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幼时即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故事。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小朋友出去游玩。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道旁苦李”这个成语就出于此文,也叫“道边苦李”。
课文虽然简短,但描写十分生动。如,“竞走取之”写出了众孩童争先恐后摘李子的场面;“唯戎不动”写出了王戎的冷静,与众孩童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此必苦李”中的“必”,表现出王戎的自信。
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如,“诸”是“众”的意思,“竞”指“争着”,“必”是“一定”的意思。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差别比较大。如,“走”在文言文中常指“跑”.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画了因结满果子而低垂的李树枝,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李树多子折枝”的意思。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戎、尝、诸、竞、唯”等字,指导书写“戎”。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背诵课文。
3.结合故事情境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4.学习王戎聪慧机智、细心观察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结合故事情境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2.学习王戎聪慧机智、细心观察的品质。
一.单元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今天将来到第八单元的学习,谁来读读人文主题
指名读: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
这句诗出自欧阳修的《浪淘沙》,意思是:时光匆匆而过,就像大浪淘洗沙子,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都是出众的人才。
这个单元都是历史传说故事。一起来看看本单元的这几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每一篇上面都有人物名字。
都讲了哪些历史人物?【出示本单元课文题目】
这些历史人物啊,他们的故事给人们智慧与启迪,历经千年依然流传,所以课本上给这些故事的主人公一个称号,称他们为什么?【俊杰】
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词的?【才华出众,英勇豪杰之人。】
2.再来看看本单元的学习目标,谁来读。
3.这个单元我们一共三篇课文,讲了四个人的故事,虽然年龄不同,身份不同,但是他们都在某方面有超能的才智,所以我们要学他们的故事,还要讲他们的故事。让他们的故事广为流传,所以这个单元的口语交际就是让我们讲历史人物。
看,学校的公众号发来了征集令,一起来看看
亲爱的同学们:
“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里,涌现出无数的英雄、智者,他们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学校公众号“俊杰人物”栏目将举办“历史人物故事会”活动,诚邀四年级的同学们参加。请大家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收集与他有关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学校微信公众号将择优进行展示,欢迎大家踊跃参加。
听清楚了吗?学完这个单元后,我们先在班级内举办故事会活动,选举出的同学将最终参加学校举办的历史人物故事会活动。大家想参加吗?我们下来认识第一位少年,齐读课题。
任务一:认识人物
1.指导“戎”:王戎的戎这个字,戎这个字在甲骨文中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左下角部件,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武器、军队的意思。看到“戎”的字形,写这个字应该注意什么呢?
(占格 不漏笔画 ,评价观察仔细,提醒到位)
师范写:带着你们的提醒跟老师一起写这个字(长横、短横、竖撇,斜钩要把握好弧度,写得挺拔舒展。斜撇要写出锋芒。最后一笔为点。)
请同学们在自己本上练写两个戎字。(生练写,师巡视) 写完坐正。
2.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王戎】,王戎何许人也呢?谁来说说。
出示注释,认识王戎。
师补充: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七个最有才华、最有个性的文化人,他们常常相约在竹林里饮酒作诗,谈论天下,王戎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3课题中“取”的意思是什么?【摘】
4.连起来课题的意思谁来说一下?
这个意思就是【王戎不摘道路旁边的李子】。
5.大家看这个课题就是在讲“谁干什么”这样的句式,我们就可以在人名的后面画上停顿线,这样就能快速读懂意思。再来读课题。
任务二:读通故事
1.这篇文章不长,但读好它并不容易,大家自读三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再多读几次。
2.指生读,请你来读读好不好?
3.谁来点评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2.这篇课文里的生字虽然不多,但是也很容易出错,一起来看看这几组字词,你会读吗?
第一行,请第一组来读。【你们的翘舌音很准】
第二行,请你们第二组来读读。
第三行,请三组一起来读。
3.这几个生字都会读了,一起再来看这个句子,标红的字在字典里一共三个读音,这句话中你选哪一个读音呢?为什么?
