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北京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小升初分班考试卷
一、积累运用。(36分)
1.(2025七上·朝阳开学考)请根据下列语段中的拼音选择出汉字书写正确的一组( )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是在父母的bì护下长大的,他们把无尽的爱都jǐ予了我们。每当我们生病时,他们总是jiāo急万分;每当我们快乐时,他们总是幸福不已;每当我们遇cuò时,他们总会鼓励、帮助。我们应该持有一kē感恩的心,用自己的努力来回bào父母的养育之恩。
A.庇 给 焦 挫 颗 报 B.避 给 交 挫 颗 抱
C.庇 及 焦 措 棵 报 D.避 及 交 措 棵 抱
【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拼音 “bì” 对应的正确汉字是 “庇”,“庇护” 指 “遮蔽、保护”,是固定搭配,体现父母对子女的保护; 拼音 “jǐ” 对应的正确汉字是 “给”,“给予” 指 “赠送、使别人得到”,是表达 “父母把爱给子女” 的常用词; 拼音 “jiāo” 对应的正确汉字是 “焦”,“焦急” 指 “着急、焦虑”,形容父母因子女生病而内心急切; 拼音 “cuò” 对应的正确汉字是 “挫”,“挫折” 指 “遇到的困难、失利”,“遇挫” 即 “遇到挫折”,符合 “子女遇到困难时父母给予鼓励” 的语境; 拼音 “kē” 对应的正确汉字是 “颗”,“颗” 用于形容颗粒状或抽象的 “心”“星星” 等,“一颗心” 是固定搭配; 拼音 “bào” 对应的正确汉字是 “报”,“回报” 指 “用行动报答”,体现 “子女用努力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的语义。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2025七上·朝阳开学考)为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他似 (①sì ②shì)乎没有听见,仍像个木偶似 (①sì ②shì)的站在那里。
(2)市场上随处 (①chǔ ②chù)可见降价处 (①chǔ ②chù)理商品的柜台。
(3)在这片严禁 (①jìn②jīn)踩踏的草坪上居然有人追逐打闹,我禁 (①jìn②jīn)不住发火了。
【答案】①;②;②;①;①;②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字音。“似” 读 “sì” 时,多表示 “好像、如同”,可组 “似乎”“相似”“类似” 等词,强调推测或比较的语气;读 “shì” 时,仅用于 “似的” 一词,作为助词,附着在名词、代词或动词后,表比喻或说明情况。“似乎” 是固定搭配,意为 “好像、仿佛”,故 “似 1” 选①sì。 如上述分析,“似的” 是固定助词结构,“似” 在此处只能读 “shì”,无其他读音,用于说明 “木偶” 的状态(像木偶一样),故 “似 2” 选②shì。 “处” 读 “chù” 时,多表示 “地方、场所” 或 “机关、单位”,可组 “到处”“随处”“住处”“办事处” 等;读 “chǔ” 时,多表示 “居住、处理、相处” 等动作,如 “处理”“相处”“处变不惊”。“随处” 意为 “到处、任何地方”,强调 “场所”,故 “处 3” 选②chù。 “处理” 中的 “处” 表示 “安排、料理” 的动作,而非 “场所”,符合 “chǔ” 表动作的用法,常见搭配还有 “处理问题”“处理文件”,故 “处 4” 选①chǔ。 “禁” 读 “jìn” 时,多表示 “禁止、不允许” 或 “监狱”,可组 “严禁”“禁止”“禁令”“监禁” 等;读 “jīn” 时,多表示 “受得住、忍耐”,如 “禁不住”“情不自禁”“禁得起”。“严禁” 意为 “严格禁止”,强调 “不允许”,故 “禁 5” 选①jìn。 “禁不住” 意为 “受不住、忍不住”,强调 “忍耐不住” 的情绪或动作,符合 “jīn” 表 “受得住” 的用法,常见搭配还有 “禁不住笑了”“禁不住感动”,故 “禁 6” 选②jīn。
故答案为:①;②;②;①;①;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3.(2025七上·朝阳开学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他为人民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B.春光明媚的时节,登上山顶眺望远方,真让人心旷神怡。
C.面对突如其来的敌军,我军根本无力抵抗。
D.母亲只好绝处逢生,默默承受一切痛苦。
【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不可磨灭” 指 “事迹、印象等永远不会消失”,常用来修饰具有重大意义、值得永久铭记的成就;“丰功伟绩” 指 “伟大的功绩”,两者搭配时,“不可磨灭” 能强化 “丰功伟绩” 的持久性与重要性,符合 “为人民立下伟大功绩” 的语境,词语使用正确。
B. “春光明媚” 形容 “春天景色鲜明可爱”,准确描绘了 “登上山顶” 时的季节与环境特点;“心旷神怡” 指 “心情开阔,精神愉快”,与 “眺望远方” 时的感官体验(视野开阔、景色宜人)高度契合,两个词语分别从环境与心境角度呼应,使用恰当,符合语境逻辑。
C. “突如其来” 指 “突然发生,出乎意料”,用来修饰 “敌军”,能体现敌军出现的意外性,为后文 “无力抵抗” 提供合理前提(因事发突然,缺乏准备);“无力抵抗” 则客观描述了我方在意外情况下的实力状态,词语与句子情节逻辑一致,使用正确。
D. “绝处逢生” 指 “在陷入绝境的情况下,又遇到了生路”,核心含义是 “从绝境中脱离,获得转机”,强调 “困境的解决与希望的出现”;而句子中 “默默承受一切痛苦” 表明母亲仍处于痛苦之中,并未脱离困境、获得生路,“绝处逢生” 与 “承受痛苦” 的语境完全矛盾,词语含义与句子内容不匹配,使用错误,故 D 为答案。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2025七上·朝阳开学考)给下面一段话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 是水浇得不够 是肥施得不足 还是土壤根本不行 一位雷达兵懂一些农业知识 他找到了答案 西瓜开了花要授粉
A.? ? ? ? , —— ! B.? 、、? ,,。
C.? ,, ? ,:。 D.,,, ? 。——。
【答案】C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
A:第二、三、四处均用问号,错误(选择问句中间不能用问号,会割裂句子逻辑);
选项 B:第二、三处用顿号(、),错误(顿号用于并列词语,此处是并列短句,需用逗号);第五、六处均用逗号,错误(“找到答案” 后引出解释,需用冒号,而非逗号);
选项 C:第二、三处用逗号,第四处用问号,符合 “选择问句中间用逗号、句末用问号” 的规则;第五处用逗号,第六处用冒号,句末用句号,完全符合 “陈述句停顿用逗号、解释说明用冒号、陈述结束用句号” 的规则;
选项 D 这句话以 “为什么” 开头,是典型的疑问句,句末需用问号(?),而非逗号(,)。选项 D 第一处用逗号,直接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5.(2025七上·朝阳开学考)下面哪个故事不是有关林冲的?( )
A.误入白虎堂 B.雪夜上梁山 C.单臂擒方腊 D.风雪山神庙
【答案】C
【知识点】作品的经典情节;《水浒传》
【解析】【分析】ABD.符合·。
C. 该故事的主角并非林冲,而是武松。原著中,梁山好汉奉命征讨方腊,在最后的决战中,方腊逃亡至深山,武松为追捕方腊,与方腊展开激烈搏斗,过程中武松被方腊砍断一臂,但最终仍将方腊擒获。这一事件是武松的标志性战绩,与林冲无关,故 C 是无关林冲的故事 。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6.(2025七上·朝阳开学考)下面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你才能真正懂得读书,学会读书。
②读教科书,在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当然是必需的。
③所谓读书,不只是读教科书。
④但是,只有超越了读教科书的阶段,把读书变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上的需求。
⑤这是求知的阶梯,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段路程。
A.③②⑤④① B.③②④⑤① C.⑤③②④① D.③①②④⑤
【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按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首先提出话题“所谓读书,不只是读教科书”,即句③;然后阐述读教科书的特点,即句②;句⑤“这”承接句②;接着句④“但是”转折,“只有”引出句①的“才”。据此分析排序为③②⑤④①。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顺序排列,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中心,其次理清思路,抓标志性词汇和句子,第三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第三运用排除的方法简化难度。第四要连读,语感检验。
7.(2025七上·朝阳开学考)据说一次一位不怀好意的西方记者问周总理:“为什么中国人走路时老低着头,而西方人却昂着头走路?”周总理作了非常巧妙的回答,请选出这一句( )
A.因为中国人谦虚,而西方人傲慢。
B.因为中国人富有人情味,走路时要与熟人打招呼,所以要低着头看前面。
C.因为中国人正在走上坡路,而西方人正在走下坡路。
D.因为中国人习惯于冲刺,而西方人习惯于依赖。
【答案】C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A.该故事是林冲命运转折的关键节点,属于林冲的核心经历。原著中,高太尉为陷害林冲,设计让林冲持刀进入白虎节堂(宋代军事重地,非将领擅自进入即犯重罪),随后以 “擅闯禁地、图谋不轨” 为由将林冲逮捕,最终导致林冲被刺配沧州。这一事件直接体现了林冲 “安分守己却遭陷害” 的处境,与林冲紧密相关,故 A 是有关林冲的故事。
