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文本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篇以周恩来少年立志为核心的课文,通过讲述他耳闻“中华不振”、目睹洋人欺凌中国百姓后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过程,展现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与少年周恩来的家国担当。
【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生字,读准多音字“难”,会写“肃、默”等字,会写“严肃、清晰”等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志向的原因。
4.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重难点】
1.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志向的原因。
【单元情境】
“中华精神传承馆”主题研学——追寻英雄足迹,讲好中国故事
【本课任务情境】
走近心怀壮志的功勋人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创设,任务驱动:
亲爱的同学们,欢迎来到“中华精神传承馆”主题研学之旅的第二站!今天咱们就要走进其中一位伟人的故事。他生于江苏淮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也是党和国家的第一代领导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周恩来。下面,我们一同去感怀他那颗伟大的爱国心,感受那份“少年志当远”的豪情壮志。
理解课题:你觉得课文题目中的“崛起”是什么意思 ——兴起,中华民族的兴起。“之”的意思是“的”。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吗?(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任务一:研学识词 梳脉络
1.自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碰到新词语,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
(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三件事?
2.生字检查,带拼音读,去拼音读。
3.这篇课文中还有些词语有点儿文言的味道,大家先读,然后请你们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光耀门楣 若有所思 有志者当效此生 中华不振 为之一振
——光耀门楣:取得了成就,使得祖先和家族都很荣耀。意思同“光宗耀祖”。
——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什么。
——中华不振:中华民族不振作,比较落后、软弱。振,振作,振兴。
——为之一振:因此而振奋。振,振奋。
——有志者当效此生:有志向的人应当向这个学生(周恩来)学习。
3.这篇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容易读错,请一位同学带大家读一读。
清晰 肇事 淮安 训斥
奉天东关模(mó mú)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bēi bèi)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任务二:研学理序 串故事
1.现在,我们回到课文当中。你读到了那几个关键地点?
预设:修身课上 奉天上学的时候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2.课文写了周恩来在沈阳读书时的哪三件事?先圈出三个地点
(1)预设:在修身课上,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在奉天上学的时候,听到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对此感到疑惑不解。
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中国妇女受欺辱,真正体会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2)说得很好,还可以简洁一些。同学们试试把人物去掉,突出主要事件,抓住关键词来概括。【板书:立志“振兴中华”; 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3.认识结构(倒叙)
这三个小故事,课文是把它们怎样排列的呢?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呢?
也就是说先写立志振兴中华,
填空:周恩来之所以:( ), 是因为:( )、( )。
小结;原来这三个故事是这样排列的啊。我们读故事的时候,也要一个一个读,读好故事的来龙去脉。让我们一起走进立志“中华不振”。
任务三:研学寻志 品情怀
1再读要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有什么不同?(请认真默读课文圈画出相关词句。)
抛出核心问题 :“同学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找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
给予 2 分钟自主阅读时间,随后指名反馈,明确句子出现次数(结合课文内容,为 2 次,如修身课回答、后续内心坚定表述)。
追问:“既然这句话出现了多次,那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不同情境下,这句话传递的情感或意义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圈画句子所在段落,同桌间简单交流,初步感知 “不同情境”(如第一次是修身课上对魏校长提问的回应,第二次可能是对自身志向的再次确认),为下文深入分析铺垫。
过渡:这看似重复的一句话,背后藏着少年周恩来怎样的思考与胸怀?他为何能在不同情境下坚定说出这句话?深入品读课文。解析立志初心。
走进事件一:
1.梳理关键问题与回答
核心问题:“魏校长在修身课上提出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答案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组织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同学们和周恩来的回答,指名朗读:
其他同学:为家父、为明理、为光耀门楣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对比分析,探究本质区别
师:大家发现了吗?同样是回答 “为什么读书”,两类回答差别很大。现在请四人小组讨论 2 分钟:周恩来的读书目的和其他同学有什么不一样?可以从 “为了谁”“追求什么” 这两个角度想一想,每组派一个代表稍后发言。(小组讨论,教师参与指导)
生:(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是为了自己家,周恩来是为了国家。
师:说得真好!抓得很准。还有哪个小组补充?第一组?