【预设:那么多的李子把树枝给压弯了 所以读zhé】
看,课文里有一幅插图,这么多的李子把树枝都给【压弯了】。所以这个字在这句话中读【zhé】
平常我们在教学时也可以通过借助字典、结合插图来帮助我们确定字音、理解字义。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4.生字都解决了,现在我请一个同学再来读读这篇课文。
指名读【1-2名学生】
同学们都想读呀,那咱们一起来读读
5.看来同学们都会读了。正确流畅只是把文言文读通了,要想把文言文读好,咱们还得读出文言文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
6.刚才我们再读课文的时候,我们在人名的后面进行了停顿之后,我们就能把我们的课题读得更加清楚,现在我们就借助这样的方法来划分节奏,请同学们找一找在文章当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呢?
学生交流:王戎 诸小儿 诸儿 戎 人
现在我们可以在这些人名的后面画上停顿线,我们试着来读读这几句。
7.在我们的课文当中,除了有“谁干什么”的句式,其实还有写到“什么怎么样”这样的句式,我们可以找到它,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读好停顿了。
8.课件出示,一起来看这两句。先来看第一句: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这一句讲了什么呢?谁来说下。
道旁的李树怎么样啦,一起说【多子折枝】,我们就可以在这个事物地后面画上停顿线。
一起读读,读出节奏。
现在你知道第二句怎么读了吗?【树/在道边而多子】
9.找到了停顿的方法,就能够读好整篇课文的停顿。【出示整篇课文-带停顿】,先自己练一练。
10.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谁想来挑战一下。
指名读,读完以后: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我们在读文言文的时候不仅要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停顿,更重要的是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也就是一个非常高的技巧,叫做声断气连,来听老师读。
老师范读。
你们想不想来试试。一起来。
总结:这么一来,你们不仅把古文读正确了,还把古文的味道读出来了。
任务三:读懂故事
1.这不是我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了,回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文言文呀?【学生交流】大家还记得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预设: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看插图,借助注释等
小结:刚才同学们交流的这些都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请同学们运用好这些方法,同桌两人试着说说这个故事。
2.第一句谁来说说。
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指生释义)
(1)你告诉大家,“尝”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
评价:会看注释的孩子都特别会学文言文。
(2)你会发现这个字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尝”的意思发生了变化。现在指什么?(品尝)所以,这样的字我们称为——古今异义字。
(3)再来看“诸”是什么意思?【众多】
诸在书中没有解释,咱们可以查一查字典来理解它。诸在字典中是众多,许多的意思。
“诸小儿”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诸小儿就是指众多小朋友。
很多小儿我们可以叫“诸小儿”,教室里这么多学生可以说是——诸位同学,很多老师可以叫——诸位老师。
总结:大家看,看看注释,查查字典,组组词都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呢。这句完整的意思谁来说一下。
3.王戎和小朋友玩得真开心呀,正当他们玩的欢天喜地的时候,小朋友们发现了什么? 出示: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指生释义)
这一句什么意思谁想来交流?
预设:他们看见道路旁边有一棵李子树,树上有许多李子,树枝都给压弯了。
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这位同学在看前面加了一个什么?【他们】
他们指谁?【王戎和他的小伙伴】
孩子们,文言文特别的简洁精炼,通常会根据语境的需要省略一些词语,而我们在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时,就可以将这些省略的词语补充回来。
看,这就是多子折枝,你想到那个成语。【果实累累】
4.看看累累果实压弯了树枝,多诱人 多美味呀,你们想干什么?【吃】
小朋友们跟你们想法一样。一起读。
出示: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指生释义)
在注释中,竞走的意思,请你来读一读。
竞走: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一种体育运动比赛项目,但在文言文中,他是争着跑过去。走的意思是【跑】
这不是我们第一次学习“走”的意思了。在《守株待兔》中,我们也学习过。谁还记得哪句?预设: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在《宿新市徐公店》也出现过:儿童急走追黄蝶。
走在古文中都是什么意思?【跑】与现代汉语中行走的意思完全不同。同样一个字古代和现代的意思不一样,所以我们在学习时要前后联系起来读。
在学习文言文时,古今意思不同的词需要我们特别注意,我们一起读一读。【诸儿竞走取之】
竞走是争着跑过去,孩子们要干什么呀?【摘李子吃】
竞走取之的小孩里有王戎吗?读:唯戎不动。
唯的意思是什么?【只有】
这句话谁来连起来说一说。
5.看到多子折枝,诸儿是:竞走取之,王戎呢?唯戎不动。
看到这种现象你们觉得奇怪吗?你想问王戎什么呢?我现在就是王戎,你想问我什么?