B.该故事是林冲彻底脱离朝廷、投奔梁山的标志,属于林冲的重要经历。林冲被刺配沧州后,被安排看管草料场,高太尉仍未放过他,派陆谦等人火烧草料场,企图将林冲烧死。林冲因躲在山神庙避雪而幸免于难,听到陆谦等人的密谋后忍无可忍,杀死仇人,在风雪之夜被迫逃离沧州,最终辗转投奔梁山。这一事件是林冲从 “隐忍” 到 “反抗” 的重要转变,与林冲直接相关,故 B 是有关林冲的故事。
C.该故事的主角并非林冲,而是武松。原著中,梁山好汉奉命征讨方腊,在最后的决战中,方腊逃亡至深山,武松为追捕方腊,与方腊展开激烈搏斗,过程中武松被方腊砍断一臂,但最终仍将方腊擒获。这一事件是武松的标志性战绩,与林冲无关,故 C 是无关林冲的故事,为本题答案。
D.该故事与 “雪夜上梁山” 紧密关联,是林冲反抗的直接导火索,属于林冲的经典经历。林冲看管草料场时,因天气寒冷前往山神庙暂避,恰逢陆谦等人放火烧草料场,林冲在庙内听到陆谦等人谈论陷害自己的阴谋,终于彻底爆发,冲出山神庙杀死陆谦、富安等人,从此走上反抗之路。“风雪山神庙” 是林冲性格转变的关键场景,与林冲密切相关,故 D 是有关林冲的故事。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语言表达类的题目,要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
8.(2025七上·朝阳开学考)运用诗句填空。
(1)冬日清晨,看雪满枝头,你不禁吟咏起岑参的名句:“ , ”
(2)提起奉献,你不禁想到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 ”的坚贞不渝,龚自珍“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人生态度。
(3)每当秋风飒飒、枫叶火红时,你会吟诵“ , ”来赞美深秋的景色。
(4)每当春暖花开、鸟语阵阵时,你会吟诵“ , ”来赞美春天。
【答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 (1) 题干场景为 “冬日清晨雪满枝头”,需体现 “雪” 与 “枝头” 的视觉关联,且作者为岑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 “春风” 喻 “冬雪”,将枝头积雪比作 “盛开的梨花”,既生动描绘出雪满枝头的洁白繁盛之景,又充满浪漫想象,完美契合 “冬日雪满枝头” 的场景, (2) 题干明确指向 “奉献” 主题,且给出前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需补充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后句。该诗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 “春蚕吐丝至死”“蜡烛燃尽成灰” 为喻,既表爱情的坚贞,也常被引申为 “无私奉献、鞠躬尽瘁” 的精神,与 “奉献” 主题高度契合, 题干围绕 “奉献” 主题,且给出后句 “化作春泥更护花”,需补充龚自珍《己亥杂诗 其五》的前句。该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以 “落花” 自喻,落花虽凋零,却化作春泥滋养新花,象征 “即使褪去繁华,仍愿奉献自我” 的人生态度,符合 “奉献” 的核心内涵,(3) 题干场景为 “深秋、秋风、火红枫叶”,需体现深秋枫叶的绚烂。杜牧《山行》中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聚焦 “深秋枫林”,“霜叶红于二月花” 将经霜枫叶与二月春花对比,突出枫叶的艳丽胜过春花,既描绘秋风中枫叶火红之景,又暗含对深秋景色的赞美,(4)题干场景为 “春天、花开、鸟语”,需体现春日的生机与美好。杜甫《绝句四首 其三》中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以 “黄鹂鸣柳”(鸟语)、“翠柳”(春景)、“白鹭上青天”(开阔春日图景)构成生动的春日画面,既含 “鸟语阵阵” 的元素,又尽显春天的生机盎然,符合 “赞美春天” 的需求。
故答案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二、阅读理解。(34分)
(2025七上·朝阳开学考)阅读下列记叙性文字,回答问题。
祖母的葵花
①我总是要想到葵花,一排一排,种在小院门口。
②是祖母种的。①祖母侍弄土地,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再一针下去,黄的是花。
③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
④丝瓜、黄瓜是搭在架子上长的。②扁扁的绿叶在风中婆娑,那些小黄花,就开在叶间,很妖娆地笑着。南瓜多数是趴在地上长的,长长的蔓,会牵引得很远很远。像对遥远的他方怀了无限向往,蓄着劲儿要追寻了去,在一路的追寻中,绽放大朵大朵黄花。黄得很浓艳,是化不开的晴。
⑤还有一种植物,被祖母称作“乌子”的。它像爬山虎似的,顺着墙角往上爬,枝枝蔓蔓都是绿绿的,一直把整座房子包裹住了才作罢。忽一日,哗啦啦花都开了,远远看去,房子插了满头黄花呀,美得让人心醉。
⑥最突出的,还是葵花。它们挺立着,情绪饱满,斗志昂扬,迎着太阳的方向,把头颅昂起,再昂起。小时候我曾奇怪于它怎么总迎着太阳转呢,伸了小手,拼命拉扯那大盘的花,不让它看太阳,但我手一松,它弹跳一下,头颅又昂上去了,永不可折弯的样子。
⑦凡·高在1888年《向日葵》里,用大把金黄来渲染葵花。画中,一朵一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仿佛是“背景上迸发出的燃烧的火焰”。凡·高说,那是爱的最强光。在颇多失意颇多彷徨的日子里,那大朵的葵花,给他幽暗沉郁的心,注入最后的温暖。
⑧我的祖母不知道凡·高,不懂得爱的最强光,但她喜欢种葵花。在那些缺衣少吃的岁月里,院门前那一排排葵花,在我们心头,投下最明艳的光彩。葵花开了,就快有香香的瓜子嗑了。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
⑨葵花结籽,亦有另一种风韵。沉甸甸的,望得见日月风光在里头喧闹。这个时候,它的头颅开始低垂,有些含羞,有些深沉,但腰杆仍是挺直的。一颗一颗的瓜子,一日一日成形,饱满,吸足阳光和花香。葵花成熟起来,蜂窝一般的。祖母摘下它们,轻轻敲,一颗一颗的瓜子,就落到祖母预先放好的匣子里。放在阳光下晒,一会就闻见花朵的香气。一颗瓜子,原来是一朵花的魂啊!
⑩瓜子晒干,祖母会用文火炒熟,这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那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我们的童年就这样香香地过来了。
如今,祖母老了,老得连葵花也种不动了。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静。七月的天空下,祖母坐在老屋院门口,坐在老槐树底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个方向看。我想,那里,一定有一棵葵花正在开放,开在祖母的心窝里。
9.上文第③自然段说“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通读全文,说说“我”记忆里的黄花有哪些。
10.联系上下文,从不同方面体会“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一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11.品味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2.“一颗瓜子,原来是一朵花的魂啊!”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3.上文第⑦自然段写到了凡·高和他创作的《向日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4.请从下面的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做,只批阅第①题)(想象合乎情理,描写生动形象,语言准确流畅)
①祖母摘下成熟的葵花,轻轻敲落瓜子,跟在祖母身边的“我”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请你联系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描写,不超过60个字。(可描写神态,可描写动作,可描写语言,可描写心理)
②“如今,祖母老了,老得连葵花也种不动了。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静。七月的天空下,祖母坐在老屋院门口,坐在老槐树底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个方向看。”祖母可能在想些什么呢?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描写,不超过60个字。
我选 题。
【答案】9.丝瓜花、黄瓜花、南瓜花、乌子花、葵花
10.①表现了葵花的香味;
②表现了等待嗑瓜子时的幸福快乐;
③体现了“我们”的童真童趣;
④使用叠音词,朗朗上口,有韵律美。
11.句①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祖母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品质。句②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绿叶在风中摇摆的姿态和小黄花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12.这句话写出了祖母心中的爱与温暖。用葵花籽来比喻祖母心中的爱与温暖,用葵花来象征祖母,心中的爱与温暖是祖母的魂,是经过多年沉淀下来的,就像接受了阳光的葵花才能结出籽一样。这样的语言温馨而平和,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13.祖母并不知道凡·高,但是他们对葵花的理解都是相同的,这样写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中描写葵花,开启下文中祖母种葵花的意义,都是在艰难中怀着温暖的颜色向前迈近生活。
14.①;我睁大双眼盯着那葵花盘,看到那一颗颗跳落出的瓜子,我似乎闻到了瓜子的香味,不禁悄悄咽下口水,然后抬头问祖母:“奶奶,一会就给我炒瓜子吧,我好想吃呢!”
