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七》 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三个板块的内容。“交流平台”围绕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展开交流,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课文,启发学生梳理、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三种方法。“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项呈现了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四字词语,第二项编排了对比反问句和陈述句不同语气的两组句子,让学生通过对比感知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表达效果。“日积月累”安排了唐代诗人高适的七言送别诗《别董大》,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是送别诗中的名篇。
【教学目标】
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出词语形容的人物。
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
【教学过程】
回顾所学,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循着课文的文字,走进中华精神的秘境,我们吟诵了三首古诗和一首现代诗,品读了周恩来和梅兰芳的感人故事,从中体会到了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爱国情怀、民族大义。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通过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这节课,我们将进入语文园地七的学习,回顾单元所学,巩固重点知识。
任务一:交流平台·梳理概括方法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引导:同学们,《观潮》《梅兰芳蓄须》《普罗米修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几篇文章都是我们学过的课文,大家应该还记得它们分别讲述了什么内容吧。谁来帮大家回忆一下呢?
教师小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就能对文章形成一个初步而全面的认知,能够快速理解文章,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怎么做才能快速而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呢?回忆一下,你是怎么把握下列课文的主要内容的?你还知道哪些方法?小组讨论交流吧。
《观潮》 《普罗米修斯》 《梅兰芳蓄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总结填表后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怎么样?小组讨论出怎样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呢?
教师小结:你们概括的真全面,我们打开书,对照书中“交流平台”的部分,看看你总结的全面吗?
3.学生对照书中“交流平台”的部分,教师归纳整理。
教师小结:除了同学们总结出的①抓住课文的标题;②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③串联文章讲的每一件事,我们还可以运用抓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摘录中心句段等等......
4.你们还有其他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借助文中关键语句或段落
◎分段,概括段意,合并段意
◎找到文章的线索
5.学生齐读拍手歌谣。
任务二:词句段运用·学以致用
1.教师出示周恩来、梅兰芳二人图片,激趣导入。
教师过渡:刚刚和大家一起回顾了本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梅兰芳蓄须》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两篇文章的主人公周恩来和梅兰芳给你们分别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要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他们的话,你们觉得哪些词语比较合适?
教师引导:这些词语都是形容人的优秀品质的。那么,还有哪些词语可以形容优秀的人呢?书中出示了八个词语,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2.出示“词句段运用”中的词语,引导学生朗读词语,教师纠正字音。
志存高远 精忠报国 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 刚正不阿
重点强调:“凛”字是前鼻音;“秉”字是后鼻音;“阿”是多音字,此处应读“ē”。
指名一一讲述词语意思,教师适当拓展。
志存高远:追求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等。
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大义凛然: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
英勇无畏:非常勇敢,不畏艰险。
视死如归: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死。
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讲情面。
秉公执法:公正地执行法律。
刚正不阿:刚强正直,不阿谀奉承。
3.选词填空,理解、运用词语。
4.指名学生对比读句,引导学生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首先指名学生读句,教师进行纠正;再点拨学生分析对应句子的不同之处,讲述反问句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句式变换后表达的意思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应用怎样的语气表达出这种变化;最后总结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比陈述句更加肯定有力,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
方法拓展: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它不同于一般的问句,语气要比陈述句强劲有力,利于表达鲜明的爱憎态度。
5.展示情境,引导学生说话。
教师点名学生根据情境进行说话,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够完善也不要急于否定,应引导学生自己或和同学一起一步步修改,最终达到表述恰当的效果。
任务三:日积月累·诗文共赏
1.出示诗题,理解导入。
过渡:我们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三首古诗,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首古诗——《别董大》。从这个题目来看,大家知道这首诗写的可能是什么内容吗?(送别董大)
2.介绍作者和背景。
高适(704—765) 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唐代诗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淮南、剑南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传世。
背景:这首送别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当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当年冬天,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南),写了《别董大二首》,本诗便是其中之一。
3.熟读古诗,疏通字音和节奏。
教师引读,学生跟读,再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古诗的韵律。
4.借助课文配图,理解诗意,品味诗中高昂的气势。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理解诗中景物营造的氛围。联系反问句的表达效果,品味诗人抒发的情感。
5.诗歌大意:漫天阴沉沉的云,太阳也变得暗暗的,北风呼呼地吹,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不要担心新去的地方没有朋友,凭着你的琴声、你的音乐修养,世上有谁不知道你、不敬重你呢?
