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课件(共70张PPT) 2026年中考生物学一轮复习(贵州)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课件(共70张PPT) 2026年中考生物学一轮复习(贵州)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1-04 15:3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0张PPT)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考点清单 夯基础
聚焦贵州 知命题
实战演练 提能力
考点一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历程
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原始生命的起源
①原始大气:由火山喷发的气体形成。成分包括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 。
②场所: 。
③能量条件:高温、雷电、紫外线等。
氧气
原始海洋
(2)海洋化学起源说
①过程:原始大气在高温、雷电、紫外线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 ,随降雨汇集到 ,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 。
②米勒模拟实验的结论: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能够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简单的有机物
原始海洋
原始的生命
2.生物进化的历程
(1)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化石
①概念: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至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 、遗物或
等。
②分布规律:一般来说,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结构越 ;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结构越 。
③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 、最重要的证据。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可以比较不同时期生物的形态、结构,以推断它们之间的 ,了解生物
遗体
生活痕迹
进化的历程。
简单
复杂
最直接
亲缘关系
(2)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①植物的进化历程
②动物的进化历程
无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爬行动物→ 。
③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 到 、由 到 。
蕨类
被子
鱼类
鸟类和哺乳动物
简单
复杂
水生
陆生
考点二 生物进化的原因
1.分析生物进化的实例
科学家在曼彻斯特地区通过调查,发现树干为浅色时,树干上占数量优势的桦尺蛾是 色的;树干为深色时,树干上占数量优势的桦尺蛾是 . 色的。它们的这种适应环境的体色称为 。保护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等。
2.自然选择
(1)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达尔文提出的 学说。


保护色
自然选择
(2)达尔文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 能力,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 。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 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3)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 。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 ,不断进化。
繁殖
生存斗争
遗传和变异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
考点三 人类的起源
1.起源: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
2.人类与现代类人猿的区别
古猿
比较项目 人类 现代类人猿
运动方式   臂行
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 会   各种简单和复杂的工具 不会制造工具,只会使用天然工具
脑发育程度 脑容量   ,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脑容量   ,无语言文字能力
直立行走
制造和使用


3.从猿到人的进化
直立
行走
制造
工具
命题点一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历程
(1)原始大气和现代大气相比没有氧气。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2)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是化石。研究生物进化最基础的方法是比较法。
1.(2025毕节期中)在“海洋化学起源说”的假设中,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是( )
A.火山喷发、熔岩横流
B.高温、紫外线、闪电、宇宙射线
C.氧气
D.原始大气成分
D
2.(2025铜仁期中)在电影《地球起源》中,你可以看到46亿年前地球形成的震撼场景。假如你能穿越到46亿年前的地球,你将无法生存,最可能的原因是原始大气中没有(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氮气 D.甲烷
B
3.(2025毕节期中)据推测,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 )
A.原核生物 B.节肢动物
C.两栖类 D.软体动物
A
4.推理判断 下图表示脊椎动物的进化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类和乙类都只生活在水中
B.丙类体温恒定,是两栖动物
C.丁类是由古代丙类进化来的
D.鸟类最高等,因为可以飞行
C
5.如图是用来研究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的一个模拟实验装置,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里的气体有 、 、 、二氧化硫等模拟
。正负电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模拟自然界的 。冷凝装置模拟 。
(2)B装置里的液体相当于 ,实验后可检测到其中含有 .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3)此实验表明:在生命起源的早期过程中,由 转变为 .
的过程是完全可能的。
水蒸气
氢气
氨气
原始大气
闪电
降雨过程
原始海洋
氨基酸
无机小分子
有机
小分子
易错判断
1.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
2.米勒实验证明了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
3.晚近的地层中没有简单生物化石。( )
4.鸟类可能是由爬行类进化来的,被子植物是最高等的植物类群。( )