生:(补充)其他同学是为了自己明理、光宗耀祖,周恩来是为了中华崛起。
师:非常精彩的补充!大家把这两点合起来,就是最本质的区别。(放慢语速,强调)其他同学的回答,不管是为家父、为明理,还是为光耀门楣,都围绕着个人、家庭的小圈子,是比较狭隘的追求;而周恩来的回答,把自己的学习和整个中华的振兴、国家的兴盛紧紧绑在了一起,这是胸怀天下的大格局啊!
3.深挖细节,体会人物品质
①分析周恩来的表现
师:我们知道了周恩来的志向远大,那从课文的细节描写中,我们能进一步感受到他的什么品质呢?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这句话(出示文本细节):“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道……” 请大家齐读这句话,注意重读加点的词语。
生:(齐读)
师:读完了,谁来说说 “默默”“若有所思” 这两个词让你读出了什么?这位同学,你来说!
生:周恩来没有随便说话,在认真思考。
师:太对了!“默默” 说明他不跟风、不随口应答,在安静地思考;“若有所思” 就是心里在琢磨重要的事情。那 “清晰而坚定” 又能看出什么呢?你来补充!
生:他的志向很明确,态度很坚决。
师:说得太到位了!“清晰” 说明他想清楚了,志向明确;“坚定” 说明他不会动摇,态度坚决。所以我们能总结出:周恩来的这个回答,不是一时冲动的随口说说,而是经过认真思考后立下的坚定志向。
②解读魏校长的反应
师:当周恩来说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时,魏校长有什么反应?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魏校长反应的词语,举手告诉老师。
生:为之一振、睁大眼睛追问。
师:(出示文本)没错!魏校长 “为之一振”“睁大眼睛追问”。大家想一想,魏校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生:因为魏校长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会有这么大的志向。
师:太准确了!(点头)魏校长之前听到的都是为个人、为家庭的回答,突然听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说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样的话,他又惊讶又敬佩,所以 “为之一振”“睁大眼睛追问”。这从侧面烘托出周恩来的志向多么非凡,多么与众不同!【播放视频了解当时的中国】
师:接下来我们聚焦课文第 10 自然段,大家一起齐读这两句话(出示句子):“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为何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呢?”
生:(齐读)
师:读完后大家发现了吗?这两个句子都是什么句式呀?对,是设问句!(板书:设问句)设问句就是自问自答的句子。那这两个设问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分析第一句:“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 谁来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生:告诉我们那个同学是周恩来。
师:没错!承接上文提到的 “那位同学”,明确揭示了人物身份,还能引起我们的阅读兴趣,想进一步了解他。那第二句:“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为何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呢?” 这句话又有什么用?
生:让我们思考原因。
师:太聪明了!这句话引发我们思考,为下文写周恩来立下志向的原因做了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大家以后写作文时,也可以用设问句来衔接段落、吸引读者!
③联系生活,情感升华
师:同学们,少年周恩来在十二三岁的年纪,就立下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远大志向,并用一生践行了这个承诺。而今天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我们应该为了什么而读书呢?请大家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真实想法,谁愿意第一个发言?
生:(自由发言,如 “为了考个好大学”“为了成为科学家”“为了报效祖国” 等)
师:这位同学想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读书,很实在;这位同学想为报效祖国而读书,继承了周恩来总理的志向,非常棒!老师想告诉大家,不管是为了个人成长,还是为了家庭幸福,或是为了国家发展,只要是积极向上、有意义的目标,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我们要记住,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今天我们努力读书,学好本领,将来才能为祖国的更加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是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最好的传承!
