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三单元 笔墨千秋
时代笔墨
湘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美术
第3课
趣味导入:古今山水“对话”
李可染 1 9 6 4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倪瓒 元代《渔庄秋霁图》
提问:“这两幅都是山水画,画的都是秋天景色,大家觉得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清雅空灵
传统文人画的典型
色彩浓烈,充满时代气息
基本问题:中国画家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画,继承与创新是其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没有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继承,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只知继承而不创新,则艺术得不到发展。现代中国画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外国美术的有益成分,从思想观念到表现技法等方面都努力创新,与时俱进,使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的中国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探究一
清代画家石涛明确提出“笔墨当随时代”。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关山月等 一批画家,在继承中国画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特点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体悟,在题材内容、笔墨技巧、艺术风 格等方面努力创新,创作了一批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中国画作品。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近现代著名画家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主题风行,李可染决定改革被称为封建文人画的国画。
画作取材于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的一句诗词“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画面主要描绘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
作品背景
构图:采用了丰碑式(门板式)满幅构图
截掉峰峦和坡脚,使观者的眼光聚集在山体,如同仰望纪念碑,气势震撼雄浑。
通过西方“纵深推进”及传统的“以大观小”结合运用
赏析:分析作品的绘画特点(构图)
通过这左上角约占全画五分之一的篇幅,传统山水画借以表现辽阔意境的“远”势得以保留,而又全然不妨碍门板式构图所强化的视觉冲击力。李可染把这种微妙的空间处理手法称为“两度半空间”,即以高远立势、以平远结境,使高大雄浑与深远幽邃合二为一。
赏析:分析作品的绘画特点(构图)
采用大面积朱砂色,古朴典雅。
赏析 :分析作品的绘画特点,色彩是怎样的?
采用积墨加积色的方法,以积墨山水做作品背景再逐步加朱砂层层积染,朱砂略浅处,有墨色浮上;中间色调处,则墨色相融;最为明亮处,点以厚重朱砂,庄重雄浑,古朴典雅。
融合了西方绘画的明暗关系。
赏析 :分析作品的绘画特点,色彩是怎样的?
借鉴了西方绘画的素描关系
同时借鉴素描的五度色阶画法,丰富了画面的明度层次。
(五度色阶:以纸张本身的明度为零,屋顶和树干为五,又将绝大部分画面统一在四至五的深色阶上)
《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李可染在绘画上革新和突破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新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里程碑。
赏析 :分析作品的绘画特点,墨色变化是怎样的?
李可染用墨色来塑造形体,墨色分层和表现则是倾向于通过运用西画中的明暗不同来体现山川树木的空间感。根据西方绘画中的造型和表现技法,加强了画面表达出的真实感,传统线条、皴法与西方绘画的准确造型相融合。
带有强烈的感彩,表达革命情感,加上作者本身对山川的内心感受,通过对山川的系统刻画,营造出气势恢宏、壮烈山河的红色山水意境之美。
提问:李可染的绘画是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的?
中西融合、时代性、革命性
赏析《太行丰碑》(贾又福)
太行丰碑(中国画)1984 贾又福 中国美术馆藏
提问:画家是如何在传统中创新的?
继承
创新
运用书法笔法入画(如山石的线条有书法的笔意),体现中国画“书画同源”的传统。
吸收西画块面造型,巧妙处理色调,让画面有坚实的雕塑感,赋予传统山水“时代雄强的气势”。
赏析《八女投江》(王盛烈)
八女投江(中国画)1957 王盛烈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提问:这幅画在题材和技法上有何突破?
创新:借鉴西画人体解剖、明暗关系的表现手法,开创了中国画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新路径,也推动了中国人物画的现代发展。
继承:融合传统山水画与人物画的表现形式(以山水为背景烘托人物)。
吸收外来,洋为中用
探究二
中国画家吸收和借鉴西方绘画中有用的 成分,活学活用,融会贯通,达到以“中”为 主、洋为中用的中西融合的境界。
视频赏析《流民图》(蒋兆和)
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于1941年开始构思《流民图》,1943年完成了这幅画。为了完成这幅图,作者赴上海、南京等地体验沦陷区的生活。他看到在日军铁蹄践踏下的百姓“人不为人”的生活情景,图中背井离乡的农民、工人、知识分子,以及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奏响了战争年代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交响曲,这是在那个黑暗不见天日的时期,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提问:“和传统人物画比较,这幅画在人物表现上有何特别之处?”
张萱《捣练图》
创新:吸收西方写实主义观念,注重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典型性,融入了西方人体解剖学和透视,深刻表现社会现实,突破了传统人物画的题材与表现方式。
继承:以中国传统水墨技法塑造人物。
赏析《戏曲一景(中国画)》现代林风眠
戏曲一景 现代林风眠 香港艺术馆藏
1.这幅画的题材是什么?
2. 画面中人物的服饰、妆容,能看出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哪些继承?线条运用有何笔墨韵味?
聚焦中国传统戏曲题材,戏曲是中华民俗、美学的重要载体,选择这一题材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与继承,体现了他对本土文化根脉的重视。
以宣纸、毛笔、水墨为创作媒介,线条的运用仍带有中国传统笔墨的灵动性,如人物服饰的线条流转,既有戏曲服饰的程式化韵味,又暗含书法用笔的节奏。
问题:对比传统中国画的“散点透视”,这幅画的构图有何不同?体现了西方哪类现代艺术的构成观念
《亚威农少女》毕加索
借鉴西方立体派、野兽派的构成理念,打破传统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与章法束缚,将画面处理为平面化的装饰性构图。人物造型夸张变形,空间布局无明确远近层次,强调形式本身的视觉张力,使画面更具现代艺术的抽象感与冲击力。
这幅画结合了民间戏曲和西方现代艺术,体现了林风眠怎样的艺术探索方向?这种“民间题材+西方形式”的组合,对打破传统文人画的审美垄断有何意义?
林风眠 京剧场景(辕门射戟)
打破传统文人画的审美垄断,将“民间性”与“现代性”(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结合,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边界:
传统文人画多追求“逸笔草草”的文人意趣,而他将民间戏曲的通俗性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实验性融合,让中国画从“文人雅玩”走向更具大众性、实验性的现代艺术领域。
在20世纪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背景下,《戏曲一景》是中国艺术家探索“传统现代化、西方本土化”的典型案例:
它证明了中国画可以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大胆吸收西方艺术的营养,为“中西融合”的艺术路径提供了具体实践范式,深刻影响了后续如吴冠中、赵无极等艺术家的探索,推动了中国画的现代转型。
《戏曲一景》不是简单的“中西拼凑”,而是林风眠对传统进行解构与重构后,创造出的“中西共生”的艺术新形态——以中国笔墨为骨,以西方现代形式为翼,最终让传统戏曲在现代艺术语境中焕发了全新生命力。
思考:20世纪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戏曲一景》这类作品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怎样的探索路径?
课堂作业:
1. 请举例你知道的其他“中西融合”的中国画作品(或画家),简要说明其创新点。
(示例:徐悲鸿的马,继承中国画笔墨,融合西方解剖学知识,让马的造型更具写实性与力量感。)
林风眠《梨花小鸟》
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结语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新的两种路径,一是“古为今用”,对传统技法、题材进行现代转化;二是“洋为中用”,融合西方艺术元素。无论是哪种路径,“继承”都是根基,“创新”是发展动力,这样的辩证关系让中国画在时代中不断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