【知识点】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散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词语的作用。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有四种:(1)精确性作用。(2)形象性作用。 (3)情感性作用。(4)结构性作用。解答时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分析。
17、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5)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6)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9.【分析】 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第④段明确提到 “丝瓜、黄瓜是搭在架子上长的…… 那些小黄花,就开在叶间”“南瓜多数是趴在地上长的…… 绽放大朵大朵黄花”,由此提取 “丝瓜花、黄瓜花、南瓜花”; 第⑤段提到 “还有一种植物,被祖母称作‘乌子’的…… 哗啦啦花都开了,远远看去,房子插了满头黄花”,提取 “乌子花”; 第⑥-⑩段围绕 “葵花” 展开,多次提及 “葵花” 的花朵(如 “迎着太阳的方向,把头颅昂起”“凡 高在 1888 年《向日葵》里,用大把金黄来渲染葵花”),提取 “葵花”。
故答案为: 丝瓜花、黄瓜花、南瓜花、乌子花、葵花
10.【分析】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香香的” 直接关联葵花的特质 —— 葵花成熟后结出的瓜子,炒熟后有浓郁香气,“香香的” 既呼应了后文 “瓜子晒干,祖母会用文火炒熟” 的情节,又以嗅觉感官描写让 “等待” 变得具体可感,仿佛能闻到瓜子的香味; “幸福” 体现 “我们” 等待瓜子时的心理状态 —— 在 “缺衣少吃的岁月里”,嗑瓜子是难得的快乐,“等待” 不再是煎熬,而是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传递出童年生活的温馨与满足; “香香的等待” 凸显 “我们” 的童真童趣 —— 孩子对食物的期待直白而纯粹,“香香的” 既符合儿童以感官认知世界的特点,又让 “我们” 的天真形象跃然纸上;“香香的” 是叠音词,叠音词的运用让语言节奏舒缓、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与文章整体温馨、平和的基调相契合,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故答案为:①表现了葵花的香味;②表现了等待嗑瓜子时的幸福快乐;③体现了“我们”的童真童趣;④使用叠音词,朗朗上口,有韵律美。
11.【分析】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① 运用比喻修辞,将 “祖母侍弄土地” 比作 “在鞋面上绣花”。“绣花” 需要耐心、细致与热爱,用这一喻体,既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祖母劳作时的认真态度 —— 像对待精致绣花一样精心照料庄稼,又暗示了祖母对土地、对生活的热爱,将平凡的劳作赋予了诗意与美感,凸显了祖母勤劳、热爱生活的品质。 ② 运用拟人修辞,“妖娆地笑着” 将小黄花(丝瓜花、黄瓜花)当作人来写,赋予花朵 “妖娆” 的姿态与 “笑” 的动作。“婆娑” 描写绿叶在风中摇摆的柔美,“笑着” 则凸显小黄花的活泼与可爱,两者结合,生动描绘出夏日庭院中植物生机勃勃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这些景物的喜爱之情,让画面充满灵气。
故答案为: 句①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祖母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品质。句②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绿叶在风中摇摆的姿态和小黄花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12.【分析】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从字面看,瓜子是葵花的种子,由葵花的花朵孕育而成 —— 花朵绽放、授粉后,才会结出饱满的瓜子,瓜子承载着葵花的生命延续,是葵花生命的精华,故说 “瓜子是花的魂”; 从深层看,这句话暗含祖母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家人的关爱 —— 祖母种葵花,不仅是为了收获瓜子,更是在 “缺衣少吃的岁月里”,用葵花的明艳与瓜子的香甜,为家人带来温暖与快乐。瓜子里凝聚着祖母的辛劳与爱意,就像 “花的魂” 凝聚着花的生命一样,祖母的爱也凝聚在瓜子中; 这句话将 “瓜子” 与 “花魂” 关联,赋予平凡的瓜子以诗意与情感,既呼应了前文对葵花的赞美(如 “迎着太阳的方向,把头颅昂起”),又点明了文章的核心主旨 —— 平凡事物中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意义与真挚情感,语言温馨平和,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亲情的温暖。
故答案为: 这句话写出了祖母心中的爱与温暖。用葵花籽来比喻祖母心中的爱与温暖,用葵花来象征祖母,心中的爱与温暖是祖母的魂,是经过多年沉淀下来的,就像接受了阳光的葵花才能结出籽一样。这样的语言温馨而平和,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13.【分析】 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凡 高的《向日葵》以 “大把金黄” 渲染葵花,将葵花视为 “爱的最强光”,在失意彷徨中给予他温暖;而祖母种葵花,在 “缺衣少吃的岁月里”,用葵花的明艳与瓜子的香甜,为家人带来快乐与希望 —— 两者虽身处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但都从葵花中获得了温暖与力量,对葵花的情感共鸣,让东西方、雅俗之间的文化与生活产生了连接,丰富了文章内容; 第⑦段提及凡 高,承接了上文第⑥段对葵花 “迎着太阳”“永不可折弯” 的描写,进一步凸显葵花的象征意义(温暖、力量);同时,通过 “我的祖母不知道凡 高,不懂得爱的最强光,但她喜欢种葵花” 的转折,自然开启下文对祖母种葵花意义的阐述(为家人带来幸福与希望),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凡 高的《向日葵》代表了艺术层面对葵花的赞美,祖母种葵花代表了生活层面对葵花的热爱,两者结合,让葵花的象征意义更丰富 —— 既象征艺术中的 “爱的最强光”,又象征生活中的 “平凡温暖与希望”,深化了文章 “平凡事物蕴含温暖与力量” 的主题,让文章更具深度与感染力。
故答案为: 祖母并不知道凡·高,但是他们对葵花的理解都是相同的,这样写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中描写葵花,开启下文中祖母种葵花的意义,都是在艰难中怀着温暖的颜色向前迈近生活。
14.【分析】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若选①题(“我” 的表现):需突出孩子对瓜子的期待 —— 可从神态(睁大双眼、咽口水)、动作(盯着葵花盘)、语言(询问祖母炒瓜子)等角度描写,符合儿童天真、贪吃的特点,且需呼应后文 “瓜子晒干,祖母会用文火炒熟” 的情节,让描写更贴合文本; 若选②题(祖母的想法):需突出祖母对葵花、对过往生活的怀念 —— 可从 “回忆种葵花的时光”“想念家人吃瓜子的快乐” 等角度描写,符合老人怀旧、慈祥的特点,如 “祖母盯着远方,心里想着:当年这时候,院门口的葵花该开得金灿灿了,孩子们围着我要瓜子,多热闹啊,现在真想再种一次”。
故答案为:①;我睁大双眼盯着那葵花盘,看到那一颗颗跳落出的瓜子,我似乎闻到了瓜子的香味,不禁悄悄咽下口水,然后抬头问祖母:“奶奶,一会就给我炒瓜子吧,我好想吃呢!”
