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件(共55张PPT)2026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件(共55张PPT)2026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苏教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1-04 13:4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第3单元 生物与环境
一阶
教材知识逐点过
考 点
1
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1. 水、温度、空气、光等都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
2. 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1)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
和生物因素。
生态因素 举例
① ② 光照影响鼠妇的分布
水 雨露滋润禾苗壮
温度 青蛙冬眠
空气 动、植物时时刻刻都在呼吸
生物因素 同一环境中能够影响某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其他生物
非生物因素

(3)影响鼠妇分布的生态因素(详见 实验2)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类型 举例
生物能① 环境 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仙人掌,叶退化为刺状,能减
少水的散失;蚯蚓体表的刚毛能帮助它们在土壤中
爬行,黏液有助于呼吸和保持湿润
生物能够② 环境 蚯蚓钻穴、取食、排泄使土壤更加疏松和肥沃;人
类封山禁牧、植树造林可以涵养水源、改善环境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 如沙漠中植物的根往往扎得很深,既保证了自身对
水分的需求,又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适应
影响 
针对小练
课标·教材·真题
1. (2025长沙)“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掉颚”,诗中影响果实品质的生态因素是( B )
A. 氧气 B. 光照 C. 水分 D. 土壤
2. (2025兰州)农谚“寒露霜降,豌豆麦子在坡上”,说的是霜降前后是播
种冬小麦的季节,下列不属于影响小麦的非生物因素是( C )
A. 温度 B. 土壤 C. 豌豆 D. 水分
B
C
3. (2025湖南)梭梭的根系连成片可阻挡风沙,减缓沙丘的流动。这体现生
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 )
A. 生物影响环境 B. 生物适应环境
C. 生物依赖环境 D. 环境影响生物
A
4. (2025新疆)生物学社团为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实
验,下列探究实验不正确的是( A )
A. 蚯蚓对土壤湿度的影响
B. 土壤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C. 温度对金鱼呼吸的影响
D. 光照对黄粉虫分布的影响
A
考 点
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
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2.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环境。
物质循
环 
(1)生物成分
① 主要是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水等无机物
合成有机物,吸收光能并将能量贮存在有机物中
② 主要是动物,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获得物质和能

③ 主要是细菌和真菌,能利用动植物的遗体,将其中的有
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获得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2)非生物环境:水、温度、空气、光等。
3. 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
之间存在一定的营养关系。如取食与被食,寄生与被寄生等。
4. 生态系统的判断: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
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
针对小练
课标·教材·真题
1. (2025广东)我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成为
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A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非生物部分
A
2. (2025江西改编)生态浮岛是一种利用植物根系及周围聚集的微生物来吸收和转化水体中多种污染物,从而净化水体的生态修复技术。植物根系周围聚集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B )
A. 生产者 B. 分解者
C. 消费者 D. 非生物部分
3. (2025北京顺义区)《左氏春秋》记载了一种与水稻外形相似的稻田杂
草——稗草,它严重影响水稻产量。水稻与稗草的关系是( A )
A. 竞争关系 B. 寄生关系
C. 合作关系 D. 捕食关系
B
A
4. 课标情境素材改编 三北防护林是一项在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
部建设的,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等多种重要作用的大型
生态工程。下列叙述中,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D )
A. 三北防护林内的泓森槐树林
B. 三北防护林内的全部生物
C. 三北防护林内的空气和土壤
D. 三北防护林中的所有生物及所处环境
D
考 点
3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1. 食物链
概念 不同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链状联系称为食物链
书写 原则 (1)任何一条食物链都开始于① ,终止于最高级②

(2)食物链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方向总是由被食者
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
(3)食物链不包括生态系统中的③ 和④ 环
境,只反映生产者与消费者以及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
系而形成的联系
生产者 

