D.根据,可知此反应为放热反应,2molH2(g)和1molO2(g)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小于形成2molH2O(g)分子中化学键所释放的总能量,故D错误;
答案为A。
11.B
解析:A.焓变是生成物和反应物的焓值差,当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同时,焓变不同,参加反应时物质的物质的量不一定为1mol,A错误;
B.反应的热效应只与始态、终态有关,与过程无关,根据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B正确;
C.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总焓小于生成物的总焓时,说明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则为正值,C错误;
D.反应条件不改变反应的焓变,则同温同压下,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相同,D错误;
故选B。
12.B
解析:A.表示燃烧热时,水应为液态,A项错误;
B.根据等于反应物键能总和减生成物键能总和:,可得出,B项正确;
C.生成,,C项错误;
D.生成4molO-H键,即生成,水的状态不能确定,D项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3. 吸热反应 431
解析:(1)由2HCl(g)=H2(g)+Cl2(g) ΔH=+183kJ·mol-1可知,ΔH>0,所以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答案为:吸热反应;
(2)设1molHCl(g)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吸收的能量为,由方程式2HCl(g)=H2(g)+Cl2(g) ΔH=+183kJ·mol-1可知,ΔH=+183kJ·mol-1,ΔH=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得2-436 kJ-243 kJ =+183 kJ 解得=431 kJ,即1molHCl(g)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吸收的能量为431 kJ,故答案为:431 。
14.(1) 2molCO(g)+1molO2(g) (E-△H)
(2) -285.8 太阳能(或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3FeO(s)+H2O(l)=Fe3O4(s)+H2(g) △H=+129.2 kJ mol 1
(3)-51.8
解析:(1) 的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1所示,C为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即C表示2molCO2(g),则图中A表示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即2molCO(g)+1molO2(g)。焓变等于正反应活化能减去逆反应活化能,逆反应活化能等于正反应活化能减去焓变,因此该反应的逆反应的活化能为(E-△H);故答案为:2molCO(g)+1molO2(g);(E-△H)。
(2)① kJ mol 1, kJ mol 1,将第二个方程式减去第一个方程式的一半得到 kJ mol 1,则的燃烧热-285.8kJ mol 1;故答案为:-285.8。
②ⅰ.以太阳能为热源分解,则过程Ⅰ中能量转化的形式是太阳能(或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故答案为:太阳能(或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ⅱ.根据 kJ mol 1变为 kJ mol 1, kJ mol 1,第一个方程式减去第二个方程式的一半得到过程Ⅱ的热化学方程式为3FeO(s)+H2O(l)=Fe3O4(s)+H2(g) △H=+129.2 kJ mol 1;故答案为:3FeO(s)+H2O(l)=Fe3O4(s)+H2(g) △H=+129.2 kJ mol 1。
(3)50 mL 0.50 mol L 1盐酸与50 mL 0.55 mol L 1 NaOH溶液在量热计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温度为20.1℃,反应后最高温度为23.2℃。温度差为3.1℃,则反应的 kJ mol 1;故答案为:-51.8。
15.2N2H4(g)+2NO2(g)=3N2(g)+4H2O(g) △H=-1153.7kJ/mol
解析:设①N2H4 (g)+O2 (g)=N2(g)+2H2O (g) △H=-543kJ/mol
②N2 (g)+2O2 (g)=2NO2 (g) △H=+67.7kJ/mol
由盖斯定律①×2-②可得,2N2H4(g)+2NO2(g)=3N2(g)+4H2O(g) △H=-1153.7kJ/mol。
16. +194 CH4(g)+CO2(g)= 2CO+2H2(g) △H=+235 kJ mol 1
解析:(1)化学反应的△H=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新键形成放出的能量,根据表格数据计算△H1=463 kJ mol 1×2+413 kJ mol 1×4-1076 kJ mol 1-436kJ mol 1×3=+194kJ mol 1,根据盖斯定律,第①个方程式减去第②个方程式的一半,在加上第③个方程式得到CH4超干重整CO2技术得到 CO 和H2 的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CO2(g)= 2CO+2H2(g) △H=+235 kJ mol 1;故答案为:+194;CH4(g)+CO2(g)= 2CO+2H2(g) △H=+235 kJ mol 1。
17. 2CO(g)+SO2(g)=S(s)+2CO2(g) △H= -270.0 kJ/mol 0.3 -1160 kJ/mol
【分析】(1)利用盖斯定律将方程式①×2-②得热化学方程式;
(2)根据盖斯定律求出4CO(g)+2NO2(g)=N2(g)+4CO2(g)的反应热,根据物质的量之比等于热量比求出放出的热量;
(3)根据盖斯定律,将已知热化学方程式叠加,可得待求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结合1 mol CH4还原NO2至N2的整个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为867 kJ计算。
解析:(1) ①

根据盖斯定律,将方程式①×2-②,整理可得2CO(g)+SO2(g)=S(s)+2CO2(g) △H=(-283.0 kJ/mol)×2-(-296.0 kJ/mol)=-270.0 kJ/mol;
(2)①CO(g)+NO2(g)=NO(g)+CO2(g) △H=-a kJ/mol (a>0)
②2CO(g)+2NO(g)=N2(g)+2CO2(g) △H=-b kJ/mol (b>0)
