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绿油油的田野从大路向远方铺展。盛开的油菜花像sǎn落在田野的大副金色桌布,随风起伏,向远方送去阵阵强烈而又令人舒适的气息,一种柔和而又沁人心脾的气息。在已经长得很高的黑麦中间,矢车菊露出天蓝色的小脑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露出 sǎn落
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
“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有:(香气、液体等)渗入或透出;头向下垂;往水里放。“沁人心脾”的“沁”应选 的解释。(填序号)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又吃蛋炒饭,小胖用筷子在碗里翻来覆去,一脸不快。
B.运动会迎面接力比赛正在紧张地进行,在场的观众不时地为首当其冲的运动员喝彩,为落后者加油鼓劲。
C.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学习态度和主动的学习态度得出来的结果肯定是截然不同的。正所谓:生命,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新生。
D.九寨沟的山水、峨眉山的云海,真是巧夺天工。
5. 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语文学习之旅中, 我们将领会到名人的光辉形象。 将“领会” 政为“领悟”。
B. 中国梦不仅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 而且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 将“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 和“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 互换位置。
C. 通过调查, 使我们了解了真实情况。 删掉“通过” 或“使”。
D. 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 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措施。 去掉“防止”或“不”。
6.下面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亲爱的宝贝已在腹中8个月了,是个美丽的姑娘呢?还是个漂亮的小伙?
B.“没有老师来批评我的。”他微微一笑,又说,“只有这些树叶、小草,还有那朵紫豆角花,好像在批评我,说我以前太粗心大意,太不了解它们了。”
C.在这横跨中国南部的“户外采风”中,东方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酷暑、严寒、狂风、暴雨、沙尘等……越向西就越是人烟稀少。东方不得不经常风餐露宿。
D.种菜是我在狱中少有的能自主管理的事情。播下种子、观 察生长、悉心照料、然后收获。成为这一方天地主人的感觉让我体会到一丝自由的滋味。
7.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这样长而富有变化的墨线是中国画的特点。
②宋代梁楷《李白行吟图》中李白的一件斗篷,只用了不到十根线条,便勾勒出人物身体的结构,衣褶的变化。
③线条的起落及抑、扬、顿、挫都清楚可辨。
④造型以线条为主,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重要特征,它是中国书法用笔方法的发展和延伸。
⑤中国画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闻名世界。
A.④⑤③②① B.⑤④②③①
C.⑤④③②① D.④⑤①②③
8.名句默写。
(1)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2)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5)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6)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名著导读
根据下面文段内容,回答后面问题。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叙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以上文字出自鲁迅的文章《 》,文段中的“她”是(人物)
10、综合性学习
“让爱天天住你家,让爱天天住我家,不分日夜,秋冬春夏,全心全意爱我们的家。”现在班上举行“让爱住我家”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温馨回忆】你能忆起妈妈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吗?写出来,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受。
(2)【精心设计】在这次活动中,老师要求大家办一期手抄报,现在请你把你所要设计的报纸栏目补充完整。
主题:让爱住我家
栏目一:我说我家
栏目二:我看我家
栏目三:
栏目四:
(3)【情感升华】在《乡愁》作者余光中先生的心中,祖国是家,大陆是家。那么在你心中,还有什么可以是家?为什么?