(2025七上·朝阳开学考)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阮裕焚车
阮光禄①在剡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阮(ruǎn) 光禄:指阮裕,光禄是其官职。 ②剡 (shàn): 地名, 在浙江嵊州。
15.解释句中的“之”字。
(1)遂焚之 (2)阮后闻之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遂焚之 (2)阮后闻之
(3)借者无不皆给 (4)意欲借而不敢言
17.这个故事表现了阮裕怎样的性格?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答案】15.它,这里指车;(有人)想借车而不敢借这件事
16.烧毁;听说;都;想
17.表现了阮裕率真、乐于助人、严于律己的性格。
18.我虽然有车但是人不敢来借,要车又有什么用呢?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译文:
阮裕在剡县的时候,曾经有一辆非常好的车子。(即使这样)只要有人想借用阮裕的车子,他都会借。有一个人要为母亲送葬(而需要用车),心里想要借车却不敢(对阮裕)说。阮裕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叹息说:“我有车却让人不敢来借,要车还有什么用呢?”于是,(阮裕)把那辆车烧毁了。
15.【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 前文提到阮裕 “曾有好车”,且因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 的感慨决定焚车,此处 “之” 为代词,指代前文的 “好车”,即 “它,这里指车”。“焚之” 就是 “烧毁它(车)”,符合 “之” 代指事物的常见用法。 (2) 前文语境为 “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之” 作为代词,指代的是 “有人想借车却不敢说” 这件事。阮裕后来听说的是 “有人有借车需求却因顾虑不敢开口” 这一情况,而非具体事物,故解释为 “(有人) 想借车而不敢借这件事”,符合 “之” 代指事件的用法。
故答案为:它,这里指车;(有人)想借车而不敢借这件事
16.【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 “焚” 在文言中基本义为 “烧、烧毁”,结合后文 “焚之”(烧毁它)及阮裕因车 “使人不敢借” 而弃车的情节,“焚” 即 “烧毁”,直接对应动作本身,无引申义。 (2) “闻” 在文言中多为 “听说、听见”,此处阮裕并非亲眼看到 “有人不敢借车”,而是通过他人告知或偶然得知这一情况,故 “闻” 为 “听说”,符合 “间接获取信息” 的语境。 (3) “皆” 是文言中表范围的副词,意为 “都、全”,“无不皆给” 即 “没有(来借的人)不都借给(的)”,双重否定加强 “全部借给” 的语气,体现阮裕原本乐于助人的特点,“皆” 的 “都” 义准确且贴合语境。 (4) “欲” 在文言中表 “想要、打算”,“意欲借” 即 “心里想借”,“欲” 直接体现 “有人” 的主观想法,与后文 “不敢言”(不敢说出来)形成 “想做却不敢做” 的转折关系,“想” 的释义符合其核心含义。
故答案为:烧毁;听说;都;想
17.【分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前文 “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 直接表明阮裕原本对借车者 “有求必应”,不吝啬自己的财物,愿意满足他人需求,体现其热心助人的底色。 当得知 “有人想借车却不敢言” 时,阮裕未指责他人 “不敢开口”,反而反思自身:“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将问题归因于自己(可能因自身气场或他人对其的顾虑,导致他人不敢提需求),并以 “焚车” 这一极端方式表达对 “车未能发挥助人作用” 的不满,体现对自己 “未能让他人无顾虑求助” 的严格要求,而非对外苛责。 “遂焚之” 的行为极具果断性 —— 从 “叹”(感慨反思)到 “焚车”(付诸行动),无犹豫或迂回,直接以放弃财物的方式回应内心的反思,不掩饰自己的态度,展现出率真、不做作的性格特点。
故答案为: 表现了阮裕率真、乐于助人、严于律己的性格。
18.【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吾” 即 “我”;“而” 表转折,译为 “但是、却”;“何以…… 为” 是文言固定句式,表反问,意为 “要…… 做什么呢”“为什么要…… 呢”,是翻译的关键句式;“车” 即 “车子”。
故答案为: 我虽然有车但是人不敢来借,要车又有什么用呢?
三、作文。(30分)
19.(2025七上·朝阳开学考)作文。
如果人真的能有特异功能,你想拥有哪种?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假如我能 ”为题,写一两件你运用自己的特异功能所做的事。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内容要健康、有意义。
(3)事件要完整、具体,语句要流畅。
(4)400字以上。(作文纸自备)
【答案】例文:
假如我能拥有超凡的力量
孙悟空会七十二变,蜘蛛侠能发射蛛丝,叮当猫神奇的四维口袋能拿出各种未来道具。真羡慕他们有如此超凡的能力!我想,假如我也有超凡的力量,我会做些什么呢?
假如我有超凡的力量,我就做出一支和马良一样的神笔,画什么有什么。我要去学校,画上一个多功能娱乐室,一共有四层。一层是图书馆,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而且每本书都有自己的身份证,谁要是不爱惜,就会在图书系统中显现出来;二楼是健身房,一下课我们就可以去那里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三楼则是游戏厅,不过,里面不是电子产品,而是各种虚拟体验馆,比如,模拟消防、探索深海、飞机驾驶等。四楼就是我们的游泳馆啦,这里冬暖夏凉,里面可以免费学习游泳技术,还有造型丰富的水上玩具。当然,想要获得进入娱乐室的机会,必须得先完成功课,并得到老师的认可,那么才能凭老师发放的积分卡进入,积分越多,玩的种类就越多。
假如我有超凡的力量,我一定要变出一对翅膀。每年放假的时候,我就飞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旅行。我要飞去珠穆朗玛峰,建立一个属于儿童的考察站;我要飞去死海,体验一下是不是真的能躺在湖面上睡觉而沉不下去;我要飞去中东,在高空中盘旋,看看哪里有战火,就到哪里投放难民急需的物资;我要飞去太平洋,贴着海面飞行,近距离进行海洋科考……
可惜,这些愿望现在都无法实现,但是,梦想也许并不是空想,说不定未来的科技将会以不同的形式将它们一一实现呢。等我掌握更多的知识,学会更多的本领,再和我的伙伴们一起努力探索研究,我拥有超能力的那一天,也许并不遥远。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为半命题想象作文,核心话题是 “拥有特异功能后做有意义的事”。题目需补充具体的特异功能(如 “听懂动物说话”“穿越时空”“治愈伤痛” 等),写作需围绕 “特异功能” 展开,通过一两件完整、具体的事件,体现 “健康、有意义” 的主题,既需发挥想象,又要贴合生活逻辑,传递积极价值观。
【题干分析】 ① 关键词解读:“特异功能” 指现实中不存在、超出常规能力的技能,是作文的 “想象载体”;“健康、有意义” 是内容要求,意味着事件需传递正能量(如帮助他人、保护自然、弥补小遗憾等),不可涉及低俗、暴力情节;“事件完整、具体” 要求有清晰的起因、经过、结果,且包含细节描写(如运用特异功能时的动作、场景、人物反应等);“400 字以上” 需保证内容充实,避免情节过于简略。 ② 写作思路:首先补充题目,选择贴近生活、易展开的特异功能(如 “听懂动物说话” 比 “掌控宇宙” 更易写出具体事件);接着构思事件,可从 “帮助他人”(如用 “治愈伤痛” 的能力帮奶奶缓解腿疼)、“保护自然”(如用 “听懂植物语言” 的能力拯救枯萎的树木)、“温暖日常”(如用 “回到昨天” 的能力帮同学找回丢失的作业本)等角度切入;写作时,开头可交代 “获得特异功能” 的契机(如 “某天醒来,我突然发现自己能听懂小区里猫咪的叫声”),中间详细描写运用特异功能做事的过程(重点写遇到的问题、如何用能力解决、过程中的感受),结尾可升华主题(如 “原来,真正的‘超能力’,是用善意温暖身边的人和事”)。 ③ 写作误区提示:避免选择过于宏大、难以落地的特异功能(如 “毁灭世界”“长生不老”),导致事件空洞;不要只堆砌 “特异功能” 的炫酷场景,忽略 “有意义” 的核心(如单纯描写 “飞上天” 却不写具体行动);注意详略,“获得特异功能” 的过程略写,“运用功能做事” 的过程详写,突出 “有意义” 的细节(如帮助对象的反应、自己的心理变化);开头可通过场景描写引出特异功能(如 “放学路上,我看见一只小狗对着垃圾桶呜咽,突然,我听懂了它的话”),结尾避免生硬说教,可通过感受自然升华(如 “看着小狗开心的样子,我明白了,能帮到别人,就是这‘超能力’最珍贵的意义”)。
【立意提取】
1.假如我能听懂动物说话
2.假如我能治愈所有伤痛
3.假如我能回到昨天
【点评】 文章围绕 “拥有超凡的力量” 展开想象,所构思的两件事 —— 画多功能娱乐室、变翅膀去各地行动,均紧扣 “健康、有意义” 的要求:多功能娱乐室既满足同学阅读、锻炼、体验的需求,又通过 “完成功课获积分卡” 的规则传递 “先学后玩” 的理念;变翅膀旅行不仅包含探索自然(珠峰、死海、太平洋)的好奇心,更有对战火地区投放物资的善意,体现出对他人、对世界的关怀,完全符合题目中 “内容健康有意义” 的核心要求,立意积极向上。
1 / 1北京市朝阳区北京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小升初分班考试卷
一、积累运用。(36分)
1.(2025七上·朝阳开学考)请根据下列语段中的拼音选择出汉字书写正确的一组( )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是在父母的bì护下长大的,他们把无尽的爱都jǐ予了我们。每当我们生病时,他们总是jiāo急万分;每当我们快乐时,他们总是幸福不已;每当我们遇cuò时,他们总会鼓励、帮助。我们应该持有一kē感恩的心,用自己的努力来回bào父母的养育之恩。
A.庇 给 焦 挫 颗 报 B.避 给 交 挫 颗 抱
C.庇 及 焦 措 棵 报 D.避 及 交 措 棵 抱
2.(2025七上·朝阳开学考)为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他似 (①sì ②shì)乎没有听见,仍像个木偶似 (①sì ②shì)的站在那里。
