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七年级上册《第9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第9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教案 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15 22:0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时 教 案
课 题:第9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第 课时
总第 个教案
课 型:
新 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课程目标: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知识与能力
知道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认识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并学会运用这一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铁农具、牛耕产生发展情况的讨论研究,以及对商鞅变法的了解,帮助学生感知人类生产进步与社会变革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了解,引导学生学习商鞅勇于创新、勇于改革的精神,并认识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内外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但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历史将永远铭记,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批注:
教学重点:铁农具及牛耕推广的意义;商鞅变法
教学难点: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社会大变革(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的变革等)
教学用具:PPT
教学方法:问题讨论式教学法 讲解法 图文史实分析法
教 学 过 程:
1、课前引导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了“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 (学生回答: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 那么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上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最终导致什么结果?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2、新课教学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
(1)铁农具
将这一目分为两个部分,在“铁农具的使用推广”这一小目下,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①中国境内大约在什么时候开始制造和使用铁器?其依据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文后思考回答。)
②想一想:图中的各种农具都有些什么用途?它们与今天的铁农具有何不一样?原因是什么? (多媒体或幻灯演示《战国铁农具文物图》,也可直接观看教材中《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图,然后提问组织讨论。)
③《战国铁器主要出土地点分布图》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多媒体或幻灯演示教材《分布图》,然后提问,组织学生归纳。)
(2)牛耕
在“牛耕的使用推广”这一小目下,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①牛耕发明以前,人们是怎样耕田的?牛耕大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铁农具和
牛耕的出现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并展开想像,进行讨论。)
以上几道题均需学生开动脑筋,作一定的分析、思考后才能回答出来。如回答不全面,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力争得出共同的认识。如出现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可要求学生课后继续探讨。
2、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的意义
在这一目下可设置这样一个问题: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有何重大意义?
这一问可组织学生拓宽、拓深教材内容来回答,教师作必要的分析。
(二)商鞅变法
本目可设置如下四个问题展开教学: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什么要相继变法?
②你知道“商鞅舌战”、“徙木立信”的故事吗?请给大家说一说这两个故事。
(对商鞅变法主要的经过可依据课本补充一些故事,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
③商鞅变法主要有哪些内容?其中哪条措施最为重要?为什么?
(第二问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联系作用进行比较才能回答,可参考思考题点拨与活动提示,对学生作一定的引导。)
④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最后一问可利用多媒体的交互功能,将内容与作用结合起来,由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挥,教师随机演示。)
为拓展学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还可增加一些拓展性思考题。如:
①材料问答题
有一次朱镕基总理在北京观看话剧《商鞅》。当该剧最后演到商鞅因变法被旧贵族们处以极刑车裂而死时,朱总理潸然泪下,感慨地说道:“改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旧贵族为什么这样仇视商鞅?商鞅遇害后,他的变法事业失败了没有?为什么?朱镕基总理的话表达了他一个怎样的信念?
②问答题:为什么“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它给予了我们怎样的启示?提示:秦孝公死去后,守旧派贵族杀害了商鞅,但商鞅制定的新法已在秦国产生了很大的效益与影响,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因此商鞅死后,他的主张及法令没有被废除,而是继续得以贯彻执行,并成为后来秦国变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的主要原因。所以 “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
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
A、改革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但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要取得胜利。
B、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力学习。商鞅不向旧势力屈服,坚持变法,直至献出自己生命的大无畏勇敢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后记)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