答: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1. 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这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联外,第 一联也是对仗的。
B. 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C. 领联的“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D. 颈联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12. 请赏析颔联第二句“风正一帆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学而时习之( )
②不亦说乎( )
③吾日三省吾身( )
④博学而笃志( )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只要温习了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谈论的是学习方法。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D.“四书”指的是《尚书》《论语》《大学》《中庸》。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最怕妈妈突然对我好
①新学期,她给孩子们布置了第一篇作文:最难忘的时刻。
②她是一名支教老师,在这个偏远山区,方圆几十里,只有这一所学校,学生大多是留守孩子,他们的父母,大部分都远赴外地打工,难得回来一次,这也成了很多孩子与父母一年中难得相聚的机会。
③作文交上来了,她认真地批阅。
④一个女孩子写的是,爸爸给她新买的书包,当爸爸帮她将新书包背好的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好幸福。
⑤一个男孩子写道,他已经两年多没有见到过爸爸了,爸爸刚走进家门的时候,他都一下子设有认出来,爸爸突然一把将他抱了起来。那一刻,他感觉有点陌生,但是,很温暖,真的很温暖……
⑥那一刻,都温暖,难忘。
⑦她的目光,久久地停在了一个女孩子的作文本上。女孩子写道,以前,是爸爸一个人出去打工,后来,妈妈也出去了,留下我和弟弟,跟着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每年,他们都只在春节的时候,才能回来,年一过完,他们就又出去打工了。今年,直到年初二,他们才回到家,因为他们没买到年前的火车票。这一次,因为没赶回来吃年夜饭,爸爸妈妈答应我和弟弟,会在家里多待几天,这可把我俩乐坏了。
⑧“爸爸妈妈回来之后,很忙,除了走亲戚外,他们还要将庄稼地重新翻整一遍,这样,年迈的爷爷春耕的时候,才好播种。虽然爸爸妈妈回来之后,忙得根本没时间陪伴我们,甚至顾不上我们,但我仍然觉得很满足,很幸福。”
⑨“一天,妈妈没有下地干活,而是一整天都陪着我和弟弟,给我们做饭,烧了好几个好吃的菜,帮我们把所有的衣服都洗干净叠整齐了,爸爸还检查了我和弟弟的作业……总之,那一天,妈妈和爸爸对我们姐弟俩特别好,特别温柔。”
⑩读到这儿,她以为女孩子接下来会写,那就是她最幸福的时刻。可是,没有。女孩子写的是:“那一刻,我哭了。我知道,爸爸妈妈明天肯定又要离开家,出去打工了。”
女孩子在作文结尾这样写道:“我最难忘的时刻,也是最难过的时刻是,妈妈突然对我特别好,因为,那意味着,他们第二天,又要离开家了,又要一年之后,才能回来。”
在这行文字下面,她依稀看到几滴泪水的痕迹。
她也流泪了。
她已经支教三年了。在城里,她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个调皮可爱的儿子。每次离开城里的家之前,她也念念不舍,她觉得自己亏欠这个家太多,尤其是对儿子。所以,每次,离开家之前的那一天,一向粗线条的她,也都会对儿子表现得特别温柔,特别细致,特别耐心,恨不得把对他所有的爱和牵挂,都留下来。也许,儿子也特别害怕自己突然对他那么好吧?
她突然无比想家。她给老公打了个电话。夜已深,儿子已经睡着了,她让老公将手机放在儿子的面前,她听到了细微的鼾声。那一刻,她泪流满面。
(选自《南方日报》)
16、阅读文章--段,依据学生作文的内容,填写表格。
相关情节 爸爸给她买新书包 男孩爸爸抱他
人物心理 陌生、温暖
17、结合语境,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段的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第段都写到流泪,请分别指出流泪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第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标题为“最怕妈妈突然对我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怕”有哪些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笨花[注]
铁凝
向武备在晋南接到父亲向文成的信。
几年前向武备离开笨花以后,夜行晓宿,终于来到他仰慕已久的“西北”——延安。接到家信的向武备,现在是太岳区一个县政府的领导人。向武备算得上是久经锻炼了,但他拿着这封寄自笨花的家信,双手颤抖不已。家信必是父亲向文成书写,武备熟悉父亲的笔迹。可是为什么父亲单把这封信写成如此模样:字似是而非,满纸墨迹斑斑。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起向武备,他不拆信,只把信平摆在炕桌上,观察沉思良久。
武备经过一番踌躇,还是小心翼翼地拆开了信。如同信封一样,信纸也是满篇“涂鸦”。他从这些歪三扭四、模糊难辨的字里行间,还是费力地读懂了这信的内容:原来就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先后失去了姑姑取灯和祖父向喜两位亲人。两位亲人的离去已经足以使武备悲痛万分,然而更使他难过的,还是父亲的字迹。父亲似乎是没有力量再去完成写信这个简单的书写过程了。那么,这是父亲的眼睛所致……这次,武备连个自我排遣的机会也没有了。他刚刚接到通知,他必须立刻出发,赴雁北地区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从延安来了位首长,要传达《对日寇最后一战》的文件精神,届时武备还能够在那里看见他的大叔向文麒。
武备压抑着内心的悲痛,准备出发去雁北。行前他把父亲的信稳妥地带在身上,他打算把家里的事也告知大叔向文麒。身在雁北的向文麒,终于在一个村口接到了武备。文麒一看见武备,便兴奋地操着一口保定话说:“我要告诉你一件事让你高兴一下。你猜猜是什么事吧?”
