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唐诗恒久远,一首永流传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走近作者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 相传为陈后主所创。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两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
关于张若虚的观赏地点,有三种说法,分别是扬州南郊曲江边、瓜洲、扬子江畔。
文题解读
听朗诵,齐读全诗
把握内容,感受意境
1.听完了《春江花月夜》的歌曲和诵读后,请你说出你的第一感觉: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你所看到的画面里都有什么?
如梦如幻、唯美浪漫
春、江、花、月、夜,还有人
2.请结合注释理解词意,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本诗的主要内容。
春江月夜的美景
思考人生哲理
游子思妇的离情
3.本诗的标题有何特点?
标题的每一个字都是意象。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春江花月夜”这五个意象里,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这是一个美妙和谐的组合,如诗如画的组合。
无“春”则无“花”,无“月”则难见“花”,而“月”离不开“夜”,“江”映照着“花”。春、江、花、夜都在月的照耀下,构成一副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春天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江水流逝意味着时光的流逝及思念之情,花代表着生机、希望、美丽,月给人以相思与朦胧,夜的宁静又让人沉思怀想。
5.课堂“飞花令”
“春江花月夜”这五个意象写尽人间浪漫,古人也留下了很多与这五个意象有关的诗词。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一场课堂“飞花令”,感受一下古人的雅兴。
把握诗文的鉴赏方法
1.一般来说,诗文鉴赏无非是从哪两个大的方向入手?
内容与形式
2.内容上,本诗在选材与思想主旨上有什么特别超越之处?
(1)选材方面,选取了“春、江、花、月、夜”这些常见的意象。请思考:本诗中的“春”大致是春天的哪个阶段?“江”大概是长江上游、中游还是下游?“花”期如何?大约是一个月当中的何时之月?大致经历了怎样的夜晚?
盛春(“春半”)
下游(与海相连)
花正开(“芳甸”)
满月(涨潮了。月圆的时候,在江海相连的地方常常有涨潮现象)
经历了从月亮升起到月轮在楼上徘徊,再到月亮落入江海,最后沉入海雾的持续时间很长的夜晚。
这些景物(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
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水绕芳甸、月照花林、流霜不飞、白沙不见等景物的描绘营造了空阔纯净、清幽柔美、朦胧恬静的意境,表达了对大自然奇丽景色的赞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
(2)思想主旨方面,请找出能体现思想和体现情感的诗句。
9-16句:议论句,明显直接表达思想的诗句。
17-36句:体现情感的诗句。
如果要从9-16句这八句中找一句最能体现诗人思想“有独到、创新见解”的诗句,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人生代代无穷已”
古人对月生情,感慨人生的一般表达是这样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大诗人们对人生表现出孤独、伤感;
张若虚表达的是生命无尽。
“不知江月待何人”
江月等待的到底是谁呢?
江月等待的是那个抬头看月亮的人。
江月等待的其实也是人世间的每一个有“情”人。
“不知江月待何人”能否改成“不知江月照何人”?
不能。
一个“待”字,赋予了月人的情态,突出人世间那种孤独而深情的守望与等待,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实现了从自然景色到人生图象的过渡,显然非单纯的“照”可比。
诗人思考了人生哲理后,又生发了怎样的情感?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的离情别绪
在这部分(17-36句)诗句中,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写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的?
①拟人手法:“徘徊”“卷不去”“拂还来”等词语运用了,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②情景交融: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把苦苦相思表现的淋漓尽致,意味深长。
③用典: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
④虚实结合:把梦境和实境交织在一起,从而把月夜将尽、梦境难以实现的惆怅之情烘托得缠绵悱恻。
⑤以景结情: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情。
线索一脉贯穿。意象线索:月字贯穿;时间线索:从月升、月悬、月斜到月落;情感线索:由月亮勾起的旷远哲思和游子思妇缠绵情思。开篇逐渐吐出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结尾又逐一收回,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一共九韵,韵律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平仄交错,韵脚的转换与情感的起伏紧密相连。
(平声韵:平、生、明;仄声韵:甸、霰、见;平声韵:尘、轮、人;仄声韵:已、似、水:平声韵:悠、愁、楼;平声韵:回、台、来;平声韵:闻、君、文;平声韵:花、家、斜;仄声韵:雾、路、树)
3.形式上,本诗之美,美在何处?
小结:
《春江花月夜》鉴赏
内容上
选材(意象):春、江、花、月、夜
思想:生命无尽的人生哲理
情感: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
形式上
意象、时间、情感等线索都是一脉贯穿;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每四句一换韵,一共九韵;韵律错落有致,平仄交错。
分析诗中的问句,体会景、理、情的完美融合
《春江花月夜》中的问句集景、理、情于一体,请找出诗中的问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看着眼前缓缓升起的明月和连海平的一江春水,作者在感叹时光的流逝,人生的短暂。于是,他开始发问了:漫漫的时光隧道里,到底是谁最先看到了这轮明月啊?接着,又继续发问,明月啊,你当初最先照着的是什么人啊?月光起初照着的那个人,是不是也跟我一样来江边赏月的呢?还是来江边劳作呢?或是在江边匆匆赶路的游子?他到底是谁呢?作者浮想联翩,思绪回到了遥远的历史长河;无限的追思,无限的感慨!明月已升到中空,江水依旧浩荡东流,春花依然盛开。最终,作者找到答案了:“不知江月照何人”。是的,千年的时光的确无法给他答案。人世沧桑,生生不息。珍惜当下的美景,珍惜当下的美好。是谁最先看到的月亮已经不重要了!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谁家”“何处”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情别绪,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课堂总结
唐诗恒久远,一首永流传。张若虚笔下的月夜不仅是景物的铺陈,更是宇宙意识与人间深情的交响。它让我们见证:真正的经典,无需以数量争胜,只凭一刻灵感就能照亮千年长夜,一缕月光就可以贯通生命长河。
课后作业
唐朝,是诗的全盛时代。一本《全唐诗》,2200多位诗人,48900多首诗。 除了《春江花月夜》,还有哪首唐诗让你有“恒久远、永流传”的感觉?它和《春江花月夜》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特质 请你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