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音乐故事(一)---------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
学习目标 1.通过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让学生聆听音乐“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从而加深对音乐情感的感受。2.在对比、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过程中,学生能运用音乐基本要素感受、分析、理解音乐。3.哼唱爱情主题旋律,了解协奏曲、奏鸣曲曲式的基本概念以及曲作者。4.通过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乐曲,初步了解奏鸣曲曲式结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难点:体会音乐要素与情境表达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欣赏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讲授法、问题法、示范法、谈话法、讨论法、以及体验法等。
学生学法:采用学唱法、讨论法、模仿法、探究分析法、以及体验法等。
情景设计 通过视觉与听觉艺术结合,感受音乐内涵,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情感体验。
任务计划 (1)探究作者在哪些地方实现了中西合璧。(2)关注作者如何用音乐来刻画人物形象。
课前准备 教师 提前制作好备课课件、琴、课堂乐器;
学生 课本、笔、本子。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上课之前播放视频、音频,让学生感受不同乐器的演奏乐曲,引出课题。联觉:通过视觉与听觉艺术的结合,在欣赏过程中初步感知。 学生聆听音乐片段,回答问题,听辨它是外国音乐还是中国的。 〖审美感知〗聆听音乐,初步分析乐曲的旋律,对乐曲有初步的印象和见解。
明确学习目标 1.观看视频初步了解作品。(边看边完成手中学习任务单)2.简介曲作者(何占豪、陈钢)3.任务驱动:(1)、探究作者在哪些地方实现了中西合璧。(2)、关注作者如何用音乐来刻画人物形象。4.这部作品采用了什么曲式结构完成的呢?奏鸣曲曲式。作曲家通过奏鸣曲曲式的呈示部、展开部、在再现部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文化理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主动在学习活动中探究音乐风格,贯穿本节课。
自主探究 1.听赏乐曲:呈示部播放《梁山比喻祝英台》呈示部 主题,感受音乐情绪。学生随老师的琴声唱一唱爱情主题部分,感受乐曲意境。2.再次聆听作品: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分析作品加入了越剧曲调,体现了中西合璧。学生听辨小提琴与二胡的合奏,感受到中西合璧的越剧韵味。哪两件乐器演奏的呢?3.听赏作品:展开部鉴赏展开部,关注主题情绪、速度、力度、乐器演奏的变化。师:英台抗婚和前面的爱情主题形成了对比,英台抗婚给你怎样的感受?教师播放音乐主题,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对聆听到的乐曲力度和音色进行对比。教师播放音乐主题,学生对聆听到的乐曲用“beng”模唱。教师播放音乐主题,分析切分节奏,体验练习切分节奏感受英台抗婚的激烈。4.梁山伯与祝英台----展开部 楼台相会鉴赏展开部,关注情绪、乐器演奏的变化,体现中西合璧。(1)播放视频,让学生分析作品。师:英台经过激烈的抗婚成功了吗?你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声?那作者是用哪两件乐器来表现的呢?听到了哪两件乐器的对话?(2)教师给出画面,学生分析线条各代表哪一个人物。(3)体现作品的创作手法复调,体现中西合璧。4.梁山伯与祝英台----展开部 哭灵投坟聆听哭灵投坟主题,思考哭灵投坟的情景(节奏、速度、力度等)这段音乐中出现了一种打击乐器的敲击声,请说出名称,并试着随音乐敲击节奏。 1.赏析作品 呈示部-爱情主题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它是抒情优美的。那就让我们用优美的声音来唱一唱这段旋律。调整好坐姿,扬眉,提笑肌。师弹琴生跟琴唱,2.再次赏析作品那么这么优美的一段旋律,作曲家是怎样得到灵感的呢?它采用了我们中国的剧种?3.赏析作品--展开部-英台抗婚英台抗婚给你怎样的感受?(非常激烈的感受。)英台抗婚,封建势力,那么你所选择的封建势力是哪段音乐?(第一段)这一串典型的节奏知道叫什么节奏吗?切分节奏。试着拍一下。4.赏析作品--展开部-- 楼台相会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声?(听到了哭泣)。那作者是用哪两件乐器来表现的呢?听到了哪两件乐器的对话。(大提琴和小提琴)音乐是怎样进行的?(音乐进行时而分时而合交织在一起),它描绘了怎样的场景?(楼台相会的故事,时分时合互诉衷肠,如泣如诉)。5.赏析作品--展开部 哭灵投坟这段音乐当中你感受到了小提琴的旋律是怎样的?非常的跌宕起伏,那它的节奏是自由的还是规整的?(非常的自由)。我们一起来把前奏的节奏一起练习一下。 〖审美感知〗聆听音乐,对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育人设计〗加深学生对旋律的印象。〖育人设计〗通过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分析作品,使学生学会如何自己去分析一首作品。在感受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品内涵。〖育人设计〗在欣赏感受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作品分析,提高学生音乐素养。〖艺术体现〗通过欣赏作品,让学生能过感受作品的力度、速度、节奏,明确拍子的重要性。〖实践创造〗通过聆听欣赏感受,能够根据节奏敲打出节奏型。
作业布置 作业安排:完整聆听全曲,进一步感受中西交融之美,感受主题与主题之间的对比美。建议多听几个版本,对比不同演奏家的演奏,聆听最后再现部的化蝶,思考它是呈示部的完全再现吗?“楼台会”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一次对话,找出乐曲中另外两处梁山伯与祝英台对话的主题。 建议:完整聆听作品。 〖育人设计〗根据作品性质,完整聆听并感受作品。
课堂评价 评价维度 评价标准 优/良 课堂小结:这首作品中采用了哪些中国的音乐元素?哪些是中西交融的具体体现?像这样的作品其实在我们的教材中,还有非常多值得我们去探究,作者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让民族音乐走向世界,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
态度与方法 对音乐作品感兴趣,主动参与音乐活动。
体验与感知 在音乐活动中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感受,提升音乐文化感知与审美能力。
参与与表现 理解作品的内容和音乐特点,能清晰表达作品。
理解与创造 体验音乐风格,结合自身体验、理解、参与音乐创造。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