(2)市场上随处 (①chǔ ②chù)可见降价处 (①chǔ ②chù)理商品的柜台。
(3)在这片严禁 (①jìn②jīn)踩踏的草坪上居然有人追逐打闹,我禁 (①jìn②jīn)不住发火了。
3.(2025七上·朝阳开学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他为人民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B.春光明媚的时节,登上山顶眺望远方,真让人心旷神怡。
C.面对突如其来的敌军,我军根本无力抵抗。
D.母亲只好绝处逢生,默默承受一切痛苦。
4.(2025七上·朝阳开学考)给下面一段话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 是水浇得不够 是肥施得不足 还是土壤根本不行 一位雷达兵懂一些农业知识 他找到了答案 西瓜开了花要授粉
A.? ? ? ? , —— ! B.? 、、? ,,。
C.? ,, ? ,:。 D.,,, ? 。——。
5.(2025七上·朝阳开学考)下面哪个故事不是有关林冲的?( )
A.误入白虎堂 B.雪夜上梁山 C.单臂擒方腊 D.风雪山神庙
6.(2025七上·朝阳开学考)下面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你才能真正懂得读书,学会读书。
②读教科书,在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当然是必需的。
③所谓读书,不只是读教科书。
④但是,只有超越了读教科书的阶段,把读书变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上的需求。
⑤这是求知的阶梯,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段路程。
A.③②⑤④① B.③②④⑤① C.⑤③②④① D.③①②④⑤
7.(2025七上·朝阳开学考)据说一次一位不怀好意的西方记者问周总理:“为什么中国人走路时老低着头,而西方人却昂着头走路?”周总理作了非常巧妙的回答,请选出这一句( )
A.因为中国人谦虚,而西方人傲慢。
B.因为中国人富有人情味,走路时要与熟人打招呼,所以要低着头看前面。
C.因为中国人正在走上坡路,而西方人正在走下坡路。
D.因为中国人习惯于冲刺,而西方人习惯于依赖。
8.(2025七上·朝阳开学考)运用诗句填空。
(1)冬日清晨,看雪满枝头,你不禁吟咏起岑参的名句:“ , ”
(2)提起奉献,你不禁想到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 ”的坚贞不渝,龚自珍“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人生态度。
(3)每当秋风飒飒、枫叶火红时,你会吟诵“ , ”来赞美深秋的景色。
(4)每当春暖花开、鸟语阵阵时,你会吟诵“ , ”来赞美春天。
二、阅读理解。(34分)
(2025七上·朝阳开学考)阅读下列记叙性文字,回答问题。
祖母的葵花
①我总是要想到葵花,一排一排,种在小院门口。
②是祖母种的。①祖母侍弄土地,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再一针下去,黄的是花。
③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
④丝瓜、黄瓜是搭在架子上长的。②扁扁的绿叶在风中婆娑,那些小黄花,就开在叶间,很妖娆地笑着。南瓜多数是趴在地上长的,长长的蔓,会牵引得很远很远。像对遥远的他方怀了无限向往,蓄着劲儿要追寻了去,在一路的追寻中,绽放大朵大朵黄花。黄得很浓艳,是化不开的晴。
⑤还有一种植物,被祖母称作“乌子”的。它像爬山虎似的,顺着墙角往上爬,枝枝蔓蔓都是绿绿的,一直把整座房子包裹住了才作罢。忽一日,哗啦啦花都开了,远远看去,房子插了满头黄花呀,美得让人心醉。
⑥最突出的,还是葵花。它们挺立着,情绪饱满,斗志昂扬,迎着太阳的方向,把头颅昂起,再昂起。小时候我曾奇怪于它怎么总迎着太阳转呢,伸了小手,拼命拉扯那大盘的花,不让它看太阳,但我手一松,它弹跳一下,头颅又昂上去了,永不可折弯的样子。
⑦凡·高在1888年《向日葵》里,用大把金黄来渲染葵花。画中,一朵一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仿佛是“背景上迸发出的燃烧的火焰”。凡·高说,那是爱的最强光。在颇多失意颇多彷徨的日子里,那大朵的葵花,给他幽暗沉郁的心,注入最后的温暖。
⑧我的祖母不知道凡·高,不懂得爱的最强光,但她喜欢种葵花。在那些缺衣少吃的岁月里,院门前那一排排葵花,在我们心头,投下最明艳的光彩。葵花开了,就快有香香的瓜子嗑了。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
⑨葵花结籽,亦有另一种风韵。沉甸甸的,望得见日月风光在里头喧闹。这个时候,它的头颅开始低垂,有些含羞,有些深沉,但腰杆仍是挺直的。一颗一颗的瓜子,一日一日成形,饱满,吸足阳光和花香。葵花成熟起来,蜂窝一般的。祖母摘下它们,轻轻敲,一颗一颗的瓜子,就落到祖母预先放好的匣子里。放在阳光下晒,一会就闻见花朵的香气。一颗瓜子,原来是一朵花的魂啊!
⑩瓜子晒干,祖母会用文火炒熟,这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那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我们的童年就这样香香地过来了。
如今,祖母老了,老得连葵花也种不动了。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静。七月的天空下,祖母坐在老屋院门口,坐在老槐树底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个方向看。我想,那里,一定有一棵葵花正在开放,开在祖母的心窝里。
9.上文第③自然段说“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通读全文,说说“我”记忆里的黄花有哪些。
10.联系上下文,从不同方面体会“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一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11.品味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2.“一颗瓜子,原来是一朵花的魂啊!”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3.上文第⑦自然段写到了凡·高和他创作的《向日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4.请从下面的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做,只批阅第①题)(想象合乎情理,描写生动形象,语言准确流畅)
①祖母摘下成熟的葵花,轻轻敲落瓜子,跟在祖母身边的“我”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请你联系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描写,不超过60个字。(可描写神态,可描写动作,可描写语言,可描写心理)
②“如今,祖母老了,老得连葵花也种不动了。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静。七月的天空下,祖母坐在老屋院门口,坐在老槐树底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个方向看。”祖母可能在想些什么呢?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描写,不超过60个字。
我选 题。
(2025七上·朝阳开学考)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阮裕焚车
阮光禄①在剡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阮(ruǎn) 光禄:指阮裕,光禄是其官职。 ②剡 (shàn): 地名, 在浙江嵊州。
15.解释句中的“之”字。
(1)遂焚之 (2)阮后闻之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遂焚之 (2)阮后闻之
(3)借者无不皆给 (4)意欲借而不敢言
17.这个故事表现了阮裕怎样的性格?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三、作文。(30分)
19.(2025七上·朝阳开学考)作文。
如果人真的能有特异功能,你想拥有哪种?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假如我能 ”为题,写一两件你运用自己的特异功能所做的事。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内容要健康、有意义。
(3)事件要完整、具体,语句要流畅。
(4)400字以上。(作文纸自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拼音 “bì” 对应的正确汉字是 “庇”,“庇护” 指 “遮蔽、保护”,是固定搭配,体现父母对子女的保护; 拼音 “jǐ” 对应的正确汉字是 “给”,“给予” 指 “赠送、使别人得到”,是表达 “父母把爱给子女” 的常用词; 拼音 “jiāo” 对应的正确汉字是 “焦”,“焦急” 指 “着急、焦虑”,形容父母因子女生病而内心急切; 拼音 “cuò” 对应的正确汉字是 “挫”,“挫折” 指 “遇到的困难、失利”,“遇挫” 即 “遇到挫折”,符合 “子女遇到困难时父母给予鼓励” 的语境; 拼音 “kē” 对应的正确汉字是 “颗”,“颗” 用于形容颗粒状或抽象的 “心”“星星” 等,“一颗心” 是固定搭配; 拼音 “bào” 对应的正确汉字是 “报”,“回报” 指 “用行动报答”,体现 “子女用努力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的语义。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答案】①;②;②;①;①;②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字音。“似” 读 “sì” 时,多表示 “好像、如同”,可组 “似乎”“相似”“类似” 等词,强调推测或比较的语气;读 “shì” 时,仅用于 “似的” 一词,作为助词,附着在名词、代词或动词后,表比喻或说明情况。“似乎” 是固定搭配,意为 “好像、仿佛”,故 “似 1” 选①sì。 如上述分析,“似的” 是固定助词结构,“似” 在此处只能读 “shì”,无其他读音,用于说明 “木偶” 的状态(像木偶一样),故 “似 2” 选②shì。 “处” 读 “chù” 时,多表示 “地方、场所” 或 “机关、单位”,可组 “到处”“随处”“住处”“办事处” 等;读 “chǔ” 时,多表示 “居住、处理、相处” 等动作,如 “处理”“相处”“处变不惊”。“随处” 意为 “到处、任何地方”,强调 “场所”,故 “处 3” 选②chù。 “处理” 中的 “处” 表示 “安排、料理” 的动作,而非 “场所”,符合 “chǔ” 表动作的用法,常见搭配还有 “处理问题”“处理文件”,故 “处 4” 选①chǔ。 “禁” 读 “jìn” 时,多表示 “禁止、不允许” 或 “监狱”,可组 “严禁”“禁止”“禁令”“监禁” 等;读 “jīn” 时,多表示 “受得住、忍耐”,如 “禁不住”“情不自禁”“禁得起”。“严禁” 意为 “严格禁止”,强调 “不允许”,故 “禁 5” 选①jìn。 “禁不住” 意为 “受不住、忍不住”,强调 “忍耐不住” 的情绪或动作,符合 “jīn” 表 “受得住” 的用法,常见搭配还有 “禁不住笑了”“禁不住感动”,故 “禁 6” 选②jīn。