预设:王戎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呢?
王戎怎么回答的呢?读。出示: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指生释义)
指名说意思。
6.王戎的判断正确吗?读。出示:取之,信然。什么意思?
预设:其他小朋友摘了尝了尝,的确如此
评价:你在取之前面加了其他小朋友,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言文,你很会学习文言文。
7.文章很短,可是有个字却多次反复出现次数最多,你发现了吗?【之】
你能结合句子说说每个“之”字都是什么意思吗?
竞走取之的之是李子的意思。
人问之,答曰,这里的之是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还有一处,取之,信然的“之”的意思是指李子。
小结:之是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百变小精灵,他的意思不是固定的,之字多义有变化。咱们得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他。此外文中还有像“尝”“走”这些字的意思,在现代文中和文言文中,意思截然不同,像这种古今异义的词,老师建议大家在预习时多查一查资料来理解他。
8.刚才咱们疏通了每一句话的意思,现在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这篇小古文的意思呢?
指名说。
9.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咱们再来读读这篇文言文。
任务四:感悟形象
1.咱们读通读懂了文言文,如果在读后有所思考,那么收获就更大了。
王戎看见树在道边而多子,为什么他就能如此肯定的判断此必苦李呢?【找两个同学即可】
预设:这棵树既然长在路边,又有那么多果子,要是是甜的,早被人摘完了,哪能轮到他们呀。
2.看来同学们都和王戎一样有智慧呀。大家看这个字,出示“道”,一起读。在古代,三辆马车并排走的叫“路”;两辆马车并排走的叫“道”;一辆马车可以走的叫“途”;不能走马车只能走人的叫“径”。
“道”是荒芜人烟的小道吗?
那是什么样的道路?车水马龙 热闹
3.这样热闹的道路旁长着一棵李子树,【课件出示树在道边】李子树上的李子多的把树枝都给【压弯了】如果这李子的味道酸酸甜甜很好吃【课件出示:甜李】,那么会怎样?【都被路人摘光了,即便有也是三三两两 寥寥无几】【课件出示 甜李--无子/少子】
可现在多子折枝,【课件出示:多子折枝】这说明李子的味道怎样【苦】。【课件出示 苦李】
4.同学们,这样细致全面的思考、分析,推理判断的过程其他小朋友有没有,所以见到多子折枝的李子时 诸儿【竞走取之】 王戎呢【唯戎不动】 从王戎和诸儿的对比中,你发现了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是呀,王戎是个善于思考,冷静判断的孩子。
是呀,其他孩子看见多子折枝争先恐后去摘李子,而王戎却能够去思考 分析 推理判断,这就是【善于思考,冷静推断】
5.今后大家遇到问题的时候,如果也能像王戎一样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相信大家也会有更多惊喜的发现和意外的收获。后来人们把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概况为一个成语,叫做【道旁苦李】
6.智慧的王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道旁苦李的故事相信也牢牢地记在你的心间。谁能挑战自己,背一背这篇文言文呢。
7.评价:短暂的时候,深刻的记忆,流畅的背诵,要不要把掌声送给他。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故事吧,一起来背一背这个故事。
任务五:讲述故事
1.好的故事如同璀璨的星光,唯有主动分享,才能让这份光亮照亮更多人的心房。咱们学校公众号 “俊杰人物” 栏目推出的 “历史人物故事会” 活动,正是让这些好故事发光的绝佳舞台,王戎的人物故事就特别适合在这里绽放光彩。接下来咱们先在班级选出合适讲故事的人。讲故事之前咱们先来缕一缕,课文的第一句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二三两句交代了故事的【经过】,最后一句是故事的【结果】理清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就能将故事讲的有条有理 如果你在讲故事的时候还能加上自己的想像,想想李子树的样子,想象小朋友争先恐后去摘李子的情形,想象王戎和小朋友对话时的表情动作,咱们就能把故事讲的完整,讲的生动。
好的,同学们先自己练一练。
2.谁想上台给大家讲一讲。
3.谁来评价一下他讲的怎么又有流畅,加入了丰富的想象,这个故事因此变得生动起来。从同学们聚精会神的目光中,老师看出来了,同学们被他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了。喜欢这个故事的可以课下多多练习讲一讲。
3.大家知道吗?少年王戎不但善于思考,还很有胆识的,据《世说新语》记载,王戎六七岁时,有一次在玄武场看戏,有一头大猛虎在栅栏里吼声震地,围观的人们都吓跑了,只有王戎站在那里,面无惧色,魏明帝见到他这样,称他是奇童
长大后王戎也是才学过人。成为了当时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后来还做过尚书令、司徒这样相当于宰相的大官,王戎了不起吧。
王戎堪称是青史留名的俊杰之才,今天学的这个故事选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介绍《世说新语》。这样一部经典著作,距今有一千五百多年,里面有很多名人故事,比如:孔融、谢道韫、王羲之·…他们各自用自己的文治武功、聪明才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可谓:“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课下同学们可以搜集这本书来读读,学完本单元后,我们班级内的俊杰故事会活动上你可以讲这节课的故事,也可以讲你看过的历史人物故事,由班级推选参加学校的俊杰故事会活动。