费者 
分解者 
非生物 
表示方法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最高级消费者
食物链中 生物的数 量变化 以食物链“甲→乙→丙”为例,如果乙的数量减少,在短
时间内,甲的数量⑤ ,丙的数量⑥ ;如
果乙的数量增加,则正好相反。但最后各种生物数量会保
持相对稳定
增加 
减少 
2.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多条 会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络——
食物网。食物网反映了生物之间复杂的捕食关系。一般来说,一个生态
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就越复杂。
食物链 
针对小练
课标·教材·真题
1. 教材练习改编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场景中有3个角色,分别
是蝉、螳螂、黄雀,它们要构成一条食物链缺少的组成成分是( A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非生物部分
A
2. 教材新增练习改编 通过研究海洋中部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科学
家绘制出了部分食物链如图所示,若企鹅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磷虾
的数量会( A )
第2题图
A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变式2.1 推理能力迁移
(2025湖北)研究人员在制作某种蛇(甲)标本时发现其消化道中存在某种植
物(乙)的种子。已知蛇是严格的肉食性动物,某种啮齿类动物(丙)进食时
会暂时将植物种子存于嘴巴两侧的颊囊中。据此推断,这三种生物可能
存在的食物关系是( D )
A. 甲→乙→丙 B. 乙→甲→丙
C. 丙→乙→甲 D. 乙→丙→甲
D
考 点
4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传递
1.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能量来源 光能
能量流动 的渠道 ① 和食物网
能量流动 的特点 动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获得能量,这些能量一
部分用于自身生命活动,另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且各
种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一般是确定的,因此能量流动都是
② 的,递减的
食物链 
单向 
2.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碳循环
(2)在生态系统中反复循环的其他物质:氮、磷、硫等。
针对小练
课标·教材·真题
1. (2025山西)如图为汾河湿地生态系统示意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
能量流动的起点是( B )
A. 黑鹳 B. 水草
C. 鱼 D. 虾
第1题图
B
2. (2025无锡)《说苑·正谏》中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
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
旁也。”在上述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环节是( D )
A. 树 B. 蝉
C. 螳螂 D. 黄雀
D
3. 教材课外阅读改编 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
的物质和能量关系(如图),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 ①可表示植物体内物质和能量流向动物体内
B. ②④⑤表示向大气环境中排放二氧化碳
C. 植物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
D.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
传递的
第3题图
C
考 点
5
生物圈
1. 生态系统的类型:
(1)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等。
(2)自然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包括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陆
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
2. 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念 地球上多种类型① 的总和,是地球上② 的
生态系统

