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4 13:5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一生仕途坎坷。
“三苏”“苏辛”“唐宋八大家”“宋四家”
苏轼打破了词为艳科的屏障,扩大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
《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临江仙·夜归临皋》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他与北宋的黄庭坚合称“苏黄”,与南宋的陆游合称“苏陆”。
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深远,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其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文学成就
创作背景:苏轼与王弗
“唤鱼”姻缘:
1055年,16岁的王弗嫁给了19岁的苏轼。
生活上的伴侣 文学上的知音
事业上的贤内助“幕后听言”
公元1065年五月,苏轼发妻王弗去世,年仅26岁。
王弗(1039年—1065年),苏轼的结发之妻,眉州青神人。幼承庭训,颇通诗书。16岁嫁给苏轼。她聪慧谦谨,知书达理,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他书,她都说略微知道,有“幕后听言”的故事。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治平二年五月去世,时年27。
王闰之(1048—1093) ,眉州青神人。她是王弗的堂妹,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出嫁之前,家中称其“二十七娘”。性格温和,知足惜福。
王朝云(1062—1096年),吴郡钱塘人。是苏轼的红颜知己和侍妾。朝云早年家境清寒,沦落歌舞班中,成为西湖名伎。她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能歌善舞。虽混迹烟尘之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苏轼因而爱幸,纳为爱妾。朝云敏而好义,跟随苏东坡谪居惠州。绍圣三年(1096年),卒于惠州,时年34岁,葬于栖禅寺东南。
苏轼的几任妻子
这首悼亡词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徙知密州(今山东诸城)时所作。苏轼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苏轼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不言而喻。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词题中“乙卯”指的是熙宁八年,此时苏轼年已四十。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创作背景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词牌名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此时苏轼任密州知州,年近四十。
点明写作时间
梦见发妻王氏,写下悼亡词。 交代写作缘由。
mǎo
解 题:
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凄婉哀伤
诵读入情
你我一生一死,隔绝已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不想让自己去思念,却难以忘怀。你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向你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你也该认不出我了,因为四处奔波,我早已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梦境中又回到了家乡,只见你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默默相望,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无言的泪水落下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的长着小松树的坟山,是你年复一年地思念我而痛欲断肠的地方。
理解诗意
梦前
“十年生死两茫茫......鬓如霜。”
梦中
“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梦醒
“料得年年肠断处......短松冈。”
相逢
思念
悲痛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长恨歌》(白居易)
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让御史谢景温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自请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拓展链接:这十年......
双方茫然不相知
怅然若失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李清照)
深挚怀念
无意识的思念
直接抒情
为全词奠定了伤感
哀痛的感情基调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王弗葬地在四川眉山,
与苏轼任职的山东密州相距遥远。
“千里”与上文“十年”
共同表现二人时空上的隔离。
曾经能够为苏轼所依靠的爱妻,
如今已不在人间。
前一句写了时空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后一句写了无处诉说的孤凄,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凄凉无助之感。
王弗离世十年以来的辗转失意。
苏轼写这首词时,还不到40岁,为何会说“尘满面,鬓如霜”呢?
赏析梦前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纵使”二字把想象和现实混同起来。“相逢不识”既暗示生死相隔的残酷现实,更凸显了作者十年来经历的沧桑巨变。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这场漩涡,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左迁,流徙,历尽沧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苏轼写这首词时,还不到40岁,为何会说“尘满面,鬓如霜”呢?
赏析梦前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尘满面”象征漂泊的艰辛与世事的污浊。也代表着情感的风尘(思念亡妻的苦楚),人生的风尘(仕途坎坷的艰辛)
“鬓如霜”直指年华老去、身心俱疲。六字以极简练的肖像白描,将仕途坎坷、奔波劳碌、容颜衰老、内心憔悴,个人之悲与悼亡之痛融合,饱含了作者宦海沉浮的失意、人生易老的悲凉以及对亡妻的愧疚。
这句用什么手法描绘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赏析梦前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①白描。“尘满面”,可以引申为岁月留下的沧桑痕迹,仕途奔波带来的疲倦和失意。
②比喻“鬓如霜”,古人一般用霜和雪来比喻鬓发。一是取其表面的颜色相同,二是霜雪和鬓发带给人感觉都是凄凉伤感有关。
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煎熬,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
知识补充
白描
白描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白居易的《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上片抒写对亡妻永远难忘的思念之情和爱妻去世后自己生活的凄凉、辛酸和伤痛。
上片小结
主要手法:直抒胸臆、想象。
上片主要是梦前,写尽了相思之苦,为下片“记梦”作好了铺垫 。
内容
“忽”写出了梦中还乡的快,突出了梦境恍惚迷离的特点。
结构
“忽”字与上阙“十年”“千里”漫长的时间及阔远的空间相照应。
情感
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梦中还乡的欣喜。
虚实相生
开拓诗境
有真意,去粉饰,
少做作,勿卖弄。
小轩窗,正梳妆
虚写
在梦境中见到妻子同往常一样在窗前梳妆打扮。可见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
白描
以妻子对镜梳妆的日常生活镜头,再现当年闺房生活的温馨。
梦中相逢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词人期盼与亡妻相见,为什么在梦中见了,却又“相顾无言”?
明确:
十年死别,思念至苦,夫妻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端感慨要向对方倾诉,但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此时是如此笨拙和苍白,感情的浓烈已不能用语言来表示,唯有以“泪千行”来互诉衷肠。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鉴赏下片
表现手法:细节描写。
表达效果: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情到深处,所有的语言都会显得笨拙和苍白。感情浓烈已不需语言来表示,便将思念与感慨以“泪千行”来互诉衷肠。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从对方写起
主客移位
对写
词人从梦中醒来,想象在千里之外的妻子一定会年复一年地因为思念自己而悲伤。
虚写
语言轻轻
思念深深
白描
以景结情
明月照亮了思念,也照亮了短松冈上的你。用凄凉的环境烘托了悲伤的心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运用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真挚,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梦前思念
梦中相逢
梦后悲痛
此情无计可消除
此处无声胜有声
此恨绵绵无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