6.诗歌赏析:这首诗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但诗人却没有因此沮丧、沉沦,反而胸襟开阔,雄壮豪迈,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
7.知识拓展
教师引导:许多文人墨客在送别时,都会赋诗一首赠与友人,表达思念与美好的祝福,同学们回顾一下,你都知道哪些送别诗呢?
预设:我知道李白的《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师补充:送别诗有很多,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许多古诗我们都背过,希望同学们下课后找来这些古诗读一读,并搜集更多的送别诗。(共30张PPT)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七单元
交流平台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观潮》 《普罗米修斯》 《梅兰芳蓄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根据题目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进行总结概括
先概括出每件事再根据合理的顺序进行串联
先概括出每件事再根据合理的顺序进行串联
梳理表格
梳理表格
我发现题目有时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观潮》《盘古开天地》。
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能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普罗米修斯》。
交流平台
有的文章写了不止一件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共写了三件事,可以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你们还有其他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借助文中关键语句或段落
分段,概括段意,合并段意
找到文章的线索
读懂文章是基础,
题目提示很重要。
起因经过和结果,
清晰明确好把握。
事多不止一件时,
抓住主要是关键。
词句段运用
周恩来
梅兰芳
词句段运用
他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可以用哪个词来评价?
志存高远 精忠报国 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 刚正不阿
lǐn
bǐnɡ
wèi
ē
这些词语一般用来形容人物的高尚品质。
读一读,想想这些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哪些人。
词句段运用
追求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等。
词语释义
志存高远:
形容精心忠诚,报效祖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精忠报国:
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
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
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死。
视死如归:
形容公正严明,不讲情面。
铁面无私:
非常勇敢,不畏艰险。
公正地执行法律。
秉公执法:
刚强正直,不阿谀奉迎。
刚正不阿:
志存高远 精忠报国 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 刚正不阿
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有 的北宋名臣包拯,有 的南宋名将岳飞,还有 的革命先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又认识了 的周恩来总理,认识了 的梅兰芳先生。他们如同历史天空中的群星,闪烁着永恒的光芒。
铁面无私
精忠报国
视死如归
志存高远
大义凛然
选词填空
对比朗读,发现不同
说法不同,意思相同。
加强语气,能表达更强烈的情感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您不用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就不愁没钱花。
反问句
陈述句
同桌合作,任选一个情境,
分别用反问句、陈述句两种方式表达。
有清洁工打扫也不应该乱丢垃圾。
难道有清洁工打扫就可以乱丢垃圾吗?
这个礼物竟然是送给我的。
难道这个礼物真的是送给我的?
什么情况下选用反问句?
什么情况下选用陈述句?
语言是人际交往的桥梁,适当的说话语气同样重要。在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或者增强说服力的时候,用反问句效果会更好。但是,反问句语气有时过于强烈,会让人不舒服,影响交流效果。所以,是否运用反问句来表达,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对象来确定。
日积月累
别董大
[唐]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xūn
自由朗读,把古诗读正确。
日积月累
高适(约704—765),字达夫,唐代著名的
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又与
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
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作者简介
曛
昏暗。
不要发愁。
莫
愁
指彼此互相了解而感情深厚的人。
知
己
君
对他人的尊称,这里指诗人的朋友董大。
借助注释,交流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词语解释
满天阴沉沉的云,太阳也变得暗暗的,北风呼呼地吹,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不要担心新去的地方没有朋友,凭着你的琴声、
你的音乐修养,世上有谁不知道
你、不敬重你呢?
诗歌大意
黄云
白日
北风
雁
雪
壮阔、荒凉
难舍、豁达
借助插图和关键词,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这首诗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相聚,又各奔他方时的赠别之作。诗中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明诗人当时处于困顿不达的境遇中,但他并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诗歌鉴赏
送别诗
知识拓展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山中送别》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