可惜武备没有马上要猜的兴致,见到叔叔,也不似往常那样兴奋。武备话很少,显得心事重重。他不愿意刚见到叔叔就向叔叔“报丧”,不“报丧”又找不到更合适的话说。他在村口呆立一会儿,只对文麒说:“我先到你那里去洗洗脚吧,我两只脚上都打了泡。”文麒说:“这还不好说。可是我让你猜的事,你还没猜呢。”武备说:“我先洗完脚再猜吧,反正这两天我还得住你那儿。”
文麒把武备领到住处,让警卫员给武备烧水。文麒现在是这区的区长,这住处是他的办公室兼宿舍。
武备坐在文麒宽阔整洁的大炕上洗脚,文麒还在滔滔不绝地继续他的话题。他见武备对他的问题始终没有要猜的兴致,终于迫不及待地对武备说:“知道战地剧社吧?”武备说:“知道,属军区。”文麒说:“战地剧社也来了,一会儿就到。”武备不在意地“噢”了一声。文麒看出了武备的心不在焉,问他怎么了。武备说:“叔叔,你给我根针,我先挑挑泡吧。”文麒拿给武备一根针,寻思他的心不在焉是让脚疼给闹的。武备洗完脚,坐在炕上搬起脚挑泡,文麒就又接上战地剧社说:“战地剧社有位作曲家也姓向,知道吧?也来了。”
武备总算知道叔叔要他猜的是什么了:这是他的另一位叔叔向文麟来了。武备管他叫二叔,刚才武备魂不守舍的,没往这里想。现在经文麒一说,他还是有些责怪自己对二叔向文麟的忽略。
尽管武备仍在神不守舍中,但他知道二叔向文麟要来,怎么说也是一件难得的事。这是几年来他们叔侄三人首次在异乡相聚,这总算是向家人在异乡的一次团聚吧。
向文麟来了,正忙于他今晚的演出。这次战地剧社来雁北,是为配合这次会议的召开。有出压轴戏名叫《源泉》。这出戏讲了一个抗日战争中的故事:某地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几名八路军战士掩护群众往山地转移,日本兵紧追不舍,但又找不到目标。一位抱着孩子的大嫂唯恐孩子的哭声引来敌人,竟用手捂死了自己的孩子。同时,又有一个战士为掩护群众献出了生命。后来战斗胜利了,群众为这战士举行了隆重的送葬仪式。编剧、作曲和导演都为这个仪式费尽了心思。结果这仪式也成了经典片段:送葬人把这位战士高高举起,迈着沉重的步子行进在舞台上。伴随这行列行进的,是一首深沉而悲怆的动人乐曲,这乐曲被称为《哀乐》。这首《哀乐》现时已在根据地流传,并且已经作为正式的追悼会和葬礼之用。
战地剧社的戏台搭在村口的土坡上,当晚演出时,观众除了与会人员,附近的村民也挤满了山谷,台下的群众很为这台戏而感动。剧情发展到那个经典的送葬片段:台上送葬的队伍出场了,《哀乐》奏起来了。武备从来没有听到过如此深沉感人的乐曲,这乐曲使观众不能不随之想哭泣、诉说。武备不能自已了,他暗自抽泣着离开了会场,独自回到文麒的住处。
演出结束后,文麒领来了文麟。文麒发现武备一个人呆坐在屋里,也不点灯,就埋怨武备为什么提前离开会场,他点上灯,看到武备红肿的眼,就又打趣着对文麟说:“你看,艺术的力量,你的曲子竟然也能让武备受其感动了。”
二叔文麟观察着闷坐的武备,觉得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其中一定另有原因。他走到炕前,对这位不常见面的侄子说:“武备,我猜你是另有心事。谈谈吧。”这时文麒也才感到武备的沉闷大概另有原因。武备这才把家里的事告诉两位叔叔。他把父亲的信展开,两位叔叔用力辨认着信上的字迹,他们到底也读懂了他们那位身在笨花的大哥的字。文麟沉思片刻说:“没想到,我这首《哀乐》竟像是专为家里人写的一样。”
酷爱说话的文麒沉默多时才说:“我离开保定后,最挂念的就是取灯。我常注意冀中的战局,也怪我这当哥哥的没把她保护好。”文麒打破沉闷提议说:“走,出去走走吧,到山上去。”说着先站起来,文麟和武备响应着文麒也站起来。叔侄三人来到刚才演出的山坡上,走上这座山的最高处。文麟又说:“来,站成一排,咱们面朝东南站一会儿。”
文麟和武备再次响应着文麒,面向东南站成一排。这天夜里,月色格外清澈,能看得很远很远。武备向东看就像看见了笨花村。文麒、文麟看不见笨花村,只看见月光下那些山山岭岭、沟沟壑壑,它们不会改变。文麟说:“来,让我们为取灯默哀吧。”文麒和武备响应着文麟的提议,将身子站直,把头垂下。文麟向着东方,一往情深地说:“取灯,我们正在太行山为你默哀。你怎么这么早就走了?我们只剩下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了。我那首《哀乐》莫非就是专为献给你的?我愿你能够听见……”
(有删改)
[注]本文节选自铁凝的长篇小说《笨花》,叙述了清末民初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发生在冀中平原的故事。小说围绕向氏家族展开叙事,通过笨花村的变化展现了社会变迁。
2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向武备接到家信时“双手颤抖”,这一动作描写反映了他的心理;“不祥的预感”“沉思良久”为后文“亲人离世”埋下伏笔。
B.向文麒让向武备猜“高兴”的事,但向武备“心事重重”,不愿意去猜,这表现出武备还处在失去亲人后的悲痛之中。
C.文中叙写《源泉》中大嫂捂死孩子、战士牺牲的剧情以及有关《哀乐》的片段,是为了突出向文麟的艺术才华。