围 大气圈下层、岩石圈上层(主要是土壤层)、水圈,以及生活在其中
的各种各样的生物
生态系统 
最大 
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
关系 生态系统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抵御或消除一定程度的外界干扰,保持或恢复自身的相对稳定
稳定性 在受到外界干扰时,不同生态系统表现出① 的自我调节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多样性越丰富,食物链和食物网越
②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③ ,维持相对稳定的能力也就越强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也④
。如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因素,盲目扩大工程建设、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影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破坏系统的稳定,甚至可能毁灭一些生态系统
不同 
复杂 
强 
有一定的
限度 
针对小练
课标·教材·真题
1. (2025辽宁)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 )
A. 生物圈 B. 池塘生态系统
C. 农田生态系统 D. 荒漠生态系统
2. (2025武威)下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是( B )
A. 草原生态系统 B. 森林生态系统
C. 城市生态系统 D. 沙漠生态系统
A
B
3. (2025湖南)在制作生态瓶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设计评价量表需考虑多个
评价点。下列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有关的评价点是( D )
A. 生态瓶整体美观,清洁
B. 生态系统模式图呈现完整、清晰、准确
C. 生态瓶放置位置、环境条件等有详细记录
D. 一段时间后动植物状态良好,种类不变,数量变化不大
D
考 点
6
生态安全 教材新增
人类活动
影响生态
环境 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环境污染、资
源滥用等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如过度放牧等
我国重视
保障生态
安全 生态安全: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
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热爱自然,保护生物圈,全球生态安
全才能得到保障 针对小练
课标·教材·真题
1. (2025山西)黑鹳重现汾河湿地体现了山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
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是( C )
A. 大量引入外来物种
B. 随意捕猎湿地动物
C. 建立水资源保护区
D. 过度开发旅游资源
C
2. 课标情境素材改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
了保护与修复黄河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我国从合理利用和保护自
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下列与这些对策
相关的叙述中,属于防治环境污染的是( D )
A. 坚持节水优先,合理利用水资源
B. 实行黄河流域重点水域禁渔期制度
C. 禁止开展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
D. 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农村厕所改造
D
二阶
练讲综合学方法
1. (2025福建)下列关于如图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 长江江豚属于分解者
B. 图中共有2条食物链
C. 浮游藻类与虾为竞争关系
D. 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增加
第1题图
B
要点点拨
第1题:在于食物链条数的计算。计数时需注意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级
消费者结束,避免遗漏或重复计数,图中食物链有 “浮游藻类→虾→长
江江豚”“浮游藻类→虾→鲈鱼→长江江豚”。
2. (2025江西)该湿地中部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如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
确的是( D )
捕食者 虾 鲫鱼 野生鸬鹚
被捕食者 水藻 虾 鲫鱼、虾
A. 表中生物可构成两条食物链
B. 鲫鱼和野生鸬鹚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C. 野生鸬鹚是表中有毒物质含量最多的生物
D. 表中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水藻→虾→野生鸬鹚
D
要点点拨
第2题:在于依据表格中的捕食关系构建食物网。根据表格先绘制食物
链:水藻→虾→野生鸬鹚;水藻→虾→鲫鱼→野生鸬鹚,再绘制食物网
如图:
3. (2025安徽)在稻田中放养草鱼和青蛙,能利用生物之间的关系调整能量
流动的方向,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来看,草鱼和青蛙属于 。
(2)青蛙以害虫为食,可以减轻水稻的虫害,从而减少
的使用;杂草与水稻之间是 关系,草鱼以杂草为食,能减小杂
草对水稻的影响;青蛙和草鱼的粪便提高了稻田土壤的肥力,能减
少 的使用。以上这些优势增加了水稻产量,提升了经济效益,
也有利于 的保护。
消费者 
农药(或杀虫剂) 
竞争 
化肥 
生态环境(或生态系统) 
易错点拨
第3(1)题:在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判断。草鱼和青蛙都是动物,不能自
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其他生物为食,属于消费者。分解者主要
是细菌、真菌等,靠分解动植物遗体获取能量。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
用,不仅为自身提供物质和能量,也为其他生物提供氧气,属于生产
者,需明确三者之间的差异。
4. (2025北京石景山区)乐乐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制作可维持较长时间的生态瓶”跨学科实践活动,以下为乐乐进行生态瓶制作及观察的记录单。
实验目标:期望生态瓶中生物生活时间保持14天及以上,且水质清澈。
实验材料:500 mL的带盖透明矿泉水瓶, 河水、泥沙及多种生物。
新考法
跨学科实践
操作方法:将300 mL河水和适量泥沙,及以上所有生物置于瓶中,拧紧
瓶盖。放在窗台上,保持温度约为23 ℃,持续观察。观察结果:第14天
水质较浑浊;金鱼藻有叶片变黑、脱落现象;苹果螺还存活,孔雀鱼和
黑壳虾均已死亡;实验观察至此结束。
该系统濒临崩溃
(1)生态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型生态系统,其中每种生物各司其职。瓶
中的金鱼藻可为其他生物提供生存必需的 和能量;多种生物间
构成的捕食关系如图,请写出其中最长的食物链:
;泥沙中含有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可分解动物的排
泄物,它们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者。
第4题图
物质 
金鱼藻→苹果螺→
黑壳虾→孔雀鱼 
分解 
植物
分解者
(2)实践过程中,同学们共同制作了评价量规,如下表。
评价维度 评价等级 A B C
科学 性 生物组成 成分齐全 缺少一种成分 缺少两种成分或更多
光照条件 散射光 直射光 没有光照
稳定 性 水质及生物存活情况 14天时水质清
澈,生物均存活 14天时水质浑
浊,有生物死亡 <14天,水质特别浑浊,生物全部死亡
①据表中信息,该生态瓶科学性中“生物组成”这一维度的评价等级
为 ,依据是

A 
该生态瓶中各生物组成成分齐全,包含了生产者、消
费者、分解者 
②据表中信息,该生态瓶“稳定性”这一维度的评价等级为B,生态系统
濒临崩溃,说明该生态瓶的自我调节能力是 的。
有一定限度 
评价维度 评价等级 A B C
科学 性 生物组成 成分齐全 缺少一种成分 缺少两种成分或更多
光照条件 散射光 直射光 没有光照
稳定 性 水质及生物存活情况 14天时水质清
澈,生物均存活 14天时水质浑
浊,有生物死亡 <14天,水质特别浑浊,生物全部死亡
(3)为延长生态瓶维持的时间,请你从生态瓶的空间大小、生物配比及其
他非生物因素中任选一个角度,帮助乐乐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