×
×

命题点二 生物进化的原因 [贵阳2023.9,贵阳2024.11]
(1)自然选择是把已存在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而不是生物为适应环境产生了有利变异。
(2)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方面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过度繁殖是原因(前提条件),生存斗争是手段(提供动力),遗传变异是基础(提供选择的材料),适应者生存是结果。
1.(2025毕节期中)下列观点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自然环境中生物的繁殖能力普遍较弱
B.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无限的
C.自然选择是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
D.生物产生的变异都是有利于自身生存的
C
2.(2025黔南期末)对云南昭通大熊猫“桡侧籽骨”(伪拇指)化石研究后推测,该结构与以竹子作为食物需要抓取的功能相适应。从进化的角度看这是( )
A.地质变化的结果
B.自然选择的结果
C.人工选择的结果
D.气候变化的结果
B
3.(2025贵阳模拟)在进化论研究的历史上,长颈鹿长颈的形成原因曾经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下图为长颈鹿进化示意图,根据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在自然界,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长颈鹿间为获取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C.长颈鹿长颈产生是长期取食高处树叶的结果
D.颈长的长颈鹿容易吃到高处树叶而生存下来
C
长颈鹿进化示意图
4.思维拓展 就奔跑而言,猎豹和斑马相互促进对方的进化。下列关于它们进化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猎豹与斑马都存在过度繁殖的现象
B.猎豹与斑马产生的变异都是利于它们适应环境的
C.猎豹与斑马在生存过程中都要进行激烈的生存斗争
D.跑得快的猎豹与斑马更容易获得生存的机会
B
5.黄鼠的体色有深色与浅色之分,如果黄鼠的体色与环境差异大,很容易被天敌捕食,有研究人员调查了不同环境区域内黄鼠的数量,结果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黄鼠体色有深有浅,黄鼠体色的变异是 (填“定向”或“不定向”)的。由图可知,浅色岩区 (填“浅色”或“深色”)的黄鼠数量多于深色岩区,该现象说明在浅色岩区这种变异属于 (填“有利”或“不利”)变异。
(2)不同岩区生活着不同颜色的黄鼠,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是长期 的结果。
(3)上述事实说明,生物的遗传、 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不定向
浅色
有利
自然选择
变异
易错判断
1.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和基础。( )
2.细菌之所以会产生青霉素抗药性,是因为青霉素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