任务四:研学练字 写字词
出示本节课生字,根据结构分类,让学生说注意事项。
2.重点指导:赞、顾、肃。
今天这节课老师我们一起走进了事件一,是什么使得年仅12岁的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呢?下节课学习,我们将走进这誓言背后的故事,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课件原创:小瓶盖儿,微信公众号:小小瓶盖儿,欢迎各位老师一起教研,共赴语文教学之旅)
第二课时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少年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豪迈誓言。大家想一想,一个年仅 13 岁的少年,为何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背后一定藏着触动他心灵的关键原因。接下来,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 11-17 自然段,注意寻找一个连续出现三次的词语,它就是解开这个谜团的钥匙。给大家 2 分钟时间,圈画出这个重复出现的核心词语。
生:老师,我找到了,是 “中华不振”!
师:今天,我们就围绕 “中华不振” 这个关键词,通过层层探究,走进那段沉重的历史。
任务一:研学析事 懂‘不振’
自读提示:
1.默读课文11-14自然段,找出伯父对周恩来的叮嘱和关键回答用“ ”画出相关语句,并简单批注你的疑惑。
2.请大家先快速浏览课文 11 自然段,找出伯父对周恩来的叮嘱和关键回答。
师:谁来分享一下,伯父告诉周恩来什么?
生:伯父让周恩来没事不要到一个地方去玩。
师:哪个地方?
生:外国租界地。
师:伯父为什么不让他去?用课文里的话回答。
生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师:周恩来听了之后罢休了吗?他又问了什么?
生:他打破沙锅问到底,问 “那又是为什么呢?”
师:伯父是怎么回应的?
生 :伯父叹了口气,说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师:非常好!大家注意到伯父的动作和语气了吗?“叹了口气”,这声叹息里藏着什么情绪?
生 :藏着无奈。
生 :藏着难过和痛心。
师:没错!这声叹息里,是伯父对现实的无力与沉重。“中华不振” 既是伯父对现实的无奈感慨。
3.再读提示:
默读课文15-17自然段,你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画一画:用“ ”画出相关语句,并简单批注你的疑惑。
①分享你勾画的语句和批注的疑问,互相启发思考,看看同桌的疑问是否能帮你打开新的思路。
师:谁愿意第一个分享你的发现和疑问?请结合你勾画的语句来说明。
生:我勾画的语句是 “那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我的疑问是 “为什么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能这么威风?”
师:这个疑问很有价值!还有谁想分享?
生 :我勾画的是 “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我的疑问是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帮中国人,反而帮外国人?”
生 :我找到的是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我想问 “为什么在自己的国家,中国人却不敢维护自己的同胞?”
师:大家的观察非常敏锐,疑问也直击要害!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值得深思的问题(课件出示预设疑问):“为什么中国的土地会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为什么中国巡警不处罚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这个女人?”“为什么中国人只能紧握拳头,谁都不敢怎样?”
师:这些连续的 “为什么”,恰恰是 “中华不振” 最真实的写照。每一个疑问背后,都是中国人在自己土地上遭受的屈辱与不公。这些疑问将带着我们更深入地探究 “中华不振” 的真相。
介绍租界背景:指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期使用和管理的地区。如:天津租界地、上海租界地等。
4.对比朗读,体悟境况
师:请大家聚焦这两个核心语段(课件出示语句),先自由轻声朗读,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完后思考:朗读这两句话时,你内心涌起的是怎样的情绪?
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觉得很愤怒,外国人欺负中国人,巡警还帮着外国人。
生:我感到很无奈,围观的中国人只能握紧拳头,却不能做什么。
师:说得真好!现在我们来分组对比朗读。
第一组读第一句,侧重读出女人的期待与失望;中国巡警表面上在训斥女人,实际上作为警察只能对外国人献媚,在外国人面前颠倒黑白。
第二组读第二句,侧重读出中国人的愤怒与无助。注意抓住关键词:“原本指望”“谁知”“不但不…… 反而……”“紧握着拳头”“谁又敢怎么样呢”。
生:(分组朗读)
师:第一组的同学读出了女人从满怀希望到彻底失望的心情,非常棒!第二组的同学,“紧握着拳头” 要读得有力,体现内心的愤怒;“谁又敢怎么样呢” 要读得沉重,体现无助。我们再来试一试,全班齐读这两个语段,把这种失望、愤怒、无奈的情感读出来,想象当时的场景。齐读开始!【可以让学生做动作朗读】
5.资料探究,追溯根源
师:一百多年前的旧中国,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苦难,才会出现这样的场景?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相关资料,现在请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三个角度交流:第一,关键历史事件;第二,当时的社会状况;第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师:小组交流有三个要求:1. 每人用 1 分钟分享自己搜集的资料,不拖沓;2. 组长负责记录,筛选出最能体现 “中华不振” 的 1-2 个核心内容;3. 推选 1 名代表,用简洁的语言向全班汇报,时间不超过 2 分钟。小组交流时间 8 分钟,现在开始。
师:时间到!哪个小组愿意先汇报?