更换
为更大的透明容器(或适当增加金鱼藻的数量;适当增加蚯蚓等分解者;
减少孔雀鱼、黑壳虾或苹果螺的数量;放在光线为散射光的地方等,合
理即可) 
易错点拨
第(4)3题:在于从空间大小、生物配比、非生物因素角度设计延长其维持
时间的措施时,未把握各角度的关键平衡。空间大小上,避免只选大瓶
而忽视生物总量与空间的匹配,防止能量流动低效或生物竞争过度;生
物配比上,不能盲目增减生产者,要平衡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数量,且不
能忽略分解者对物质循环的作用;非生物因素上,需提供适宜散射光,
避免强光影响,同时关注水分、空气等的稳定性,不能仅看重光照。
实验2 影响鼠妇分布的生态因素(苏教七下P5)
一题精练一实验
例1  实验中学七年级的同学们在打扫校园时,发现砖块下有
许多鼠妇,搬开砖块后鼠妇又很快爬到其他隐蔽的地方。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从同一环境中捕捉鼠妇,统一在黑暗条件下饲养一周,随后进行
如下实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生态因素”。
三阶
教材实验迁移练
【实验步骤】
步骤1:从同一环境中取等量的两份土壤,一份提前晒干或烘干,另一份
均匀喷洒清水,取一个解剖盘,以其正中为分界线,将两份土壤分别铺
在左、右两侧。
步骤2:将20只鼠妇放在解剖盘中央,并及时加盖盖板。静置3分钟后打
开盖板,分别记录解剖盘左、右两侧土壤上的鼠妇数量。
步骤3:重新盖上盖板,之后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共记录5次。实验结果
如下表。
环境 鼠妇数量/只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9分钟 11分钟
干燥的土壤 10 8 6 2 0
潮湿的土壤 10 12 14 18 20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1)该实验做出的假设是影响鼠妇分布的生态因素可能为 。
水 
(2)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实验结束后,对鼠妇的处理是 。
水会影响鼠妇的分布,鼠妇更适宜
生活在潮湿处 
放回适合鼠妇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环境 鼠妇数量/只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9分钟 11分钟
干燥的土壤 10 8 6 2 0
潮湿的土壤 10 12 14 18 20
科学探究的三原则
(4)将一份土壤晒干或烘干,而另一份土壤均匀喷洒清水,这样处理可起
到 作用。
操作的目的
(5)实验时不选取2只鼠妇,而选取20只鼠妇的目的是

对照 
避免偶然性,减小
实验误差 
(6)在解剖盘内放入鼠妇后,使其静置3分钟,目的是

使鼠妇适应实验环
境,提高实验结果可信度 
新考法
(7)[逆向思维]为控制单一变量,实验中采取的措施有

(答出一条即
可)。
(8)[证据推理]该实验中支持(2)结论的证据分别是


从同一环境中捕捉
鼠妇,统一在黑暗条件下饲养一周(或从同一环境中取等量的两份土壤;
以解剖盘正中为分界线,将两份土壤分别铺在左、右两侧) 
后4组实验结果中干燥
的土壤处和潮湿的土壤处鼠妇数量差异大 
后4组实验结果中潮湿的
土壤处鼠妇数量都明显多于干燥的土壤处 
(9)[方案评价]在上述实验设计中,有的同学用不透光的盖板,有的同学为
方便观察用透明玻璃盖板,哪种实验设计更好?为什么?

(10)[创造性思维]为进一步了解影响鼠妇分布的生态因素,请你提出一个
新的研究问题:

用不透光的
盖板更好,因为鼠妇喜欢黑暗的环境 
温度对鼠妇的分布是否有影响(或光照对鼠妇的分布是
否有影响) 
方法提炼·单变量对照实验的理解与设计
单变量对照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在对照实验中,探究哪一个因
素,这个探究的因素就是变量。在设计实验时应使该变量唯一,即根据
变量设置不同环境时,应保证除变量外,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
例2  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蚯蚓的生长环境提出问题:“蚯蚓是否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为此同学们设置了如下4种实
验装置,其中适于进行探究的装置是( C )
C
中考新情境实验
例3 海螳螂是喜欢栖息在海边岩石缝或石块下的一种节肢动物。为探究
“某因素对海螳螂生活的影响”,将全班同学分为7组,每组选取10只海
螳螂,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一:铁盘内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放潮湿的沙,一侧放干燥的沙,
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
步骤二:分别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海螳螂。静置2分钟后,每分钟
统计1次两侧的海螳螂数目,统计10次。记录统计结果。将7组同学的实
验结果取平均值,所得数据如图所示,分析回答问题:
(1)该实验的变量为 。本实验除了变量不同,其余条件均保持相
同,是为了 。
湿度 
控制单一变量 
例3题图
(2)由图可知, 分钟后,海螳螂的分布趋于稳定,且分布在 (填“潮湿”或“干燥”)处的海螳螂数量较多。
9 
潮湿
例3题图
(3) 海螳螂喜欢栖息在海边的环境中,如要探究海
水对海螳螂是否有影响,请补全实验方案:铁盘内放入潮湿的沙,以横
轴中线为界,其中一侧 ,另一侧_________________
,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剩余步骤同上述实验步骤二。
喷洒适量的海水 
喷洒等量的淡水 
新考法
方案设计
(与前一空可互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