×
命题点三 人类的起源
(1)人类和现代类人猿都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由于现代类人猿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和古猿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现代类人猿不可能再进化为人类。
(2)直立行走是古猿进化到人类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是区别人与猿的标志。
1.(2025黔东南期中)人在进化过程中,与直立行走有直接关系的变化
是( )
A.牙齿变小,分工更细
B.身材高大,体质好
C.下肢粗壮,脚板变宽
D.体毛减少,胎生、哺乳
C
2.推理判断 比较不同生物之间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数,可以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之间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数越小,亲缘关系越近。据表格推测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
A.黑猩猩 B.袋鼠 C.响尾蛇 D.金枪鱼
生物名称 黑猩猩 袋鼠 响尾蛇 金枪鱼
与人类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数/个 0 10 14 21
3.(2025黔东南模拟)对古猿进化成人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森林的大量消失,使部分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
B.下到地面上生活的古猿,其身体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
C.古猿之间在下地之前就有本质的区别
D.语言的产生,促进了群体间的交流和合作
C
4.科学家的观点往往是根据事实提出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区分事实和观点是十分必要的。下列选项属于事实的是( )
A.“东非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B.古人类露西的化石是在非洲发现的
C.其他地区没有古人类化石
D.亚洲直立人是从美洲迁移过来的
B
1.(2025齐齐哈尔改编)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始大气中存在水蒸气、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B.在生存斗争中,产生变异的生物个体一定获胜
C.所有的变异对生物的生存都是有利的
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提出: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D
2.(2025黑龙江)雷鸟的羽毛可随季节的改变而发生白色(冬季)与灰褐色(夏季)的变换,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繁殖 B.环境改变
C.自然选择 D.定向进化
C
3.(2025广东改编)科学家发现了种子蕨化石,推断种子蕨是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之间的过渡植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B.蕨类植物比种子植物结构复杂
C.蕨类植物比种子植物早出现
D.以上植物有共同的祖先
B
4.(2025广西改编)下表记录了从不同地层挖掘的生物化石中部分动物出现的地质年代。据表推测,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C
A.动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生物进化的证据
B.两栖类出现的时间比鸟类和哺乳类早
C.一般来说鱼类的结构比爬行类复杂
D.动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
动物化石种类 距今年限
鸟类和哺乳类 2亿2 500万年~7 000万年
爬行类 3亿6 000万年~2亿8 600万年
两栖类 4亿800万年~3亿6 000万年
鱼类 4亿7 000万年
5.(2025河北)科研人员对全球近2 300种蝴蝶进行基因测序,结合蝴蝶化石建构出蝴蝶进化树。研究结果表明,现存蝴蝶由大约1亿年前的食草蛾进化而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石记录是蝴蝶进化的直接证据
B.基因测序为蝴蝶进化提供了新证据
C.蝴蝶种类繁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为了适应环境食草蛾进化成了蝴蝶
D
6.(2025云南)云南普洱茶熟茶利用多种微生物进行发酵,在特定发酵环境中,只有能适应茶叶中化学成分、温度、湿度等条件的微生物才能繁殖。下列观点不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在自然界中微生物普遍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B.微生物为获得足够营养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C.为适应熟茶发酵的环境,微生物产生相关变异
D.微生物适应熟茶发酵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7.(2025广安改编)下列关于“生命的演化”叙述错误的是( )
A.生命最有可能是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的
B.现代生物是由原始生命逐渐进化而来的
C.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
D.杀虫剂的使用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变异
D
8.(2025成都)1974年,古人类学家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了“露西”化石,并判断这是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之一。科学家判断“露西”是人类化石而不是类人猿化石,关键证据是( )
A.能够两足直立行走
B.身体躯干部有脊椎
C.上肢骨比下肢骨长
D.有明显弯曲的指骨
A
9.(2025南充)下图是几种灵长类动物的进化历程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人类是由现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B.化石是研究灵长类动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C.图中人类和长臂猿的共同特征最多
D.灵长类动物进化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
D
10.化石是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来推测生物进化的历程,下列通过化石不能推测出的是( )
A.由单细胞到多细胞
B.由简单到复杂
C.由水生到陆生
D.小分子构成大分子
D
11.(2025汕头模拟)夏天蚊虫肆虐,许多家庭都会使用蚊香、驱蚊液、灭蚊片等灭蚊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它们的灭蚊效果变得越来越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灭蚊产品使蚊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B.蚊虫抗药性增强是灭蚊产品选择的结果
C.灭蚊产品增强了蚊虫的繁殖能力
D.产生了变异的蚊虫都能生存下来
B
12.美国学者米勒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著名的“生命起源”实验,该实验证明了( )
A.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大气成分可以转变为原始生命
B.无机物可以转变为简单的有机小分子物质
C.无机物可以合成有机大分子物质
D.有机大分子物质可以直接演变为原始生命
B
13.2023年,在河北承德发现了两只1.3亿多年前“热河生物群”植食性恐龙化石,其中一只剑龙类恐龙化石保存有完整的皮肤印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结构简单的生物化石往往出现在较晚近
的地层中
B.它的背部有骨质板和尖刺,可用于防御
C.根据不同地层中的化石记录可以推断生物进化历程
D.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A
14.请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1:马铃薯甲虫以马铃薯为食,幼虫常钻入被害植株附近的表层土壤中进行化蛹,成虫通过识别植物挥发性化合物来决定是否进食,还可以通过使用信息素和植物挥发性信号在马铃薯上聚集和繁殖。马铃薯也有相应的防御机制,产生一些有毒物质,对马铃薯甲虫的幼体发育有负面影响,马铃薯可以识别出马铃薯甲虫在叶片上产卵,并且使卵块周围形成坏死圈。但一些马铃薯甲虫优先进化出耐受马铃薯毒素的能力,依然能够以马铃薯为食。如图是它们两者的进化过程图(箭头表示进化方向)。
资料2:某植物叶片含有对昆虫有毒的香豆素,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乌凤蝶可将香豆素降解,消除其毒性。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取食内部叶片,不会受到毒害。
(1)资料1中马铃薯甲虫的发育类型是 。
(2)根据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马铃薯甲虫的繁殖能力很强,由于生物的
,马铃薯甲虫个体耐受毒素的能力存在差异。马铃薯和马铃薯甲虫在长期的相互选择中,耐受能力强的马铃薯甲虫个体更容易存活下来,获得更好的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并将其相关基因遗传给子代。达尔文称这种现象为 生存。
变态发育
变异
适应者
(3)原因分析 资料2中乌凤蝶、织叶蛾所属的动物类群是 。请解释织叶蛾取食某植物叶片,没有受到毒害的原因: .
.

