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内容 第四单元 人体生理与健康(一)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共2课时,此为第1课时)
备课 教师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安排 实际授课时间:第 周,星期
大 概念 概念5 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重要 概念 5.2 人体通过循环系统进行体内的物质运输
次位 概念 5.2.1 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核心 素养 目标 1.通过学习三种血管的相关知识,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 2.通过归纳和比较,知晓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及其它们的差别;观察小鱼尾鳍内血管及血液的流动,能辨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教学 重点 观察识别小鱼尾鳍内血管及血液的流动
教学 难点 观察识别小鱼尾鳍内血管及血液的流动
教辅 手段 PPt课件
板书 设计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 一、实验·探究:观察小鱼尾鳍内血管及血液的流动 【实验目的】→【材料用具】→【方法步骤】→【注意事项】→【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 导入 · 明确 主题 想一想·议一议:人体因创伤出血时,有时血液只是少量地渗出,有时是缓慢地流出暗红色的血液,最为严重的则是喷射出鲜红色的血液。为什么会有上述不同的出血情况呢? 引述,揭示课题: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将学习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思考质疑 明确主题 激发兴趣
任务 驱动 · 合作 探究 引述:不同的创伤,伤及的血管不同,出血状况也不同。这与不同血管中的血流状况有关。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观察不同的血管及其中血流的情况。 【任务一】实验·探究:观察小鱼尾鳍内血管及血液的流动 布置任务:阅读教材“P111-112页”“实验·探究:观察小鱼尾鳍内血管及血液的流动”相关内容,熟悉“实验目的→材料用具→方法步骤→注意事项→小组讨论”等环节。 阅读教材 熟悉实验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任务 驱动 · 合作 探究 ●活动一:分解实验步骤 提问:如何使离水的鱼继续呼吸? 预设:模拟水中的环境。 追问:请看步骤一,边看边想,你来做怎么做。谁能来介绍一下? 预设: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腮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 提问:第一步,还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为什么包裹腮盖和躯干? 追问谁能帮他解决这一问题 预设:鳃盖下方是鱼的呼吸器官腮,这样鱼就可以正常呼吸了。 提问:请看第二步,我们把包好的鱼放哪里? 预设:放在培养皿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鱼安定后在尾鳍上盖上载玻片。 预设:玻片标本就制好了,可以拿到显微镜下观察了。 ●活动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管及血液的流动 提问:我们是通过流动的血液辨认血管位置的,第一步先找到管径最小的血管,你知道是什么血管? 预设:毛细血管。 追问:越在身体末端毛细血管越丰富,所以应该把尾鳍的什么部位对准通光口? 预设:中间靠后。 提问:怎么辨认毛细血管呢?看74页上面的图,这就是毛细血管,红细胞是怎样通过毛细血管的? 预设:红细胞单行通过。 追问:找到毛细血管后,我们顺着血流找来血的一端,毛细血管是由什么血管分支而来?再顺着血流找,毛细血管又汇集到什么血管? 预设:动脉,静脉。 布置任务:找到这些血管后,对比这三种血管。血流的情况一样吗?看谁的最快,谁的最慢。画出血管简图,用箭头标明血流方向。 思考问题 解析实验 明确实验 操作原理 制作标本 观察标本 找寻毛细血管 找寻动脉和静脉 画出见图 指导学习按方法步骤进行实验 引导得出实验结论,画图的方式构建系统知识
概念 梳理 · 总结 转化 出示讨论题,引导讨论: (1)你观察到了几种血管?你的依据是什么?这些血管中的流速一样吗? (2)红细胞在哪一种血管里面单行通过?说明这种血管有何特点? (3)通过实验,你看到了哪几种血管? (4)小组交流一下实验体会,请代表阐述。 归纳总结 反思所学
拓展 应用 · 能力 提升 完成实验报告,分享实验成果 整理课堂笔记,完成随堂练习 分享体验 巩固拓展
教学 反思
教学 内容 第四单元 人体生理与健康(一)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共2课时,此为第2课时)
备课 教师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安排 实际授课时间:第 周,星期
大 概念 概念5 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重要 概念 5.2 人体通过循环系统进行体内的物质运输
次位 概念 5.2.1 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核心 素养 目标 1.通过学习三种血管的相关知识,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 2.通过归纳和比较,知晓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及其它们的差别;观察小鱼尾鳍内血管及血液的流动,能辨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3.基于血管的结构特点与功能,解释日常生活中三种血管出血的现象,能解决生活中的出血突发事件。
教学 重点 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血流速度与功能。
教学 难点 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血流速度与功能。
教辅 手段 PPt课件
板书 设计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 二、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血管管壁弹性血流速分布功能(概念)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 导入 · 明确 主题 出示输液图片,你能描述一下,护士在输液打针的时候怎么操作的吗? 追问:试着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操作? 引述揭示主题: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生活情境 质疑激趣 明确主题 通过生活情境引入主题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任务 驱动 · 合作 探究 布置阅读课文P57-59“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图文,了解三种血管的相关知识。出示表格,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完成表格,并选代表作表述: 血管管壁弹性血流速分布功能(概念)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体验: (1)感受脉搏——切脉:出示切脉的图文及技巧,让学生体验切脉的方法。找出颈动脉的位置,感受一下脉搏。 (2)观察青筋——静脉:看身体表面特别是手臂、脚背上的“青筋”等,认识静脉。 (3)表述一下动脉和静脉的区别,加以巩固。 阅读自学 完成表格 比较分析 典型表达 感受体验 巩固概念 自主学习总结归纳提升科学思维素养 情境教学
概念 梳理 · 总结 转化 (1)引导学生小结:三种血管的管壁特点、弹性大小、血流速度、分布范围及其各自的功能(概念)。 (2)播放视频:心脑血管疾病对人体的危害。 明确心血管病的危害,鼓励全体同学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因为当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肥胖症、不合理的饮食、抽烟酗酒和不爱运动等不良现象是酿成心脏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青少年要加强体育锻炼,强健体魄,使心血管系统永葆健康。 归纳巩固 观看视频 情感体验 感受疾病培养态度责任
拓展 应用 · 能力 提升 出示三种血管示意图,展示问题: (1)运用所学详解静脉输液时操作步骤: ①用橡皮筋在针刺部位的上方(远心端)捆扎——阻止血液回流,使得捆扎处静脉臌胀,易于找到血管,方便针头刺入 ②针头刺入静脉并顺着血流方向——静脉血向心流动,便于药物回到心脏后更快地输送到患处;静脉血流缓,伤口流血易于止血 (2)同学们在上体育课时,随着运动剧烈程度的增加,脉搏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实际测试一下。思考一下,脉搏的动力来源于哪里? 运用所学 逐步分析 典型表述 拓展延伸 解释生活现象 为下一节课做铺垫,单元教学整体规划
教学 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依据新课标对生物教育的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设置探究性学习环节,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使学生对本节的记忆更加深刻。本节课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通过课前自己的学习,提出一些问题,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研方法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同学,本节内容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单元教学中既能衔接上一节课的内容,又能抛出问题,为下一节内容做好铺垫,单元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系统性地构建知识,提升科学思维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