故答案为:①;②;②;①;①;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3.【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不可磨灭” 指 “事迹、印象等永远不会消失”,常用来修饰具有重大意义、值得永久铭记的成就;“丰功伟绩” 指 “伟大的功绩”,两者搭配时,“不可磨灭” 能强化 “丰功伟绩” 的持久性与重要性,符合 “为人民立下伟大功绩” 的语境,词语使用正确。
B. “春光明媚” 形容 “春天景色鲜明可爱”,准确描绘了 “登上山顶” 时的季节与环境特点;“心旷神怡” 指 “心情开阔,精神愉快”,与 “眺望远方” 时的感官体验(视野开阔、景色宜人)高度契合,两个词语分别从环境与心境角度呼应,使用恰当,符合语境逻辑。
C. “突如其来” 指 “突然发生,出乎意料”,用来修饰 “敌军”,能体现敌军出现的意外性,为后文 “无力抵抗” 提供合理前提(因事发突然,缺乏准备);“无力抵抗” 则客观描述了我方在意外情况下的实力状态,词语与句子情节逻辑一致,使用正确。
D. “绝处逢生” 指 “在陷入绝境的情况下,又遇到了生路”,核心含义是 “从绝境中脱离,获得转机”,强调 “困境的解决与希望的出现”;而句子中 “默默承受一切痛苦” 表明母亲仍处于痛苦之中,并未脱离困境、获得生路,“绝处逢生” 与 “承受痛苦” 的语境完全矛盾,词语含义与句子内容不匹配,使用错误,故 D 为答案。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答案】C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
A:第二、三、四处均用问号,错误(选择问句中间不能用问号,会割裂句子逻辑);
选项 B:第二、三处用顿号(、),错误(顿号用于并列词语,此处是并列短句,需用逗号);第五、六处均用逗号,错误(“找到答案” 后引出解释,需用冒号,而非逗号);
选项 C:第二、三处用逗号,第四处用问号,符合 “选择问句中间用逗号、句末用问号” 的规则;第五处用逗号,第六处用冒号,句末用句号,完全符合 “陈述句停顿用逗号、解释说明用冒号、陈述结束用句号” 的规则;
选项 D 这句话以 “为什么” 开头,是典型的疑问句,句末需用问号(?),而非逗号(,)。选项 D 第一处用逗号,直接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5.【答案】C
【知识点】作品的经典情节;《水浒传》
【解析】【分析】ABD.符合·。
C. 该故事的主角并非林冲,而是武松。原著中,梁山好汉奉命征讨方腊,在最后的决战中,方腊逃亡至深山,武松为追捕方腊,与方腊展开激烈搏斗,过程中武松被方腊砍断一臂,但最终仍将方腊擒获。这一事件是武松的标志性战绩,与林冲无关,故 C 是无关林冲的故事 。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6.【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按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首先提出话题“所谓读书,不只是读教科书”,即句③;然后阐述读教科书的特点,即句②;句⑤“这”承接句②;接着句④“但是”转折,“只有”引出句①的“才”。据此分析排序为③②⑤④①。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顺序排列,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中心,其次理清思路,抓标志性词汇和句子,第三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第三运用排除的方法简化难度。第四要连读,语感检验。
7.【答案】C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A.该故事是林冲命运转折的关键节点,属于林冲的核心经历。原著中,高太尉为陷害林冲,设计让林冲持刀进入白虎节堂(宋代军事重地,非将领擅自进入即犯重罪),随后以 “擅闯禁地、图谋不轨” 为由将林冲逮捕,最终导致林冲被刺配沧州。这一事件直接体现了林冲 “安分守己却遭陷害” 的处境,与林冲紧密相关,故 A 是有关林冲的故事。
B.该故事是林冲彻底脱离朝廷、投奔梁山的标志,属于林冲的重要经历。林冲被刺配沧州后,被安排看管草料场,高太尉仍未放过他,派陆谦等人火烧草料场,企图将林冲烧死。林冲因躲在山神庙避雪而幸免于难,听到陆谦等人的密谋后忍无可忍,杀死仇人,在风雪之夜被迫逃离沧州,最终辗转投奔梁山。这一事件是林冲从 “隐忍” 到 “反抗” 的重要转变,与林冲直接相关,故 B 是有关林冲的故事。
C.该故事的主角并非林冲,而是武松。原著中,梁山好汉奉命征讨方腊,在最后的决战中,方腊逃亡至深山,武松为追捕方腊,与方腊展开激烈搏斗,过程中武松被方腊砍断一臂,但最终仍将方腊擒获。这一事件是武松的标志性战绩,与林冲无关,故 C 是无关林冲的故事,为本题答案。
D.该故事与 “雪夜上梁山” 紧密关联,是林冲反抗的直接导火索,属于林冲的经典经历。林冲看管草料场时,因天气寒冷前往山神庙暂避,恰逢陆谦等人放火烧草料场,林冲在庙内听到陆谦等人谈论陷害自己的阴谋,终于彻底爆发,冲出山神庙杀死陆谦、富安等人,从此走上反抗之路。“风雪山神庙” 是林冲性格转变的关键场景,与林冲密切相关,故 D 是有关林冲的故事。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语言表达类的题目,要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
8.【答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 (1) 题干场景为 “冬日清晨雪满枝头”,需体现 “雪” 与 “枝头” 的视觉关联,且作者为岑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 “春风” 喻 “冬雪”,将枝头积雪比作 “盛开的梨花”,既生动描绘出雪满枝头的洁白繁盛之景,又充满浪漫想象,完美契合 “冬日雪满枝头” 的场景, (2) 题干明确指向 “奉献” 主题,且给出前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需补充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后句。该诗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 “春蚕吐丝至死”“蜡烛燃尽成灰” 为喻,既表爱情的坚贞,也常被引申为 “无私奉献、鞠躬尽瘁” 的精神,与 “奉献” 主题高度契合, 题干围绕 “奉献” 主题,且给出后句 “化作春泥更护花”,需补充龚自珍《己亥杂诗 其五》的前句。该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以 “落花” 自喻,落花虽凋零,却化作春泥滋养新花,象征 “即使褪去繁华,仍愿奉献自我” 的人生态度,符合 “奉献” 的核心内涵,(3) 题干场景为 “深秋、秋风、火红枫叶”,需体现深秋枫叶的绚烂。杜牧《山行》中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聚焦 “深秋枫林”,“霜叶红于二月花” 将经霜枫叶与二月春花对比,突出枫叶的艳丽胜过春花,既描绘秋风中枫叶火红之景,又暗含对深秋景色的赞美,(4)题干场景为 “春天、花开、鸟语”,需体现春日的生机与美好。杜甫《绝句四首 其三》中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以 “黄鹂鸣柳”(鸟语)、“翠柳”(春景)、“白鹭上青天”(开阔春日图景)构成生动的春日画面,既含 “鸟语阵阵” 的元素,又尽显春天的生机盎然,符合 “赞美春天” 的需求。
故答案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9.丝瓜花、黄瓜花、南瓜花、乌子花、葵花
10.①表现了葵花的香味;
②表现了等待嗑瓜子时的幸福快乐;
③体现了“我们”的童真童趣;
④使用叠音词,朗朗上口,有韵律美。
11.句①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祖母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品质。句②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绿叶在风中摇摆的姿态和小黄花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12.这句话写出了祖母心中的爱与温暖。用葵花籽来比喻祖母心中的爱与温暖,用葵花来象征祖母,心中的爱与温暖是祖母的魂,是经过多年沉淀下来的,就像接受了阳光的葵花才能结出籽一样。这样的语言温馨而平和,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13.祖母并不知道凡·高,但是他们对葵花的理解都是相同的,这样写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中描写葵花,开启下文中祖母种葵花的意义,都是在艰难中怀着温暖的颜色向前迈近生活。
14.①;我睁大双眼盯着那葵花盘,看到那一颗颗跳落出的瓜子,我似乎闻到了瓜子的香味,不禁悄悄咽下口水,然后抬头问祖母:“奶奶,一会就给我炒瓜子吧,我好想吃呢!”