根据盖斯定律,将方程式①×2+②整理可得4CO(g)+2NO2(g)=N2(g)+4CO2(g) △H=(-a kJ/mol)×2+(-b kJ/mol)= -(2a+b)kJ/mol,反应过程中电子转移8 mol,若3.36 LCO参加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n(e-)=×2=0.3 mol,反应放出的热量Q=× kJ/mol= kJ;
(3)①CH4(g)+4NO2(g)=4NO(g)+CO2(g)+2H2O(g) △H1=-574 kJ/mol
②CH4(g)+4NO(g)=2N2(g)+CO2(g)+2H2O(g) △H2
根据盖斯定律,将方程式①+②整理可得2CH4(g)+4NO2(g)=2N2(g)+2CO2(g)+4H2O(g) △H=△H1+△H2,根据方程式可知:1 mol CH4还原NO2至N2整个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为867 kJ,所以△H2=-867 kJ/mol×2-(-574 kJ/mol)=-1160 kJ/mol。
18.(1) 764
(2)
(3) 2
解析:(1)根据图示,反应CO2(g)+3H2(g) C2H4(g)+2H2O(g)的 H=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b-a)kJ/mol; H=-152kJ/mol=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2×803kJ/mol+3×436kJ/mol-(+2×414kJ/mol+4×464kJ/mol),解得x=764;答案为:-(b-a)kJ/mol;764。
(2)1molC2H2(g)完全燃烧生成2molCO2和1mol液态水时转移10mol电子,每有5NA个电子(即5mol电子)转移时,放出650kJ的热量,则1molC2H2(g)完全燃烧生成2molCO2和1mol液态水时放出1300kJ的热量,C2H2(g)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2H2(g)+O2(g)=2CO2(g)+H2O(l) H=-1300kJ/mol;答案为:C2H2(g)+O2(g)=2CO2(g)+H2O(l) H=-1300kJ/mol。
(3)①“重整系统”中FeO与CO2在700K反应生成C和FexOy,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xFeO+CO2C+FexOy,,则x=6×,解得x:y=3:4,FexOy的化学式为Fe3O4;“热分解系统”中Fe3O4分解成FeO和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3O46FeO+O2↑,部分O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升至0价,分解2molFe3O4转移4mol电子,则每分解1molFe3O4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2mol;答案为:Fe3O4;2。
②将题给两个反应依次编号为①②,根据盖斯定律,①×2-②得2CO2(g)+6H2(g) CH3OCH3(g)+3H2O(g) H3=2 H1- H2=2×(-53.7kJ/mol)-(+23.4kJ/mol)=-130.8kJ/mol;答案为:-130.8。
19.(1)环形玻璃搅拌器
(2)H2SO4(aq)+NaOH(aq)=Na2SO4(aq)+H2O(l) △H=-55.2kJ/mol
(3) 不相等 相等
(4)ce
解析:(1)根据量热计的构造可知,该装置缺少的仪器是环形玻璃搅拌器;
(2)反应放出的热量Q=3.3℃4.18J/(g·℃)1g/cm3100mL=1379.4J=1.38kJ,△H=-=-=-55.2kJ/mol,热化学方程式为:H2SO4(aq)+NaOH(aq)=Na2SO4(aq)+H2O(l) △H=-55.2kJ/mol;
(3)反应放出的热量和所用酸以及碱的量有关,若用70mL0.25mol·L-1H2SO4溶液跟50mL0.55mol·L-1NaOH溶液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生成水的量增多,所放出的热量偏高,但是中和热为稀的强酸和强碱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因此中和热相等;
(4)a.为节省时间,只做一次实验,会造成实验误差大,应重复几次,以减少实验误差,a错误;
b.两烧杯夹层间碎纸条没有填满,保温效果不好,实验误差大,b错误;
c.最高温度为恰好反应时的温度,记录混合液的最高温度作为终止温度,可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准确性,c正确;
d.铁的导热性好,用铁制容器代替烧杯进行实验,热量散失多,实验误差大,d错误;
e.测量HCl溶液的温度计用水洗净擦干后才用来测NaOH溶液的温度,会减少酸和碱之间因为中和反应而导致的热量散失,提高实验准确性,e正确;
答案选ce。
20. 量筒 温度计 否 金属铜丝易导热,热量散失多,导致误差偏大 d -56.8 kJ·mol-1 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56.8 kJ·mol-1 无 有
解析:(1)测定中和热时需要用量筒量取酸碱溶液的体积、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则实验尚缺少的玻璃用品是量筒、温度计;
(2)金属的导热系数大于玻璃,热量散失多,导致误差偏大,所以不能用金属搅拌器;
(3)为防止热量散失,不能揭开硬纸片,同时温度计不能用来搅拌,该实验中使用了环形玻璃搅拌棒,所以使盐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是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地搅动,故选d;
(4)①多次测量,温度取平均值23.4℃,混合液体总质量为(50mL+50mL)×1 g·cm-3=100g,该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为:Q = cm(t2-t1)= 4.18 kJ·℃-1· kg-1 × 0.1kg ×(23.4-20)℃ = 1.42kJ,所用盐酸少量,则该反应中生成的水为0.5mol/L×0.05L=0.025mol,所以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为:ΔH== -56.8 kJ·mol-1;
②NaOH溶液与HCl溶液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NaOH(aq)+ HCl(aq)= NaCl(aq)+ H2O(l) ΔH =-56.8 kJ·mol-1;
(4)中和热是指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液态水时所释放的热量,KOH与NaOH同为强碱,故对测定结果无影响;醋酸为弱电解质,反应过程中会不断电离,而电离会吸热,所以对测定结果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