(4)资料中提到的昆虫与植物在长期的“博弈”中 (填“促进”或“抑制”)了对方的进化。
节肢动物
织叶蛾能将叶片
卷起,减少内部叶片被紫外线照射,内部叶片毒性较弱,不会伤害到织
叶蛾
促进
15.如图为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区域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中考新考法
(1)两次使用杀虫剂,甲虫的数量都没有下降到零,说明 .

(2)图中曲线回升的过程说明 。
(3)甲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 实现的,杀虫剂对甲虫起了 作用。在此过程中,能生存下来的个体一般具有 (填“有利”或“不利”)变异,即抗药性。
甲虫群体中有少
量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存活了下来
存活下来的个体不断繁殖
甲虫与杀虫剂之间的生存斗争
选择
有利
(4)分析曲线可知,使用杀虫剂Ⅰ后的第六年,甲虫适应了具有杀虫剂的环境,这种适应的形成是 的结果。之后使用杀虫剂Ⅱ时,甲虫由于不适应改变了的环境而大量死亡,经过再次积累,新的 重新适应环境。
(5)对付马铃薯甲虫,除使用杀虫剂外,你认为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列出一条即可),与杀虫剂相比。此方法的优点是 。
自然选择
有利变异
生物
防治(或以鸟治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等)
不污染环境,成本低
1.月季是天津市的市花,为美化校园,劳动课上同学们用图示方法繁殖月季,该繁殖方式属于( )
A.无性生殖 B.分裂生殖
C.孢子繁殖 D.种子繁殖
A
识图与探究(十) 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2.(2025云南)如图为某人的性染色体扫描电镜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染色体为女性的性染色体
B.①为Y染色体,②为X染色体
C.①染色体来源于母亲
D.②染色体能遗传给女儿
C
3.(2025成都)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材料,其体细胞含有4对形态、大小易于区分的染色体。雌、雄果蝇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如图所示,其中X和Y代表性染色体。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雌果蝇与雄果蝇的常染色体数量不同
B.雌果蝇与雄果蝇的性染色体形态相同
C.雌果蝇产生的卵细胞中一定有X染色体
D.雄果蝇产生的精子中一定有X染色体
C
4.(2025凉山)如图为某家族高雪氏病(一种家族性糖脂代谢疾病)的遗传图谱,相关基因用D、d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根据遗传图谱判断,高雪氏病是显性性状
B.4号个体产生的卵细胞染色体组成是22条常染色体+X
C.2号个体基因组成为dd,5号个体基因组成为DD或Dd
D.3号个体和4号个体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75%
B
5.(2025山西)观察下图中猫和兔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根据它们的生活环境和习性,可推测( )
①猫双眼的位置更有利于它捕捉猎物
②兔双眼的位置更有利于它躲避敌害
③猫和兔是同一物种但没有共同祖先
④猫和兔双眼位置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6.(2025连云港)两株高茎豌豆作为亲本杂交,产生子代情况如图所示,相关显性基因用D表示,隐性基因用d表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高茎是显性性状
B.子代中矮茎占1/4
C.矮茎豌豆的基因组成是dd
D.两亲本的基因组成均为DD
D
7.(2025资阳)下图是不同地层化石模式图,图中最可能找到两栖动物化石的地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A
8.(2025北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面粉的主要原料。小麦穗可分为有芒和无芒(图甲)两种类型,科研人员用有芒小麦与无芒小麦杂交,过程及结果见图乙,回答问题。
(1)小麦穗的有芒和无芒是一对 ,根据图乙信息可知,无芒是 性状。
(2)基因的载体是细胞核中的 ,若用D和d表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则子一代小麦的基因组成是 ;子二代中有芒小麦的基因组成是 。
(3)自然界中,无芒小麦易被鸟类摄食,有芒小麦数量逐渐占优势,从生物进化角度分析,这是 的结果。
相对性状
显性
染色体
Dd
dd
自然选择
9.(2025成都改编)金鱼草的花有三种不同的颜色、红花植株的基因组成为RR,粉花植株的基因组成为Rr,白花植株的基因组成为rr。研究人员用粉花金鱼草进行了多次杂交实验,观察发现,子代除了有粉花植株外,还有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实验结果及相关分析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粉花植株通过相互传粉产生后代的繁殖方式属于 (填“无性生殖”或“有性生殖”),判断的依据是 。
(2)金鱼草的花有红色、白色和粉色。像这样,同一种生物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 ;粉花植株的后代出现了红花和白花植株,这种亲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表现存在差异的现象称为 。不同的金鱼草植株开出了不同颜色的花,是因为控制花色的基因组成不同,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 片段。
有性生殖
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相对性状
变异
DNA
(3)粉花植株的体细胞中控制花色遗传的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但配子中的基因却只含有其中的一个,原因是 .