【知识点】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散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词语的作用。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有四种:(1)精确性作用。(2)形象性作用。 (3)情感性作用。(4)结构性作用。解答时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分析。
17、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5)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6)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9.【分析】 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第④段明确提到 “丝瓜、黄瓜是搭在架子上长的…… 那些小黄花,就开在叶间”“南瓜多数是趴在地上长的…… 绽放大朵大朵黄花”,由此提取 “丝瓜花、黄瓜花、南瓜花”; 第⑤段提到 “还有一种植物,被祖母称作‘乌子’的…… 哗啦啦花都开了,远远看去,房子插了满头黄花”,提取 “乌子花”; 第⑥-⑩段围绕 “葵花” 展开,多次提及 “葵花” 的花朵(如 “迎着太阳的方向,把头颅昂起”“凡 高在 1888 年《向日葵》里,用大把金黄来渲染葵花”),提取 “葵花”。
故答案为: 丝瓜花、黄瓜花、南瓜花、乌子花、葵花
10.【分析】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香香的” 直接关联葵花的特质 —— 葵花成熟后结出的瓜子,炒熟后有浓郁香气,“香香的” 既呼应了后文 “瓜子晒干,祖母会用文火炒熟” 的情节,又以嗅觉感官描写让 “等待” 变得具体可感,仿佛能闻到瓜子的香味; “幸福” 体现 “我们” 等待瓜子时的心理状态 —— 在 “缺衣少吃的岁月里”,嗑瓜子是难得的快乐,“等待” 不再是煎熬,而是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传递出童年生活的温馨与满足; “香香的等待” 凸显 “我们” 的童真童趣 —— 孩子对食物的期待直白而纯粹,“香香的” 既符合儿童以感官认知世界的特点,又让 “我们” 的天真形象跃然纸上;“香香的” 是叠音词,叠音词的运用让语言节奏舒缓、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与文章整体温馨、平和的基调相契合,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故答案为:①表现了葵花的香味;②表现了等待嗑瓜子时的幸福快乐;③体现了“我们”的童真童趣;④使用叠音词,朗朗上口,有韵律美。
11.【分析】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① 运用比喻修辞,将 “祖母侍弄土地” 比作 “在鞋面上绣花”。“绣花” 需要耐心、细致与热爱,用这一喻体,既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祖母劳作时的认真态度 —— 像对待精致绣花一样精心照料庄稼,又暗示了祖母对土地、对生活的热爱,将平凡的劳作赋予了诗意与美感,凸显了祖母勤劳、热爱生活的品质。 ② 运用拟人修辞,“妖娆地笑着” 将小黄花(丝瓜花、黄瓜花)当作人来写,赋予花朵 “妖娆” 的姿态与 “笑” 的动作。“婆娑” 描写绿叶在风中摇摆的柔美,“笑着” 则凸显小黄花的活泼与可爱,两者结合,生动描绘出夏日庭院中植物生机勃勃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这些景物的喜爱之情,让画面充满灵气。
故答案为: 句①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祖母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品质。句②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绿叶在风中摇摆的姿态和小黄花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12.【分析】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从字面看,瓜子是葵花的种子,由葵花的花朵孕育而成 —— 花朵绽放、授粉后,才会结出饱满的瓜子,瓜子承载着葵花的生命延续,是葵花生命的精华,故说 “瓜子是花的魂”; 从深层看,这句话暗含祖母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家人的关爱 —— 祖母种葵花,不仅是为了收获瓜子,更是在 “缺衣少吃的岁月里”,用葵花的明艳与瓜子的香甜,为家人带来温暖与快乐。瓜子里凝聚着祖母的辛劳与爱意,就像 “花的魂” 凝聚着花的生命一样,祖母的爱也凝聚在瓜子中; 这句话将 “瓜子” 与 “花魂” 关联,赋予平凡的瓜子以诗意与情感,既呼应了前文对葵花的赞美(如 “迎着太阳的方向,把头颅昂起”),又点明了文章的核心主旨 —— 平凡事物中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意义与真挚情感,语言温馨平和,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亲情的温暖。
故答案为: 这句话写出了祖母心中的爱与温暖。用葵花籽来比喻祖母心中的爱与温暖,用葵花来象征祖母,心中的爱与温暖是祖母的魂,是经过多年沉淀下来的,就像接受了阳光的葵花才能结出籽一样。这样的语言温馨而平和,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13.【分析】 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凡 高的《向日葵》以 “大把金黄” 渲染葵花,将葵花视为 “爱的最强光”,在失意彷徨中给予他温暖;而祖母种葵花,在 “缺衣少吃的岁月里”,用葵花的明艳与瓜子的香甜,为家人带来快乐与希望 —— 两者虽身处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但都从葵花中获得了温暖与力量,对葵花的情感共鸣,让东西方、雅俗之间的文化与生活产生了连接,丰富了文章内容; 第⑦段提及凡 高,承接了上文第⑥段对葵花 “迎着太阳”“永不可折弯” 的描写,进一步凸显葵花的象征意义(温暖、力量);同时,通过 “我的祖母不知道凡 高,不懂得爱的最强光,但她喜欢种葵花” 的转折,自然开启下文对祖母种葵花意义的阐述(为家人带来幸福与希望),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凡 高的《向日葵》代表了艺术层面对葵花的赞美,祖母种葵花代表了生活层面对葵花的热爱,两者结合,让葵花的象征意义更丰富 —— 既象征艺术中的 “爱的最强光”,又象征生活中的 “平凡温暖与希望”,深化了文章 “平凡事物蕴含温暖与力量” 的主题,让文章更具深度与感染力。
故答案为: 祖母并不知道凡·高,但是他们对葵花的理解都是相同的,这样写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中描写葵花,开启下文中祖母种葵花的意义,都是在艰难中怀着温暖的颜色向前迈近生活。
14.【分析】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若选①题(“我” 的表现):需突出孩子对瓜子的期待 —— 可从神态(睁大双眼、咽口水)、动作(盯着葵花盘)、语言(询问祖母炒瓜子)等角度描写,符合儿童天真、贪吃的特点,且需呼应后文 “瓜子晒干,祖母会用文火炒熟” 的情节,让描写更贴合文本; 若选②题(祖母的想法):需突出祖母对葵花、对过往生活的怀念 —— 可从 “回忆种葵花的时光”“想念家人吃瓜子的快乐” 等角度描写,符合老人怀旧、慈祥的特点,如 “祖母盯着远方,心里想着:当年这时候,院门口的葵花该开得金灿灿了,孩子们围着我要瓜子,多热闹啊,现在真想再种一次”。
故答案为:①;我睁大双眼盯着那葵花盘,看到那一颗颗跳落出的瓜子,我似乎闻到了瓜子的香味,不禁悄悄咽下口水,然后抬头问祖母:“奶奶,一会就给我炒瓜子吧,我好想吃呢!”