板书设计:
王戎不取道旁李
竞走取之 唯戎不动
善于思考,冷静推断(共41张PPT)
时光如川浪淘沙,
青史留名多俊杰。
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
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才华出众,英勇豪杰之人。
王
戎
不
取
道
旁
李
任务一
解题识人
右边代表攻击用的兵器,左边代表防御用的铠甲,它在古代是兵器的总称,后来也表示军队、军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不取道旁李
①本文选自《世说新语 雅量》。王戎:“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慧。
②【尝】曾经。
③【竞走】争着跑过去。
④【唯】只有。
⑤【信然】的确如此。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七个最有才华、最有个性的文化人,他们常常相约在竹林里饮酒作诗,谈论天下,王戎是其中最小的一个。
王戎不取道旁李
摘
王戎没有摘道路旁的李子
谁干什么
/
/
任务二
读通课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不取道旁李
zhū
jìnɡ
wéi
诸
竞
唯
诸小儿
诸儿
竞走取之
唯戎不动
zhū
jìnɡ
wéi
多子折枝
zhé
① 断,弄断;
② 弯,弯曲。
shé
①断
②亏损(表示亏本)
zhé
zhē
表示翻转,倒腾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不取道旁李
/
谁干什么
/
谁 干什么?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
/
/
/
/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不取道旁李
谁干什么?
什么怎么样?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树在道边而多子,
什么怎么样?
/
/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不取道旁李
谁干什么?
什么怎么样?
/
/
/
/
/
/
/
任务三
读懂课文
借助注释
借助插图
联系上下文
换词法
组词法
……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曾经。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曾经。
很多小孩子。
教室里这么多学生可以说是——
诸位同学
很多老师可以叫——
诸位老师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曾经。
很多小孩子。
王戎七岁时,曾经与众多小朋友们一起出去玩耍。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他们)
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③【竞走】争着跑过去。
跑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守株待兔》
儿童急走追黄蝶。
——《宿新市徐公店》
③【竞走】争着跑过去。
只有
跑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③【竞走】争着跑过去。
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只有
跑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这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
取之,信然。
其他小朋友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其他小朋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一字多义
之
诸儿竞走取之,
人问之,
取之,
代词,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代词,李子
代词,李子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古今异义
任务四
感悟形象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道
在古代,三辆马车并排走的叫
两辆马车并排走的叫
一辆马车可以走的叫
不能走马车只能走人的叫
路
道
途
径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道
树在 边
甜李
无子(少子)
多子折枝
苦李
竞走取之
不动
诸小儿
唯戎
对比
善于思考
冷静判断
道旁苦李
任务五
讲述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不取道旁李
起因
经过
结果
☆有条不紊
☆讲述完整
☆发挥想象
王戎观虎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① [ 纵 ] 放纵,听任。 ② [ 承间 ] 趁机。
③ [ 辟易 ] 避开,退避。 ④ [ 颠仆 ] 跌倒。
⑤ [ 湛(zhàn)然 ] 安适的样子。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①
②
③
④
⑤
注释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编著。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大夫的言谈、逸事。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在书中得到较多反映。语言精练,辞意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
班级历史人物故事会