D.小说通过向氏家族叔侄三人的相聚与倾诉,以小见大,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民众的家国情怀,情感深沉而动人。
22.下列关于《哀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哀乐》在《源泉》中用作送葬片段的配乐,烘托了战士牺牲后的悲怆氛围。
B.《哀乐》本来是向文麟为家里去世的亲人写的,后来用于悼念牺牲的战士。
C.《哀乐》触发了向武备的情感,他最终向两位叔叔诉说了家里亲人的事。
D.《哀乐》已在根据地流传,有实用性,已作为正式的追悼会和葬礼之用。
2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向武备的心理变化过程。
24.文中画横线处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作文。
25.还记得风雨坎坷时,牵着我们的那双粗糙而充满了力量的手掌吗?还记得蓦然眺望窗外时,教我们感受温暖的那一寸温厚甜糯的阳光吗?还记得书海徜徉经典,曾经为我们传道解惑的字字真言吗?就是那一本经典,就是那一寸阳光,就是那一双牵我跨越山河的手掌……陪伴我在这个喧嚣浮华的人世间,从懵懂走向成熟,从脆弱走向坚强,任我一点点,一节节,成长为茂林修竹……
请以“ 伴我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可填阅读、阳光、母爱、友谊、信任、挫折、奋斗、书信、舞蹈等,也可自行提炼一个词填上),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600字。(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4.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
1.lù 散 2、“副”改为“幅”3.① 4.C 5.A 6.B 7.B 8.略 9.《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长妈妈) 10、(1)答案略,一定要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2)我绘我家;我写我家;我爱我家。
(3)集体是家,寝室是家等,原因略。
11. D 12. “正”是指风顺而不猛,“悬”是端端直真地高抹着的样子。“风正一帆悬”,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写出了小船在江面上顺风前行的样子。
13.①按时;②通“悦”,愉快,高兴;③反省,自我检查;④坚守,坚定;
14.①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是很快乐吗?②几个人一起走路,一定有一个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在其中;③时光像河水一样流逝,昼夜不停;
15.C
16、爸妈回家做农活,并照顾他们。 幸福 满足(幸福)、难过
17、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 “一下子”和“抱”准确生动的写出了爸爸因离家时间久孩子对他陌生和爸爸迫不及待地搂抱孩子的情态(2分),表现了爸爸对孩子深切的爱及愧疚之情。
18、第12段流泪是因为女孩子对父母离家不舍而难过。
第13段流泪是因为老师为女孩子的经历感到心酸同情,也对家人孩子感到思念、愧疚。
19、插叙,交代了“她”的支教时间、家庭情况等,表现了她无私奉献、默默牺牲的精神;引出下文“她”打电话给家人的感人情节。
20、指文中的女孩怕父母又要离开家,一年之后才能回来;
隐含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爱的渴求;
表现了作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
21.C 22.B 23.①接到父亲来信时的“担忧与不安”,因信封字迹古怪而与父亲笔体不符,向武备双手颤抖且心生不祥预感;②拆信后的“悲痛与揪心”,向武备得知姑姑、祖父离世而悲痛不已,更因父亲字迹的异常而担心父亲身体状况;③赴会见叔叔时的“压抑与沉重”,向武备虽盼与叔叔相聚,却因家中变故心事重重,不愿先“报丧”;④倾诉后的“释放与缅怀”,向武备向两位叔叔诉说心事,在山顶为姑姑默哀,寄托哀思。
24.①烘托氛围,清澈的月色映照着山山岭岭、沟沟壑壑,营造出宁静而肃穆的氛围,与亲人去世的情节相契合;②衬托人物心理,“能看得很远很远”暗含叔侄三人对远方亲人的缅怀,“武备……看见了笨花村”体现武备对笨花村的深切思念;③深化主题,不会改变的山山岭岭、沟沟壑壑既是现实场景,也象征着抗日战争中民众在悲痛中凝聚的不屈和抗争精神。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