【答案】15.它,这里指车;(有人)想借车而不敢借这件事
16.烧毁;听说;都;想
17.表现了阮裕率真、乐于助人、严于律己的性格。
18.我虽然有车但是人不敢来借,要车又有什么用呢?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译文:
阮裕在剡县的时候,曾经有一辆非常好的车子。(即使这样)只要有人想借用阮裕的车子,他都会借。有一个人要为母亲送葬(而需要用车),心里想要借车却不敢(对阮裕)说。阮裕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叹息说:“我有车却让人不敢来借,要车还有什么用呢?”于是,(阮裕)把那辆车烧毁了。
15.【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 前文提到阮裕 “曾有好车”,且因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 的感慨决定焚车,此处 “之” 为代词,指代前文的 “好车”,即 “它,这里指车”。“焚之” 就是 “烧毁它(车)”,符合 “之” 代指事物的常见用法。 (2) 前文语境为 “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之” 作为代词,指代的是 “有人想借车却不敢说” 这件事。阮裕后来听说的是 “有人有借车需求却因顾虑不敢开口” 这一情况,而非具体事物,故解释为 “(有人) 想借车而不敢借这件事”,符合 “之” 代指事件的用法。
故答案为:它,这里指车;(有人)想借车而不敢借这件事
16.【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 “焚” 在文言中基本义为 “烧、烧毁”,结合后文 “焚之”(烧毁它)及阮裕因车 “使人不敢借” 而弃车的情节,“焚” 即 “烧毁”,直接对应动作本身,无引申义。 (2) “闻” 在文言中多为 “听说、听见”,此处阮裕并非亲眼看到 “有人不敢借车”,而是通过他人告知或偶然得知这一情况,故 “闻” 为 “听说”,符合 “间接获取信息” 的语境。 (3) “皆” 是文言中表范围的副词,意为 “都、全”,“无不皆给” 即 “没有(来借的人)不都借给(的)”,双重否定加强 “全部借给” 的语气,体现阮裕原本乐于助人的特点,“皆” 的 “都” 义准确且贴合语境。 (4) “欲” 在文言中表 “想要、打算”,“意欲借” 即 “心里想借”,“欲” 直接体现 “有人” 的主观想法,与后文 “不敢言”(不敢说出来)形成 “想做却不敢做” 的转折关系,“想” 的释义符合其核心含义。
故答案为:烧毁;听说;都;想
17.【分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前文 “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 直接表明阮裕原本对借车者 “有求必应”,不吝啬自己的财物,愿意满足他人需求,体现其热心助人的底色。 当得知 “有人想借车却不敢言” 时,阮裕未指责他人 “不敢开口”,反而反思自身:“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将问题归因于自己(可能因自身气场或他人对其的顾虑,导致他人不敢提需求),并以 “焚车” 这一极端方式表达对 “车未能发挥助人作用” 的不满,体现对自己 “未能让他人无顾虑求助” 的严格要求,而非对外苛责。 “遂焚之” 的行为极具果断性 —— 从 “叹”(感慨反思)到 “焚车”(付诸行动),无犹豫或迂回,直接以放弃财物的方式回应内心的反思,不掩饰自己的态度,展现出率真、不做作的性格特点。
故答案为: 表现了阮裕率真、乐于助人、严于律己的性格。
18.【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吾” 即 “我”;“而” 表转折,译为 “但是、却”;“何以…… 为” 是文言固定句式,表反问,意为 “要…… 做什么呢”“为什么要…… 呢”,是翻译的关键句式;“车” 即 “车子”。
故答案为: 我虽然有车但是人不敢来借,要车又有什么用呢?
19.【答案】例文:
假如我能拥有超凡的力量
孙悟空会七十二变,蜘蛛侠能发射蛛丝,叮当猫神奇的四维口袋能拿出各种未来道具。真羡慕他们有如此超凡的能力!我想,假如我也有超凡的力量,我会做些什么呢?
假如我有超凡的力量,我就做出一支和马良一样的神笔,画什么有什么。我要去学校,画上一个多功能娱乐室,一共有四层。一层是图书馆,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而且每本书都有自己的身份证,谁要是不爱惜,就会在图书系统中显现出来;二楼是健身房,一下课我们就可以去那里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三楼则是游戏厅,不过,里面不是电子产品,而是各种虚拟体验馆,比如,模拟消防、探索深海、飞机驾驶等。四楼就是我们的游泳馆啦,这里冬暖夏凉,里面可以免费学习游泳技术,还有造型丰富的水上玩具。当然,想要获得进入娱乐室的机会,必须得先完成功课,并得到老师的认可,那么才能凭老师发放的积分卡进入,积分越多,玩的种类就越多。
假如我有超凡的力量,我一定要变出一对翅膀。每年放假的时候,我就飞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旅行。我要飞去珠穆朗玛峰,建立一个属于儿童的考察站;我要飞去死海,体验一下是不是真的能躺在湖面上睡觉而沉不下去;我要飞去中东,在高空中盘旋,看看哪里有战火,就到哪里投放难民急需的物资;我要飞去太平洋,贴着海面飞行,近距离进行海洋科考……
可惜,这些愿望现在都无法实现,但是,梦想也许并不是空想,说不定未来的科技将会以不同的形式将它们一一实现呢。等我掌握更多的知识,学会更多的本领,再和我的伙伴们一起努力探索研究,我拥有超能力的那一天,也许并不遥远。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为半命题想象作文,核心话题是 “拥有特异功能后做有意义的事”。题目需补充具体的特异功能(如 “听懂动物说话”“穿越时空”“治愈伤痛” 等),写作需围绕 “特异功能” 展开,通过一两件完整、具体的事件,体现 “健康、有意义” 的主题,既需发挥想象,又要贴合生活逻辑,传递积极价值观。
【题干分析】 ① 关键词解读:“特异功能” 指现实中不存在、超出常规能力的技能,是作文的 “想象载体”;“健康、有意义” 是内容要求,意味着事件需传递正能量(如帮助他人、保护自然、弥补小遗憾等),不可涉及低俗、暴力情节;“事件完整、具体” 要求有清晰的起因、经过、结果,且包含细节描写(如运用特异功能时的动作、场景、人物反应等);“400 字以上” 需保证内容充实,避免情节过于简略。 ② 写作思路:首先补充题目,选择贴近生活、易展开的特异功能(如 “听懂动物说话” 比 “掌控宇宙” 更易写出具体事件);接着构思事件,可从 “帮助他人”(如用 “治愈伤痛” 的能力帮奶奶缓解腿疼)、“保护自然”(如用 “听懂植物语言” 的能力拯救枯萎的树木)、“温暖日常”(如用 “回到昨天” 的能力帮同学找回丢失的作业本)等角度切入;写作时,开头可交代 “获得特异功能” 的契机(如 “某天醒来,我突然发现自己能听懂小区里猫咪的叫声”),中间详细描写运用特异功能做事的过程(重点写遇到的问题、如何用能力解决、过程中的感受),结尾可升华主题(如 “原来,真正的‘超能力’,是用善意温暖身边的人和事”)。 ③ 写作误区提示:避免选择过于宏大、难以落地的特异功能(如 “毁灭世界”“长生不老”),导致事件空洞;不要只堆砌 “特异功能” 的炫酷场景,忽略 “有意义” 的核心(如单纯描写 “飞上天” 却不写具体行动);注意详略,“获得特异功能” 的过程略写,“运用功能做事” 的过程详写,突出 “有意义” 的细节(如帮助对象的反应、自己的心理变化);开头可通过场景描写引出特异功能(如 “放学路上,我看见一只小狗对着垃圾桶呜咽,突然,我听懂了它的话”),结尾避免生硬说教,可通过感受自然升华(如 “看着小狗开心的样子,我明白了,能帮到别人,就是这‘超能力’最珍贵的意义”)。
【立意提取】
1.假如我能听懂动物说话
2.假如我能治愈所有伤痛
3.假如我能回到昨天
【点评】 文章围绕 “拥有超凡的力量” 展开想象,所构思的两件事 —— 画多功能娱乐室、变翅膀去各地行动,均紧扣 “健康、有意义” 的要求:多功能娱乐室既满足同学阅读、锻炼、体验的需求,又通过 “完成功课获积分卡” 的规则传递 “先学后玩” 的理念;变翅膀旅行不仅包含探索自然(珠峰、死海、太平洋)的好奇心,更有对战火地区投放物资的善意,体现出对他人、对世界的关怀,完全符合题目中 “内容健康有意义” 的核心要求,立意积极向上。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