生 1(小组代表):我们小组搜集了历史事件的资料,知道了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岛,还赔了很多钱;甲午战争中国又输了,签订了《马关条约》,把台湾等地方割让给了日本。
师:这个小组的资料很关键!大家想一想,这些战争的失败,让中国失去了什么?
生 2:失去了土地和钱。
生 3:失去了国家的主权,别人想欺负就欺负。
师:没错!战争的失败让中国丧失了主权,这是 “中华不振” 的根源。还有哪个小组想汇报?
生 4(小组代表):我们小组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状况,旧中国非常贫穷落后,很多老百姓没有饭吃,没有房子住,还经常遭受自然灾害,民不聊生。
师:国家贫穷落后,政府腐败无能,自然没有力量保护百姓。还有其他小组分享日常生活方面的资料吗?
生 5(小组代表):我们找到一些旧中国租借地的资料,上海的黄浦公园曾经挂着 “犬与华人不准入” 的牌子,把中国人和狗并列,不让中国人进去。
师:听到这个资料,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 6:太屈辱了!在自己的国家,却不能进公园。
师:这就是 “中华不振” 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综合大家的汇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因为战争失败,中国签订了无数不平等条约,丧失了主权;因为国家贫穷落后,政府腐败无能,无法保护百姓;因为列强的欺凌,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失去了尊严、自由和公平正义。
师:谁能总结一下,“中华不振” 到底是什么意思?
生 7:就是国家衰败,人民受欺负,在自己的土地上抬不起头。
【观看视频】
师:概括得非常准确!“中华不振” 不是一个空洞的词语,而是旧中国的真实写照:国家衰败,人民受辱,在自己的土地上却抬不起头,伸不了腰,找不到公道。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周恩来的痛心。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能有尊严。
任务二:研学深悟 感壮志
1.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2.周恩来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当他毕业之后毅然决定出国留学,寻求救国之法,写下了这首诗:让我们读一读这首诗:大江歌罢掉头东,起。
读完这首诗,谁能说一说周恩来究竟是怎样做的?
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在同学和师友的帮助下,筹到一笔赴日本留学的经费。出国前,他回到母校,与小学时的老师和同学话别。他给同学写下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由天津乘船东渡日本前夕,他又写下了一首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
大江歌罢掉头东:“掉头东”,“掉”指船桨,表明义无反顾的抉择。表达了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
邃密群科济世穷:他到日本求学的目标,即细密地研究多门科学以拯救濒临绝境的中国。
面壁十年图破壁:像达摩面壁十年一样苦苦追求,专心致习,探求救国真理。
难酬蹈海亦英雄:如果最后无法达成自己的目标,就算投海也是英雄。
此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周恩来?
任务三:研学践行 传精神
1.人生78载,50对年革命生涯,26载总理重任他将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播放周恩来同志视频资料】
结课:同学们,我们循着周恩来总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壮志足迹,读懂了功勋人物心中 “国之大者” 的担当。这份精神不是陈列在馆中的展品,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里的力量,是代代相传的使命接力。此刻的你们,既是精神的见证者,更是传承者 —— 愿你们以先辈为灯,以读书为径,把个人理想融入家国发展,让 “崛起” 的初心在课堂上扎根,在实践中生长,用青春之力续写中华新的辉煌!
起立齐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板书设计参考图】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耳闻“中华不振”
立志“振兴中华”
目睹“中华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