(4)据图分析,该杂交实验的子代中,粉花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
亲代粉花植株的基因组成为Rr,子代却出现了基因组为RR的红花植株,原因是 .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
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50%(或1/2)
亲代粉花植株(Rr)产生配子时,基因R和r分离,当含R的配子与含R
的配子结合时,就会产生基因组成为RR的后代
10.(2025重庆改编)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其黑白色毛发相间的经典图案广为人知,随着陕西秦岭棕白色大熊猫“七仔”(如图甲)的出现,激发了人们对大熊猫毛色遗传的好奇心。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 棕白色大熊猫“七仔”
乙 “七仔”体细胞
的染色体组成图
(1)大熊猫的性别决定方式和人类相似,据图乙判断“七仔”的性别为
,其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为 条。
(2)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七仔”棕白色毛发的棕色是由1号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说明“七仔”的棕毛属于 (填“可遗传”或“不遗传”)变异。
雄性
42
可遗传
(3)在遗传学中把黑白色大熊猫毛发中的“黑色”与棕白色大熊猫毛发中的“棕色”称为一对 ,基因符号用B、b表示。“七仔”父母的体色都是黑白色,则其父母细胞中决定毛发黑色的基因组成分别
是 。
(4)大熊猫具有大而平的臼齿,能够咀嚼竹子,还有一根由腕骨发育而来的能够灵活抓握竹子的伪拇指,这些适应特征都是长期 的结果。
相对性状
Bb、Bb
自然选择
11.(2025达州)大米是我国人民的主食之一,大米来自稻谷。育种专家通过选用抗虫野生稻(抗虫稻)和不抗虫栽种稻(感虫稻)进行杂交,最终获得稳定遗传的抗虫稻(如图一),图二为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相关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用A、a分别表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1)水稻的抗虫和感虫是一对相对性状,由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填图二中的序号)控制。
(2)根据图一判断 (填“抗虫”或“感虫”)是隐性性状。
(3)图一中子二代出现抗虫稻的概率是 ,其基因组成是下图中的 (填序号)。

感虫
75%(或3/4)
①③
(4)育种专家培育出稳定遗传的抗虫稻是 (填“人工”或“自然”)选择的结果。
人工
谢谢观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